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吧 关注:2,256,169贴子:16,428,348
  • 63回复贴,共1

精神病,一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想了很久,没找到一个妥帖的方式来深入这个东西,因为毕竟我要展开的方向,与疾病的研究和预后之类的并不相符
因此我决定做概述,科普应该找资料,我的任务是整理线索,并使之联接起来
嗯,那么首先从一个大类别开始,精神分裂症


1楼2012-12-15 13:49回复
    你研究我吧


    2楼2012-12-15 14:08
    收起回复
      出于交流 也没涉及多大的隐私 你不但不回帖还删帖 何不研究一下你自己这种心态呢?早知道我复制发到哲学吧 让大家探讨下才好


      IP属地:广西3楼2012-12-15 14:09
      收起回复
        唔,首先还是有个问题,心理学与病理学当中,划归出来的“X症/病”,是以后果为条件的,意思也就是说,除非某个人确实由于一些精神上的问题,导致了一系列的“不适应社会、无法自控、危害自我与他人”等等后果,才会被定为病症
        然而,显然我这里要说的东西并不一定要有什么后果,反而更大的精力都放在了发生某病症的可能原因上
        那么,可能的原因,实际上是以反推法做出来的,也就是由病症表现入手,推至精神异常,最后推至可能性原因
        精神分裂症,命名原因是由早期变态心理学家弄出来的一套理论,意思是此类人的精神状况不稳定,容易出现非正常抉择的精神偏向,于是“非正常”的这一块,就被称为是“分裂的”,它与正常相对,深层的意义是将其视为精神的一种疾病来治疗,使之“回归正常”(这个考察则是来源于人格分裂的考察)
        这个原则被通用于几乎所有的精神性疾病,并与普通病理学相联系,试图找到一种“治疗”乃至“治愈”的可能性
        然而这又是西方医学界的一个毛病,治标不治本
        通过临床症状,例如幻觉、社交/行为障碍、无法自控等,做出病症类型的划分,然后以药物辅助(例如阻隔、抑制、刺激),使对象的精神表现与行为表现符合“常人”的范围,这样也就可以称为完成一个治疗周期了
        然而精神病并不像传统疾病一样,是由一个固定不变的病原(或器官组织)引起的,这也就造成了精神病症的多次复发和终身伴随,原因很简单,“病根”并没有去除
        那么当然,通过临床心理学,我们得到了一些具有普遍性的案例,例如应激性精神障碍与社交障碍,是可以通过心理疗法改善并治愈的
        而另外,在各种资料当中,我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那就是“不治自愈”,简单的说,就是病人忽然好了,和病因不明一样,治愈也不明。然而好了也就没事了,基本上就不再跟踪调查了
        综上,精神性疾病,尤其是“非精神分裂症”的其余精神症状,能否与传统病理学画上约等号,我持很大的疑问
        于是这里首先面对的是在我看来“先天”影响最少、纯粹由于精神本身的源发性或继发性因素而导致的精神分裂症


