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时明月之龙且吧 关注:2,361贴子:33,584

陨落的将星——西楚第一大将龙且(完结无水整理版)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序、被历史忽略的名将
秦末汉初,是一个英雄纷起名将辈出的时期。在太史公的笔下,刘邦麾下诸将,韩彭英季樊郦滕灌皆有传。然而,西楚霸王项羽到底是凭借着怎样的班底与刘邦相持了五年,太史公却极少提及。原因不外乎二,一是他身为汉臣自然以汉史为重,二是《史记》的汉初这部分很大程度上参考了陆贾所著《楚汉春秋》。陆贾身为刘邦的谋士,自然同样以汉史为重,且他撰写《楚汉春秋》是在写当代史,他的亲身经历多涉及刘邦一方,能接触到的人物亦多是以汉营君臣将领,在内容上重汉轻楚是可以理解的。而太史公虽然把项羽提上了“本纪”的高度,但要为楚将们单独立传,显然不太现实。于是西楚的诸将中,除了后来投靠刘邦的英布季布,其余如龙且钟离昧等人,我们都只能通过相关事件记载以及年表中的只言片语来推测他们的生平事迹。以下这几位楚将,都是曾为项羽立下赫赫功勋却未留下太多史料的:龙且,蒲将军,钟离昧,桓楚,项它。其中最悲剧的要数蒲将军了,以巨鹿之战如此大功,却连个名字都没能留下(一说蒲将军为陈武)。当然龙且也好不到哪去,在史记中,赫赫西楚大司马、传说中项羽手下第一猛将的龙且,一共只有四次战绩,还有两次是败绩:
第一次,秦二世二年七月,于东阿大破秦军。
第二次,汉高祖二年,彭城之战前,与刘邦军战,败于定陶。
第三次,汉高祖三年,英布背楚,于淮南大败英布。
第四次,汉高祖四年,率楚军二十万救齐,与韩信战于潍水,战死。
这就是龙且全部的人生轨迹——项氏初起兵时即为大司马,后一直为西楚重将,直至战死于潍水一战。
龙且活着时虽然只出场了四次,但他战败身死之后,却一次又一次地出现在汉初功臣表上。刘邦手下的大小将领们,不论是功高者如韩信曹参灌婴,还是籍籍无名者如傅宽王周蔡寅丁复丁礼,都被记上了“杀龙且”这一大功。可以说,潍水一战,龙且之死,铺平了汉初大批将领日后的封侯之路。当然,龙且之死的影响,绝非只是为汉营诸将作垫脚石如此简单。龙且之死,堪称楚汉战争中最具影响力的一次大将阵亡,龙且本人也成为了五年楚汉相争中双方阵亡将士中最高级别将领之一(项羽除外……)。
潍水之战,是楚汉之争的重大转折点。这一役,汉军占领三齐之地,对西楚形成了战略包围。韩信斩杀龙且,击溃西楚二十万大军,使项羽在痛失大将的同时,也失去了西楚的最后一支有生力量。楚汉之争的形式从此逆转,项羽由攻转守,刘邦则开始了全面的战略反攻。
正是龙且在潍水之战的失利,让楚汉之争的形势完全倒转,直接导致了项羽最后的败亡。
那么,在楚汉之争中起到了举足轻重地位的龙且到底是什么人?
一、身世之谜
龙且的身世究竟如何?这是一个很难考证的问题。百科上说他和项羽从小是竹马竹马的兄弟,是没有提供任何史实依据的。说实话,在众多楚汉题材的文中,龙且什么身份都有,少羽的发小、情敌、黄忠式的老将、樊哙式的壮士,几乎是应有尽有,充分显示了广大作者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题外话:以在历史的夹缝中寻找JQ为己任的本人当然是觉得竹马竹马这个设定更有爱啦,于是就在万众俯首那个巨坑中采用了这个设定。再厚颜无耻地说一句,貌似这坑的影响力还蛮大的,好多后来的同人文都沿用这一设定了……)
事实上,对于龙且的个人信息,我们除了名字,其实是一无所知的。年龄、身世、甚至性别,都没有任何史料记载。
没错,即便是性别,也是存有疑问的,因为我们也没有任何证据可以证明他是男性。龙且是一员女将的可能性,从理论上来讲还是存在的。先秦以及秦汉时期,中国男尊女卑之风并未盛行,女性的身影活跃在各个领域。比如商朝女军事家妇好,秦时著名的女商人寡妇清,汉初平定南越的女大使辛追(大家可能更熟悉她的另一个名字——马王堆女尸),以及权倾天下的女政治家吕雉,等等。司马迁对女性还是非常尊重的,将吕雉传擢升为《吕太后本纪》便可见一斑。因此,即便传说中的西楚第一猛将其实是个女性,也没什么好大惊小怪的。(不是还有人考证说希腊战神阿喀琉斯其实是一位女性么……)



