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渴症吧 关注:19贴子:92
消渴症是中国传统医学的病名,是指以多饮、多尿、多食及消瘦、疲乏、尿甜为主要特征的综合症状。若做化验检查其主要特征为高血糖及尿糖。主要在肺、胃、肾,基本病机为阴津亏耗,燥热偏盛。消渴日久,病情失控,则阴损及阳,热灼津亏血瘀,而致气阴两伤,阴阳俱虚,络脉瘀阻,经脉失养,气血逆乱,脏腑器官受损而出现疖、痈、眩晕、胸痹、耳聋、目盲、肢体麻疼、下肢坏疽、肾衰水肿、中风昏迷等兼症。


1楼2013-03-02 23:17回复
    辨证治疗
    中国传统医学的消渴症始见于《黄帝内经·奇病论》,名为消渴。中医所论消渴,肺热伤津、口渴多饮为上消;胃火炙盛、消谷善饥为中消;肾不摄水、小便频数为下消。肺燥、胃热、肾虚并见,或有侧重,而成消渴,缺一而不能成此症。


    2楼2013-03-02 23:18
    回复
      上消(肺热津伤)
      证见 烦渴多饮,口干舌燥,尿频量多。舌质红少津,苔薄黄,脉洪数。[1] 治法 清热润肺,生津止渴。[1] 方药 1.(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加减处方:天花粉、葛根各30克,生地黄、麦冬各15克,黄芩10克,五味子6克,山药、石斛各20克。水煎服。 2.中成药消渴丸,每次5=10粒,每日3次。 3.单方验方 (1)(李振琼等《奇效验秘方》) 处方:黄芪40克,生地黄30克,山药30克,玄参35克,黄芩15克,黄连15克,川芎15克,黄柏15克,赤芍15克,苍术15克,栀子20克,茯苓20克,当归20克,生牡蛎50克。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l剂。 (2)(漆浩《良方大全》) 处方:生石膏50克,知母15克,白参10克,粳米20克,甘草15克。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l剂。[1] 编辑本段
      中消(胃热炽盛)
      证见 多食易饥,形体消瘦,大便干结。舌苔黄干,脉滑数。[1] 治法 清胃泻火,养阴生津。[1] 方药 1.(张介宾《景岳全书》)加减处方:麦冬、生地黄、玄参各15克,石膏、天花粉各30克,黄连、栀子、知母各10克,牛膝12克。水煎服。若大便干结者,可合调胃承气汤。 2.单方验方 (1)参黄降糖方(胡熙明等《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处方:大黄、桂枝各6—12克,桃仁9~12克,玄明粉3-6克,甘草3克,玄参、生地黄各12。15克,麦冬12克,黄芪30—45克。水煎服。 (2)萝卜汁(来春茂《新中医》1987.8) 处方:红皮白肉萝卜,捣碎榨取汁,每日服100一150毫升,早晚各服1次,7日为1个疗程,连用3-4个疗程。 (3)(李振琼等《奇效验秘方》) 处方:党参30克,知母10克,生石膏30克,黄连9克,阿胶9克(溶化),白芍15克,天花粉10克,山药15克,黄精15克,何首乌15克,麦冬9克,地骨皮9克,鸡子黄2枚。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1剂。[1] 编辑本段
      下消(肾虚精亏)
      证见 尿频量多,混浊如脂膏,尿甜,口干,头晕,腰腿酸痛。舌质红少津,脉细数。[1] 治法 滋阴益肾[1] 方药 1.《小儿药证直诀》)加减处方:山药20克,山茱萸、生地黄各15克,牡丹皮10克,茯苓15克,泽泻9克,枸杞子12克,五味子6克,天花粉30克。水煎服。若阴损及阳,肾阳亦虚者,可加熟附子10克,肉桂5克,菟丝子、巴戟天各12克。气虚者,加黄芪、党参各20克。以上各型如出现血瘀之证,可加丹参20克,桃仁、红花各10克。


