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门吧 关注:513,610贴子:12,280,846

想往生极乐净土的密宗行人是否应该改成只念一句佛号呢?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想往生极乐净土的密宗行人是否应该改成只念一句佛号呢?
这个疑问存在于不少同修心里,来听听雪域大班智达慈诚罗珠堪布仁波切的讲解开示吧~~
由慈诚罗珠堪布讲述的阿弥陀佛的修法
一、宣讲阿弥陀佛修法的原因
在关于临终诀窍的开示中曾讲过,当我们活着时,需要作一个选择:是期望往生莲花生大师的刹土,还是往生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以便在中阴身或是临终时,能够一心一意地再三祈祷,往生至自己选择的清净刹土。这种十分确定的渴望往生之心非常重要,这就是今天讲阿弥陀佛修法的由来之一。另外,阿弥陀佛修法对大多数人来说,原本就是非常重要的。已经证悟大圆满的人,或者是修持密法已臻很高境界的人,不一定需要修阿弥陀佛的修法,因为他们即生便可以成就,最晚在中阴之时也可以解脱,所以他们不会有来世,也就不需要选择往生的刹土。但对其他人来说,往生极乐世界却是相当重要的。
从佛教历史上来看,即使是达到很高境界的龙树菩萨,最终也是去了极乐世界;像法王如意宝那样的大圆满成就者,从表面上看,还是选择去往极乐世界。当然,这只是劝勉后人要向往极乐世界的一种方便示现,对于法王如意宝等大成就者来说,去极乐世界或是其他地方都是一样,哪里有度化众生的事业,他们就会到哪里去,不会有这样的分别。但从表面上来看,是会有这样的选择。这也更突显了阿弥陀佛修法对一般修行人的重要性。


IP属地:重庆1楼2013-04-08 22:39回复
    因为此修法既没有深奥的理论,也没有复杂的仪轨,简单易行、方便快捷,所以无论是藏地还是汉地,在没有文化,连字也不认识的老婆婆、老爷爷当中,也出现了很多成功往生极乐世界的例子。他们在临终时,亲眼看到往生的前兆,因而对死亡毫无恐惧,高高兴兴地就去了西方极乐世界。这一切,都是因为此修法很简单,能修成的几率也很高的缘故。虽然密宗的修法非常殊胜,修得好的可以即生成就,不需要再投生,从这个角度来说,密宗确实胜过往生极乐世界等修法;但即生成就首先需要上等根基,其次还需要很多复杂的生起次第、圆满次第的修法;而阿弥陀佛的修法就不需要这些,从这个角度来说,它比密宗的修法还要好。
    密宗可以“即生成就”,即在几十年的时间当中就可以成佛,而往生极乐世界的修法也具有同样的能力。如果这一生当中念佛念得非常好,那么下一世就不会投生到别处,而将直接往生极乐世界。这种人一到极乐世界,即可花开见佛,成为一地菩萨,因为极乐世界中的所有众生,都是一地以上的菩萨。但有一种情况也许是例外,就是在修持阿弥陀佛修法时,对阿弥陀佛和极乐世界有信心和渴望心,同时也抱持怀疑态度的那些人,他们虽然能够往生极乐,却会在莲花里待上五百年而不能出来,在此期间只能听到阿弥陀佛的声音,却不能见到佛陀。对于这种人,有一种说法认为,他们很可能还没有登地,即不是一地以上的菩萨。因为一地菩萨在刹那间可以面见一百尊佛,而不会有这些障碍。由此可见,除了上述这种人以外,正常往生极乐世界的人,都是一地以上的菩萨。
    显宗的很多经典里也讲过,西方极乐世界一地以上的菩萨,如果愿意,七天之内便可以成佛;如果不愿意那么快成就佛果,而希望以菩萨的身份去度化众生,也可以在几百、几千甚至几亿个大劫当中都不成佛。这里所说的七天,是人间的时间。这样看来,如果一个人专心专意地念佛,几十年后死亡并立即往生极乐世界,就算加上在极乐世界的七天,也是在几十年的时间里便成佛了。虽然这不是即生成佛(从这个角度来讲,密宗的修法还是要快些),但往生极乐世界后可以如此快速地成就,则是不是即生也无太大差别了。因此阿弥陀佛的修法也能很快成就。