1楼2011-04-21 01:36回复

    【项梁尝有栎阳逮,乃请蕲狱掾曹咎书抵栎阳狱掾司马欣,以故事得已。】《史记•项羽本纪》
    【大司马咎者,故蕲狱掾,长史欣亦故栎阳狱吏,两人尝有德于项梁,是以项王信任之。】《史记•项羽本纪》
    早年在江东时,项梁曾犯事入狱,多亏曹咎出面才摆平,曹咎是项梁的救命恩人,与项氏的关系自是非同一般。
    而龙且和周殷呢?
    【顾楚有可乱者,彼项王骨鲠之臣亚父、钟离眛、龙且、周殷之属,不过数人耳。】《史记•陈丞相世家》
    陈平为刘邦献离间计时,特地点了四个人的名:范增,钟离昧,龙且,周殷。这四个人,在他看来,这四人是项羽为数不多的“骨鲠之臣”。陈平先前曾评价项羽道:“项王不能信人,其所任爱。”(《史记•陈丞相世家》)能够成为陈平眼中“不能信人”的项羽身边的“骨鲠之臣”,可见他们在项羽身边的地位之高。陈平对这几人的离间究竟取得了怎样的效果?从结果上来看,陈平好像使得范增被气走,病死于返乡途中,还使得项羽不再信任钟离昧等人。但实际情况如何呢?
    首先,范增被气走并非陈平离间之故。
    【汉之三年,项王数侵夺汉甬道,汉王食乏,恐,请和,割荥阳以西为汉。项王欲听之。历阳侯范增曰:“汉易与耳,今释弗取,后必悔之。”项王乃与范增急围荥阳。汉王患之,乃用陈平计间项王。项王使者来,为太牢具,举欲进之。见使者,详惊愕曰:“吾以为亚父使者,乃反项王使者。”更持去,以恶食食项王使者。使者归报项王,项王乃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之权。范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项王许之。行未至彭城,疽发背而死。】《史记•项羽本纪》
    这里太史公说“项王乃疑范增与汉有私”,完全属于他个人的主观揣测。范增一直是楚军阵营中要置刘邦于死地最坚决的人,不论先前的鸿门宴还是此处的荥阳之围。项羽再笨,也不可能疑心范增暗地里与刘邦有来往。倘若项羽真疑心范增与刘邦有私,那就绝不会放走范增,要么杀之,要么软禁,放走范增他就不怕范增把楚军最高机密全都泄露给刘邦么?他夺范增之权,并非疑心范增,而是正好借此机会摆脱范增的掣肘。范增在项羽集团中的身份是谋士,职责就是献策(至于项羽用不用那是另一回事了)。然而,可范增常常企图干预项羽的决策,偏偏还喜欢倚老卖老,经常在众人面前不给项羽面子(比如鸿门宴),项羽这种心高气傲的人怎么受得了?而且由于 “亚父”这个身份,还不得不对范增处处忍让,这对项羽来说太憋屈了。因此不管他是不是真的相信陈平这个离间计,都正好借此机会让范增交出权力,回家养老。项羽夺范增之权,是他个人的决策,和陈平的离间是没有太大关系的。更何况,说句实话,这个离间计真的没有什么技术含量……
    再来看看对钟离昧、龙且、周殷的离间。
    【陈平既多以金纵反闲于楚军,宣言诸将钟离眛等为项王将,功多矣,然而终不得裂地而王,欲与汉为一,以灭项氏而分王其地。项羽果意不信钟离眛等。】《史记•陈丞相世家》
    这里说项羽不信钟离昧等人,也是没有依据的,很可能又是太史公对当时情形做出的揣测罢了。陈平使反间计正是项羽对刘邦的荥阳之围之时,时间是汉高祖三年。而在此之后,这三人仍然得到了项羽的重用:
    【楚使项声、龙且攻淮南。】《史记•黥布列传》
    【楚亦使龙且将,号称二十万,救齐。】《史记•淮阴侯列传》
    【汉军方围钟离眛于荥阳东,项王至,汉军畏楚,尽走险阻。】《史记•项羽本纪》
    【六年,布与刘贾入九江,诱大司马周殷。】《史记•黥布列传》
    龙且先是率军前往讨伐翻盘的英布,后又率二十万之兵救齐,一直是项羽最为倚赖的将领。周殷在龙且曹咎死后,即任西楚大司马,掌九江兵。钟离昧一直率军在荥阳前线与汉军主力相持,兵败后项羽还亲自前往救援。因此,太史公在这里说项羽从此“不信钟离昧等”是说不通的。
    


