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吧 关注:128,909贴子:1,117,699

朗诵说完了,说说阅读理解。。。绕道不好使,那就欢迎来喷吧!!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朗诵说完了。我所认同的观点是,音律是为意境和朗诵服务的,所以对待古人留下来的知识,我们应该善加利用那些现在依然适用的,完善那些与现在有冲突的,摒弃那些现在完全作废的(比如入派三声)。
然后说说对古诗词的体会和理解。
我们不得不说一下古诗词是否用到了一些手法(写作手法好多,想起什么说什么,肯定不完善,待补充)


1楼2012-09-26 08:31回复
    诗词有别于其他文学体裁,最主要的特点就是跳跃性的思维和语言,还有就是高度概括,对字对词,对句的提炼。
    而诗词与其他文学体裁相同的是,诗词用到了几乎所有的其他文学体裁中用到的各种写作手法,比如比喻,拟人,借代,倒装,用典,互文,省略等等


    2楼2012-09-26 08:34
    回复
      互文
      下面具体介绍,想起哪个说哪个了
      秦时明月汉时关
      这句的意思不是说那秦时的明月和那汉朝时候的山关啊。明月为什么是秦朝的?山关就一定是汉朝的么?
      这句用的手法叫互文,意思是,那秦汉时候的明月和山关啊。。。秦汉时候其实代指的古时候。
      所以这句最后的理解应该是,那古时候的明月和山关啊。当然这里的古时候应该具有秦汉时候的特点,军事强硬,国家统一。。。
      


      3楼2012-09-26 08:38
      收起回复
        倒装与省略
        为什么把倒装与省略放在一起呢?因为用不同的方法把句子的主要成分补完整,你可以看成是倒装也可以是省略
        绿水人家绕
        可以理解为绿水绕人家(倒装),也可以翻译成绿水(将)人家绕。
        黄河入海流
        这里的入用作方向词,可以看成是向的意思。
        可以理解为黄河流向海(倒装),也可以理解为黄河向海流。


        4楼2012-09-26 08:42
        回复
          再来个难的,有人说诗词也要讲语法什么的。是的,诗词讲究语法,但是经过高度的浓缩,有些语法成分就被省略了。。。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这句话普通翻译应该翻译不出原有的意思。那么应该怎么处理呢?
          首先看手法,主要用了互文的手法,当然要先调整语序。
          曾经(看到过)沧海和巫山,除却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进一步翻译就是,曾经看到了烟波浩渺的沧海,也有幸目睹了巫山的云雨。那么今后再看到别的水域都难以和沧海相提并论,再看到云雨也无法与巫山的云雨做同日观了。


          5楼2012-09-26 08:51
          回复
            所以拿到一首诗词,首先要做的不是说,你这里不合语法,那里怪怪的。首先要做的是深刻体会作者当是的心境,联系上下文。写诗词并不难,可是理解体会诗词才难呢。不要说自己理解不了的,就是人家没写好。这是对诗词理解体会的一点最基本的素质


            6楼2012-09-26 08:53
            回复
              比如在这个贴吧看到有人写“月满秋”。
              月亮整整照了一个秋天?还是月亮圆了整整一个秋天?那么首先,我们不应该把满理解为整整。
              这句话在理解上可以理解为月满(于)秋,或者秋月满。而月和秋连用,我们应该能够明白,此处的秋应该具体指中秋。这也是诗词的一个技巧,虚词实指,和实词虚指。(刚才忘了说了)
              所以这句话的理解应该是,中秋的月亮刚好成圆。
              为什么一般翻译月圆都翻译成成圆呢,因为诗词有一些固定意象,月成圆代表(希望)人成圆


              7楼2012-09-26 08:58
              收起回复
                固定意象的例子有很多,比如梧桐意为吾同。柳意为留多用于离别。柳絮意为留绪,希望留下来的情绪。
                还有一些不在字面上的
                燕代指信,春信或者秋信,暗恨一些事情没有信。
                比如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燕有信,年年回来,可是富贵就真的如同燕那么有信,年年富贵,不会衰落么?
                还有雁代指书信消息。等等。
                