    IP属地:重庆2楼2013-04-08 22:40
    收起回复
      在八万四千法门当中,除了这两种修法以外,可以让一个普普通通的人,在几十年的过程当中,完完全全成佛的修法还有没有呢?答案是否定的。总而言之,一个是密宗,一个就是阿弥陀佛的修法,这两个是最关键的修法。西藏的其他显密法要有很多,汉传佛教也有禅宗等法,虽然它们都各有千秋,但却没有一个能与大圆满以及阿弥陀佛的修法相比。大圆满修法从时间上来说成就很快,但刚才讲过这是有条件的:主要是对根基的要求;还要找到有证悟的上师,能如实地赐予灌顶并传授诀窍,在各方面的条件都圆满具足的情况下,才能够获得成就。净土的修法则不需要那么多条件,对一个不十分精进,根基一般的人而言,净土修法比密宗的修法还要好,从这个角度来看,净土修法非常重要。这是宣讲阿弥陀佛修法的另外一个原因。


      IP属地:重庆3楼2013-04-08 22:40
      回复
        二、阿弥陀佛修法的重要性
        法王如意宝主持的最后一个法会是极乐法会。他当时给大家讲了三个要点,其中的一点就是:“所有的弟子都要修持往生极乐世界的法”,这是他老人家的遗教。不仅如此,他老人家在生前,也是在各地广泛宣讲极乐世界的功德,几十年来一直致力于弘扬往生极乐世界的法门。因为此法门三根普被,可以使很多人受益,我们因此也应该依教奉行。
        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生活压力比较大,为了日常起居、工作等各项事物,整日都是匆匆忙忙,难得空闲。只有少数人,才能具备修持一个完整正规的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的条件。为数众多的佛弟子虽然仍在坚持修行,可条件却极为有限,困难重重。所以,要是能在兼顾其他修法的同时,还修持往生极乐世界的修法,则成就的把握就更大。我们学院的惯例也是这样,年纪比较大的人,其修行重点肯定是放在大圆满及其加行上,但同时也修净土法门。这是法王如意宝的规定,每个人都要从这两个方面入手。原因何在?就是考虑到万一在修持大圆满等密法方面收效甚微的话,还可以寄希望于往生极乐世界,因而有此要求。
        有人会提出疑问:既然阿弥陀佛的修法如此殊胜,那为什么不仅修此法,还要修密法呢?


        IP属地:重庆4楼2013-04-08 22:41
        回复
          其原因主要有两个。第一个原因,是密法本身具有有很多不可思议的功德。假使阿弥陀佛的法修得不很成功,那么密法的灌顶和传承也会在我们心相续中播下极其殊胜的解脱的种子,其成熟只是早晚的问题:若不精进修行就会晚一些,但再晚在十六世之内也肯定会成佛。更确切地说,即使不修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只要不破密乘戒,成就的最终期限就不会超过十六世,这是密宗特有的功德。所以,我们不能因为阿弥陀佛修法的殊胜,而放弃修习密法。
          第二个原因,是缺乏闻思有可能给修持净土法门、往生极乐世界带来不利的影响。修持阿弥陀佛的修法,必须要有极其强烈的信心,这是往生极乐最关键的条件。目前有些念佛的人不喜欢闻思,不曾学习佛法的许多重要内容。他们虽然在念佛过程中,对阿弥陀佛和极乐世界没有太大的怀疑,但在因果取舍等其他方面却会存在很多问题,出现问题以后,因为缺少闻思,就会因不知如何解决而备受其困扰,以致久久不能释怀。所以一定要闻思、要修密法,从净土法门和密法这两个方面来修行是最踏实的。有些汉地的法师提倡所谓的一门深入,也就是说,如果修净土,则其他任何法门都既不能看、也不能修。这样做行吗?当然,如果能非常认真地修持净土法门,这样也是可以的,但必须坚持一个原则,即千万不能认为,除了阿弥陀佛修法之外,其他所有的显密法要都没有意思;而是应该在对所有佛法都具备信心的基础上,自己选择专修往生极乐的法门,这才是正确的态度。
          尽管可以专修净土法门,可是我们好不容易来到人世间,得到如此暇满的人身,遇到了大圆满等非常殊胜的法,若仅仅因为执着“一门深入”,而对其他殊胜的法不看、不闻、不修,必将会是一大损失,确实非常可惜。所以对一般人而言,最好能够兼顾闻思和净土法门,这一点非常非常地重要。我的建议是,如果是年纪比较大,文化水准又偏低的人,修行重点就要放在阿弥陀佛修法上;其他人若不具备时间等条件,也可以这样做,但只要有一点可能,还是应该尽量闻思、修学密法。这两种法都要修,这一点至关重要。
          即便是修阿弥陀佛往生法,也要讲究方法,应如理如法地修持才对。怎样是如理如法地修持呢?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密宗的阿弥陀佛修法;另一种是显宗的阿弥陀佛修法。
          密宗阿弥陀佛的修法,是在显宗的基础上,加了一些简单的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的诀窍。有了这些诀窍,就会修得更快,往生的时候也更容易,这是一个特点;其另一个特点是,这种修法需要灌顶。而显宗的修法既不要求灌顶,也无需修生圆次第,所以比较简单。


