能量学公益推广吧 关注:272贴子:1,375
  • 6回复贴,共1

健康不难‧健康so easy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健康不难‧健康so easy
健康为何不难?大部分疾病是因为人们错将身体自我修复的现象误认为不健康,因此越清楚身体的自愈反应,就知道靠自己调整身心作息,回归自然的作息才是健康的根本之道。
古谚云:「治心为上,外治为主,辅以食疗,最后药物。」这就告诉我们药物是不得已的最后手段。可是现今却有多数家长连常见的感冒也误认为必需服用药物才能治好感冒。请看网路http://i-kuso.com/article/a151737.html
感冒为什麼不要一直吃药? (by 林灿城医师) 。
文中提到:「卫生署在感冒流行时期也只会呼吁:「请多喝水,多休息,少去公共场所」。从来没说过要民众吃药这一回事。」但是,民众到西医的诊所(或医院)看病,虽然是感冒,医师几乎都会开出一堆的「感冒药」,吃了之后,病情却也减轻了。
●卫生署的建议和医师开的感冒药皆可以让感冒病情好转,究竟二者有没有矛盾?
请看【能量学】手册第20页的症状消失二法。
许多民众会藉由药物的使用来缓解身体的不适症状,但是大部分人都不清楚平时症状为何产生?服食药物后,症状减缓的原理又是为何?由於药物能有效快速缓解症状,才造成民众对药物的依赖,却不知这样的思维是让身体不知不觉走向重(ㄔㄨㄥˊ)症的不归路,为了让民众能逐渐摆脱药物的思惟,接下来让我们简单来认识疾病症状的发生与消失。
人体为了活下去,随时都在做修复身体的动作,藉著按推时的反应变化下,来试著了解身体的自愈现象。


1楼2014-03-26 06:38回复
    当身体有自觉酸痛的时候,就表示不用经过按推,气血就已经积聚到足以自觉酸痛的程度,这也是俗谚(台语):「有痛就有医」,此处要改一下,是会痛比较好医,不会痛是因为当下处理时的气血无法大量积聚,或是患者必需再提高自身气力,才能产生症状,所以虚弱无力的患者在处理上比较辛苦。因此症状改善的速度和患者本身能否送较多量的气血到症状处有很大关系。虽然增加气血能量有助於改善症状,但是要小心过与不及,尤其是较严重的体验者,温热药补过头或寒药泻过头都可能危及体验者的体质与性命。
    再观察手臂的严重程度「酸痛→麻→无力」,其实「无力」还要分两种情况,如果有自觉症状(酸麻胀痛)的无力就还有改善空间,而无觉症状的无力就不易改善,两者相同处皆因气血不足,养分无法送给细胞,造成细胞无法产生能量,自然呈现无力状态,而相异处是有自觉症状的无力,表示气血尚能送到症状前段处,只因肌肉紧绷在前,才造成后段的血流不足,而身体尚能维持无力处组织细胞不死亡(能量真有不足时,至少还有醣解系统的运作,不至於让组织细胞坏死,但是会因气血不足而有功能暂时丧失的现象)。
    从上可知中风的后遗症,只要患者还有自觉症状时,尚有进步改善空间,最怕的是已经没有症状,表示身体已经无力再处理该处。所以要把握身体还酸痛时的黄金治疗期,加强松筋(如上中下解症法、温敷...等),由於多数栓塞型中风其实是肌肉紧绷引起,而非血块或异物堵塞,只要松筋就能改善。这也是患者送至医院后,使用血栓溶解药及降血压药仍无法使得血压下降的重要原因,因为很多是气血大量聚集,肌肉紧绷在前所引起,如果不尽快透过松筋处理,拖的时间越久,由於脑部能量是使用粒线体系统(需要氧气参与,且脑细胞能量需求高,故需用粒腺体系统的高能量制造工厂。)脑细胞一旦缺氧就无法制造能量,又脑细胞很难再生,处理不当,不小心就可能变成半身瘫痪。一般初次中风瘫痪之后,能改善较为快速,大多是因患者回家后的松筋与温敷特别努力之功。
    ●药不能乱吃
    <论语•述而篇>提到,「子之所慎:齐、战、疾。」
    以下引用论语讲要
      『疾者疾病,最惧误於庸医,乱投药石。曲礼云,医不三世,不服其药。乡党篇记载,康子馈药,孔子拜而受之,曰,丘未达,不敢尝。是慎疾也。
    鲁国大夫季康子馈赠孔子药物。孔子拜而受之。然后便说:「丘未达,不敢尝。」丘未达,不是孔子自称未明药性,乃是就受馈药物之礼而言。送药物之礼未见过,故不敢尝。』
    故古人用药是相当谨慎,反观现今社会,物欲横流,徒增身心压力,造成自律神经失调而身体为了自我修复产生了种种不适症状,民众误为生病,为了缓症而滥用感冒糖浆、止痛、安眠、忧郁...等药物。其实身体大部分的不适感,即是上表的自觉症状,表示气血能量已经积聚,身体自愈处理时所伴随的不适症状,超过九成以上的自觉症状,即【能量学】定义为组织未损的「常症」都是此类原因,。因为症状的出现表示气血已经积聚,此时解除症状的方式有二法,就是於症状处增加能量或是减少能量。
    请看【能量学】手册第20页
    ●如何分辨症状的消失是增加能量或是减少能量?
    通常於症状处增加能量,如按推的操作过程中,症状处就会产生比原来更不适的症状。如果没有,症状反而直接消失,那就是减少能量,因为症状处气血能量减少,就不足以产生症状。举例说明:
    图中手腕痛,肌肉绷紧之后,疼痛就出现,若要要消除此种现象,


