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林蛙吧 关注:102贴子:230
  • 0回复贴,共1

什么是“驯养”以及与“饲养”的差别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任何动物的生物学特性是由它们自身固有的生理特点和自然生态因子相结合的产物,是在千万年的物种进化过程中形成和在自然生存法则中经过磨砺而固定下来的。
从物种特点角度考察,石蛙在自然进化中长期占据山溪地域而没有发生扩散,这充分说明了石蛙生物特点中对环境因子是非常敏感的一种地域性动物,环境状态对石蛙的生存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因此,不仅仅是生理需要,石蛙的环境需要(生态特性)同样是必须要加以遵循的。这就是很多相关技术书籍强调对野生动物的驯养要重视“生态特性”的源头,其内因是物种自身的生理需求,是必须加以认识和尊重的。
但也因为动物的生物特性是生理(内因)和环境因子(外因 )结合的产物,而并非简单地“与生俱来”,这就为引导其生理特点和新的环境因子结合,形成有利于人工养殖的基础条件提供了契机和技术依据。
引导野生动物生理特点和新的环境因子结合的技术过程,被称为“驯养”,全称为“驯化养殖”。显而易见,“驯养”与“饲养”最大的、本质的差别就是后者不需要引导动物生理特点和新的环境因子结合,只需要按照常规条件进行即可,比如养猪、鸡、鸭、羊、牛等家禽家畜。
在全人工养殖中简单被动地迎合动物的自然生物特性是错误的。这个错误体现在全人工养殖条件下,其高密度高生长量和计划生产的工艺要求特点是与动物自然特点相背的。
同样以人的主观意志指导对野生动物的养殖也是错误的,这个错误体现在野生动物的物种特性有些是不能被改变的,强制性加以改变最低限度将造成野生动物严重的应激反应而导致死亡。
由于野生动物生物学特点所决定其不能简单直接适应人工环境和要求,因此对野生动物的养殖是驯养。成功与否的关键在驯化的科学合理与否。这个科学合理性体现在对动物不可改变的生物特性部分进行因势利导的利用,而对可改变的部分通过诱导训练的办法加以改变,以符合人养殖需要目的。
由此可见,透彻了解作为内因条件的石蛙生理和作为外因条件的环境因子各要素(而不是表面现象),并研究其相结合的方式原理(即“生态特点”)的全貌,准确把握其整个生物学的各个节点,对于正确驯养林蛙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如果离开了这一点,那么所谓的技术不过就是空中楼阁,而掌握了这一点,就把握了整个技术的基点。于是就能够知道怎么才能够正确地选择养殖场地,怎么才能科学合理地进行蛙场建设;怎么成功地驯养林蛙并达到产业化的效益目标等等一系列的问题。
现在有很多新人提出了种种对于林蛙养殖的具体办法了解的需求,更直接要求了解野生林蛙的驯化技术,却不愿意花功夫去了解林蛙生理、生态的各种特点和要素,如此急功近利的浮躁,即便了解了方法而不知道内涵,运用中就能把握好吗?现场是千变万化的,如果缺乏对林蛙基本情况的了解,以网上抄的、到处打听到的只言片语,依样画葫芦以不变应万变,能达到正确成功的驯化结果吗?那是浪费精力、金钱和时间。如果这样就能驯化林蛙顺利进行人工养殖的话,我相信市场早已经饱和,新人根本就没有机会介入了。
所以,新人们在学习林蛙养殖的同时,要专注对它们的生物学特性进行观察了解和学习,万不可认为这是理论性的东西而忽视。正确的实践只有在科学理论(实际上是通过无数人努力探索而求得的客观规律)指导下才可能达到成功的彼岸。


1楼2013-07-29 23:09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