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蠡吧 关注:1,887贴子:13,556
  • 11回复贴,共1

《东周列国志》中范蠡与西施的结局辨

收藏回复

  • 221.239.165.*

来源: 新华佗在线 作者:上海市宗教学会 王振川 发布时间:2007-04-28
  《东周列国志》(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  P.790 )写了范蠡与西施的结局:  
   “句践班师回越,携西施以归。越夫人潜使人引出,负以大石,沉于江中,曰:‘此亡国之物,留之何为?’后人不知此事,讹传范蠡载入五湖,遂有‘载去西施岂无意?恐留倾国误君王’之句。按范蠡扁舟独往,妻子且弃之,况吴宫宠妃,何敢私载乎?又有言范蠡恐越王复迷其色,乃以计沉之于江,此亦谬也。罗隐有诗辨西施之冤云:
   “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
   “再说越王念范蠡之功,收其妻子,封以百里之地,复使良工铸金,象范蠡之形,置之座侧,如蠡之生也。
   “却说范蠡自五湖入海,使人取妻子去,遂入齐。改名鸱夷子皮,仕齐为上卿。未几,弃官隐于陶山,畜五牝,生息获利千金,自号曰陶朱公。后人所传《致富奇书》,云是陶朱公之遗术也。其后吴人祀范蠡于吴江,与晋张翰,唐陆龟蒙为‘三高祀’。”
     范蠡去经商去了,做成了他的事业;而西施被越王夫人沉于江底,这一切也就结束了。是这样的吗?《东周列国志》的说法具有很大的影响,大部分人都相信并采用了这一说法。因此不得不辨。
     首先,许多人都说,史书不载西施。是的,西施是何许人也?虽为吴王后妃,依然是一介平民而已。春秋战国时代的诸侯王,基本上没有后妃传的。有后妃传是大一统以后的皇帝。所以,史书不载西施,很自然。
     其次,百家著作中关于西施的记载是很多的,百家著作记载,应该是可信的。没有的事,杜撰的,不会大家都说。有那么多人都说西施,可知,西施却有其人。但有人从中又找出问题来:《管子》比西施早约200年,他的书中怎么也有西施?可见西施不是真人,是传说中的人或是古代美人的一个代称。管仲其人确比西施要早,不错。但《管子》其书要比西施晚,这却是不争的事实。《管子》是后人撰辑的。我们不怀疑《管子》却怀疑西施,不亦有色乎?用《墨子》来证明西施,是有眼力的。因为墨子时代与西施最近,墨子是宋国人,《墨子》一书也可靠。那么西施是确有其人的。墨子说:“孟贲之杀,其勇也;西施之沉,其美也;吴起之裂,其事也。”孟贲、西施、吴起,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人。对于西施的死,不争的是“沉”,果如《东周列国志》所说,西施是被越王夫人沉于江吗?未必吧!这也不过是《东周列国志》的著者的一种揣测而已,《东周列国志》是小说,怎么写,都无可指责。但,这是真的吗?我从大量资料中看出,西施不可能出了吴国就死了,因为他还有后半生,诸子也有记载的:“西子蒙不洁,则人皆掩鼻而过之。” (《孟子·离娄》) “西施病心而颦其里,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庄子·天运》) “西施衣褐,而天下称美。” (《战国策·楚策三》)“夫以西施之美而蒙不洁,则过之者莫不睨而掩鼻。” (《贾谊新书·劝学》) 这显然是说西施有一段平民的生活,西施出吴宫就死了,这一段平民生活就无从着落。特别是庄子的记载,应更可靠。他在时间上离西施不远,在地点上靠得最近。西施与范蠡的合葬墓就在今涡阳县与蒙城县交界处的西阳集。所以,庄子知道西施有心疼病,我猜测是胃病。而且这个“里”字是值得研究的。我的意见是“乡里”的意思,绝不是“王宫”。“其里之丑人”也未必是“东施”,东施,小说家言耳!庄子为什么能说得出西施的生活细节?就是因为他时间、地点离西施都近的原因。《战国策》也可靠。西施穿粗布的衣服,决不会在吴宫;而“天下”的人都说她美,可见她周游过列国,并且不带面纱,这只能是在她的后半生。她的形象与气质给天下人留下了极好的印象,她的经历又那么的神奇,于是人们一代一代的口耳相传。因此,全国各地关西施的传说与历史遗迹就决不是“空穴来风”了。西施是个人旅游吗,不会吧!谁是她的游伴呢?这旅游门票与差旅费有谁出呢?那些他们旅游过的地点给我们提供了线索,这个人是范蠡!史书上没有记载,我们今人大可不必拘泥于史书!诸子就不是“史”了吗?我以为,有时他们比史书更可靠呢!
     第三,“却说范蠡自五湖入海,使人取妻子去,遂入齐。”这个说法不可靠。入齐与到陶,她的妻子都不在。古人三妻四妾不稀奇,为什么要替范蠡辨这个呢?我以为,范蠡的人品是不容置疑的。《东周列国志》说“越王念范蠡之功,收其妻子,封以百里之地”于史有据,《吴越春秋》有记载:“越王乃收其妻子,封百里之地。有敢侵子者,上天所殃。”因此,范蠡“使人取妻子去”既无可能,也无必要。
所以我说,西施不是二奶。是第二任妻子。
     司马迁所著的《史记·越王句践世家》明白地记载:“朱公居陶,生少子。”范蠡离开越国,范蠡五十四岁了,他的原妻显然已无生育能力。这第三子是谁生的呢?要知道,西施比范蠡小25岁啊。
后面又有:“其母为言曰”,主张叫长子去救二弟。这弟兄三人,显然不是同母。
     “其母为言曰:‘今遣少子,未必能生中子也,而先空亡长男,奈何?’”“其母”,必为少子之母。也就是西施。但决不是那个黄脸婆,这是可以肯定的。
     第四,“又有言范蠡恐越王复迷其色,乃以计沉之于江,此亦谬也。”《东周列国志》的这一句说得有道理。但是,也有人相信的。1983年雁翼先生写的电影小说《范蠡与西施》(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5)就是“范蠡恐越王复迷其色,乃以计沉之于江”的一本书,范蠡亲自用一艘大木船沉了西施,好残忍。当然这是随心所欲的杜撰。
     我写的《老子与范蠡》(北京  宗教文化出版社 2004)一本书中,有范蠡与西施的结局,与以上诸说都不同,诸君有兴趣可看看。    


