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吧 关注:62,632贴子:159,085

转给各位两篇文章,看完可以谈想法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楼2013-06-10 10:20回复
    捣乱的弄死


    2楼2013-06-10 10:20
    收起回复
      一、牛奶的谎言
      信息技术已非常发达的今天,中国人得悉事实的真相是并不困难的,但真相一旦伤及势力强大的利益集团,问题则绝非简单。
      T.柯林.坎贝尔博士:美国康奈尔大学终身教授、被誉为“世界营养学界爱因斯坦。
      牛奶致乳腺癌、卵巢癌、前列腺癌、大肠癌等系列癌症
      近三十年来,营养学有突破性进展,关于牛奶的研究已累积大量文献,下面我信手拈几则关于牛奶致癌的研究报告。
      2004年,瑞典卡洛林斯卡研究完成了一项牛奶与癌症的研究,研究证明,大量饮用牛奶导致妇女患卵巢癌。他们对61084名年龄在38岁至76岁的妇女跟踪13年调查,确诊爱喝牛奶的266名妇女患卵巢癌,125名尚未确诊。每天饮用4次以上乳制品的妇女,卵巢癌的发病率比每天喝2次的妇女高出一倍。
      哈佛大学医学院、牛津大学和台湾医科大学的科学家联合研究发现,牛奶中的激素物质IGF-I加速和加强了氯化钾离子在细胞壁之间的交换,导致人类卵巢癌细胞的繁殖和子宫颈癌细胞的加速生长。
      2004年10月《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一篇牛奶致女性乳腺癌的研究报告。丹麦的研究人员对117000名妇女调查发现,牛奶对乳腺癌的促发有很大影响。研究人员认为,近50年来全世界乳腺癌发病率的大幅提高与人们饮食结构中牛奶及乳制品消费增加密切相关。研究人员认为,大量饮用牛奶会增加人体中类胰岛素一号增长因子(IGF-I)的水平,已经有多项研究表明,几乎每一种癌症都与IGF-I有关联,IGF-I是一种促使癌细胞生长和繁殖的关键性因素。
      美国费城的研究人员通过近10年的流行病学调查证实,乳制品会增加男性患前列腺癌的危险。美国波士顿一研究小组对20885例美国男性 医师进行了长达11年的随访调查,食用乳制品的男性,有1012例男性患前列腺癌。统计分析发现,每天从乳制品摄入600毫克钙的男性血浆中维生素D3浓度显著降低,发生前列腺癌的危险大幅上升。
      日本厚生劳动省近日发布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与几乎不食用乳制品的男性相比,经常食用牛奶、酸奶等乳制品的男性患前列腺癌风险会高出60%左右。研究结果表明,饮用牛奶最多的调查对象患前列腺癌的风险是几乎不饮用牛奶的调查对象的1.53倍,而且饮用量越多,患癌风险越高;食用酸奶最多的调查对象患前列腺癌风险是几乎不食用酸奶的调查对象的人.52倍。在此,我很乐意讲一个牛奶致癌的有趣故事与读者分享。
      英国地质化学家简·普兰特五十岁的时候患乳腺癌,虽然经过无数次治疗,十年间癌症总是不断回来与她作伴。当第五次复发的时候,一个半个鸡蛋大小的硬块长在她的脖子上,医生说她只有几个月的生命了。绝望而又坚强的普兰特教授不再相信医生,相信医生也没有用,人家已判了她的死刑。
      她靠自己拯救自己,她阅读最新的医学论文,得知素食可以抗癌。她回想起三十年前到过中国,那时中国农村妇女不喝牛奶而几乎没有人患乳腺癌,从而得到启发,戒掉每天必吃的两盒酸奶,出乎她的意料之外,脖子上的肿瘤在六个星期之后奇迹般的消失了。
      普兰特教授是英国地质局的首席科学家,同事们目睹了她反复患病到痊愈的曲折过程。当同事们的亲朋好友患了癌症的时候,都纷纷来向她求援。普兰特教授通过改变患者的饮食和生活方式,使六十多位癌症患者得到了痊愈。