      3楼2013-03-02 23:19
      回复
        古代疗法
        古代方法治愈糖尿病的记载
        近年来围绕聂文涛治疗方案发生很多争鸣。其实,治愈糖尿病的文献记载很多。方法也有简有繁。一些方法似乎更简单,如梨是我国各地均有出产的水果,以北方品种为佳。梨又可入药,性微寒,味甘、微酸,入肺、肾经。功效能生津润燥,清热化痰,主治热病伤津烦渴、消渴、肺热咳嗽、咯血、吐血、噎肠、反胃及便秘等症。糖尿病属消渴病的范畴。古时有不少人用梨治疗烦热和消渴病,确有良效,为糖尿病患者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明代李时珍撰《本草纲目》中指出,梨有治风热、润肺凉心、消痰降火和解毒之功效,是一味治疗消渴病的良药。他说,宋代有一士人患重病,烦闷无聊,请名医杨吉老诊治。杨诊后称此病乃极为严重之热症,气血消烁,病势险恶,无力回春,且预言三年后该士人当患痈疽病而死。扬吉老的诊断,说明那士人患的是消渴病即糖尿病,预言痈疽则是糖尿病的并发症。后来士人听说江苏茅山有一道士医术精湛,但不轻易给人治病。士人便穿上仆衣,径直来到茅山求见道士,且表示自己愿意当佣工,求道士收留他。道士应允,让士人与弟子们生活在一起。不久,士人向道士告知求医治病的实情。道士诊脉后笑着说:“汝便下山,但日日吃好梨一颗。如生梨已尽,则取干者泡汤,食滓饮汁,病自当平。”士人遵嘱照办。一年之后,诸症悉除,消渴病痊愈。士人再次拜访杨吉老,杨见他颜貌腴泽,脉息平和,便极其惊讶不解,士人便详告经过。杨吉老慨叹学医不精,愿拜茅山道士为师。
        据宋代孙光宪的《北梦琐言》记述,唐代有一士人患风痰已深,医生拒绝治疗,只劝说他早日返回家乡。士人在惶恐不已之时遇到了兽医赵鄂。赵建议士人每天多吃消梨(秋梨的一种,如红消梨之类),感到口渴就吃梨。数月后,士人病终痊愈。士人虽说患风痰,但从他口渴不已的症状来看,也同时患有消渴病。
        据最近报道,石化集团第四建设公司离休干部冯权朝在1971年患糖尿病,用吃甜梨的方法两个月治愈。医生总是告诫糖尿病患者,忌食糖份高的甜食,而古传秘方恰恰相反。糖尿病患者的典型症状是口渴、多饮、多食、多尿。冯氏的体验是,口渴时,吃一两个甜梨,仍感到口渴,可再吃梨,一直吃到不渴为止。并提出,一定要吃甜梨,如鸭梨、雪花梨、白梨等。遇无梨季节,亦可食白萝卜代之(长形甜味),与吃梨有同样的效果。吃梨治消渴病的记载可以从冯权朝老人吃甜梨治疗糖尿病的疗效中得到验证。


        4楼2013-03-02 23:23
        回复
          典型症状
          1、疲乏无力:这一症状主要是因为消渴症病人的胰岛素缺乏,血糖不能进入细胞,使得细胞缺乏能量。据报告2/3糖尿病患者有无力的症状,甚至超过消瘦的人数。
          2、容易感染:消渴症病人由于营养不良,长期的饮食较少,影响免疫功能,以致抵抗力降低,容易出现皮肤疥肿,呼吸、泌尿胆道系统的各种炎症,且治疗困难。
          3、皮肤感觉异常:这一症状的出现是因为消渴症病人的神经系统并发症引起。病人感觉神经障碍引起四肢末梢部位皮肤感觉异常,如蚁走感,麻木,针刺感,瘙痒,尤其女性外阴瘙痒可为首发症状。
          4、视力障碍:消渴症可引起眼睛各个部位的合并症,以至出现视力减退、黑蒙、失明等。 5、性功能障:消渴症引起血管、神经系统病变以及心理障碍等引发男性阳痿,女性性冷漠、月经失调等性功能障碍。
          6、原因不明的下肢水肿 :这一症状出现的原因于免疫功能下降的原因类似。都是因为人体的能量缺乏,蛋白质补充不充足,导致人体的蛋白含量下降,出现低蛋白性的水肿。
          7、排尿困难:排尿意识低下,排尿间隔时间延长,乃至排尿困难,膀胱内余尿增多,膀胱扩张等症,都是消渴症的反应。严重者可出现尿路感染、尿液逆流、肾功能衰竭等合并症,有的还引起菌血症,难以医治,预后很差。中老年男性出现排尿困难,只考虑前列腺肥大是不全面的,还应联系到是否患有糖尿病。
          8、女性上身肥胖:肥胖易患消渴症。而上半身肥胖的女性,腰围/臀围大于0.7的人,不论体重如何,糖耐量试验异常要占60%以上。当腰围/臀围大于0.85时,必须做糖耐量试验检查,因为这种情况极有可能患上了糖尿病。女性上半身肥胖体征,可做为诊断糖尿病的一项重要指标。下半身肥胖女性不易出现上述病变。


