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参考吧 关注:110贴子:1,014
  • 4回复贴,共1

北宋灭亡与所谓的“大师”有关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当代大师风生水起,你方唱罢我登场,轮换出来让万民(或百官)崇拜,一派乱象。其实,历史上有个朝代和现在很像,那就是北宋时期。
宋徽宗赵佶是一位浑身上下充满艺术细胞、风流倜傥的浪漫人物。明明是艺术家的身,却偏偏有做皇帝的命。对于浑浑噩噩、逆来顺受的大宋子民来说,他的欣然上位祸福难测,人们只能自求多福。
公元1127年,北宋靖康二年,这一年也是南宋建炎元年,宋徽宗赵佶在位已经整整过去了25年。宋徽宗这25年,基本都是以一种轻佻随意的态度治理着这个泱泱大国,优雅从容得好似在跳一曲曼妙惬意的华尔兹舞。



1楼2013-08-29 18:24回复
    直到1125年——1126年之交,大金国勇猛剽悍的骑士们已在帝国首都汴京高高的城墙下炫耀武力,一箭之遥处旌旗猎猎,人喊马嘶,干戈声闻。目睹此景,一种似曾相识、难以言喻的恐慌和苦涩之感涌上大宋臣民的心头,这恐慌和苦涩的感觉来自不断侵扰的大金铁骑的威胁,但这令人窒息的压迫感从未像今天这样近在咫尺。这一年的大宋帝国,内外交困,昔日那个被称作“清平世界,朗朗乾坤”的锦绣江山,早已变成名副其实的残山剩水、破船漏屋。而这千疮百孔的破船漏屋如今正面临一股更为强劲之疾风骤雨的猛烈摧残。万般无奈之下,宋徽宗不得不让位予自己的儿子赵桓。这赵桓便是在位不到两年,史上著名的“悲催帝王”宋钦宗。赵佶的临危逊位有“重整河山待后生”的殷切期望,但也有学者毫不客气地指出,赵佶此举不过是拿儿子来顶雷罢了。


    2楼2013-08-29 18:25
    回复
      和宋徽宗往来密切的“大师”以张虚白、王老志、林灵素、刘混康、王志铖、温太保等人较为有名,其中张虚白、林灵素最为著名,据说功力了得,预言屡屡应验。史料记载张虚白大师甚至预测到徽宗会有被北人俘虏的宿命,劝他勤政爱民,扭转颓势,躲过此劫。可惜徽宗不听劝告,依然故我。不慕富贵、不贪财好货、颇有节操的张虚白见事不可为,飘然而去。若干年后,徽、钦二帝果然被金兵俘获,张大师预言应验,徽宗追悔莫及。这些人是否真的拥有超能力已茫然不可考,反正他们中的一些人将徽宗哄得团团转、言听计从却是事实。当宋徽宗赵佶还是端王时,就和众多“牛鼻子老道”往来频繁。曾经有一位“大师”预言道:“吉人当继大统。”吉人二字合起来,正是赵佶的佶字。真是无巧不成书,后来,机缘巧合,端王果然成了徽宗。从此,赵佶对大师的先知先觉、料事如神佩服的五体投地,对道教也另眼相看,大力弘扬,大为崇信。
      有个叫王老志的老道,有一手隔空取物的绝技,当然这神功是魔术或幻术抑或真是超自然能力还真不好说。这王老志也真绝,一天,他递给徽宗一个锦袋,徽宗打开一看,不禁吓了一大跳。原来袋里装着一叠书信,都是他年轻时写给妃子们的情诗,想必内容一定很香艳、挑逗、肉麻,说白了就是很下流,这秘密隐私要是流传出去其轰动效应绝不亚于今天的“艳照门”事件。徽宗立刻被王大师震得五迷三道,找不着北了。从此,王大师成了庙堂之上的红人,说啥是啥,要啥给啥,赵佶对他言听计从。王大师一时风头无两,好不得意。
      不过,徽宗最为宠信的大师非林灵素莫属,此人似乎自幼即与众不同,有仙风道骨,不类凡人,是真有本事也未可知。此君深得天地日月之灵气,山精树怪之精髓,加上口舌如簧赛过诸葛,因而深得徽宗欢心。未遇徽宗前,林灵素嗜酒如命,却无钱付账,欠账越积越多,店家派小二来讨账。见店小二上门要账,林灵素也不多话,只见他不慌不忙“举手自折其面”,意思是他用手将自己的脸一掰两半,怪异的是一半脸形如骷髅,另半边脸却鲜活红润如常人,见此诡异情景,店小二哪还有心要帐,吓得屁尿直流、一道烟跑没影了。事情哄传开后,舆论哗然,越吹越神,最后传入道君皇帝之耳,皇帝立马召见林大师。一见林大师,徽宗即惊为天人,又觉得在哪里见过此人,犹如贾宝玉初见林妹妹之感。林大师无与伦比的强大气场让徽宗发懵,他神神叨叨地问道:“天师以前作过官吗?曾见过朕吗?” 林大师大大咧咧的答道:“当年我在玉皇大帝手下当差时,曾有缘侍奉过你。”徽宗心下暗喜,自己果然不是凡人,而是天上星宿下凡。林大师继续大言不惭的说:“您本是玉帝的长子,天分九霄,您是九霄中最高的神霄府中的玉清王,主要掌管南面的事物,又叫长生大帝君。”知道自己不同凡响的神奇前世今生后,宋徽宗通体舒泰,不禁有点飘飘然。林灵素接着指认蔡京、童贯、王黼、朱勔等人也是上界星宿下凡,下界来辅佐圣聪。话音刚落,朝堂之上早已欢声雷动,众臣兴奋的议论:“怪道大家有缘齐聚一堂,合作愉快,其乐融融,团结奋进,共同建设和谐大宋,原来上辈子在天上就是老朋友了”。闲话少叙,林灵素成了宋徽宗座上嘉宾,沐浴着浩荡的皇恩,被厚加赏赐,手下粉丝多达两万余人,可以随意出入宫禁。


