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夏天,粟裕在又一次心肌梗塞初愈后,深感时日不多,决心写自己的回忆录。他对楚青说:“你多次希望我把自己亲身经历过的战役、战斗写出来,但我从来不准备写。现在,我郑重地考虑了,决心写。这也许是现情况下我能够为党做的一点工作了。”他深知自己是“戴罪”之身,1958年军委扩大会议扣上的“资产阶级个人主义”、“里通外国”帽子依然还在头上,写出的回忆录不一定能出版,因此说:“我也考虑到了,即使写成了,不一定能出版。那不要紧,留给家人、儿孙们当故事看看也是好的。” 几个月后,“四人帮”倒台,革故鼎新,万象更始。粟裕以为撰写回忆录再无阻力了,欣慰地说:“写回忆录的事,现在不急了。” 不想,他很快又遇到了新的极大阻力。1981年春,有人说粟裕不必再搞回忆录的事。时任军事科学院院长的宋时轮,还将起初指派给粟裕帮助整理回忆录的人陆续抽了回去。不幸接踵而来。几个月后,粟裕发作脑血栓,从此便反复发作,语言、思维开始迟钝。虽然楚青仍不放弃,坚持一点一滴地询问、记录,但最终未能将回忆录完全整理,粟裕在1984年2月溘然辞世。宋时轮无论战争年代还是军事科学院时期,都是粟裕的老部下,若无更大的压力,似乎不会出此对不起老首长的下策。 楚青悲愤地说:“由于种种困难,但主要的是有人暗里明中地破坏,在你(粟裕)生前,我们没有力量完成这项工作,以致使你连这个小小的愿望也未能实现。怎不令我抱恨终天。” 后来,在中央军委副主席杨尚昆的支持下,楚青才以顽强的毅力将回忆录整理完毕,全书得以在1988年问世。书中缺失粟裕的巅峰之作——淮海战役一章。粟裕曾对协助整理回忆录的秘书朱楹说:“淮海战役让邓副主席去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