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星文明吧 关注:4,793贴子:7,588
  • 5回复贴,共1

论自由意志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自杀与意志自由
在现代西方,对自杀的伦理争论的焦点常常是对下面这个问题的回答:人是否有选择死的自由?支持的一方往往认为,既然人人有选择自己行为的意志自由,为什么不能选择死呢?反对的一方认为,人有选择的自由的前提是,每一个人都应该选择好;人并没有选择不好的自由,正如人没有选择不自由的自由。显然,这里的核心在于,如何理解现代伦理的一个基本前提:“意志自由”。悖谬的是,作为现代精神源头的思想家马丁?路德和霍布斯都否定意志自由 ,而中世纪的基督教思想之祖奥古斯丁却是意志自由的支持者 ,也是基督教自杀禁忌的最早倡导者。
在早期教父之中,奥古斯丁并不是第一个主张意志自由的人。在亚历山大里亚学派,特别是奥利金那里,意志自由的说法已经颇具规模。 奥古斯丁继承了这个传统,把意志自由的观念纳入了自己的整个神学和人类学思考之中,并第一次从意志自由的角度讨论了自杀问题。
在《上帝之城》的第一卷,奥古斯丁谈到,当女基督徒遭到奸淫的时候,是否应该自杀:“当一个女子没有自己同意而被强暴,遭到别人的罪孽的侵凌的时候,她以死来惩罚自己,完全是不可取的;她当然更不该在这样的事情发生前自杀。她不能为了别人侮辱自己,这种不确定的,而且不是她自己的恶,而犯下谋杀这种确定的恶。”
奥古斯丁认为,像强暴这种事,虽然被害者身体受到了侮辱,但是只要她的意志保持贞洁,就不算犯罪,因为没有意志参与的奸淫不算犯罪。但是,这个说法并不能推论出自杀就是犯罪。被强暴者固然没有犯罪,但是她为什么不能靠自杀来维护自己的贞洁,让别人的罪也不能得逞呢?哪怕不是防止这种侮辱的最明智的办法,自杀为什么就成了罪呢?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进一步考察奥古斯丁关于自由意志的理论。
二、自由意志的善与恶
在《论意志的自由选择》的开端,是恶的起源问题引起了奥古斯丁对自由意志的讨论。归根到底,自由意志之所以成为奥古斯丁神学的一个关键问题,还在于对好坏善恶问题的进一步厘清。既然上帝是至善的,并且万物都来自上帝,那么恶是从何而来的呢?对这个问题的极端回答会导致灵智派的二元论,即把创世的上帝与救世的上帝分为善恶两个神。对于早年沉溺于摩尼教的奥古斯丁来说,这无疑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深深影响了奥古斯丁的柏拉图的灵魂学说也面临一个善恶两难问题:柏拉图在《申辩篇》和《斐多篇》中极力赞美死后的状态,说只有灵魂彻底脱离了肉体才会得到真正的完美。既然如此,为了追求至善而放弃悲惨的生命,就应该是正确的;那么,柏拉图为什么又在《斐多篇》中否定自杀呢?换言之,这种明明是在追求至善的行为,为什么反而变成一种坏事了呢?
本文不允许我们过多讨论柏拉图的问题。简单说来,虽然柏拉图谈到不朽灵魂的美好和肉体的罪恶,他并没有把死后的幸福过于当真。正如他在《理想国》中暗示的,虽然洞穴外面才有真理,人却不可能,甚至也没必要真正走出洞穴。自以为走出了洞穴的人,可能只是走进了一个更深的洞穴。对于肉体和灵魂的讨论,只是为了鼓励人们在此世追求灵魂生活的纯洁与完美,而不是让人们靠自杀来解脱灵魂。
虽然柏拉图的辩证法可以在某种程度上避免关于自杀的这个善恶吊诡,但是,一旦柏拉图主义的灵魂理论与上帝至善的观念结合起来,柏拉图式的自杀禁忌就失效了。在奥古斯丁看来,死后的生活不仅是美好的,而且是最确定和永恒的。既然如此,那又为什么不能靠自杀来追随上帝呢?为什么最绝对的信仰反而成了一种罪呢?
