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风韵吧 关注:372贴子:7,278
转自战国吧夕阳倦客,在战国吧夕阳倦客兄发帖时注明也是转帖,难道原作者另有其人?向创作此文的原作者表示深深的倾佩……


1楼2011-07-10 22:41回复
    大国争霸是春秋时期的一个重要特征。在这一时期,中华大地上每一位诸侯,每一名大夫,每一个有头有脸有地位的人都盯着这天下霸主的宝座,无论眼中所含的是渴望,是畏惧还是惶恐。于是,春秋五霸在过去的两千多年中一直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人物。关于这五霸到底是哪五个诸侯,历来有多种说法,比较通行的是两,一说为齐桓、宋襄、晋文、秦穆、楚庄,一说为齐桓、晋文、楚庄、吴阖闾、越勾践。两种说法重合的是齐桓、晋文、楚庄三人,如果再考虑别的说法,则只有齐桓、晋文两人是大家心目中不变的春秋霸主,可见二人功业实在是伟大,难怪后来的齐宣王会向孟子询问关于齐桓晋文之事。不错,齐桓公在周王室衰微,戎祸正盛的时代,带领华夏诸侯,抵抗戎狄,兴灭继绝,“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完全当得起霸主的称号,而且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这个霸主比晋**得好。晋文在位时间并不是太长,虽然晋国百年霸业是由他开创的,但是晋襄以至晋悼的诸位晋侯都是晋国霸业的支撑者,应该说,晋文的霸主名声是和他身后数代晋侯的努力分不开的,所以晋文应该是这个“领导集体”的代表人物。


    来自手机贴吧2楼2011-07-10 22:42
    回复
      同样,楚庄也是楚国历代“领导集体”的代表人物,不过他连楚国霸业的开创者都算不上,所以比起晋文,他这个霸主还是低那么一点点,可怜他文治武功都是一流的。把这几位并列在一起说往往会掩盖这样一个事实,即他们的霸业产生于不同的时期,性质也是不一样的。齐桓的霸业是在周王室衰落开始后不久出现的,这个时期,戎祸方炽,如果华夏民族没有一个能把大家团结在一起的人,则很可能被戎狄分别击破。所以齐桓霸业的重点在于替周天子担当诸侯的领头人,安定华夏诸侯,他是通过给诸侯带来好处而获得诸侯的拥戴的,所以齐国本身并没有从霸主这个地位上获得多少实际的利益。也正是这个原因使得齐桓身后的历代齐侯都生活在晋侯的阴影之下,齐国也只能做一个算是一流半的地区性大国。而晋文、楚庄的霸业是在周王室完全失去了权威的时代产生的,这个时期周边戎狄对华夏民族的威胁已经减弱,所以霸业开始向兼并的方向发展。


      来自手机贴吧3楼2011-07-10 22:42
      回复
        晋楚两国对周边和中原小国又打又拉,半打半拉,强迫这些小国成为自己的盟友,又是索取贡品,又是强占土地,搞得四邻不安,怨声载道。其间两国的势力又是此消彼涨,你来我往,所以晋楚争霸成了在春秋时期常演不衰的一出宏大剧目。  楚国参与对霸主地位的竞争要比晋国早得多。且不说周夷王时熊渠给自己的三个儿子封王和后来春秋初年楚武王正式称王所表现出来的对周王室的挑战,即使是以召陵之盟作为楚国与齐国争霸的开端,也是远比晋国开始打盟主地位的主意的时间要早得多。楚成王与齐桓公在召陵订立盟约的时候,晋献公还眼巴巴地急赶着想要去参加葵丘之会呢。因为北上的势头被齐国遏制,楚国转而致力于扫清周围的小国,慢慢地把势力渗透到了现在河南南部地区。等到齐桓公一死,齐国大乱,中原小国群龙无首,楚成王终于等到了实现霸主梦的一天。就在齐桓公死后的第二年,在中原地区还算是个重要国家的郑国国君郑文公就到楚国朝见了楚成王。


        来自手机贴吧4楼2011-07-10 22:43
        回复
          楚成王一高兴,就赏赐了郑文公大量的铜,但是马上转念一想这样太吃亏了,又迫使郑文公赌咒发誓不拿这些铜来铸造兵器,而是铸了三口钟。楚国向来被视为南方的蛮夷,又总是和周王室闹别扭,堂堂中原大国国君去朝见楚国国君还了得了?宋襄公第一个就不答应。此时宋襄公刚刚打败了齐国四公子的联军,把齐桓公属意的公子昭立为齐孝公,安定了齐国的局势。连过去的霸主都要依靠宋襄公来帮忙,可以想象宋襄公当时是如何得意了。就在宋襄公兴高采烈,以为霸主非自己莫属,干出一系列倒行逆施的事情之后,他开始打楚国的主意,想要把楚国也拉进自己的盟友之列。楚成王正愁没机会进军中原呢,满口答应了宋襄公的会盟邀请,带着大队人马就赶到了会盟地点盂。宋襄公是个笨蛋,但是他的庶兄公子目夷却很清醒。他看出来楚国是来者不善,善者不来,要求宋襄公做好军事斗争的准备,必要的时候先发制人,斩了楚国的首,就可以达到震慑诸侯国的效果,不怕诸侯不对宋国产生畏惧。但是道学先生宋襄公还以为人心和几千年前一样单纯,说既然是会盟,怎么能动用武力呢?那是蛮夷才干的事,礼仪之邦岂可不讲信用。于是毫无防备就去歃血饮酒。


