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咕咚文学吧 关注:177贴子:6,563

〔诗词杂论〕寒竹碎语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尽我所集,尽我所知!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3-11-25 00:41回复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3-11-25 00:44
    回复
      〔一〕诗歌总论
      诗歌起源于上古的社会生活,因劳动生产、两性相恋、原始宗教等而产生的一种有韵律、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形式,是一种主情的文学体裁,它以抒情的方式,高度凝练,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用丰富的想象、富有节奏感、韵律美的语言和分行排列的形式来抒发情感的一种语言艺术形式,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
      诗来源于古代人们的劳动号子和民歌,原是诗与歌的总称。开始诗和歌不分,诗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统称为诗歌。
      中国诗歌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遗产,如《诗经》《楚辞》和《汉乐府》以及无数诗人的作品。西欧的诗歌,由古希腊的荷马、萨福和古罗马的维尔吉、贺拉斯等诗人开启创作之源。
      ~
      诗是怎么样产生的呢?
      在文学还没形成之前,我们的祖先为把生产斗争中的经验传授给别人或下一代,以便记忆、传播,就将其编成了顺口溜式的韵文。据闻一多先生考证.[诗]与[志]原是同一个字 ,[志]上从[士],下从 [心],表示停止在心上,实际就是记忆。文字产生以后,有了文学的帮助,不必再死记了,这时把一 切文字的记载叫[志]。志就是诗。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
      歌的称谓又是怎样来的呢?
      诗和歌原不是一个东西,歌是人类的劳动同时产生的,它的产生远在文学形成之前,比诗早得多。考察歌的产生,最初只在用感叹来表示情绪,如啊、兮、哦、唉等,这些字当时都读同一个音:"啊"。歌是形声字, 由"可"得声。在古代“歌”与“啊”是一个字 ,人们就在劳动中发出的“啊”叫作“歌”。 因此歌的名字就这样沿用下来。
      ~
      既然诗与歌不是一回事,后来为什么又把二者连在一起以[诗歌]并称呢?
      这只要弄清楚它们的关系就明白了。
      歌,最初只用简单的感叹字来表示情绪,在语言产生之后,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逐步深化 ,情绪更加丰富,用几个感叹字表达远远不够用了。于是在歌里加进实词,以满足需要。在文字产生之后,诗与歌的结合又进了一步,用文字书写的歌词出现。这时 ,一支歌包括两个部分:一是音乐,二是歌词,音乐是抒情的,歌词即诗,是记事的。这就是说,诗配上音乐就是歌,不配音乐就是诗。
      (接楼下)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3-11-25 00:46
      收起回复
        (接楼上)
        关于诗与歌的结合,我国古籍中很早就有论述。《毛诗序》:"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尚书·虞书》:“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礼记·乐记》:“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由此可见,诗、歌与乐、舞是合为一体的。诗即歌词,在实际表演中总是配合音乐、舞蹈而歌唱,后来诗、歌、乐、舞各自发展,独立成体,而诗与歌统称诗歌,至今,诗歌已经成为诗的代名词了。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3-11-25 00:47
        回复
          二〔古体诗和近体诗〕
          近体诗就是格律诗,包括绝句和律诗。也称为今体诗。在唐以前的诗称为古体诗(不包括所谓的“齐梁体”),还有唐以后不合近体的诗也称为古体诗。
          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古体诗就是唐代以后指和近体诗(律诗、绝 句)不同的一种诗体,有四言、五 言、六言、七言等形式,句数没有限制,每句的字数也可以不相等,平仄和用韵都比较自由。也叫“古诗”或“古风”。在唐人看来。从《诗经》到南北朝的庾信(见注),都属于古风的范围;唐代以后形成的律诗和绝句的统称,跟“古体诗”相区别,句数、字数和用韵等都有比较严格的要求,就叫近体诗。

          注:
          这里有必要说明一下“庾信”,准确来说庾信是著名的诗人,他与徐陵创造了“徐庾体”是一种诗歌形式。徐庾体指南北朝时期徐摛、徐陵父子和庾肩吾、庾信父子的诗文风格。徐摛和庾肩吾都是南朝梁后期诗人,为简文帝萧纲所器重,并以写艳 体诗闻名。徐陵和庾信早年仕梁,诗风亦继承父辈,比较靡丽,而且多用典。徐陵后来仕陈,继续写作艳体诗。庾信则因出使被留在北周,后期诗风有所变化,显得苍凉刚健,非徐陵所及;但重辞藻、用典多的特点,仍与徐有相似之处。唐代元稹为杜甫作墓志铭,曾概括“徐庾”的特色为“流丽”,这是就诗来说的。就骈文而论,则专指徐陵和庾信两人。他们比前辈沈约、任昉等,更讲究用典,写得更丽逸,但由于过份拘泥于典故,有时个别文句欠通顺,影响了文章的流畅.