这两个问题看上去并无直接的关联,但对二者的回答都取决于对善恶的理解。只有理解了奥古斯丁对恶的起源的理论,我们才能明白,为什么自杀这种看上去是在追求至善的行为其实是在为恶。奥古斯丁的问题意识,其实和一千年后的神义论设问有不小的差别。他这里更关心的,并不是神的正义问题,而是什么是好的生活,什么是不好的生活。


1楼2012-11-30 22:49回复
    奥古斯丁认为,恶不是来自上帝,而是来自人的自由意志。既然称为自由意志,那么,无论高于它的、低于它的,还是和它相当的力量,都不能逼迫自由意志去做什么。因此,行善的人应该因自由选择了善而受到褒奖,作恶的人应该为自由选择了恶而遭到惩罚。虽然上帝是人和自由意志的创造者,上帝并不为人的善恶负责。
    不仅上帝不为人的善恶负责,而且在被造物的秩序中处于较低位置的事物也不为人的恶负责。亚当和夏娃犯了罪,是因为他们自由选择了偷吃禁果,但禁果并不因此而成为恶的。追求身体欲望的人之所以有罪,是因为他们的自由意志没有向上指向最高的善,而是向下指向了身体,但这并不意味着身体本身是恶的。正是出于这个基本理论,奥古斯丁才认为,像卢克莱西亚这样被强奸的妇女虽然身体受到玷污,但只要意志没有参与奸淫,那就不算犯了奸淫,没有必要因此而杀死自己。因此,身体本身并不是恶的,但身体的欲望却是恶的,因为这是自由意志的罪恶,而不是身体所能负责的。
    奥古斯丁认为,上帝创造的万物都是好的,哪怕最卑下最渺小的造物,都会折射出至善的造物主某一方面的好。因此,当我们的自由意志朝向某一种被造物时,都是被其中或多或少的好所吸引,因此总是有一些道理的。但在这样做的时候,自由意志误把每个造物当中的一点点好当成了最高的幸福,这样就变成了恶。于是,意志的自由选择把自己导向了一个其实自己并不愿意的方向,也就是说,自由意志让人做了违背自己意志的行为。
    既然恶源于自由意志,那么,自由意志本身是否是好的呢?奥古斯丁认为,自由意志是上帝创造的诸多好的事物中的一种。既然人们不怀疑上帝存在,也不怀疑一切好的事物都来自于他,那么就可以推论出,“自由意志应该算作上帝所创造的一件好东西。” 自由意志会使人为恶并不意味着自由意志本身就是恶的。正如手,如果人没有了手,那身体是多么不完美?但是,手这件好东西却可以用来做很多坏事。
    如果自由意志是好事,那么,它算怎样的好事呢?