    4楼2011-04-21 01:36
    回复

      而项羽在军中的最信任的人,便是龙且。(接下来有很多YY,还请见谅,咳咳……)
      项羽和刘邦是截然不同的,刘邦用韩信的话来说,最多“将兵十万”,碰上项羽这种军事奇才就只有挨揍的份。因此,刘邦的才能在于,他能指挥着韩信彭越等人替他打天下。然而项羽不同,项羽本身就是一个杰出的军事家,他的战场之才远远高于庙堂之能,他手下的将领们在军事才能上甚至没有一个能及得上他。刘邦常常是输的一败涂地之后向他的将领们求救,而项羽恰恰相反,往往是他亲自冲锋陷阵无往不利,而他手下的将领在哪里打了败仗,就让他去救援。这就是一件很尴尬的事情了:下属的才能完全比不上领导,凡事都要领导亲力亲为,领导还要不停地替下属们收拾烂摊子,这算什么事?人说项羽用人不如刘邦,其实这也不能怪他,实在是他自身太优秀了导致无人可用。倘若刘邦也有项羽这样的军事才能,还会把指挥权全权交给韩信么?显然不会。
      扯得有点远了,继续说龙且。其实这一段就是要说明,项羽这样一个事必躬亲的领导,英布反了,他放心地派龙且去打;齐国求援,他便将二十万的主力大军交到龙且手里。由此可见,项羽对龙且是多么地倚重和信任。潍水一战龙且虽然战败,但他宁死不降直至战死,毕竟没有负了项羽对他的信任。
      (宁死不降这个是怎么YY出来的呢?古代打仗对于敌方重要将领,都是生擒重于斩杀的。潍水之战中龙且所在的先头部队脱离了主力,被韩信包围。此时龙且在人数上处于绝对的劣势,(兵力对比大约是数千人对十万+?)在这种毫无悬念的实力对比下,韩信的第一选择必然是劝降。而且前面也说到了,龙且的亚将周兰就没死,是被俘了,后来不知道怎么回事又回到了项羽身边,然后又被灌婴俘虏了一次(这个……)。但是龙且身为主将却死了,可见他是宁死不降。YY完毕。)
      而另一位大司马曹咎之死(详见后文),那就更是可歌可泣了,三位主将齐齐自刎于汜水之上,这是何等悲壮的场面啊!
      三军用命,将士效死。项羽最后虽然兵败身死了,但就这一点来说,他的人格魅力还是闪耀千古的。
      一不小心又扯远了,继续说五大将。
      五大将中,龙且在起兵时即任大司马,一直是项羽心腹,排名第一无可争议。
      英布排名第二,多是凭的巨鹿之战的战功。其实我个人认为英布不应该排入五大将里。他本身是地方起义军首领,只是在怀王时期受项羽调遣,严格来说并非项羽手下,且后来又被封为十八路诸侯王之一,把他排在诸多西楚将领之间,实在有些牵强。对于英布的背叛,没有什么可以谴责的。他并非西楚将领,而是一个有野心的诸侯王,诸侯之间的关系,本就分分合合错综复杂,为自己谋利益是应当的。后来英布反汉之时说“欲为帝”,也证实了他的野心。因此,英布在五大将中身份特殊,不适合与其他几位作对比,更谈不上忠诚度之类的。(英布事迹详见后文)
      季布和钟离昧的排名谁在前,这是一个问题。因为史记中并无季布作战的记载,而对钟离昧也仅仅知道他是项羽的心腹重臣,几次作战都没有什么特别,他二人行军打仗水平孰高孰低,很难确定,只能从刘邦对他们俩的怨恨程度来侧面推断。
      【季布者,楚人也。为气任侠,有名于楚。项籍使将兵,数窘汉王。及项羽灭,高祖购求布千金,敢有舍匿,罪及三族。】《史记•季布栾布列传》
      【布数为项羽窘上,上怨之,故必欲得之。】《史记•季布栾布列传》
      【项王亡将钟离眛家在伊庐,素与信善。项王死后,亡归信。汉王怨眛,闻其在楚,诏楚捕眛。】《史记•淮阴侯列传》
      一个是悬赏千金,一个是勒令逮捕,刘邦更恨谁一些还真不好说。不过刘邦“诏楚捕眛”一定程度上是为了为难韩信,这么看来好像还是季布更重要一些。不过,就忠诚度来说,钟离昧是胜过季布的。毕竟,季布被刘邦赦免之后还是当了汉臣,此乃后话。
      


