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吧 关注:848,641贴子:9,022,415
  • 8回复贴,共1

有关“书法”的一点儿胡琢磨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刘淇(清人)在《助字辨略序》中说过这样一段话:
“构文之道,不过实字虚字两端,实字(如名、动、形容字)其体骨,虚字(如介、助字)其性情也。”
  这是针对“构文”所说的话,也可以借来理解“书法”。
  写字能达到中规中矩,是“体骨”;写得有“韵味”,是“性情”。
  “体骨”可以通过“硬学”(属于技术层面)来追求;“性情”难以通过“硬学”(与作者修养历练有关)来追求。
  欣赏、创作书法作品会遇到这样的现象:当时极中意的,移时再看不堪入目;曾经不屑一顾的,后来再碰到却赞叹不已。这就是“性情”在作怪。


1楼2006-12-13 06:45回复
    有道理。“无意于佳乃佳”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2楼2006-12-13 12:24
    回复
      观二位先生之言,顿开茅塞.


      IP属地:河北4楼2006-12-14 09:11
      回复
        说“习气”

        “习气”一词,本来当“习惯”解,是个中性词。后来含义发生变化,略含贬义了。
         宋曹(清人)在《书法约言》中把一味摹仿前人而无个人面貌的书风称为“右军习气”(“右军习气”是说学书者对前贤的书风亦步亦趋不敢稍有变化,而不是说王羲之的书法缺乏个性)。----这很有意思!
         前代学书者认为基本功不是问题,贵在“创新”;现在呢,个个“创新”,基本功却成了衡量水平高低的“硬指标”。
         此是时世变化使然。


        5楼2006-12-15 07:52
        回复
          其实,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急功近利之风也相当然的传染到了书法领域。学书本应该做到的“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也被世人抛之脑后。我在中学的时候,我的美术老师曾说过“学画比学书容易”。当时不以为然,到自己深入其中的时候,才发现诚如斯言。
          就现在书法名家而言,真正传承古人的有几个。正如行方止圆先生所言,创新成了现代书法的新潮流,这其中不外乎有利益的驱动。就一些所谓的书坛怪杰,他们的字确实是怪,简直是“丑怪大全”。就这样还被一些人吹捧,这难道不是书坛的悲哀吗?


          IP属地:河北6楼2006-12-15 09:44
          回复
            “外拓”,是颜真卿对“书法”的一个贡献(有人考证在颜之前民间已产生此种书风形态,但“文以名传”,姑且记在他的头上)。“外拓”一词为谈论书法的人所习用,它的含义即便说不出来,大概也能“意会”。
             世上的事就怕刨根问底,万一真有人较起真来,询问何为“外拓”?想说得明白点儿,恐怕就要费些唇舌了。
             “外拓”之“拓”,是取其“开拓”的字义。我瞎琢磨,觉得表达此种意思,用“楦”字更合适。
             “楦”,动词。我小时候,家旁有个鞋铺,经常能看到做布鞋的师傅“楦鞋”。楦鞋的“楦头”是用木头雕刻的脚的形状,以中心点为基准纵横剖为四瓣。楦鞋时把这四瓣塞入鞋中,另用长短厚薄不等的揳子嵌入十字缝隙中。“楦”过的鞋形状饱满,极受看。
             有一次,老师傅有事外出,一个徒弟学着楦,因为揳子加得太多,结果把鞋撑破了。舒同先生的“舒体”字,老让我回想起那个徒弟。
             我的家乡从前流传过“皮五辣子楦房子”的民间故事,现在恐怕很少有人还知道“皮五辣子”(略相当于普通话里的“泼皮”一词)这个名词了。随着历史的进展,“楦”这个字大概也快要被淘汰了吧。


            8楼2006-12-17 17:31
            回复
              有意思,写得虽是旧事,却有新意


              IP属地:湖南9楼2006-12-17 20:35
              回复
                启功先生在《论书绝句.十九》中说:“我所不解刘诸城”(刘墉是山东诸城人),在这一点上,我的趣味与启功先生不一致。刘石庵的字,我从第一次见到时就喜欢,当时还不知道有诸如“绵里藏针”之类的赞词。后来弄笔时,也曾试着学这种书风,遗憾的是怎么也学不来。
                 启功先生在《论词绝句.贺铸》中说:“美成(贺铸字“美成”)一字三吞吐,不是填词是反刍”,这话说得很风趣,也可以揣测启功先生的审美口味是简明利落一路的。
                 想到张中行先生在谈诗词意境时,推崇表达“幽微的情意”,在这方面,我是行翁的“粉丝”。
                 诗(词)书(法)属艺术,是供欣赏的,贵能含蓄、婉曲,在符合其本体的格式的前提下,能做到“欲言又止”、“欲说还休”、“望残烟草凄迷”......真的是很不容易的!
                 泊来的美学理论中也有此类说法,叫做“增加解读障碍”,从而“延长审美时间”。


                10楼2006-12-18 10:46
                回复
                  搞书画创作讲究“熟后求生”。
                   严羽(宋人)在《沧浪诗话》中有一段话:“学诗有三节:其初不识好恶,连篇累牍,肆笔而成。既识羞愧,始生畏缩,成之极难。及其透彻,则七纵八横,信手拈来,头头是道矣。”
                   透彻之后的“信手拈来”与不识好恶时的“肆笔而成”是两个境界的事,值得认真体会。


                  11楼2006-12-21 16:4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