          IP属地:重庆5楼2013-04-08 22:41
          回复
            这里再补充一下:对于很多老年人而言,现在修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是既来不及也不能修了;而且因年老体衰,想修很多需要体力的法,如磕大头等,也不太现实。所以,作为老年人,其唯一的选择,就是净土法门,不需要考虑太多,只要认真地去修阿弥陀佛的修法就可以了。那么他们还需要听其他的法吗?因为听法本身就有很大的功德,只要有闻法的机会,还是不要放过;可实修时只需修净土一法即可,不论依显宗或密宗的方法都可以,自己得到哪一种修法的传承,就修哪一种往生极乐的法。
            刚才也讲过,很多现代人的工作、生活压力极大,想成就一个真正的生起次第或圆满次第修法,必然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我要再次强调:阿弥陀佛的修法,不但老年人需要,年轻人也同样需要。为什么呢?因为,人在一生当中,应当选择并确定一个自己以后要走的方向。这个方向是什么呢?就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一点很重要。所以,无论是老年人还是年轻人,大家都应当修持阿弥陀佛的修法。
            以上简单地介绍了阿弥陀佛修法的重要性。


            IP属地:重庆6楼2013-04-08 22:41
            回复
              三、具体的修法
              (一)远离两种违缘
              《佛说阿弥陀经》是往生净土最重要的一部经典,其中讲了往生极乐世界需要远离两个违缘,具足四个因素。需要远离的两个违缘是什么呢?《佛说阿弥陀经》中讲道:第一是五无间罪;第二是谤法、舍法罪。除了这两种罪业以外,其他如杀、盗、淫、妄等等所有罪业,都不会障碍往生极乐世界。为什么呢?因为,这些罪业虽然也很严重,但我们对阿弥陀佛的信心和对极乐世界的向往之心,本身就具有很大的功德,以此功德就能消除这些罪障;而上面所说的两个违缘却是极其严重的罪业,必须通过其他方法才能忏悔清净。
              一个违缘是谤法或舍法罪。它有很多种,其中最严重的,是指妄说不存在因果、轮回,无所谓善恶报应,也没有西方极乐世界等等;简单地说,就是认为佛教所讲的都是虚假的、欺骗人的。若这样想就是舍法,这样说就是谤法,这是最严重的。假如我们曾经有过这种想法或说法,就一定要励力忏悔,使其清净。另外一个违缘是五无间罪。五无间罪虽然有五种,但其中恶意出佛身血与破僧和合这两种,现在不会发生了。当前有可能违犯的,是弑父、弑母与杀死阿罗汉这三种罪业。
              一般的人都很清楚,自己有没有故意杀死亲生父母(如果不是故意,就不是无间罪)。至于杀死阿罗汉的罪业,我们也可以通过推理得知:因为阿罗汉是人或天人的身份,如果没有杀死过人,就不可能杀死阿罗汉。现在堕胎的事常有发生,于是有人会问:被堕胎的胎儿当中会不会有阿罗汉呢?这是不可能的。因为阿罗汉是在现世当中修出来的,他证悟之后,就不会再投生。这一点不象菩萨,胎儿当中可能会有菩萨,却不会有阿罗汉。因此可以排除因堕胎而杀死阿罗汉的可能性。而故意杀人的情形是很少的,因此如果没有杀过人,即可确定没有杀死过阿罗汉。通过如此观察,可以清楚地了知自己这一生当中是否造过五无间罪。那么我们上一世有没有造过五无间罪呢?在上一世,我们应该是没有造过五无间罪,即使造过也已经清净了。要是上一世造了五无间罪而没有忏悔清净,这一世就绝对不可能获得人身。因为造五无间罪的人在死亡的当下,可以不经过中阴而直接堕入无间地狱,而不会有其他的投生机会。
              将以上罪业都一一排除后,我们要特别留意的,就是谤法和舍法的罪过。