          ~
          近体诗以律诗为代表。律诗在押 韵、平仄、对仗等方面,都有许多讲究。由于格律很严,所以称之为律诗。律诗有以下四个特点: (1)每首限定八句,五律共四十字,七律共五十六字;
          (2)一般只押平声韵;
          (3)每句的平仄都有规定; (4)每篇必须有对仗,对仗的位置也有规定。
          有一种超过八句的律诗,叫做长律。长律自然也是近体诗。长律一般是五言的,往往在题目上标明韵数,如杜甫《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就是三百六十字;白居易《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就是一千字。七言长律也有一些,如杜甫的《清明》,不过数量很少。这种长律除了尾联(或除了首尾联两联)以外,一律用对仗,所以又叫排律。
          (接楼下)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3-11-25 01:54
          收起回复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3-11-25 02:41
            回复
              三〔诗词格律〕
              格律是近体诗同古体诗最显著的区别,所以格律异常重要!
              古典诗歌(旧体诗)分为古体诗(如楚辞、诗经、乐府)和近体诗(近体诗包括律诗、律绝、排律等)。近体诗时格律完全形成并成熟,成为诗本身不可或缺的部分【诗是由音乐性和文学性两部分构成,学校学习的诗词鉴赏和99%诗词鉴赏书说的就是他的文学性,如手法、意象、思想感情等,而音乐性则需由格律来体现(不要说外文诗没有格律,他们的原文也是有韵律要求的 ,如抑扬格等,只是他们的语言单字没有声调,所以无法像汉语诗词一样具有非常完善的格律i)现代诗歌没有格律是一个极大的缺陷,朱光潜的《诗论》就严格讨论的格律的必要性和现代诗歌无格律的后果】,近体诗皆尊格律,包括广义上的近体诗(词、曲)。传统意义上认为古体诗不尊格律,没有要求是不严谨科学的。古体诗有自己的格律,只是不像近体诗一样严格,而且当时是配乐演唱的,它的格律体现在与音乐的搭配上,随着传统音乐形式的消失,古体诗逐渐走向幕后,被近体诗所代替。总之,格律异常重要,平仄第一、用韵第二、对仗其三。
              当然,一首诗词最重要的其实是诗词本身的内涵,意境,如果言之无物,即便是格律再好,也称不上佳作。反之,如果诗词本身的寓意深远,意境极高,又实无可换,一两字不符平仄还是需要包容!象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其实有些地方的平仄有出入,但因为有意境,有内涵,有新意,广为传唱,所以成为了这个词牌的第一名篇!(寒竹私语,个人是极为反对这种出律行为的,中国字浩如烟海,何来无可替代之字词?)