          来自手机贴吧5楼2011-07-10 22:43
          回复
            晋文公遥望中原的时候,那里已经满是楚国的跟班了,甚至连备受楚国打击的宋国在宋襄公死后也不得不与楚国媾和。但是宋国人心里对楚国是不服的,一听说晋国强大起来,想想自己原来和晋国还有点交情,马上就去倚靠这棵新的大树了。宋国是中原的重要国家,而且宋国正好处在中原诸国的中央,如果宋国背盟,楚国的中原盟友就会被分割,所以楚国绝对不能允许宋国投到晋国的怀抱。于是在鲁僖公二十七年冬天,楚国联合陈、蔡、郑、许的军队包围了宋国国都。晋文公知道和楚国摊牌的时候已经到了,要采取行动了。不过晋国刚刚安定没多久,对于能不能与楚国正面交锋晋文公心里还没底。狐偃就建议先以曹、卫在晋文公流亡期间对晋文公无理为由攻打曹、卫,楚国为了救援盟国,必然会解去对宋国的包围。于是在楚国围宋的第二年春天,晋军开始行动了。或许是为了找更多的借口,晋国还向卫国借道攻打曹国。卫国现在还不知道晋国的厉害,而且不敢得罪楚国,断然拒绝了晋国的请求。晋军于是从南面绕过卫国,包围了曹都,同时分出一部分兵力攻打卫国。


            来自手机贴吧7楼2011-07-10 22:44
            回复
              攻打曹国的战斗开始打得不太理想,伤亡惨重。曹国人很得意,把晋军阵亡士兵的尸体摆在城头上,想把晋国人吓退。没想到这反而激怒了晋国人,晋军将士纷纷嚷嚷着要去刨曹国的祖坟。曹国人听了自己先害怕了,决定把晋国士兵的尸体装殓送出城去。晋国人趁曹国人送棺木出城,城门大开的机会,一拥而上攻下了曹都(这一仗胜得不太光明磊落,与晋文公取阳樊和温邑的过程反差太大了)。对卫国的进攻相对就比较顺利了,很快就占领了晋文公曾经讨食结果得到土块的地方五鹿。这两个胜利给诸侯带来很大的震撼。齐国和楚国一直不和,于是齐昭公很快和晋文公在卫国的敛盂结盟。这个时候卫成公害怕了,厚着脸皮想去参加,结果被晋文公拒绝了。卫成公又想到楚国去求援,但是卫国的国人不答应,一起哄就把卫成公给赶跑了,另立了新君,这样卫国也投向了晋国。鲁国本来派公子买在卫国帮助卫国防守,现在连忙把公子买撤回国,后来还杀了他来取悦晋国,而对楚国却说是因为公子买没有完成防守卫国的任务就回国了,看见这时的鲁国还在晋、楚两国之间摇摆。


              来自手机贴吧8楼2011-07-10 22:44
              回复
                正在晋国忙着扩展自己的势力的时候,宋国的使者来告急了,看来宋国快撑不住了。但是晋文公仍然不敢贸然与楚国交锋,先轸献上了一个妙计,让宋国向齐、秦两国送礼请他们出面调解,而楚国必然不答应,这样就可以孤立楚国,然后用曹、卫的土地送给宋国以弥补他们的损失,让宋国对晋国更加死心塌地,晋文公采纳了先轸的计策。楚成王见晋国风头正盛,外交也很成功,知道自己没有必胜的把握,于是决定暂避晋国的锋芒,撤兵回国。但是脾气火暴的子玉正带领一部分楚军攻打宋国,拒不执行楚成王的命令,还请求增兵。楚成王非常生气,只派了少量部队去加强子玉的部队,自己退回了楚国边境上的方城。子玉根本没有把晋国放在眼里,派使者要求晋国恢复卫成公的君位,并且恢复曹国,而楚国则解去对宋国的包围。子玉的傲慢态度激怒了晋国人,狐偃激励晋文公下决心与楚国一战,先轸又提出一个建议,让晋文公私下里让卫国和曹国复国,同时扣留楚国使者让楚国先发动进攻。子玉果然上当,带领楚军向晋军进逼。为了避开楚军的锐气,晋军退避三舍。子玉不依不饶,紧逼不舍,大战终于不可避免了。