        4楼2012-12-15 14:15
        收起回复
          嗯,我很典型的,经常分裂


          来自手机贴吧6楼2012-12-15 15:25
          回复
            学习


            来自手机贴吧7楼2012-12-15 16:04
            回复
              精神分裂症,由其临床表现被分为:偏执型分裂症,青春型分裂症,紧张型分裂症,单纯型分裂症,末定型分裂症
              其中“未定”是个复杂因素,暂且不论;而紧张型和青春型由于成因多见于人格倾向和环境因素,也不属于重点;单纯型则要比偏执型更加深入潜意识一些,因此会放在后面
              于是首先要面对的是偏执型
              嗯,无论是什么类型,临床上表现再不同,仍然是属于精神分裂症当中的一种,于是典型症状也就与其余类型没有太大区别,这就例如幻觉(集中于幻听,言语类),障碍,妄想,逻辑等
              而偏执类型之所以被称为偏执,与精神表现当中的逻辑内容是紧密关联的
              逻辑内容如何被称为偏执呢?这就要提到“常识”与“通常认知”以及“逻辑事实”这些东西
              那么我们将其余的症状都刨除(虽然几乎一定会有伴发的症状),只看逻辑问题的话,当一个人的抽象世界当中充满了“不切实际”和“妄想”的内容的时候,偏执这个词的含义就会在这时候表现出来——此人会将这些内容包裹以逻辑,最终联系在某个既定事实上(科学或现象),并将这一整套思维视为“充足正确的”,由此,整体思维倾向就偏离于正常思维,并由其固定性,被称为“偏执”
              它(偏执型思维)与正常思维最大的不同点在于:正常思维是以某基础出发,由逻辑的推理或演绎,最终得到结论;而偏执思维则是首先由“灵感”得到某个结论,再加以逻辑推理
              于是问题也在这里:对于普通人来说,一个严格的推理过程并不会觉得有什么“错误”,只会觉得“他的说法很不对劲”,但是具体哪里不对劲,倒也说不出来
              如果是这样,那倒也罢了,因为这些精神上的东西,更多的是形而上,与现实生活并无太大关联
              然而它之所以成为一种精神类病症,则是由“会影响生活”的其余方面来决定的,例如思维过程中的无法自控(思想云集、思想断层等)、幻觉、异常性皮层亢奋、性格改变等
              也就是说,当“偏执型精神分裂症”还没有成为一种“精神病”的时候,与常人几乎无二(这一点在阴性精神异常症候群当中是最普遍的),然而当这个“精神的异常”脱离了自我控制的限度的时候,各种伴发症也就相继出现,并导致恶性循环,逐渐成为真实的病症
              因此,选择偏执型作为考察的开端,也有十分充足的理由了。那么事实上我是想通过这样一系列的考察,将“精神病”当中的致病性因素局限刨除,并试图寻找到一些精神上的来源,最终,则是将这些来源改善为有利于生活本身的倾向
              那么接下来是单纯型,有时间再续


              8楼2012-12-15 16:05
              收起回复
                精神分裂怎么破


                10楼2012-12-15 16:14
                收起回复
                  完了 我刚破了 精神分裂症的 处 怎么办 它死了