              格律诗是在字数、韵脚、声调、对仗各方面都有许多讲究的诗。它规定诗有定句,句有定字,字讲平仄,严格压韵,而且律诗的中两联要对仗等。它是根据汉语一字一音,音讲声调的特点和诗歌对音乐美、形式美、精炼美的特殊要求而产生的,所以具有相当强的生命力而流转不息。格律诗对声律的要求极为严格。声律包括压韵和平仄,其中又以平仄最重要,正如毛主席所说:“因律诗要讲平仄,不讲平 仄,即非律诗。”(《给陈毅同志的一封信》) 格律诗分为绝句和律诗,都分五言和七言,律诗还有排律。那种以为绝句就是律诗的分割的观点应该说是不正确的,绝句产生在律诗之前,绝句产生的时候格律诗还没有完全定型,故而还有不合律的古绝存在,如床前明月光。
              (接楼下)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3-11-25 02:42
              收起回复
                〔接楼上〕格律诗的定字定句要求大家大体都知道,值得一提的是律诗的中间两联一定要对仗。韵脚方面格律诗多以平韵为主,起首一句可压韵也可不压韵,其他的单句尾字讲 究平仄,一定要与韵脚的平仄相反。那么最难的,应该就是句中字的平仄问题了。
                这里,我们简单地说一下格律诗的创作规则。
                关于格律诗的创作,王永义先生编了个歌谣,可供参考:
                格律不难记,二四六分明。
                首句仄平仄,或为平仄平。
                上下句要对,邻句粘即成。
                四字防孤平,末防三连同。
                七绝重一遍,七律也就成。
                双末押平韵,单末多仄声。
                七言去两字,五言不费功。
                起收式怎知?首句二末定。
                大体意思是:近体诗的格律不难记住,每句第二四六字的平仄一定要符合。第一句的第二四六字应该是仄平仄,或者是平仄平。上句第二四六字的平仄与下句第二四六字的平仄要对立,邻句,就是第一联的末句和第二联的首句,第二四六字的平仄要相同。七言第四个字一定要防止出现孤平,它自己是平音而左邻右舍都是仄音就叫孤平,每句末三个字应防止全平或全仄。确定了绝句格律的步骤,再重复一遍就成了律诗的格律。律诗双句末一字都是平声,押一个韵,单句末一字多数是仄声。七言诗的格律去掉前面两个字,注意,此时第四字应为第二字,就成了五言诗的格律了。一首格律诗是平起还是仄起,是平收还是仄收,都要看第一句第二字和该句末一字。

                对偶和对仗
                对偶和对仗是两种极为相象的语言形式。所谓“相象”,是说它们相同之处较多而不同之点较少,所以区别起来就较为困难,甚至连一些工具书对这两个概念都解释得含糊其辞,不甚了了。如《辞海》“对 仗”条下注释曰:“指诗文词句的对偶。如此以“对偶”注“对仗”,用“对仗” 释“对偶”的辗转解说,造成了概念的混淆,其结果是使人误以为“对偶”与“对仗”是 一回事,是一个概念的两种称谓。那么,究竟什么是“对偶”?什么是“对仗”? 二者有什么区别呢? 对偶,是一种修辞格。成对使用的两个文句“字数相等,结构、词性大体相同,意思相关”。这种对称的语言方式,形成表达形式上的整齐和谐和内容上的相互映衬,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对仗,是指诗词创作及对联写作时运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和手段。它要求诗词联句在对偶基础上,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的词语必须“词性一致,平仄相对”,并力避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上重复使用同一词语。格律诗词的对仗使语言音韵和谐,增强了节奏感和音乐美,达到表现形式上的高度完美。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3-11-25 02:59
                收起回复
                  〔接楼上〕因而格律诗词的对仗要求也就甚为严苛,符合上述原则的诗词联句便是对仗的;否则就是不对仗或对仗不工稳,这是诗词创作所不允许的。了解了对偶与对仗的特点,就能一般地区别什么是对偶,什么是对仗了。例如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岳阳楼记》) 这两个句子各方面都符合对偶的要求,但由于其平仄不相对,音律欠和谐,并在同一结构位置重复使用了“天下”、“之”、“而 ”等这样的词语,所以不合对仗的要求。再请看下面这个例句: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酬白乐天》) 这组联句是原诗中的颈联,无论哪个方面都完全合乎对仗原则,而且对得极为工稳,是最为典型的对仗联句。对偶与对仗其所以有这样一些不同,主要是因为它们是运用于不同文体的。由于不 同的文体对各自表达的要求不同,所以对表达形式的要求也就不同。作为修辞方法的对偶,常常被广泛用于各种文体,其中古代散文和古体诗歌运用尤其频繁。它整饬了语言,增强了语势,而且两个偶句互 为补充、相互映衬,使语言颇具形式美和表现力。对仗则是格律诗词独具的一种特殊创作技法。兴起于隋唐的格律诗,严格要求律诗中的颔联与颈联必须对仗。这一 方法同时也为词曲创作所采用;后来又被用于对联撰写。由于律诗词曲的创作本身对语言运用有很高的艺术要求,讲究炼字炼句,而对仗正好能够在相当程度上极大提高诗歌的表达技巧和审美情趣,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和表现力。对仗的这些特殊功能显然是对偶力不能及的。可以说“对仗” 是格律诗词创作和欣赏的重要标准之一,自然也就成了非诗词莫属的专用术语。正因如此,所以格律诗词中的对仗虽同时也符合对偶的标准要求,但鉴于“对仗”本身的特点,并且为了有别于一般文体中的对偶,故而我们通常不以“对偶”称之,而特称之曰“对仗”。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3-11-25 03:01
                  收起回复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3-11-25 03:03
                    回复
                      介绍两个常用网站给大家,以方便检测:
                      诗词吾爱网站免费格律检测地址
                      http://52shici.com/gl.php
                      此网站是中华诗词协会所设诗词吾爱网!简单免费注册后可按词牌和律绝诗体进行检测!设标准词牌和律绝格律!支持词的词林正韵和中华新韵,支持诗的平水韵和中华新韵!对律绝诗的拗救和对仗暂无判断!
