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吧 关注:325,323贴子:3,097,740
  • 12回复贴,共1

【好一曲江湖笑】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楼2011-09-23 20:59回复



    2楼2011-09-23 21:01
    回复
      2025-09-11 06:25:26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3楼2011-09-23 21:03
      回复
        怎么听着想哭


        4楼2011-09-23 21:05
        回复

          比《沧海一声笑》还好听 青出于蓝 胜过《广陵散》


          5楼2011-09-23 21:08
          回复
            上世纪九十年代TVB吕颂贤版的《笑傲江湖》,该剧刚出来的时候屡遭诟病,吕颂贤也因此剧倒了霉,以至于无戏可拍。但经典毕竟是经典,现在该剧成了最受推崇的一个版本。

            


            6楼2011-09-23 21:11
            回复
              吕版的《笑傲江湖》除过剧本精彩、情节紧凑、演员出色外,最值得称道的是剧中的配乐,该剧大量地引用了电影《东邪西毒》的原声音乐,竟然和剧情丝丝入扣,除《东邪西毒》的电影配乐外,还运用了其他经典影片的音乐,比如《青蛇》、《东方不败》等等。当然最经典的还要算那首琴箫合奏的《笑傲江湖曲》。
              徐克电影《笑傲江湖》中由黄沾创作、许多音乐人都演唱过的《沧海一声笑》,此曲被看作是黄沾的巅峰之作,作为歌曲《沧海一声笑》确是佳作,但作为乐曲实在比不上这首琴箫合奏的《笑傲江湖曲》。在金庸的原著中《笑傲江湖曲》是盖过古曲《广陵散》的神曲,而吕版《笑傲江湖》中这首杜撰的曲子被演绎得荡气回肠淋漓尽致。


              7楼2011-09-23 21:12
              回复

                痛痛快快哭一场 有什么大不了!


                9楼2011-09-23 21:19
                回复
                  2025-09-11 06:19:26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想哭 不一定要哭


                  10楼2011-09-23 21:22
                  回复

                    小说中对琴曲《广陵散》的描述,相传此曲即「聂政刺韩王」。嵇康临刑前奏此曲,并叹「广陵散」从此绝矣!成为成语「广陵绝响」的典故,指失传之物。但琴曲「广陵散」仍见于一四二五年朱权编的《神奇秘谱》,未知成语中绝响。蔡邕《蔡文姬之父)在「琴操」一文对此故事之描写极具电影感,简洁有力,集奇情、神怪、暴力、侠义、中国大男人主义、*儿女私情的冷血杀手、为扬儿名而殉义的母亲种种流行电影的素材,戏剧性与音乐性甚强。其故事亦明显有荆轲刺秦王的影子。
                    《神奇秘谱》中「广陵散」的序则交代了嵇康与此曲的历史。嵇康于古人处学得此曲(实非人,乃鬼),并应允誓不传人,加添了此曲的神秘色彩。其临终时先顾日影而弹,即计准时间,一曲既毕即行刑,可见其豁达从容。自以为此曲将成绝响,不料其甥袁孝尼已偷偷地于静夜听学此曲得三十三拍(段),后再续全曲,可见当时琴曲的创作观念,一曲非必由一人全作,弹琴之人若领会其曲意,亦可顺其曲意续作,此传统在今日仍有部分保留下来。在中国传统音乐中,改编前人作品多习以为常,并无西方之作者与作品完整之观念。作曲家的观念古代并不如近代清晰,创作空间在演奏者手中更大。
                      金庸显然是熟读《晋书》嵇康传及蔡邕《琴操》中有关聂政的故事的。他亦不讳言对嵇康任侠性格的仰慕(借曲洋口中道出)。而整部《笑傲江湖》的主题,其实借古琴谱之特徵为灵感,引伸出武林中人误以为琴谱是武功秘笈,可见金庸明了琴谱的特点。书中有关音乐的描写自然是出于小说家的想像。但大体上作者对琴谱及音乐意象联想的运用是颇为准确的。
                      电影画面上曲洋弹的是古琴,但声带出的是古筝声音。这种无知的错误在港台古装电影、电视中屡见不鲜。若懂一点音乐与文学,则不会如此错乱!导演或编剧在音乐与画面上的处理自然有其戏剧及电影上的理由,但这些「成功的」画像与造假的音响(古琴出古筝的声音)却由于电影的卖座已根植于对中国音乐不大了解的观众脑海中,其误导之处,在一般人对中国传统音乐无知的基础上,加深了不必要的误解。外国电影鲜有画面上出古键琴(harpsichord)而在声带上放钢琴(piano)的不专业做法,大陆电影亦相对地较少出现琴、筝不分,箫、笛相混的情形。如《秦颂》一片,故事自然是虚构,但片中的古琴影像与声带一致,并无造假与误导。港产片何时在这方面可达专业水平?于此更怀念老一辈的电影工作者如李翰祥、胡金铨的文化修养与识见。


                    12楼2011-09-23 21:33
                    回复
                      


                      13楼2011-09-23 21:37
                      回复
                        


                        14楼2011-09-23 21:53
                        回复
                          好一曲


                          15楼2011-09-25 09:3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