                来自手机贴吧9楼2011-07-10 22:44
                回复
                  开战以前,晋文公又是做噩梦又是疑虑重重,直到在晋军列阵之后才坚定了与楚国开战的决心。战斗一开始,晋军下军佐胥臣把虎皮蒙在战马身上,率先攻击由战斗力较弱的陈、蔡军队组成的楚军右军,楚右军当即溃散。晋上军将狐毛在军中竖起两面大旗冒充中军,假装后撤;下军在击溃了楚右军之后也在下军将栾枝的带领下跟着后退,吸引楚军追击;中军将、佐先轸和郤溱率中军的文公亲兵半路杀出拦腰截断楚军。这时狐毛、狐偃反身夹击,又击溃了楚国左军。子玉一看战局不利马上收拢军队,停止追击,楚国中军才没有被击败。就这样,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城濮之战结束了。


                  来自手机贴吧10楼2011-07-10 22:45
                  回复
                    城濮之战以后,晋国又和郑国结了盟。这样,整个中原又从楚国手里换到晋国手里了。晋文公在践土这个地方为周襄王造了一座行宫,请来周襄王,举行了盛大的献俘仪式,从周襄王手里得到作为诸侯之长的任命。这使晋国的盟主地位得到正式的承认,晋文公成为了继齐桓公以后的春秋第二个霸主。此后的几年,晋文公继续扩大晋国的霸业。他死后,晋襄公继续执行晋文公的既定政策,通过崤之战又挫败了秦国东进的企图。不过,以赵氏为代表的异姓贵族的势力在晋国慢慢坐大,渐渐影响到了国君的权威。晋灵公起的各代晋侯都花费了相当大的精力来安定国内的局势,对外争取霸权的事业受到了牵制。  楚国方面,楚成王因为子玉不听自己的命令导致楚军大败,所以在子玉还在回国的路上就逼他自杀了。晋文公听说这个消息,高兴得不得了,认为楚国再也不能威胁晋国的霸主地位了。几年以后楚成王自己也被太子商臣逼得自杀,商臣做了楚王,即楚穆王。他在位期间主要致力于攻灭周围的小国,虽然曾经与陈、郑和宋国国君会见过,但是基本没有怎么积极地谋求霸主地位。楚穆王的儿子可是一个厉害的角色,他就是“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一鸣惊人”的楚庄王。


                    来自手机贴吧11楼2011-07-10 22:45
                    回复
                      在他即位后不久,楚国爆发了大规模的饥荒,周围的一些小国和蛮夷趁机向楚国发起围攻。楚庄王用大夫蔿贾的计策,主动向这些小国的首领庸国发动进攻。在与庸国作战时又使用“拖刀计”,麻痹庸国军队之后突然发动进攻,灭了庸国,其他小国也就作鸟兽散了。度过了这个危机,又花了几年时间整理好内政,楚庄王又开始挺进中原了。这时的晋国,执政赵盾与晋灵公的矛盾已经相当激化了,因此赵盾对于楚国的挑战采取了回避的态度,楚国取得了一些小规模战斗的胜利。鲁宣公二年,晋国国内终于爆发了内乱,赵氏弑杀晋灵公,另立了晋成公。晋国内乱给楚庄王扩张势力提供了很好的机会。第二年,楚庄王就向北攻打陆浑之戎,一直打到成周附近的洛水边上。楚庄王趁势在成周城下摆开阵势,在周天子的眼皮底下观兵耀武。一时间,城外是鼓声震天,一阵一阵人的呐喊声和马的嘶叫声搞得周定王坐卧不安。心惊胆战的周定王决定派王孙满以慰问之名去楚军探探虚实。面对天子派来的使者,楚庄王好不得意,向王孙满问起九鼎之轻重。


                      来自手机贴吧12楼2011-07-10 22:45
                      回复
                        王孙满能言善辩,反应机敏,他以天命和德行为辞委婉地向楚庄王表示楚国现在想要打周王室的主意还没机会。楚庄王也是聪明人,从王孙满看似平淡的话里听出弦外之音,接受了周定王的赏赐之后退兵回国了。不过楚庄王也并非一点收获都没有,他从王孙满的话里明白了一个道理,要做天下的霸主,光靠武力打打杀杀还不行,要恩威并施才能笼络诸侯,从此楚国对待中原诸侯的策略有了改变。  就在楚庄王要趁晋国自顾不暇,霸权难以维持的机会重新降伏郑、卫等国的时候,楚国竟也祸起萧墙,国内的大贵族若敖氏的子越叛乱了。若敖氏是楚国先君若敖的后代,子越有是楚国著名的令尹子文的侄儿,他的势力很强大。因此,楚庄王知道如果与子越兵戎相见,先不说能不能获胜,就是获胜了也必然是两败俱伤,这对他参与争霸显然很不利,于是他决定与子越讲和。他提出以文、成、穆三代楚王的子孙为人质与子越结盟,但是子越竟然直接拒绝了,看来子越太狂傲了,认为能很顺利地打败庄王自己做楚君。