              IP属地:重庆7楼2013-04-08 22:42
              回复
                为什么月食和日食是非常重要的修法时机呢?从世俗人的角度来看,所谓的太阳和月亮,只不过是普通的恒星和卫星,月亮因地球引力而围绕其旋转,地球又围绕着太阳旋转;但从《时轮金刚》的观点来看,就没有那么简单了。
                “临终诀窍”里面讲过,中阴身的时候,神识已经脱离了气脉明点,即使有些神识可以在中阴的境界中待上十几年或更长的时间,但由于没有红、白明点,所以他们从来看不见外面的日、月。这就说明,外在的日、月,是人体内在气脉明点的一种投影,就象人照镜子,镜子里的人并不是真正存在,只是人的影子而已。同样的,其他星球的运行,也是内在气脉明点运行规律的一种外在反映。修气脉明点达到一定境界的人,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呼吸来推测什么时候月盈或月亏。也就是说,如果他们想知道月相的盈亏,根本不需要看历书,仅仅通过自己的呼吸即可观察出来。由此可见,外在星体的运行与内在气脉明点的变化,关系极其密切。有些人看到藏历有时有两个十五日,有时又没有十五日等现象时,觉得很奇怪。实际上这种根据人的呼吸,即依据内在因缘——业气和智慧气的次数,与外在因缘——月球在轨道上的运行速度,而推算出来的历书,有着非常强的逻辑。《时轮金刚》通过内在气脉明点的变化规律,来推算出外在日月星辰的运行方式,而我们根据外在星象的变化,就可以反推出内在气脉明点的状况。因此,若能在出现日食、月食或每月的十五、三十等日子,即气脉明点运行的某些特殊阶段,精进修行的话,其效果一定会非同寻常。
                为什么在此期间会有显著的效果呢?藏密认为,我们每个人每天的呼吸次数是二万一千六百次(每分钟十五次),其中的绝大多数都是业气(不清净、起杂念的因素),智慧气(跟业气的定义相反)的成分很少。但在这些特殊的日子里,多数的业气就变成了智慧气,这就是在这些时候修行会有很大功德的原因。有时在我们这个半球看不见月食,而在地球的另一面可以看到,但看到与否并无大碍,只要在出现日食或月食的日子里,无论是念经、放生或作任何善行,都会有非常大的功德,这是特殊的积累资粮的方法。但净土修法中的积累资粮,用的是诀窍性的方法。诀窍是什么呢?就是七支供。也许由于我们天天在念七支供,司空见惯了,觉得好像没有什么了不起,但实际上却不应该这样轻视七支供,因为它是整个大乘显宗和密宗最殊胜的积累资粮的方法。当然,积累资粮的方法还有供曼茶罗等等,但这里就不再多讲了。这是第二个往生极乐世界的因素。


                IP属地:重庆11楼2013-04-08 22:44
                回复
                  3、发菩提心
                  我们需要反躬自问:自己往生极乐世界的目的是什么呢?如果是由于娑婆世界当中充满了痛苦,比如人有生、老、病、死等八种痛苦,其他五道众生也有各自的苦处,特别是三恶道,就更是苦不堪言,连学法修行的机会都没有,因此希望能逃离娑婆世界,早日到极乐世界去享受,这就不是大乘菩萨的行为,更不是大乘菩萨的修法。所以不能有这样的念头,而要发菩提心。
                  也许有人会提出疑问:我们不是发菩提心,要在娑婆世界当中度化众生吗?那为什么还要到极乐世界去呢?
                  法王如意宝曾多次讲过这个问题:如今在末法时代,很多人想在修行上有出色的结果是很难的,所以就需要先往生极乐世界。正如刚才所讲,往生极乐世界以后,立刻就是登地菩萨了。以菩萨超强殊胜的能力,即可自由自在地度化众生。因为在登地之后的一刹那(大约几秒钟,还不是最小的时间单位),就可以成熟一百个人的善根,也就是可以让一百个人入门,而每天则能度化成千上万的人。从那时起,才算得上是真正地度化众生。即使我们现在有不造作的强烈的菩提心,这也只是很好的发心而已,毕竟能力有限,还是不能真正地、广泛地度化众生。要想早日具备度化众生的能力,首先就要往生极乐世界。
                  法王如意宝在最后的教言当中也讲过:我圆寂之后,如果有自由的话,不会立即回到娑婆世界,也不会到其他地方去,而是首先去往极乐世界,在极乐世界获得了广大的度生能力之后,就立即回到娑婆世界来度化众生。菩萨在极乐世界当中获得成就之后,绝不可能为了自己的幸福而继续待在那里。因为菩萨肩负着度化众生的重任,那就是他的工作。这种使命感,会激励他立即回来度化众生,到那个时候,其度化众生的能力与现在相比,就有着天地之别了。由此可见,我们若想度化众生,往生极乐世界就是最好的方法之一。从表面上看,一方面发心度化众生,另一方面自己却要去极乐世界,二者似乎有点矛盾。但经过上面的观察即可了知,类似“为了度化一切众生,我要发誓成佛;为了快速成佛,我首先要去极乐世界修行”的这种发心,和菩提心是不矛盾的。如果不发菩提心,这个修法就不会成为大乘的法,所以务必要发菩提心。发菩提心的修法,我们已经完整地讲过,这里就不再重复。这是第三个因素。


