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追求新诗的突破——中华第一诗人《错过》赏析
总想找一首带有发展方向的新诗写篇赏评,日前,在诗吧看到署名为中华第一诗人写的《错过》,终于确定下来。
该诗句式整齐而又多有变化,意象新美,充满哲思,结构紧凑,起承转合明快,思路清晰,内在情节富有张力。
首句“左窗外是一幅枫林”,枫林,意象不错,有联想空间,间接摹色。“一幅”看似不通,实则大通,使用的是移就修辞手法,意思是左窗外的风景如画一般。
第二句“右窗外是一弯小径”,“一弯小径”,“弯”,形容词意象,有曲境通幽之感,此为摹形,亦为炼字。
开头两句,让人联想起了漫画《向左走,向左走》,不知诗作者是否受此启发。这两句定下抒写背景,自然引起下文。看来,本诗起势不错,为下文写“错过”完成铺垫,美、响、含、峭占尽。开头两句,句式对衬,关键词语形成对仗。这种句式贯穿始终,而又富于变化,比如后数第五至第八句,参差错落,前两句对应后两句。
“我喜欢欣赏左手边枝繁叶茂的童话”,“枝繁叶茂的童话”,典型诗家语,形象含蓄,选取的意象很美。
“也喜欢俯瞰右手边悠闲散步的人群”, “悠闲散步的人群”与“枝繁叶茂的童话”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四句句式仍很整齐,具骈文之美,有较强的韵律、节奏感。诗意紧承开头,抒写不拖沓,紧凑。
“但我只能坐在一边/左边或者右边”,诗意明显转折,并以关联词“但”作标志,逗起下文,引人入胜。
顺接连词“于是”之后的四句诗,句式参差,形式既富于变化,头两句对应后两句,仍不失整齐,诗的内在情节亦继续向前推进,逼近诗眼。令人想起哲学概念上的“两难”,怎样选择?构成悬念。
“在期待中晨光翻开了手心的温暖”,“晨光”岂能“翻开”温暖?
“在转身后窗帘合上了黯淡的眼神”,“窗帘”岂能“合上”“眼神”?
“抬头,我看过了有心无心的云霞”,“云霞”岂能有“心”?
“入梦,也错过了有意无意的星辰”,“星辰”岂能有“意”?
拟人手法的运用,移情于物,恰切地抒写了一种特定感情。“有心与无心的云霞”让人想起柳宗元“崖上无心云相逐”的句子,作者写的无意还是在用典?即使用典,亦典而不隔。
最后四句,形象地回答上面提出的问题——要得到一方,必须学会舍弃另一方,只有懂得“错过”,才能“遇到”,遗憾的事时有发生,人生不能什么都要,放弃与得到是一个重要哲学命题。看来本诗充满禅意。
结尾四句再一次使用骈文结构,并对仗工稳。
本诗从前到后,使用的句子基本对衬,即使后数五至八句亦然,并句式富于变化。
全诗由于基本使用了骈文句式,故有效地增加了诗的节奏韵律感,读来朗朗上口,有音乐的美感,这是新诗所普遍缺乏的。由此我们得到一个启示:古诗发展到唐代,完成律诗的转变,那么,新诗到我们这代人手里,能否完成另一种“格律”的转变?譬如本诗这样?比如《天上的街市》等那样?
当然,形式要为内容服务,这是前题,是有历史教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