          5楼2013-03-02 23:24
          回复

            重要文献及价值
            1、《黄帝内经·奇病论》
            在中医经典文献《黄帝内经·奇病论》中已经明确从行为方式上阐述消渴:"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西方在二百多年前才把消渴证的最多数Ⅱ型糖尿病确认为行为方式疾病,其标志是John rollo在1797年发现了尿糖。《黄帝内经·奇病论》确定消渴为行为方式疾病,并且认为是脂肪类物质摄入过多,主食摄入过少造成的。这一点在明代医学著作《景岳全书》中进一步做了说明:"消渴病,其为病之肇端,皆膏粱肥甘之变,酒色劳伤之过,皆富贵人病之而贫贱者少有也。" 相比John rollo,《黄帝内经·奇病论》不仅早关注行为问题近二千年,而且得出的结论也是正确的。而John rollo得出的结论但却包含了大量的错误。John rollo通过对Meredith船长的观察,发现当Meredith吃面包,谷物,水果等植物食品的时候,尿糖增多;而吃肉类食品的时候尿糖相对减少。于是,John rollo得出结论:糖尿病应定位在肾脏(尿糖问题),是吃含碳水化合物高的植物食品造成的。因此饮食低碳水化合物和高脂肪和蛋白质是该疾病的饮食方案。这种饮食方案影响了十几代糖尿病患者,造成了患者难以康复的局面。我们已经知道:(1)糖尿病的定位应是血糖而非尿糖;(2)在胰岛而不在肾;(3)是摄入碳水化合物不足发病的而不是过多。实际上,有的时候尿糖增多正表明身体血糖升高的缓解,而不是加重。1999年剑桥大学Hales教授公开的调查结果被全世界所重视:在美国,亚洲人西方生活化后Ⅱ型糖尿病发病率迅速升高,欧洲人的发病率则没有明显变化。 Hales教授的证据表明,生活方式(主要是饮食结构)改变造成了Ⅱ型糖尿病的爆发。谷物保护曲线的发现更证实了这一点。现在高碳水化合物已经成为糖尿病人新的饮食指导标准。
            2、《诸病原候论》
            隋代医学著作《诸病原候论》在防治糖尿病的指导中直接指出了运动与进餐时间安排问题:"先行一百二十步,多者千步,然后食。"这不仅提出了通过运动治疗和饮食治疗来康复消渴,而且首次关注了运动量和吃饭时间的关系。一千多年后的今天,全世界所有的糖尿病康复指南都把运动治疗和饮食治疗作为最先手段。
            3、《千金方》
            唐代医学著作《千金方》中记载了行为方式不仅是疾病的起因,也是疾病复发的原因:"不减滋味,不戒嗜欲,不节喜怒,病已而可复作。"这里的“已”,是解决的意思,也就是治愈。关于古代是否者的治愈过糖尿病的争议,是基于错误控制碳水化合物后见不到康复的糖尿病患者。近年来,对食物结构变化的调查越来越受到重视。谷物对胰岛细胞功能的保护作用已经被各种研究证实,尤其是谷物保护曲线的发现使很多人相信孙思邈记载的糖尿病康复是真实的。天津医科大学王英博士关注聂文涛的谷物保护曲线的发现和双高综合症等认识,提出《糖尿病行为医学技术指南》并在发表时被合作者推为第一作者。王英博士因此被中华国际医学交流基金会、中国民族卫生协会授予“改革开放30年中医药发展贡献奖”。王英博士明确指出孙思邈关于消渴证康复的记载是真实可信的。
            4、《辩证冰鉴》
            清代医学著作《辩证冰鉴》描述了进食对解除消渴的意义:"得食则渴减,饥则渴尤甚。"这些宝贵的经验,为今天的糖尿病行为研究奠定了基础。为当代学者发现谷物保护下的血糖曲线提供了文献支持。这是中国古代记述碳水化合物对胰岛功能保护意义的临床经验记载。美国糖尿病协会目前主张高碳水化合物饮食也证实了陈氏记载的准确。王英博士在《糖尿病行为医学技术指南》中明确指出谷物保护的主张是受到陈士铎的启发。


            6楼2013-03-02 23:26
            回复
              消渴症是中国传统医学的病名,是指以多饮、多尿、多食及消瘦、疲乏、尿甜为主要特征的综合症状。


              10楼2013-04-05 22:06
              回复
                中国传统医学的消渴症始见于《黄帝内经·奇病论》,名为消渴。中医所论消渴,肺热伤津、口渴多饮为上消;胃火炙盛、消谷善饥为中消;肾不摄水、小便频数为下消。肺燥、胃热、肾虚并见,或有侧重,而成消渴,缺一而不能成此症。


                11楼2013-05-18 08:19
                回复
                  ququanquan'pian'wen'zang全篇文章dou'kan都看了,xue'xi'xue'xi'hen'duo学习很多,ba'zhuzhi'chi支持吧主ba把xiao'kexiao'ke'zheng消渴症baba'banba'ban'de'feng'fu'fu'oba'ban'de'feng'fu'fu'o'cai吧banban'de办的feng'fufeng'fu'duo'cai丰富多彩


                  12楼2013-09-23 16:00
                  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16-07-28 07:08
                    回复
                      谢谢老师~~~我老妈吃降糖药,血糖的确迅速降下去了,但是现在却在吃药后脚肿起来,水也较之前没有药前少喝许多。


                      来自Android客户端17楼2016-09-02 11:23
                      收起回复
                        这么好的文章怎么没人啊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8楼2023-03-20 23:26
                        回复
                          消渴症应该终生戒小麦面粉面食,及终生节制各种欲望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9楼2023-12-30 22:2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