1楼2007-09-20 21:53回复
    • 218.78.247.*
    hao


    2楼2007-12-26 12:44
    回复
      • 219.152.96.*
      一家之言,不足为信。说西施过过一段平民生活,难道不可以是在被选进宫之前吗


      3楼2008-01-09 21:21
      回复
        • 221.239.162.*
        先生说得太好了!
        “西施过过一段平民生活”,看来您是有同感的。
        不过西施在选进宫之前,是没有时间“过一段平民生活”的。
        她的那一段平民生活,也不像是少女的“平民生活”。
        谢三楼见教!


        4楼2008-01-10 17:00
        回复
          我新开了一个《一家之言》贴吧,我把此文移过去了。 

          欢迎大家去看看《一家之言》!


          禁言 |5楼2008-01-11 16:01
          回复
            乱来 :“西子蒙不洁,则人皆掩鼻而过之。”不过是比喻而已


            禁言 |6楼2008-01-17 23:58
            回复
              • 114.82.169.*
              楼上:
              拿西施来比喻,显然西施这个人是有其人的啊!


              7楼2010-07-28 00:34
              回复
                不过证实不了西施过了平民生活,因为这只是比喻


                禁言 |8楼2010-09-19 20:36
                回复
                  08年的帖子。。挖坟。。


                  禁言 |9楼2010-09-22 11:52
                  回复
                    为什么总喜欢把西施和范大夫扯在一块呢?


                    禁言 |10楼2011-01-24 18:48
                    回复
                      回复:10楼
                      俊男美女,为什么不能在一起呢!不管历史真实情况如何,我都愿意相信范蠡跟西施泛舟游于太湖,多美好的事啊!


                      禁言 |11楼2011-04-09 12:5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