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周列国志吧 关注:5,632贴子:35,413
  • 0回复贴,共1

枉枉生:追根溯源

收藏回复


洋洋中华五千年文明,周朝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而在周朝,特别是东周,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化,社会变革加剧,人的思想也解放出来,出现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
周的世系可以追溯到黄帝,周的祖先是后稷,名弃。他曾被尧任命为农师(相当于现在的农业部部长)。播时百谷。传说后稷的母亲姜嫄看见巨人的足迹心有所感而生下后稷。姜嫄是帝筶的原配夫人。帝筶的曾祖父就是黄帝。
要知道:古代取得食物的途径无非几种,采集和狩猎。狩猎主要是强壮的男性。采集主要是老弱妇孺。当采集偶然成为人有意识种植时,女性的作用开始大于男性,因为一个部落只有种植业才能取得安全稳定的生活,不必迁徙,人民可以安居乐业。这应该是母系氏族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男性作用大于女性,于是父系氏族开始了。后来随着战争和私有财产的增多,私有制产生了。
我个人认为从中华文明始祖黄帝开始私有制就已经产生了,而不是大家认为的原始公社制度。我为什么这么提,首先,是黄帝世系分明。以宗族制形式存在长达二三千年!
黄帝世系表:
继承人
与黄帝关系
与上代继承人关系
二代
颛顼
孙子
孙承祖业
三代

曾孙
叔死侄继
四代

玄孙
父业子承
五代

九世孙
禅让
六代

五世孙(史记为三世孙)
禅让
夏启

六世孙
父业子承
商汤

筶的后代
顺应天意灭夏
周文王昌
姬昌
筶的后代
顺应天意灭商
从这里可以看出,包括夏商周历代帝王实质都是黄帝的后代,在封建历史上王位继承无非这几种:父业子承,这很好理解。孙承祖业,如明太祖传位给建文帝朱允炆。兄终弟及,如宋太祖传位给宋太宗。叔死侄继,皇帝没有儿子,也是采用这一种方法来继承,举个例子:春秋末期吴国的国王寿梦欲传位季扎,季扎不从,于是定下规例,长子诸樊传次子余祭,余祭再传夷昧,夷昧传季扎(兄终弟及),夷昧死,季扎不愿接位,夷昧子僚立(父业子承),因吴公子姬光(诸樊子)不服,杀僚自立为为王,因为他觉得季扎不愿受国,理应立诸樊之后(叔死侄继)所以杀了僚。改名阖闾,因太子波早亡,立孙夫差为王(孙承祖业)这几种也就是王位继承的主要方式。在这几种方式中,只有儿子,孙子是直系亲属。所以传子制也成为帝王继承一种主要的方式。
至于孔孟津津乐道的尊贤,也是有前提的,那就是这个贤人不局限于自己的直系亲属,而是这个宗族里的贤人。这在春秋末年开始日趋没落的宗族制和日渐盛行的家族制里具有很大的进步意义。也更好理解黄帝宗族尧舜的禅让,这也是孔孟的主张,这在东周当时也算是一种进步。当然这种历史的局限站在今天的角度是行不通的。
对于私有制我还有其他证据,尧有九个儿子,作为继承人的嫡子丹朱,曾有人推荐他,尧觉得他不足以任大事,选舜做首领。舜的儿子商均也被人推荐出来做首领。舜却推荐治水有功的禹为首领。试想,如果尧和舜自私一点,让自己的儿子做首领,也就没有了后来的尧天舜日。正是由于尧和舜的这种不独亲其亲的人格魅力,被历代人所传颂。可是纵观中国整个封建王朝,真正有这种风格的人有谁呢?正是他们独具的。所以他们会在业已形成的私有制社会里成就了一个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大同社会。
可能有人不同意私有制,我试举一个例子足以说明私有制已经存在的事实,舜的父亲为什么要杀掉舜?因为舜是长子,他有继承权,如尧有九个儿子,只有丹朱一人有继承权。因为舜的父亲溺爱象,所以要把继承权给象。有人会问:为什么不直接撵走舜,如果撵走舜,舜在父亲瞽叟死后还可回来合法继承。唯一的途径就是让他“消失”。当舜治国有功时,尧赐他细葛布衣,琴(地位象征)和粮食牛羊(物质奖励)。如若是公有制,何来特殊奖励。当舜挖井时,象和瞽叟把井埋了。象说:“本谋者象。”于是象和父母分舜的东西。象要舜的二位妻子和琴。牛羊和粮食归父母。如果是公有制何分彼此。当舜回来时,说了一句耐人寻味的话来:“尔其庶矣。”这是什么意思呢?第一种意思是说:你是我的庶弟。第二是:你替我管理仆人们。不管哪种情况,都可以看出私有制的影子。舜在历山居住,由于是山地,耕地少,所以人们都争抢有限的土地,但舜用人格魅力使他们懂得谦让。如果是公有制怎么会争抢土地呢?舜在雷泽居住,由于是沼泽,所以人们都去争抢有限的高地居住。舜也用人格魅力使他们懂得谦让,如果是公有制怎么会争抢高地居住呢?舜在河滨烧陶,烧出的陶器质量非常精美,如果是公有制为什么人们会烧出假冒伪劣的产品呢?
可以说,这也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从黄帝是私有制开始。中华有五千年的文明。那在黄帝以前是多少年呢?
向承载着文明的神州致敬!
向历代生活在神州大地的英雄致敬!


IP属地:北京1楼2011-11-13 12:40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