                        来自手机贴吧13楼2011-07-10 22:46
                        回复
                          令尹一家子被满门抄斩了,当然需要另寻良才来担任这个要职。虞丘子向楚庄王推荐了蔿贾的儿子孙叔敖,这位不世出的贤相终于露面了。蔿贾这个人很聪明能干,当年子文推荐子玉为令尹,大夫们都向子文祝贺,认为他举荐得人,唯独蔿贾表示怀疑,后来子玉果然兵败自杀。但是蔿贾的人品却不怎么样,他在工正任上协助当时是司马的子越杀害了子文的儿子令尹子扬,让子越做了令尹,自己做了司马,后来又为子越所不容,被子越杀了,全家沦为庶人。所以孙叔敖是被从老百姓直接任命为令尹的,这在当时是很不容易的,推荐者虞丘子和执政者楚庄王确实是慧眼识珠。孙叔敖这个人据说从小就是德才兼备,他小时候出去玩看见双头蛇以为自己要死了,但是为了防止别人再看到还专门去打死了那条双头蛇的故事大家应该比较熟悉。这个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不管是真是假,也反映了社会的舆论倾向孙叔敖被任命为令尹后,乡里乡亲都来祝贺,有一个老者却身穿孝服做吊丧之状,孙叔敖知道遇到了高人了,连忙请教这个老者有何指教。老人说你现在的地位高了,权力大了,俸禄多了,小心大祸临头啊。孙叔敖又问何以免祸,老人说地位越高越要谦恭,权力越大越要抑制私心,俸禄越多越不能贪财。


                          来自手机贴吧15楼2011-07-10 22:47
                          回复
                            孙叔敖又问何以免祸,老人说地位越高越要谦恭,权力越大越要抑制私心,俸禄越多越不能贪财。孙叔敖听了,再拜感谢,表示一定铭记这三条教导。(这个故事和晋国韩起为正卿的时候“叔向贺贫”的故事很相似,反映的是当时人们的价值观。)后来孙叔敖果然勤于为政而自己克勤克俭,身后甚至没有给子孙留下什么像样的财产,他的儿子回乡务农,过得很是贫寒。这种情况让宫中的优伶优孟看不下去了,他巧妙地向楚庄王反映了这件事。楚庄王想让孙叔敖的儿子继父为官,被推辞了;又相赏赐他一片良田,也被辞谢了。最后,孙叔敖的儿子只要了一块贫瘠的土地,因为孙叔敖临终前对他说,只有贫瘠的土地才不会被人抢去,可以长久地拥有(诚哉斯言)。在这样一个良相的协助下,楚庄王把国内的事物治理得井井有条,万事具备,只欠东风。  楚国这边是蒸蒸日上,晋国却成了一座随时可能爆发的火山。自从赵盾在夷之搜取得了执政大权以后,晋国的君臣关系和臣臣关系越来越紧张。晋灵公被弑杀之后,公室和赵氏之间的矛盾表面上被掩盖了,平静表面之下却是急风暴雨。


                            来自手机贴吧16楼2011-07-10 22:47
                            回复
                              赵盾死后,他的阴影依然笼罩着晋国,他的子弟在国内为所欲为,骄横跋扈,让历届执政者都头痛不已。不过在诸侯中间,晋文公的威名仍然起着很强的威慑作用,任何国家在考虑前途的时候都不得不看看北方的风向。而楚国在城濮大败之后也心里没底,不敢和晋国正面交锋,因此两国之间新的碰撞还只是在酝酿之中,偶有摩擦也只是一触即退。不过东风终究还是会有的,早就做好准备的楚国一抓住机会就会对晋国击出一记重拳。这次的东风是由陈国荒淫无度的陈灵公刮起来的。陈灵公君臣三人对大夫御叔的遗孀夏姬垂涎三尺,经常到夏家胡搞,最后陈灵公被御叔的儿子夏征舒杀死,两个大夫跑到了楚国。这件事发生在鲁宣公十年。第二年,楚成王就以夏征舒弑君为由攻打陈国。开始楚成王号称只是讨伐夏征舒一家,要求陈国人不要抵抗。很快楚军就攻进了陈国国都,杀了夏征舒。


                              来自手机贴吧17楼2011-07-10 22:4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