      3楼2013-06-10 10:23
      收起回复
        牛奶越喝越缺钙
        这个问题可以讲两点。
        (一)牛奶含钙并不高。 100克牛奶之中含钙110毫克,而 100克海带钙含高达1177毫克,钙含量比牛奶高出11倍。许多蔬菜的钙含量远远高于牛奶。例如,芝麻的含钙量比牛奶高过9倍,蕨菜的钙含量比牛奶高8倍,豆腐、大头菜、小白菜、油莱、苋菜的含钙量比牛奶高1.5至3倍。在蔬菜中,红萝卜的含钙量算是比较低的了,但100克红萝卜也有33毫克钙,比牛奶的钙少不了多少。随便挑一种绿叶蔬菜,钙含量都不会低于牛奶。只要吃蔬菜就不会缺钙。
        如果小孩面前有西瓜和芝麻,小孩肯定挑西瓜,因为西瓜比芝麻大。人们选食物补钙,假如面前有海带、豆腐、牛奶,人们很可能径直选牛奶,而不知道选择价廉物美、含钙丰富的豆腐海带。是人们智商不如孩子吗?不是,是人们误信一句每天都在重复的谎言“牛奶补钙”。
        (二)喝牛奶反而会缺钙。例如,人均喝牛奶最多的四个国家——美国、芬兰、丹麦、瑞典,缺钙最严重。在这些国家发生骨折的人比比皆是。喝牛奶最厉害的美国妇女平均三人之中就有一人患骨质疏松症。不喝牛奶的民族反而不缺钙。西方科学家在非洲调查,发现非洲斑图妇女从来不喝牛奶,钙质的获取完全来自蔬菜。斑图妇女一生当中平均生育10个子女,每个孩子都哺乳一年以上,母亲们以乳汁哺育小孩,每天消耗大量的钙,但斑图妇女并没有缺钙。三十年前中国人很少喝牛奶,特别是农村人口从来不喝牛奶,而缺钙的情况闻所未闻。八十岁的老农民能挑很重的担子,腰膀硬朗,骨硬牙坚。从上述事实可知,正常饮食五谷蔬菜的人根本不会缺钙,但是,一旦喝牛奶或吃肉食,就可能出现缺钙。因为喝牛奶或吃肉食,人的体液、血液变酸性,呈碱性的钙元素便从骨头中被释放出来,以中和酸性,钙完成使命后,变成废物从尿道排出来。钙这样流失了。牛奶喝得越多,酸性体质越严重,钙流失就越厉害。可见,越喝牛奶越缺钙。
        牛奶连牛都不能喝
        牛奶连牛都不能喝,这句话似乎说得太过分。但是在中国而言,这句话绝对不会错。在西方国家的市场上有大量鲜奶,乳汁浓郁,没有掺水,走近牛奶就能闻到飘逸的天然奶香。如果说这样鲜奶牛不能喝,肯定是不对的。然而,中国的奶品市场哪里有这样的鲜奶呢?中国市场的奶全部都是加工奶,而加工奶品确实牛都不能喝,甚至会把牛毒死。
        爱丁堡的约翰·汤姆森曾用孪生小牛作试验,一只喂鲜奶,另一只喂加过工的奶,吃鲜奶的小牛生长健康,吃加工奶的小牛在60天内死亡。试验重复了很多次,都是同一样的结果。
        国际知名营养学家雷蒙德·弗郎西斯在《选择健康》中说:“用生牛奶喂的小牛犊会保持健康,但是,用加热杀菌过的牛奶喂养的小牛犊通常在八个星期之内就会死掉”。
        著名医学家新谷弘实在《不生病的活法》中指出:“如果用市面上销售的牛奶代替母牛的乳汁来哺育小牛,那么小牛四五十天就有可能死掉”。科学家研究认为,加工奶经过均质化工艺和高温灭菌处理,乳脂和生物?被破坏,并变成了有害物质。这样的奶实际是一种“变质物”。牛吃了吸收不到营养,并会慢性中毒,不久就会死亡。


        5楼2013-06-10 10:25
        回复
          二、素食者的肌肉打败肉食神话
          文/T 柯林·坎贝尔
          我猜测,除了这个如此地阴险而难以捉摸的迷信,很难找到的别的迷信了。这个迷信就是鼓励我们相信食用大量的优质蛋白(基本上就是动物类食品)会让我们健康、高大、有力。这个迷信自古就有,而且远在蛋白质被认识和命名之前就在人们(似乎尤其是男人们)的头脑中根深蒂固了。
          这迷信的根本在于,相信只要我们食用动物的肉和身体,我们就能使我们的力量、敏捷性和能力提升到难以想象的高度。在很久之后的19世纪初,当科学家们认为蛋白质大致相当于他们所崇拜的动物肉类时,它被尊为珍贵的营养。用著名的化学家李比希(Justus von Liebig)的话说,蛋白质不是其他而正是“生命本身的素材”。


          7楼2013-06-10 10:29
          回复
            谁来规定优质蛋白质的标准?
            在20世纪开始之际,科学家开始(错误地)相信动物蛋白会提高体育比赛的成绩。与此相联系的,他们也认为动物的肉奶蛋比植物蛋白更能有效地刺激身体增长。在这种意义上的效率,是指人们通过食用单位重量的动物蛋白可以增加更多的体重。动物蛋白的这种“利用高效率”来自于动物肌肉中氨基酸的组成比例与我们合成自身肌肉所需的氨基酸配方十分相似。虽然我们现在知道这是有弊端的,但当时的科学家把“利用效率”等同于“质量”。这种偏见一直延续到今天。
            这种效率,或者高质量,也意味着其他各项身体功能的加速。它也意味着我们“把油门踩到底(putting the pedal to the metal)”。这像大多数其他走到极端的事情一样是要付出代价的,诸如包括心脏病、癌症、糖尿病和骨质疏松症等慢性病的高发病率。
            这些早期的营养学之父们以为食用“优质”动物蛋白就意味着“文明本身”。同时在这气侯中,他们基于科学开始推荐人们每日食用110到130克这样高剂量的动物蛋白。