    2楼2014-03-26 06:41
    回复
      (1)增加能量
      如果是直接在疼痛处寻找僵硬的组
      织按推,因为按的时候更痛,就是於症状处增加能量方式。有时候按推的时候,会突然有气血往下冲的感觉,或是按推处有辐射线的气血散开感觉,因为这感觉是从没有而增加出来,所以归属於增加能量,瞬间打通紧绷处所致。
      (2)减少能量
      如果於手肘附近或手腕上寻找痛点而消除症状,大部份是属於减少能量的方式,因为按推的地方松开之后,气血往下流散,所以原来会疼痛的地方所能供应的气血被分散,导致气血量比原来还少,而缓解症状。但是要小心的是原疼痛症状处的组织僵硬处并未解开,这时候会造成已经好了的假象。例如肚子不舒服,按推背后时的症状减缓,而误以为肚子好了,其实这就容易变成往后无觉的慢性病,因为内脏附近组织仍是僵硬。因此当症状缓解之后,必需再透过调心、松筋或练功、运动、饮食...等,让身体气血再提升,此时提升后的气血再去处理内脏僵硬处,产生新的不适症状,再将症状缓解,这才是真正在处理慢性疾病。那麼这两种解除症状的方式哪一种比较好呢?
      【答案】视情况而定。


      3楼2014-03-26 06:42
      收起回复
        比如姜的使用,论语提到:
        「不撤姜食,不多食。撤是撤去,姜能去邪味,发正气,所以不撤去,但不多食姜食。」
        以前在军队里,只要是行军下雨或天气较冷,喝个黑糖姜汁,就不用担心阿兵哥感冒。平时
        突然身体受寒,喝个姜汁,刺激交感神经,让身体的组织细胞产生较多的能量,能量的产
        生方式就是醣解系统与粒线体系统,并非姜本身的热性让身体温暖,温热或寒凉是药材食
        物进入身体后,其成分对自律神经(交感神经或副交感神经)的影响,有时候适度的刺激,亦可让组织细胞产能的运作更加顺畅。因此在体质许可下,寒热交替的刺激是有助於健康。或是让原本属性寒凉之物,透过常时间熬煮的方式,可在熬煮的过程中,产生新的物质,如青梅汁经过熬煮后的黑色浓稠青梅精所含的Mumefural具有改善血液循环的效果。所以煲汤时一个好方法。
        喝姜汤让血液循环加速虽然是祛寒的好的方法。但是当喉咙不适时,突然喝浓姜汤就会使得肌肉更紧缩,有时候甚至直接变成沙哑,这原因就是当喉咙不适时,表示气血已经大量聚积在喉咙附近,此时在症状处又补充气血(增加能量),如果冲不过去,只有更不舒服。当组织较为脆弱(如动脉血管瘤),在使用温补药要特别小心,不小心冲破动脉血管,造成血流不止就会产生危险。


        4楼2014-03-26 06:42
        回复
          喝姜汤让血液循环加速虽然是祛寒的好的方法。但是当喉咙不适时,突然喝浓姜汤就会使得肌肉更紧缩,有时候甚至直接变成沙哑,这原因就是当喉咙不适时,表示气血已经大量聚积在喉咙附近,此时在症状处又补充气血(增加能量),如果冲不过去,只有更不舒服。当组织较为脆弱(如动脉血管瘤),在使用温补药要特别小心,不小心冲破动脉血管,造成血流不止就会产生危险。
          这个时候如果按推,是不是就比较妥当,如老师前面所诉,按推使气血增加或减少,但不管增加或减少都属安全的吧?


          6楼2014-04-01 22:11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