    “人们靠德性来正直地生活,德性是最大的好;各种物体的形体,没有它们人也能正直地生活,他们是最低的好;而灵魂的功能,没有了人就不能正直地生活,是中间的好。没人会把德性用于坏事;而另外的好,即中间的和最低的好,不仅可以被用于好事,也可以被用于坏事…意志是中间的一种好,当它亲近不可变的好时(这种好是公共的,不是私人的,我们已经谈了很多关于它的问题,但还没有把它的真理点出来),人就会获得幸福生活。”
    奥古斯丁认为,意志是灵魂的一种功能,属于中间的一种好。这种好不像德性那样,永远不会变坏,但也不像物体的形体一样那么不重要,而是处于两者之间。奥古斯丁不再像柏拉图那样认为灵魂本身就是最好的,而认为灵魂只具备中间的好。恶正是来自这种中间的好,而不是来自距离上帝最远的被造物。
    灵魂和意志的这种中间位置,把人也放在了中间的位置。
    “很多人自以为聪明地问出这样的问题:如果初人被造时是智慧的,他为什么会被引诱?如果他被造时是愚蠢的,怎么说上帝不是欠缺的制造者呢?愚蠢就是最大的欠缺呀。就好像除了愚蠢和智慧,人性不能由一个中间状态,一个既不能说是愚蠢,又不能说是智慧的状态…婴儿虽然已经是人,却既不能说愚蠢,也不能说智慧;由此可见,人可以有一个中间的人性,你既不能说是愚蠢,也不能说是智慧。”
    这就是奥古斯丁版的“赤裸生命(bare life)” ,一种无善无恶、处在中间状态的生命。在奥古斯丁看来,亚当和夏娃就是无善无恶的赤裸生命,既不能说是愚蠢,也不能说是智慧,就像婴儿一样。他们既没有真正的神圣,也还没有犯罪。这样的生命纵然没有成圣,也还没有堕落,却有自由意志。这种生命最重要的特点是有可以朝上也可以朝下的自由意志。换句话说,所谓无善无恶的赤裸生命,其实处在可善可恶的中间状态,因而可能同时具有善恶两方面的特点与潜质。


    2楼2012-11-30 22:49
    回复
      这大段的论述不是在证明自杀有罪,而是告诉我们,如果仅仅希求尘世的幸福,那么,自杀就是不可避免的;而自杀的不可避免,恰恰证明此世的生活是不可能真正幸福的。在奥古斯丁看来,不仅那些贪图物欲享受的人无法得到幸福,就是依靠德性的人也不会过上幸福生活。奥古斯丁批评希腊哲学家对尘世幸福的依恋,乍看起来似乎有些无的放矢。柏拉图不是恰恰认为尘世生活不可能完美吗?但如我们前面所说,柏拉图虽然认为人始终不会有绝对的好生活,但真正的好生活又只能在洞穴中来过。这正是他反对自杀的理由。而在奥古斯丁看来,希腊哲学家所谓的德性生活,不过是尘世生活的另外一个方面。这种生活不仅不能推论出人不能自杀,恰恰是这种生活一定会把人推向自杀。
      自杀者的罪并不在于他们把这世界想象得过于悲惨,更不在于他们没有在罪恶的尘世中找到达到幸福的真正德性之路(像柏拉图认为的),而是在于,在一切尘世的努力都无用的情况下,他们没有保持对上帝的希望。在谈了此世的悲惨生活和自杀的不可避免之后,奥古斯丁给出了他自己的解决方案:
      “在秉有这些德性的人中,德性并不能帮他们避免悲惨。真正的德性并不假惺惺地说,自己能带来这样的好处;但是,在此世如此多的罪恶中,它们会帮人希望未来的幸福时代,获得救赎。如果没有救赎,怎么会有幸福?使徒保罗下面的话不是针对不审慎、无耐力、不节制、邪恶的人说的,而是对那些按照真正的信仰生活,所拥有的德性是真的德性的人说的:‘我们得救是在乎盼望。只是所见的盼望不是盼望。谁还盼望他所见的呢。但我们若盼望那所不见的,就必忍耐等候。’ 如果我们有救赎的希望,那么我们就有对幸福的希望:救赎就是幸福,我们不必得到当下的幸福,而要希求未来的幸福。”
      在这段对自杀和幸福的讨论中,奥古斯丁引用了保罗对望德的解释。基督徒的希望,不在此世,而在来世;不是在罪恶中寻求美德,而是等待上帝的救赎。之所以称之为望,就因为是看不见的,无法预知的,不能靠人力达到的,甚至是人所不配获得的。若是能达到的,就不必盼望了。所盼望的,完全不在自己的能力之内,不能靠德性达到,不能靠算计预知,甚至在当下没有任何可能发生的迹象。所盼望的,就是完全不可能的幸福。这来世的幸福与此世的罪恶和悲惨是完全不相符的。从对此世的弃绝到对上帝充满希望,这需要一个根本的转变,在尘世生活中找不到一丝根据。盼望,就是在绝望中树立希望,把人从毫无救赎希望的罪人变成拥有绝对幸福的圣徒。