      6楼2011-04-21 01:36
      回复

        【於是乃使人入九江。楚已使项伯收九江兵,尽杀布妻子。布使者颇得故人幸臣,将众数千人归汉。】
        【汉五年,布使人入九江,得数县。】
        【六年,布与刘贾入九江,诱大司马周殷,周殷反楚,遂举九江兵与汉击楚,破之垓下。】《史记•黥布列传》
        从这几处记载来看,英布在九江是颇得人心的。他只身归汉之后,又先后策反了不少兵马反楚。当时收了九江兵的明明是项伯,却交给周殷掌管,很可能是由于周殷对九江兵比较熟悉。这样一来,周殷先前很可能与英布共事过,他们私交很好的可能性不好。因此英布前去策反周殷,周殷二话没说就很爽快地答应了。(这一段还是纯属YY,切勿当真……)
        总而言之,不管周殷反水的原因到底是什么,他的背叛,都是对项羽的致命打击,甚至可以说是压垮项羽的最后一根稻草。正是由于他的九江兵的加入,使得汉军对项羽的包围圈最终成型,致使一代霸王自刎乌江。
        于是综上所述,龙且曹咎周殷这三位大司马,先有曹咎龙且战败身死全军覆没,后有周殷临阵倒戈。项羽的西楚霸业,确确实实是毁在他最信任的三个大司马手里啊,真是可叹。
        及项羽入关中后,分封十八路诸侯王,多是六国旧诸侯以及各路义军头领,项羽的下属们并未得到封赏,连他最亲信的范增都未能有一席之地(当然项羽这么做也有他的用意)。然而英布却得以封为诸侯王,这在项羽的部属中是绝无仅有的:“当阳君黥布为楚将,常冠军,故立布为九江王,都六。”(《史记•项羽本纪》)固然这也是考虑到了英布与他岳父吴芮在九江一代的势力,但吴芮已封了衡山王,英布被封王的绝大部分原因还是他自身的赫赫战功。
        被封为九江王之后,英布的角色就开始转变了。如果先前他还算得上是项羽的一个部将的话,如今他一下子成为了一方诸侯,自然也有了争天下的念头。然而先前说了,他的杯具就在于,他有了这个念头,却下不了决心。从史记的描述来看,英布其实是一个相当可爱的性情中人:
        【少年,有客相之曰:“当刑而王。”及壮,坐法黥。布欣然笑曰;“人相我当刑而王,几是乎?”】
        【淮南王至,上方踞床洗,召布入见,布大怒,悔来,欲自杀。出就舍,帐御饮食从官如汉王居,布又大喜过望。】
        【与布相望见,遥谓布曰:“何苦而反?”布曰:“欲为帝耳。】《史记•黥布列传》
        这样一个性情中人,和项羽必定是很合得来的。而项羽也确实对他不薄,甚至他们的私交可能很好。(纯属YY,但这种性格的两人惺惺相惜的可能性确实很大啊。)毕竟,连项羽最亲信的范增龙且等人都没能封王,项羽对英布真算是情深义重了(不要想歪!)。杀怀王如此重要的事情,项羽能够这么放心地交给他,可见项羽此时对英布是全心信任的。因此英布就在反和不反之间犹豫了,反,对不住项羽,不反,对不住自己的志向。这时候,英布做了一个最错误的决定——袖手旁观。项羽攻齐,向英布征兵,英布只派了五千人去做做样子。刘邦率诸侯联军大举进攻彭城,英布更是不发一兵一卒在一边打酱油。这摆明是跟项羽宣告:“老子不想跟你混了!”然而他的态度又不是很坚决,他觉得不相助刘邦就是在项羽那边留了余地(其实这种行为事实上等同与项羽决裂)。
        这时的项羽,呃,他做了一件很匪夷所思的事情——“项王由此怨布,数使使者诮让召布,布愈恐,不敢往。”(《史记•黥布列传》)司马爷爷的用词一向很精辟,这短短的几个字把项羽和英布此时的心态描写的非常传神。项羽派人去骂了英布好几次,还想召英布过去当面骂他一顿……英布被骂了之后,觉得问心有愧,于是更加不敢去见项羽了。《黥布列传》中这句话后面紧跟着就是“项王方北忧齐、赵,西患汉,所与者独九江王,又多布材,欲亲用之,以故未击。”可见项羽对英布真的是当作战友来看的,哪怕英布表现出了要与他划清界限的意思,他依然认为“所与者独九江王”,诸侯之中只有英布能与他并肩作战。其实说白了,英布并没有真的下定决心反项羽,项羽也没有真正怨恨英布,他们之间还是有感情的(不要想歪……)。但是项羽这种做法……简直就和小孩子吵架一样……如果换了刘邦,此时一定是一大堆封赏承诺丢过去,再找个能言善辩之人去联络一下感情,说不定还会亲自跑去拉着他的手说“寡人是真的离不开你啊”之类的。虽然本人一向认为项羽在政治上并非很多人说的那么小白,但是在处理英布这件事上,真是很幼稚,相当幼稚。项羽他大概是太自负了,过于高估了自己的人格魅力,认为英布只是一时脑子糊涂了,绝不会真的背叛他,所以才做出派人去骂他一顿这种傻事??
        