                  IP属地:重庆12楼2013-04-08 22:45
                  回复
                    4、回向和发愿
                    该如何回向和发愿呢?在每一次打坐、放生等善事结束之际,就应当将这些善业进行回向。普通的回向方法以前也讲过,即“诸佛菩萨如何回向,我亦如何回向”。如果要往生极乐世界,就需要在此基础上再加入“愿以此善根,往生极乐刹”的心愿,这是回向的方法。其次,每次发愿的时候,也要加入“愿我能往生极乐世界”的心愿。
                    发愿与回向的差别是:发愿时有无善业皆可以依托。比如说,在做完善事之后发心:“以作此事的善根,我想怎样怎样……”,这叫作回向。其特点是,发愿之前作了善业,可以说依靠我们的善根而发愿,即是回向;那么什么是发愿呢?无论有没有行善,心里所发的一切愿望,都叫作发愿。其特点是,发愿之前不一定有善行。如果我们能时常发愿:“祝愿我能够往生极乐世界!”那么死亡之后,就能立即往生,所以平时最好能常常这样发愿。今后,我们无论是回向或是发愿时,一定要在普通的发愿和回向的基础上,加入一个往生极乐世界的愿望,每次都要加,这点非常非常重要。
                    这是第四个往生极乐世界的因素。
                    以上四个因缘,在恰美仁波切的《极乐愿文》当中讲得非常完整,你们修这个法的时候,如果时间充裕,最好能常念《极乐愿文》。念诵时,不能只念仪轨而不作思维、观想,因为仪轨是为了方便观想而造的,二者皆不能忽略。我们在走路、坐车等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都要这样发心,并观想阿弥陀佛,祈祷阿弥陀佛。要祈请阿弥陀佛加持自己,于临终之时能够立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然后念诵阿弥陀佛的圣号“南无阿弥陀佛”(“南无”是顶礼的意思),另外也可以念诵阿弥陀佛的心咒“嗡阿弥德瓦阿依斯德吽舍”,或是念诵“顶礼供养皈依出有坏善逝应供正等觉阿弥陀佛”等等。念诵这些圣号和心咒要达到一百万遍,藏地很早以前就有这样的规矩。
                    只要能避免两个违缘,同时又能具备四个条件,就可以往生极乐世界,这是有佛陀教证的。只要能这样照着去作,就可以保证,此人必定能往生极乐世界。