                      诗词平仄检测网址链接
                      http://book.5ilog.com/cgi-bin/mz/poetry/dispingze.asp
                      此链接可直接点击输入框确定检测,无需注册即可使用。
                      希望能帮到你!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13-11-25 03:13
                      回复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7楼2013-11-25 03:15
                        收起回复
                          五〔律绝诗格律拗救〕
                          本来是不打算单议这个问题的,因为个人而言极力反对这种偷懒的借口行为!但却不得不说,因为它确实可以在词穷时帮助你,也可满足古诗鉴赏和一些无聊的命题命拗作文!
                          既然我厌恶这种行为,就省些笔墨,把精华陈列!
                          前文已谈到了绝律诗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也就是说每句的一三五字出律与否,只要不犯孤平句和三平尾和三仄尾,可以包容。但每句的第二四六字必须合律!单句称为出句,下邻偶句称为对句!如果出句的二四六字出律,就叫拗,必须在对句的一三五字上补律,称为救!且两句都不犯孤平句,三平尾和三仄尾!
                          注意:
                          一,有拗必救!
                          二,首句第二字不可拗!
                          三,词无拗救!
                          余见百度词条:王力 拗救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8楼2013-11-25 03:39
                          收起回复
                            看了一半。。。


                            来自Android客户端20楼2013-11-25 05:56
                            收起回复
                              再细化一下!
                              六〔诗词基础〕
                              (01)关于近体诗我们要讲的诗律,指的是近体诗的格律,不涉及诗经、乐府中的那种古体诗。近体诗是唐以后逐渐形成的,它对平仄、对仗、字数有严格的要求。
                              近体诗,从体例划分,有三种:
                              ①绝句(每首四句),
                              ②律诗(一般每首八句),
                              ③排律(每首十句以上)。
                              基础是绝句,明白了绝句,其他就好懂了。
                              (02)平仄的基本格式
                              平仄排列最基本的格式是:
                              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后加仄)
                              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后加平)
                              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前加平)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前加仄) 所以要说这是“基本格式”,是因为其他各种格式(包括五言和七言的,包括绝句和律诗,共16种),都可以从它推导出来。学习中,一定要先把这个“基本格式”背熟,记住。从基本格式推导其他格式,是学习的一个窍门。如果把全部16种格式都开列出来,机械硬背,那是不容易记住的。
                              ①平仄
                              这个“基本格式”中所说的“平”,大体上就是现在普通话中的“阴平”字和“阳平”字,也就是一声二声;“ 仄”,大体上就是现在普通话里的“上声” 字和“去声”字,也就是三声和四声。
                              这里所以只能说“大体上” ,是因为并不完全如此。对这个问题,后面还要专门讲述。
                              ②格式
                              上面说的这种基本格式,其实是五言绝句的一种。试举两例。
                              例一: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李白《劳劳亭》
                              (诗中第一个字,本应用仄声字,却用了“天”字,是平声字,但在此处是允许的。原因,后面会讲到。)
                              例二: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登鹳雀楼》
                              (“一” 字,在唐韵里是读仄声的,后面会讲到。) (03)“对”和“粘”的规则
                              从上面所举的基本格式中,可以看出,第一句和第二句的平仄是相反的,这叫“对”。第三句和第四句的平仄也是相反的,这也是“对”。然而第二句和第三句,从头两个字来看,平仄却是相同的,这叫“粘”。律诗要求做到这种“对”和“粘”。如果不符合这个要求,就叫“失对”、“失粘”,就是毛病。

                              〔接下楼〕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21楼2013-11-25 13:58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