        9楼2011-04-21 01:36
        回复

          这么多的废话,其实都是为了说明英布背叛项羽时的心态——犹豫不决。直到刘邦派随何前来策反英布之时,他也回答的很含糊,并未下定反楚的决心。若非随何设计杀了项羽派来的使臣,断了英布的退路,英布未必真的会反。可他的杯具之处正在于此,他先前顾及和项羽的情分,不忍背叛他,此时却又禁受不住天下的诱惑,该反时不反,不该反时又被迫反了。于是他本有一争天下的实力,最终却只成为了刘邦打败项羽的一颗棋子。倘若英布当初能够当机立断,不杀怀王而是挟天子以令诸侯,与衡山王吴芮联手巩固住南楚及百越之地,再以楚地为基础,逐步蚕食中原,则三分天下也未可知也。毕竟当时项羽正饱受齐国之患,刘邦刚刚出关未成气候,正是趁乱而起的最好时机。
          然而英布被刘邦策反之时,刘邦彭城新败,诸侯纷纷倒向项羽。项羽此时虽仍在与齐国纠缠,却还是占据了巨大的优势。英布此时反项羽,无异于替刘邦出头当了炮灰,而事实也正是如此。英布被刘邦逼反后,终于派兵攻打项羽,此时项羽已经认识到英布是真的背叛了他,立即毫不含糊地派出龙且项声攻打英布。
          【楚使项声、龙且攻淮南,项王留而攻下邑。数月,龙且击淮南,破布军。布欲引兵走汉,恐楚王杀之,故间行与何俱归汉。】《史记•黥布列传》
          这一战龙且到底是如何胜的,我们无从得知。从英布败相之狼狈可以看出,这对他来说绝对是一场彻头彻尾的惨败。英布最终甚至不敢带兵投奔刘邦,只孤身一人偷偷跟着随何去了汉营。英布何许人也?先前说了,当得上是项羽灭秦第一大功臣,军事水平相当不凡,而且极擅长以少胜多。英布反汉时的用兵在史记中记载如下:
          【楚发兵与战徐、僮间,为三军,欲以相救为奇。或说楚将曰:“布善用兵,民素畏之。且兵法,诸侯战其地为散地。今别为三,彼败吾一军,馀皆走,安能相救!”不听。布果破其一军,其二军散走。遂西,与上兵遇蕲西会甀。布兵精甚,上乃壁庸城,望布军置陈如项籍军,上恶之。】《史记•黥布列传》
          这里可以看出,第一,英布并非只擅长硬仗,且深谙兵法,智勇兼备。第二,英布行军风格与项羽极其相似,多年后刘邦仍对此颇为忌惮。
          龙且虽然在潍水之战因轻敌而败北,但他那一战的对手毕竟是被誉为兵仙的韩信,不能因此而否定龙且的实力。与英布这一战,则可以更客观地从侧面反映出龙且的军事水平。首先,“项王留而攻下邑”这句说明项羽派给龙且的只是一部分兵力,他自己还留了一部分兵力在主战场,因而龙且和英布的兵力差距不会太大,大致都在数万。其次,英布攻楚在前,龙且攻淮南在后,双方对此战都是有充分准备的,不存在遭遇战突袭战这样的情况。其三,战事持续了数月,阵地战的可能性较大,如韩信那般出奇制胜的可能性较小。
          于是,在这样一场势均力敌的阵地战较量中,龙且完胜英布,令英布只身一人狼狈逃往汉营。这等的悬殊战绩,足以显示龙且在勇略与兵法上,皆要胜过英布一筹,他的用兵之能确实在英布之上。只可惜龙且死得太早,史料记载也不多,我们后人已经无法得知他的具体战术特点和用兵思想。但可以肯定的是,他排名西楚五大将之首绝非徒有虚名。
          再看英布投靠刘邦之后:
          【於是乃使人入九江。楚已使项伯收九江兵,尽杀布妻子。布使者颇得故人幸臣,将众数千人归汉。】
          【汉五年,布使人入九江,得数县。六年,布与刘贾入九江,诱大司马周殷,周殷反楚,遂举九江兵与汉击楚,破之垓下。】《史记•黥布列传》
          英布为汉立下的最大功劳便是策反他的九江旧部,后一并策反大司马周殷,最终完成了韩信部署下对项羽的十面埋伏,使得项羽败走乌江。
          杀英布的家小这种事,确实是项羽暴怒之下做得出来的,但也很有可能是项伯这个无间道的主意,为了把英布彻底逼到刘邦那一边(这是纯属YY的……)。这里被杀的英布之妻,无从考证是不是吴芮当初嫁给英布的女儿,如果是,那项羽此举一并得罪了衡山王吴芮,这就等于失去了大半个楚地的控制。
          