                    IP属地:重庆13楼2013-04-08 22:45
                    回复
                      麦彭仁波切也讲过,虽然往生净土的条件有四个,即净土四因,但其中最重要的只有两个。如果能具备这两个条件,往生就没有什么问题。第一是对阿弥陀佛的信心(第一因);第二是对极乐世界的渴望之心(第四因)。在对阿弥陀佛的信心当中,包含了信任的成分,所谓信任,就是类似“依靠阿弥陀佛的愿力,我肯定能够往生极乐世界”之类的信念。
                      信心有三种:清净信、胜解信和现求信。其中的现求信,就是指渴望之心。所以,作为第二个条件的渴望心,即强烈渴望往生极乐世界,希望变得像阿弥陀佛一样的希求心,也应当属于信心的范畴。如果对阿弥陀佛根本没有信心,就很难往生,因此最首要的,就是对阿弥陀佛的信心。麦彭仁波切还说过,若能具备这两个条件,却不具备其他条件,也能够往生极乐世界。那么,这是否意味着不需要积累资粮了呢?麦彭仁波切就此告诉我们:积累资粮是肯定需要的,但以对阿弥陀佛的强烈信心和对往生的热切渴望,就可以积累无以数计的资粮,即使没有专门去修七支供等法也无妨,因为这两个因素其实已经包含了积累资粮。菩提心也是不可缺少的。为了使这个修法成为大乘佛法,且往生极乐世界之后,能继续做菩萨,就需要有菩提心。但如果没有菩提心,也不曾专修七支供等,而只具备前面两个条件,也是可以往生的。这时有人又会生起怀疑:哪怕是刚刚入门的人,也可以具备这两个条件,难道往生这么容易吗?有些学者也有这样的看法。但麦彭仁波切等很多诸佛菩萨的化身,已经用大量的教证证明,在这种条件下往生极乐世界,是绝对没有问题的。这里再次强调一下:通过这个修法往生极乐世界,不是完全依靠自己的能力。如果只靠自力,当然不可能这么容易往生,但凭借阿弥陀佛不可思议的愿力,加上自己个人的努力,绝对能够往生极乐世界。


                      IP属地:重庆15楼2013-04-08 22:46
                      回复
                        五、珍惜暇满人身,力争往生极乐
                        虽然密宗的修法很容易成就,但阿弥陀佛的修法更容易成就。由此可知,能否解脱其实都掌握在自己手中;解脱是自己可以把握,可以轻轻松松作到的。现在我们获得了来之不易的人身,但要知道,并不是所有的人身都很难得。很多人除了生活方式不同以外,其生存的终极意义跟其他动物没有什么两样,这样的人身并不难得。而像我们这样的,可以自由选择解脱,并有修法机会的暇满人身却真的是很难得。只有以此暇满人身,才可以得到如此殊胜珍贵的佛法教育,所以我们一定要珍惜这次机会。
                        在修加行和大圆满法的同时,一定要安排阿弥陀佛修法的功课。老年人最关键的功课,就是阿弥陀佛的修法,其他法也可以修,但只需适当安排一些时间就可以了;而比较年轻的人,则在修菩提心等加行的同时,也需要每天单独抽出一段时间(半小时或一小时皆可),来修阿弥陀佛的修法。如果暂时作不到,也要每天坚持念诵阿弥陀佛心咒和名号,并观想阿弥陀佛。此外,修法时间也应这样安排:在白天修极乐四因;晚上睡觉时,要修“临终诀窍”所讲五力之一的引发力,即在入睡时,要至真至诚地发心:“我一定要往生极乐世界!我一定要见到阿弥陀佛!”
                        作为凡夫人,这样去想有用吗?以前也讲过,引发力的力量是不可思议的。通过引发力的作用,晚上作梦的时候都会梦见阿弥陀佛。虽然这只是一种虚幻的梦境,但至少能够说明,自己对净土的修法有了一定的串习,在阿赖耶识中已经播下了比较好的种子。如果继续修行,临终之时就可以见到阿弥陀佛。一些念佛念得好的人,并不是在中阴身的时候,才能见到阿弥陀佛;也不是像“临终诀窍”所讲的,会在中阴身的时候,见到那些寂静本尊或愤怒本尊;而是在呼吸即将停止,人还没有死亡的时候,在其面前的虚空中,就会显现阿弥陀佛,然后他就高高兴兴地往生了。在座的肯定也听说过,很多藏地或汉地的老婆婆在临终时,会兴奋地说:“阿弥陀佛来迎接我了!”、“我看见阿弥陀佛了!”等等,还会出现很多佛经中所讲的往生瑞相。很多人都是这样,在没有丝毫痛苦的情况下,轻轻松松地走了。平时也许有人会装模作样,但临终的时候是装不出来的。这些都是非常真实的往生事例,不是像造物主之类的神秘之说,而是我们通过努力可以真实体会到的。
                        当然,如果你始终什么法也不修,这些感应肯定就很神秘,而且永远也无法体会;如果你能接受此修法,并且亲自去实践,就会感受到佛法的力量,体会到佛所说的一切真实不虚,对此就再也不会有神秘感了。所以,阿弥陀佛的修法极为重要,在修其他法的同时,一定要修阿弥陀佛修法。特别是我们,如果选择修往生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修法,也许会更容易一些,因为法王如意宝这么多年一直在弘扬此法。往昔很多了不起的高僧大德也曾预言过,与法王如意宝接触过的所有人,都可以往生极乐世界(当然自己也要努力)。本来阿弥陀佛的愿力就不可思议,加上法王如意宝的接引和自己的信心,往生极乐世界应该不会有太大问题。平时要修一个真正的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非常难,但再难我们也要修,不能说因为难就不修了;不过能修到什么程度却很难预料。而阿弥陀佛的修法简单易行,成功率也很高,因此,我们一定要修阿弥陀佛的修法,绝不能忽略这一点。