            8楼2013-06-10 10:29
            回复
              在耶鲁大学的素食运动员
              在20世纪初,大多数意见一般认为我们食用这类“优质”营养越多越好。
              然而,当时曾有一些很快就被诽谤或者遗忘的不同意见。而我要讨论的重点正是这通常已被忘记的一点历史。有这么一位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Russell Chittenden教授,是在耶鲁大学任教的十分卓越的生理化学教授。他想知道如果饮食中含有较少的高蛋白食物(即较少的动物类食物)是否会造成过早疲劳以及生理心理健康的衰退。Chittenden教授在考虑的是大量食用动物蛋白是否真的可以如一些人所声称的那样养成力量,耐力,以及“雄壮”的品质。
              最初,他组织了一个实验来观察吃较少蛋白质和动物食物是否真的会让他和他的同事们缺少能量而无法完成一天的工作。相反地,他发现他们的健康、活力和全面健康都有相当的改进。
              然后,他进一步的完成了一项更完整的历时6个月的实验。参与此实验的是刚刚开始进行训练的一队军人,他们都习惯于吃大量的富有蛋白质的肉。他们的饮食被改变成仅仅含有他们通常饮食大约三分之一的蛋白质。这基本是通过减少肉食来达到的,以期清楚地表明如此少量的蛋白质仍是足以维持他们通常的需要。他也让他们接受一系列共15项的力量和健康测试。所有15个测试的平均得分在开始时大约是3000分而在实验结束时大约是6000分。毫无疑问,这样的进步是十分值得注意的。


              9楼2013-06-10 10:30
              回复
                仍在抹煞证据?
                你大概会想,他的这些研究至今已近一百年,应该早被接受了吧?或者至少会有其他人来重新测验一下这样引人注目的结果是否真实?然而答案是你死也不会想到的。等待Chittenden的多半是来自同行是嘲讽。他的工作直到20世纪40年代,当每日推荐蛋白摄入量被减低时,才部分地被证实。然而即便那时,动物类蛋白质的推荐摄入量仍然不合理。时至今天,一般美国人70%到80%的蛋白摄入来自动物食品,他或者她多半没有认识到这种做法很大程度上起因于动物蛋白会强身健体的错误前提。
                我前面说过这故事有其阴险的一面。对动物蛋白的健身价值的信念是如此顽强,今天我们在科研中必须付出很大努力才能发现那些质疑动物蛋白信念的数据及其中的清楚信息。事实上,一些在联合国顾问组内很有影响的科学家,继续为高蛋白摄入寻找技术上的依据。
                在中国,我几年前从一些同事那里惊奇地了解到他们曾经有而且仍然有世界所有国家之中最高的推荐蛋白摄入量,大概是为了在奥林匹克运动会上提高运动员的成绩吧。极为讽刺的是,在古希腊就已广为人知,奥林匹克运动员以素食为主时成绩最好。而且,一些今天的运动员在训练和竞赛时都吃素,诸如六次铁人三项赛冠军戴夫·斯高特(Dave Scott),和七次奥林匹克短跑金牌得主卡尔·刘易斯(Carl Lewis)。并非动物蛋白毫无益处或这种营养不会增长肌肉,尤其是在没有其他选择的情况下。但是,植物蛋白也有同样的效果,而且效果更佳。如果我们当初记得并且理解了Chittenden的工作,我们可能今天不必面对这样可怕的健康后果。
                坎贝尔博士曾于康乃尔大学( 硕士和博士)和麻省理工(助研)攻读营养学,生物化学和毒理学。他现任康乃尔大学的营养生物化学教授。


                11楼2013-06-10 10:30
                回复
                  我在想,是不是戳中了有些人的痛处,他很害怕,不敢看?


                  12楼2013-06-11 10:19
                  回复
                    我全部看完了…然后打算把牛奶戒了,前段时间开始决定不再吃肉,看来这个决定没错。


                    来自手机贴吧13楼2013-06-11 11:54
                    收起回复
                      怎么有一种因噎废食的的感觉!一种比较好的营养物质,由于所含的一种物质的可能效果(还没有被完全证实吧)!就要抵制?!


                      14楼2013-06-11 12:42
                      收起回复
                        假的~


                        IP属地:江苏15楼2013-06-11 22:48
                        收起回复


                          IP属地:江西16楼2013-06-12 01:00
                          收起回复


                            17楼2013-06-13 21:51
                            收起回复
                              天然的油脂更益于人体


                              18楼2013-06-28 20:31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