          10楼2011-04-21 01:36
          回复

            ——两军阵地——
            汉军驻扎于潍水以西,齐楚联军驻扎于潍水以东。
            ¬——参战双方——
            汉军:
            最高统帅:韩信。
            参战序列:曹参、灌婴、陈武、傅宽、孔熙、陈贺、季必等。(参考自《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兵力:不详(约十万不到?)
            齐楚联军:
            最高统帅:龙且(楚军),齐王广(齐军)
            参战序列:周兰,留公旋,项它等。
            兵力:楚军号称二十万(实际约十万?);齐军不详(约数万?)
            关于双方的兵力对比,除了楚军号称的二十万在史记中有明确记载之外,汉军和齐军的兵力都成迷。潍水之战在中国古代军事史上一直被当作是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之一,然而这一战的兵力对比到底如何却很难有定论。在韩信破齐之前,刘邦曾经以很无赖的手段跑到韩信营中夺了他的兵权,然后“拜韩信为相国,收赵兵未发者击齐。”(《史记•淮阴侯列传》)按理说,韩信当时的兵马全被刘邦强行借走了,攻齐的兵马都是重新整顿出来的,不会太多,能有数万已经很不错了。然而史记中又写到:
            【韩信已破赵,为相国,东击齐。参以右丞相属韩信,攻破齐历下军,遂取临菑。】《曹相国世家》
            【(灌婴)以御史大夫受诏将郎中骑兵东属相国韩信,击破齐军於历下。”】《樊郦滕灌列传》
            曹参和灌婴,是刘邦手下为数不多的两个能打仗的将领,都派给了韩信攻齐,可见韩信在攻齐之时的兵力并非只有“赵兵未发者”,还有来自曹参和灌婴的兵马。再加上攻破临淄之后收编的齐地败军,参与潍水之战的汉军确数即便没有十万,也不会相差太远。齐王田广那边,多是齐国残军,不会太多,估计不到五万。而龙且所率的二十万楚军,因为是号称,一般实际与号称相比都是要缩水一半左右的,因此楚军的实际兵力差不多是十万左右。(当然历史上记载的那些XX万胜XX万的战役大多都是号称,比如彭城之战的刘邦五十六万诸侯联军实际上也就二十多万的样子。出于这种约定俗成的习惯,我们提到潍水之战的时候还是把楚军说成是二十万吧。)这么估算下来,潍水之战齐楚联军与汉军的兵力对比大约是1.5:1左右。
            以上就是潍水之战的相关背景,总的来说,齐楚联军是占优势的一方。
            后世多把龙且的失败归结于贪功冒进,这是不全面的。事实上,无论是从全盘战略还是楚军实际情况来考虑,龙且选择疾攻都没有错。从《淮阴侯列传》中的这一段描写可以得知,当时有部下建议龙且一边坚壁深垒,一边策反齐地城池,以使敌人不战而降。这一策略听起来是很完美,似乎已经达到了孙子兵法中“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境界。然而,事实上,这完完全全就是纸上谈兵,无稽之谈。
            首先,项羽派给龙且多少兵力?二十万!此时,楚汉相争的主战场荥阳成皋一线还处于胶着状态,彭越又不停地在楚军的腹地进行丅游击破坏。在这种形势下,项羽还抽调出二十万大军前往救齐,几乎分出了楚国三分之一甚至一半的兵力。项羽宁愿主线战场吃紧,也要派兵救齐,这是为什么?为的就是在齐地战场上争取到主动权,打破现下双方僵持的局面。龙且若是就这么让二十万大军屯在潍水东岸坚守阵地,然后寄希望于齐国人民群众能够自觉地接受策反,项羽不气吐血就怪了。
            其二,二十万大军,不是小数目,粮草是一大问题。楚汉相争之中,楚军最大的劣势就是粮草输送。刘邦身后有整个关中粮仓作为支撑,且在萧何的调度下一直有着稳定的粮草供给。西楚本就不如关中富足,且最为致命的是后方不稳。彭越的游击很大程度上破坏了西楚的输粮通道,使得前线供粮捉襟见肘。为此,项羽不得不亲自带兵在梁地一代与彭越周旋。在这种情形之下,二十万大军在那里坚守个十天半月,将对楚军后方形成极大的负担,也不利于军心士气,疾攻才是正确选择。
            其三,不战而屈人之兵,在秦末的乱世中,是不现实的。韩信攻齐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韩信攻下齐国之前,刘邦已经派郦食其前往齐国,齐王也接受了劝降。然而,韩信还是坚持继续攻齐,这是为什么?一方面,他是受了蒯彻的鼓动,立功心切,而另一方面,刘邦确实并未对他下诏停止攻齐。刘邦既然已派出郦食其前往说降,为何还派兵攻打?很显然,当时的天下局势,没有人会信任诸侯间这种所谓的“联盟”。齐国今日归附于汉,明日很可能就又倒戈向楚,只有从武力上直接占领齐国,才能确保其真正在自己的掌握之下。这一点,刘邦明白,韩信明白,项羽和龙且又何尝不明白?齐国求援于楚国,只不过是想借楚国之手夺回自己的地盘。楚国发兵救援,也正是想借此机会占据齐地。当时楚汉实力几乎相当,谁占据齐地,谁就能在天下之争中占得先机。因此,项羽派这二十万大军救齐的目的,就是要将齐地拿下,绝对不是要帮齐国夺回失去的土地。这一点,龙且非常清楚,因此他果断否决了这一荒谬而不靠谱的计策。
            