                        IP属地:重庆16楼2013-04-08 22:47
                        回复


                          愿我临欲命终时
                          尽除一切诸障碍
                          面见彼佛阿弥陀
                          即得往生安乐刹


                          IP属地:重庆17楼2013-04-08 22:48
                          回复

                            众生往生净土存在两大障碍,须审慎辩论
                            摘自《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传授:智悲精滴》
                            作为密乘弟子,还要特别加以注意的是,不论我们修学内道的哪一个宗派,都应当坚持不懈、不改初衷。例如我们现在修学宁玛巴教法,这表明自己与宁玛巴具有殊胜的因缘,或许多生累劫均是此宗弟子,所以不可轻易放弃。需要注意的是,我们虽然主要修持本派教法(即宁玛巴),但对其他教派也应平等对待,并且尽己所能去加以了解。例如对噶举派的塔波仁波切、噶玛巴等大成就者所作的教言,也要学习参考,万万不可随意诽谤。如果在没有理解他宗观点的前提下,就随意批驳和指责,所造的罪业将是不可思议。对此,我本人也十分担忧。
                            大家知道,我平生最大的愿望就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一般情况而言,众生往生净土存在两大障碍:其一是五无间罪,其二是舍法罪。第一条我坚信自己不曾违犯,但有时我却会担心自己会不会违越第二条。因为在护持自宗观点的同时,言辞稍有不慎,就可能产生诽谤他宗的过失。因而为往生极乐世界,我必须经常猛烈忏悔。这方面,大家也应该小心谨慎,尤其在辩论的时候更要注意,因为一个人在辩论的过程中往往容易情绪激动,控制不住情绪的时候便开始指责他人,甚或意气用事。即便心境平和之时也容易言辞欠妥,冲撞对方。这种事情一旦发生,一定要加以忏悔,并且发愿要坚决杜绝此类情况再次发生。
                              


                            IP属地:重庆18楼2013-04-08 23:01
                            回复
                              当然,如果在没有生起嗔恨心、也不以恶念诽谤他宗的情况下,就某些观点与人辩论,则具有很大功德,因为讲(讲经说法)、辩(辩论)、著(著述造论)本来就是智者的三大事业。现在,有一部分人并不赞同僧人们的辩论风气。其实持这种观点的人,并不理解辩论的目的和重要性。麦彭仁波切在赞扬宁玛派的愿词中曾经指出,我们宁玛巴辩论的传统异常殊胜,所以修学宁玛教法必须学习自宗的辩论风格以及造论方法。麦彭仁波切同时指出,只会增长分别心与妄念的争论则毫无意义。但就显宗与密宗的某些相关问题,以了义与不了义的观点进行分析辨别,则十分必要。对于这一点,每一位修学佛法的人都应当深刻理解。
                              其实,辩论的传统也并非宁玛派所独有。根据《俱舍论》的论述,心所法被划分为五十一种,受与想是其中的两大类。受的对境是痛苦与欢乐,即是心识于外界色法的种种感应。世间的在家人即常常沉湎于对受欲的追逐之中。而想的对境则是宇宙间的一切万法,故而出家人经常针对有关人生根本的诸多问题,进行研究和思考,进而就思维结果之异同,于内道间进行交流和探讨。例如对于心识的常有与否等诸问题,进行的辩论极为频繁。再比如就声闻是否已圆满证悟法无我这个问题,宁玛派与格鲁派之间的辩论也可谓旷日持久。后者坚信声闻罗汉已经圆证,前者则认为尚未圆证。由此可见,无论内道与内道之间,还是内道与外道之间,就某些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辩论,是无法避免的。


                              IP属地:重庆19楼2013-04-08 23:0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