                  IP属地:海南11楼2012-12-15 16:52
                  回复
                    趁流量没用完来马克


                    IP属地:广东来自手机贴吧12楼2012-12-15 18:18
                    回复
                      青春型与紧张型
                      这两者在几乎所有的方面表现、症状、起因都不相同,但将它们放在一起,主要是由于在成因上,有更大的“非天生因素”,也就是非遗传性、非源发性的成因占有更大的比重
                      那么例如青春型,更多的是集中于后天教育、生活环境、个人性格(阴性性格多见)等
                      而紧张型则更多由心因性(多见于强烈的精神创伤或刺激)、器质性、环境与性格多重因素等,而且在紧张型当中,还单独多出来一个抑郁因,这样就提供了一个较好的途径切入至其余的精神症状当中
                      青春型的起病通常在20岁之前(换句话说,20岁之后就没大可能了),而起病时间越早,则先天因素所占比重也就越大,由其以家族性遗传为多,或隔代、寄养(奇葩的寄养居然也算)。也就是说,这种精神症状更多的是由外界因素决定的,而非个人情感或精神本身的问题
                      在青春型高危人群中,一类是家族诱因,而第二类则是环境诱因——这也与“青春”本身的问题有关,在青春期当中,人的自我意识觉醒通常是由抽象与意象联想为主导的,也就是说,在越来越发达的社会当中,青春期的人们越来越难以真正的接触到“真实的”东西——例如骑马射箭、耕种、手工、面对面社交等
                      也就是说,它与所受教育程度并无密切关系,反而与生活环境是否更贴近于“上流社会或底层社会”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在一个良好的家教氛围(重要:周围无精神病患)、良好的实践时间投入、积极的生活态度与优良的作息上,一个人无论有多么“致病”的遗传因素,都不易发生青春型精神分裂症,反而,若环境本身对青春期的人引导不足或重视不足,都更加容易产生惰性精神诱因
                      那么这也直接决定了,青春型本身的症状多见于障碍性表现,例如情感障碍、逻辑障碍、意志执行障碍、联想障碍等——在人忽然发现自己有所选择的情况下,“不行为”的可能性也就越来越引起自己的重视(换句话说已经不再那么好奇了),继而,在惰性精神的主导下,由阴性人格执行的话,“障碍”本身就是在所难免的了
                      那么综合来看,青春型精神分裂症本身由一至多个诱因引发,并由环境因素进一步扩大精神症状与表现。这也就是说,在密切关注的情况下,越早察觉也就危害性越小(青春型的治疗效果本身尚可),并且它本身并非是精神本身的“特殊问题”(仅由于综合诱因),那么,无论是预后还是环境本身的改变,都能起到积极而良好的效果
                      紧张型,紧张型本身是由更加贴近心理层面(非精神层面)的因素而导致的行为失调
                      其关键词很明显,即“紧张”——人能够“紧张”到什么程度才能表现出精神分裂的症状呢?
                      于是这里有一些分类:器质性的(或致病性器质改变诱发)、心因性的、抑郁性的
                      器质性的暂且不论,具体感兴趣的话可以自查资料。这里主要面对的是后两者,心因性和抑郁性
                      心因性的起病原因很简单,即紧张过度,而导致紧张过度的原因又有不同的情况,例如重大精神创伤、极强烈的刺激、精神压力的逐层叠加放大等
                      在不论遗传性致病因素的基础上,紧张型的发作诱因主要是由性格与环境双重因素决定的,而在高危人群当中,专门有这样一个人格划分为“分裂型人格”的东西,它主要指青少年时期的思想行为异常、性格偏内向与阴性、行为具有意象性或指向不明等
                      这种性格多见于九型人格当中的完美主义者,或者说,之所以行为本身表现略为怪异,本身是由于心里“想要做得更加完美”而导致的,加上阴性性格,就很容易造成在特定情况下无法自控的紧张
                      而从环境因素上来说,与青春型类似的是,它也分为“是否更贴近于上流社会”,越靠近应激场合多的环境,紧张的表现也就越少——或者换句话说,这难道不是因为逐渐“脱敏”了么?时常历练,自然而然就不至于紧张了
                      那么相应的,与偏执型或青春型类似的,遗传也占了很大比重,这个重复了,就不再说
                      而紧张型的治疗则比起上两者来说都要有效得多,一般情况下,多数人都预后非常好,甚至终身仅发作一次的也并不少见,并且心因性的紧张通常能够自愈,因而这东西主要还是多注意自己的性格与历练,其余的则不是非常重要了
                      (小提一句,紧张型的典型症状是“木僵”状态,虽然本身能够自愈,但也够难受的)
                      以上,抑郁因的话题暂时搁置,等到抑郁与强迫当中去专门展开
                      通过这样的内容,很容易发现,人的心理和精神就像弹簧,既要环境的保养,又要时常调节,压多了会断,扯松了会失去张力,虽然弹簧本身没法决定生产厂商,但是只要后天弄得好,起码平安过度到一个普通人是不成问题的(你要是必须和长年不愈的精神病患住在一起,那也没什么好办法了)
                      嗯,那么下面要面对的是更加深入精神层面的单纯型和未定型,有时间再续


                      13楼2012-12-27 14:44
                      回复
                        我的研究发现心理学这门学科是一个多类型的综合学科,简单的来说心理学就是研究人类生活运动中的心理发展过程,“人”的构成因素是那么的复杂又具有历史性和文化性的深刻影响,那么要把握一个人的心理其实最好的办法就是把所有人都给程式化,如同把物理学伸展和运用到社会功能上去一样。


                        15楼2013-01-01 16:0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