            12楼2011-04-21 01:36
            回复

              既然疾攻的战略并无差错,那么龙且到底败在何处呢?两个字,轻敌。龙且对韩信的评价是:“吾平生知韩信为人,易与耳。”史记里面只有这么一句,汉书中对此处的描写要更为详细:
              【龙且曰:“吾平生知韩信为人,易与耳。寄食于漂母,无资身之策;受辱干跨下,无兼人之勇,不足畏也。且救齐而降之,吾何功?今战而胜之,齐半可得,何为而止!”】《汉书•韩彭英卢吴传》
              龙且认为韩信无“资身之策”,无“兼人之勇”,因此“易与尔”,这在逻辑上是显然说不通的。韩信没有养活自己的本事,没有以一当十的武力,这与他的军事才能有什么必然联系?倘若韩信还是当初那个刚投入项羽帐下的普通小卒,这样揣度他还情有可原,毕竟那时韩信还没有什么光彩的履历。可是,此时龙且面对的韩信,已经是刘邦伐楚的最高军事统帅。他自出关后以迅雷之势拿下关中,随后又一年之内连下魏代赵齐,已经展现出了超强的军事才能。暗度陈仓、木罂渡河、背水列阵、拔旗易帜,这些出奇制胜的经典战役更是显示出韩信用兵的诡诈多变不可捉摸。然而在这样的情形之下,龙且依然认为韩信“易与尔”,这显然是自取灭亡。
              除了轻敌之外,还有人说龙且败在贪功,主要就是他说了这么一句话:“且夫救齐不战而降之,吾何功?”要说龙且一点也不贪功,那绝对是夹杂了个人感情想要洗白他。然而,有些文章说龙且是贪图什么封侯拜相裂土封王之类的功劳,我在此要强烈地反驳一下。龙且自项氏起兵之日起便已身居大司马之位,如今已是整个西楚除了项羽之外的最高级别将领、军事统帅,他功再高还能高过此位么?至于裂土封王,前面也说了,项羽身边最信任的几个人,无一封王。这并不代表项羽不愿意封他们,而是因为项羽此前的分封,为的是分化各诸侯,逐一击破,以达到他一统天下的目的。天下大定之后,龙且他们这一批有功之臣自是少不了封赏的。况且非要算个人功劳的话,不论“不战而降之”还是真刀真枪地打,在功劳大小来说,是没有什么区别的,都是“下齐地”。倘若不战而屈人之兵就不算功劳,蒯彻当初为何要拿郦食其来激韩信?
              【范阳辩士蒯通说信曰:“将军受诏击齐,而汉独发间使下齐,宁有诏止将军乎?何以得毋行也!且郦生一士,伏轼掉三寸之舌,下齐七十馀城,将军将数万众,岁馀乃下赵五十馀,为将数岁,反不如一竖儒之功乎?”】《史记•淮阴侯列传》
              因此,我坚定地认为,龙且这句“吾何功”,并非指他一己之战功,而是指项羽交给他的“打下齐地”这个任务。他接下来的话也印证了这一点:“今战而胜之,齐之半可得,何为止!”他此刻最迫切的念头,便是攻下齐地,替项羽夺取整个楚汉战争的主动权。
              之前我们也分析了,从战略上来讲,这样积极求战的心理并没有错,疾攻确实是有利于楚军的选择,是龙且对韩信的片面认识及轻视,才导致了这一场惨败。
              我们再来回顾一下潍水之战的具体经过。当时韩信军在潍水以西,龙且军在潍水以东,首先是韩信渡过潍水向龙且发起主动进攻。此时龙且见韩信半渡,立刻引兵击之。《孙子兵法•行军篇》中提到:“勿迎之于水内,令半济而击之。”《吴子》《六韬》等各种兵法也都提到“半渡可击之”,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总而言之,从兵法的角度来说,龙且此时对韩信半渡而击,这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之后韩信佯败,撤回河西岸,龙且大喜,便乘胜渡河追击。按理来说,乘胜追击原本也没什么大错,但追击是需要条件的。大家都很熟悉的《曹刿论战》中就提到:“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真败与佯败的区别,兵法都有描述,且久经战阵的将领们凭经验也并不难判断出对方是真正溃败还是佯败诱敌。那么历史上为何还有那么多人因此而中计中伏?说到底,还是轻敌。在被胜利冲昏了头脑的情况下,人们常常会失去判断能力。龙且此时也正是犯了这样一个错误,他见韩信溃败,很高兴地说:“我就知道这小子怕了。”他原本就对韩信有轻视之心,此时又是这样的心态,又如何还看得出韩信是真败还是佯败呢?
              


              13楼2011-04-21 01:36
              回复

                于是,龙且身先士卒地追击着韩信渡过了潍水,杯具就在这时发生了。上游突然有大水冲下来,将龙且正在渡河的部队拦腰截断,此时龙且与他的先头部队已经追击韩信到了河西岸,而大队人马还留在东岸,不得渡。此时龙且再发现不妙,为时晚矣。以数千人对十万人,别说是龙且,就算是项羽在此,也是插翅难飞了。
                囊沙决水,这样的计策,虽然不是后无来者,但绝对是前无古人了(起码就我微薄的历史知识来说是这样的)。从理论上来讲,韩信这一计策能成功是具有一定偶然性的。第一,他将上游堵住,必然导致下游河水变浅,倘若龙且发现了这一异常,派人去上游查看,那么这一计划就都暴露了。第二,决水的时机很重要,决早了,龙且若是还未渡河,决晚了,楚军大半已渡,汉军再无优势。当然这还取决于韩信对龙且的了解,并不是所有将领都像项羽龙且这样身先士卒的,有些将领喜欢坐镇中军甚至后军以便指挥全局(韩信大概就是这种?)。倘若龙且并没有冲在前头,韩信这一计策也就完全不奏效了,不能生擒或击杀龙且,而仅仅是剿灭一小股先头部队,这对汉军来说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利益。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韩信能够准确掌握龙且的心理,并预测他的动向,这正是韩信的高明之处。《三国演义》中的诸葛孔明,其料敌先机、神机妙算,便是颇有韩信之风。虽然孔明先生自比“兴汉四百年之张子房”,刘邦给张良的评语亦是“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史记•高祖本纪》),然事实上,张良给刘邦献的计策多是政治方向上的把握,他更大程度上是一个政治家,谋略家,而非军事家(好像史实中的诸葛亮也是擅长搞政治的?不过这儿说的是演义)。而诸葛亮那种近似于神棍的判断力和洞察力,确确实实与被后世尊为“兵仙”的韩信颇为相似。譬如诸葛亮火烧新野之后水淹曹军,估计就是以潍水之战为原型的(详见《三国演义》第四十回、四十一回)。(不知道诸葛的隆中对是不是以韩信的汉中对为原型的?)
                韩信之胜,还胜在于他对战场形势的了解。形势,不仅仅是指对阵双方的军事实力,还包括天时,地利,以及一切能够影响到战事的因素。虽然不能要求每个将领都如诸葛亮那般能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还能预测几天后的天气,但基本的天时地利还是要知道的。譬如龙且,他若是留意一下潍水每日的深浅如何,也就不会发生后面的杯具了。而韩信,几乎每一战都能将天时地利运用的恰到好处,这也正是他被誉为“兵仙”的一大原因。韩信用兵一大的特点便是对战场周边因素的利用,譬如先前破魏之战的木罂渡河,井陉之战的背水列阵。潍水之战更是韩信军事生涯中的巅峰之作,这一战,韩信之计策的绝妙之处有二。其一,优势与劣势的转化。汉军对楚军,原本在兵力上处于劣势,韩信这一计,将楚军先头部队与主力分割开来,汉军由原本的以少敌多变成了以多敌少,己方在兵力上的劣势瞬间转化为了优势。其二,借河水之力截断楚军。其实要达到这一效果,还有另一种选择,就是在潍水西岸设伏,诈败后趁龙且渡河之时反过来对他半渡而击。然而这样做是有一定风险的,毕竟韩信此时手下都是新近收编的兵马,单兵作战能力远及不上楚军,汉军兵力又处于劣势,若是伏击不成很可能反被楚军围歼。而韩信囊沙决水的创意,不费一兵一卒就实现了这个效果,而且使得楚军在短时间内无法增援,确保了百分之百擒杀敌军主将。
                潍水之战,可以说龙且除了兵力占优外,其他各项上都完败给了韩信。韩信对龙且的用兵风格作战特点了如指掌,龙且却对韩信一无所知甚至极度轻视。韩信熟悉战场地形并能加以利用,龙且却未加留心。韩信于战场上能够料敌先机,龙且却大意轻敌乃至不识诈败。这一连串的对比都昭示了龙且失败的必然性。
                关于龙且之死,如果不深究的话,大家都认为是在潍水之战中为韩信所杀,再详细一点就是被曹参灌婴部所杀。然而查看一下《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就会发现,龙且之死有众多疑点。以下为功臣表中提到“杀龙且”这一项的将领:
                