                8楼2012-09-26 09:03
                回复
                  用典
                  所谓用典,是借用古时候的典故。
                  比如
                  莫以今时宠,而忘旧日恩。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言。


                  9楼2012-09-26 09:05
                  回复
                    楼猪你好,楼猪降价,楼猪再见


                    来自手机贴吧11楼2012-09-26 09:09
                    回复
                      强调
                      强调分为普通强调与特殊强调。
                      普通强调,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16个字,用在墙里墙外的字就有8个,其余只说了秋千,道,行人,佳人笑。
                      很明显这里的强调是为了突出一道墙的作用。这道墙到底是什么墙?有妇之夫的礼教人伦之墙还是未婚男女的门第之墙?这些都留与读者自己体会。
                      特殊强调举一个例子,比如说愁,不用愁字,但是字字凸显愁绪。大家有好的例子我再换,一时间想不起来了。
                      连番逢乱心若秋,拟做派遣双溪游。
                      逢乱当然愁,心若秋,说心情像秋天还是说愁。双溪游用典“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没说一个愁字,用逢乱,心若秋,双溪,代指愁,强调突出愁之深


                      12楼2012-09-26 09:13
                      回复
                        ,刚看完第—段,觉得很赞同,昨天见人说当惊世界殊这句韵错了,我想作者本人应该是懂韵的,他这么用自有他的道理,那就是达到某种意境,所以才没合韵,想—想除了用世界这个词还可以用别的词代替吗?比如用当惊地球殊?当惊银河殊?当惊第三行星殊?韵似乎是合了,就达不到要表达的那种意思了.所以毛的这句词是经过锤炼的,说他错了的人才真是错了,我认为韵律应该是古代流传下的习惯,然后由后人总结出来,并不是法律那么严格,韵律是好的,是古人留下的文化财富,但只在韵律上纠缠,而不考虑意境,以前好多佳作便不会流传至今,那似就是舍本逐末了,小女子是初学者,只是一点微浅的见识,见笑了,有不同意见可以讨论,切勿人生攻击


                        来自手机贴吧13楼2012-09-26 09:13
                        收起回复
                          诗词的风格还分为豪放与婉约,铺垫与直抒胸臆,艳丽与白描之分。
                          当然,每个人都可以偏好一种,但是不应该对自己不是很喜欢的就大加诋毁。
                          比如有些人觉得,诗词首联必须要咏景,或者说词上阕必须咏景,下阕叙事抒情。这些就如同八股文一样,要不得。
                          上阕咏景,下阕叙事的,比如苏轼的蝶恋花 花褪残红青杏小。上来直接叙事的有辛弃疾的醉里挑灯看剑。擅长写景的有柳永秦观,而李煜后期作品多把景物意象作为一种借代,而不是单纯的景物意象。


                          14楼2012-09-26 09:20
                          回复
                            插一下,跨专业考研本专业的毕业论文用这个应该可以过吧……


                            IP属地:辽宁来自手机贴吧15楼2012-09-26 09:24
                            收起回复
                              对于赏析诗词来说,或者对于点评别人作品来说。我们更多的应该去体会理解,而不是批评。
                              现在的有些人,看到有人求斧正,就进去做一字师。这样是极为不可取的。
                              因为作者可能反复修改多次才完成的作品,不是你看一眼就能看出问题来的。
                              当然,这种一字师的做法,也是自以为是,故作清高的表现。所以不赞成。
                              赏析别人的作品,首先要把作品理解翻译成文,然后与作者要表达的意思是不是一致,如果一致,大家再坐下来讨论。不一致的话,是自己理解错了,还是作品存在歧义或者没说清楚。
                              大胆假设,还要小心求证。


                              16楼2012-09-26 09:2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