      4楼2013-08-29 18:29
      回复
        从此以后,庙堂之上,“大师”云集。来自全国各地名山大川、神仙洞府的高人们欢聚一堂,谈经论道,炼丹运气,各展神功、绝技,把个好好的皇宫愣整成一个大道观。宋徽宗慷慨好道,甘为天师粉丝的名声不胫而走,传遍三山五岳、海内八荒,假若宋徽宗有唐太宗之能,一定会开心喟叹:“天下‘大师’尽入吾壳中矣”!宋徽宗下旨,全国各地的道士、有特异功能的高人都赐予官职级别,按资格不同、品级高低依次享受不同的福利待遇。当道士、成大师能升官发财,再不济也可养家糊口,致使大宋子民们趋之若鹜,各道观人满为患。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堂堂大宋以“道”为尊,已蔚然成风。史料记载,类似于如今的大师授功论坛、传法讲座,在徽宗时期几乎天天举办,台上讲的人口沫横飞,台下听的人如痴如醉,看似效果不错,实则耗费惊人。有人计算过,每办一场大师传法的讲座,就要耗去相当于今天100余万人民币的纹银。令人大跌眼镜的是, 这些类似于儿戏的闹剧,居然不是虚无缥缈的传说,它们一件件被清清楚楚的记载于官修正史中。大师们的事迹散见于《续资治通鉴长编》、《夷坚志》、《宋史·记事与未》之《道教之崇》篇、《清波杂志》等史册中。事已至此,北宋不亡于徽宗之手似乎已无天理。
        鬼神、符箓、法术、气功自道教创立之初久已有之,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不能一概否认。张道陵、魏伯阳、许旌阳、葛洪、寇谦之、陶弘景、吕洞宾、陈抟、丘处机、张三丰等得道大师,深得道家老庄风格精髓,掺杂神仙方士的奇门遁甲方术,修得神秘莫测之功,介乎于出世入世之间,隐隐浮现于风尘游戏之外。此辈世外高人道德高尚,扶危济困,不慕流俗,不贪名利,为世人所景仰。然而,更多的“伪大师”,并无真本事,以一些小小雕虫伎俩,沽名钓誉,妖言惑众,乘机博乱,谋取私利,这样的人古往今来皆不乏其人。宋徽宗笃信道士巫术,成了道教污点。众“大师”阿附徽宗,玷污道教清白之名。宋徽宗沉湎于道术,迷信江湖骗子,利用巫师神汉们扶乩邪术,或许有用封禅崇道来掩饰大宋在北方军事接连失利、丧师失地的窘境, 转移百姓视线,引开民间失望怨恨的心理之深意。或只是想用道家冲淡清虚的主张求得自己内心的平静,消除挫败感和负疚感、疼痛感。 或只想用黄老之术,达到修身养性、长生不老的终极目标。秦始皇、汉武帝都有此迫切愿景,然而,人是肉做的,肉体岂能永生不灭?世间可有活过百岁而不死之人?这是帝王玩弄利用宗教的肤浅权谋,和正统道家的主张无涉。


        5楼2013-08-29 18:29
        回复
          近日闹得沸沸扬扬、毁誉不一的李一、王林、张必清等“大师”之辈,假若有幸早生1000余年,说不定也会因神功绝技或能发功治病而获徽宗青睐,宠信有加, 或化茧成蝶,成为手眼通天,富可敌国的阔佬,也未可知 。为何林灵素、王老志等辈一直阴魂不散,一有机会就还魂附体,求名求利,浑水摸鱼。在这片孕育神奇,“大师”辈出的土地上,科学真理和神仙、方士的较量从未曾停息过。世道沉沦,信仰迷失,精神空虚,灵魂无所皈依的年代,正是众多真伪难辨的“大师”之辈乘虚而入、大展身手的绝佳时机。在这古老的国度,人们崇拜“大师”的情节如此浓烈、虔诚,古今不绝如缕,上当受骗亦无怨无悔,仍甘之如饴,如飞蛾扑火般炽烈、果决, 这现象值得国人好好反思


          6楼2013-08-29 18:3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