      六、绝望之罪
      因此,要实践望德,就是要诚心忏悔,祈求上帝把自己从不可饶恕的罪孽中解救出来。在奥古斯丁看来,犹大的罪其实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诚然,犹大负卖了基督,算是犯下了一个极大的罪。但这并没有什么特殊之处。有哪个人没有犯过罪呢?即使没有犯过罪行(crimen)的人,不是也都继承了初人的原罪(peccatum)吗?就是否有罪这一点而言,犹大和一般的人并没有什么区别。犹大的最大错误在于,他认为自己的罪是不可饶恕的,完全丧失了通过告解获得救赎的机会。所谓望德,就是在对尘世甚至自己绝望之后,知道上帝终究会把自己从这深重的罪孽中拯救出去。而要保持望德,基督徒必须诚心诚意地不断忏悔:
      “即使是罪行(crimen),哪怕再大,也会得到圣教会的赦免,人们要根据自己的罪行告解,不可对上帝的慈悲绝望。哪怕一个人犯下大罪,让自己的身体完全背离了基督,在他行告解时,我们也不能按照时间长短和哀痛大小衡量;因为上帝不会小看一个忏悔和卑微的心。”
      教会不仅通过洗礼赦免每个人的原罪,而且还会赦免每个人所犯的罪行。在上帝面前,根本就没有无罪之人,所以罪大罪小也就没多大分别了。既然人人都有罪,人又不能靠自己的品德得救,人的罪究竟能否赦免,就不在于罪本身的大小,而在于这罪有无赦免的希望。如果谁根本放弃了被救赎的希望,从而不祈求上帝的宽恕,不做告解,那这种绝望之罪,就是一种没有饶恕可能的罪。只有这样的罪,才是最大的罪。而绝望的具体体现,就是自杀。所以奥古斯丁说:“引起他想要自杀的原因越是无辜,他杀害自己所犯的罪就越大。如果我们谴责犹大的行为,真理也会认为,他的投缳上吊加重了他的叛卖之罪而不是使他获得了赦免,因为他绝望于上帝的慈悲,不是忏悔而是一死了之,把自己抛弃到一个无法获得赦罪的境地:而对于那些认为自己没有犯下这样应该惩罚的罪的人,他们不是更不该杀死自己吗!”
      后来西方思想史上典型的自杀者不是卢克莱西亚和加图这些为美德自杀的人,而是犹大这样,因忏悔而自杀的罪人。典型的文学形像是莎士比亚笔下的麦克白夫人和雨果笔下的沙威。到了现代精神医学中,自杀之所以和抑郁症那么紧密地联系起来,就在于,二者的主要特征都是绝望。这些人首先是罪人,但又不是不知悔改的罪人。他们终有一天良心发现,陷入深刻的忏悔之中,自己的良心无法承受自己的罪过所带来的重负,终于陷入了彻底的绝望。这种绝望,和卢克莱西亚与加图那样的绝望完全不同,和屈原、项羽、尤三姐的绝望也不一样。如果说,卢克莱西亚、加图、屈原、项羽、尤三姐这些人的自杀都可以归结为某种程度的绝望的话,他们的行为中还都表现出了一种超人的刚烈气概,因而得到了后人的仰慕和尊敬,被当作烈妇和节士。但麦克白夫人和沙威那里的绝望,却伴随着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彻底失望和无奈。一方面,他们心中到底存在一种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另一方面,他们的美好愿望却无法抗拒此世的恶,这恶还不是外部生活中的罪恶,而是他们自身那不可克服的罪性;因此,他们引起的不是人们的敬仰,而是同情、怜悯,和思考。可以说,不同文明中的典型自杀都体现了生活中固有的美好和罪恶的冲突,但是这冲突却以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基督教这种极为特殊的冲突模式,从根本上创造出了一套新的生活形态。


      6楼2012-11-30 22:51
      回复
        恭喜本吧又多了个精品贴,这是本吧首席学术大师正版倪朋朋的创世佳作。


        7楼2012-11-30 23:02
        收起回复
          没看完。想自杀就自杀啊


          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4-06-13 21:2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