                14楼2011-04-21 01:36
                回复

                  阳都敬侯丁复:【属悼武王(吕泽),杀龙且彭城。】
                  肥如敬侯蔡寅:【以车骑都尉破龙且及彭城。】
                  乐成节侯丁礼:【以都尉击籍,属灌婴,杀龙且。】
                  中水庄侯吕马童:【以司马击龙且。】(有没有觉得这个名字很面熟?这就是项羽自刎前说要把头送给他的那个人!)
                  高陵圉侯王周:【以都尉破田横、龙且。】
                  另外再加上曹参与灌婴:
                  曹参:【从韩信击龙且军於上假密,大破之,斩龙且,虏其将军周兰。】《曹相国世家》
                  灌婴:【东从韩信攻龙且、留公旋於高密,卒斩龙且,生得右司马、连尹各一人,楼烦将十人,身生得亚将周兰。】《史记•樊郦滕灌列传》
                  于是综上所述,龙且被汉军七个将领在两处不同的地点分别围殴致死(这不是杯具,是餐具……)。由于大多数史记的版本都没有包括功臣表,谁没事也不会去研究功臣表,因此我们普遍都是以三个传记为准的。然而丁复和蔡寅在功臣表中的“杀龙且彭城”究竟是怎么回事?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首先,传记的记载中并未提到吕泽参加了潍水之战,龙且若真是死在彭城,必然是在另一场战役中。然而,刘邦破彭城已经是在很久以后了,龙且若是在潍水之战中侥幸逃脱回到彭城,然后死于汉军攻破彭城之日,这期间相差数月,传记中为何会说他在潍水之战已被击杀?史记的年表和传记中有很多这样的矛盾之处,因此我们也无法知道究竟哪一个是真相了。不过历史上这种模糊不清之处正是可以用来YY的,我的推测是,龙且当时在潍水并未战死,而是杀出一条血路直奔彭城而去,结果正好在彭城附近遇上了吕泽所部,于是就不幸了。
                  当然这只是对功臣表中这一矛盾之处的推测而已,我还是相信传记所说的龙且在潍水被韩信部所杀,毕竟数万大军包围几千人,没理由让他逃脱的。于是我还是倾向于另一个YY版本:龙且在被包围后奋力死战,拒不投降,最终被灌婴骑部射杀,或像项羽一样悲壮自刎(他俩的人生轨迹果然很像啊)。至于这么YY的原因,前面也说过了,对于龙且这种敌军高级将领,肯定是能生擒就生擒的,不可能赶尽杀绝,龙且的副将周兰就没有死。由此可见,龙且真的是对项羽忠心耿耿,宁死不降啊!当然他更可能是与曹咎一样,因兵败而无颜再面对项羽,宁愿一死,正如项羽最后无颜见江东父老那般。
                  历史上龙且到底是死于何人之手,已经永远成迷了。这位项羽手下最优秀将领的过早战死,使得项羽在楚汉相争后期实力大减,再无灭汉之力。龙且死后一年,项羽在韩信的十面埋伏中走投无路,最终自刎于乌江之畔,为时五年的楚汉之争宣告终结,从此,天下归汉。
                  (全文完)
                  


                  15楼2011-04-21 01:36
                  回复
                    恩...感谢亲的文章~~~~如果能按格式再发一次会更好~~~


                    IP属地:辽宁16楼2011-04-21 12:41
                    回复
                      顶~


                      IP属地:湖北来自掌上百度17楼2011-04-21 16:13
                      回复
                        虽然对不起这位亲的劳动,但是请按照格式重新发一次贴,会予以加精,谢谢。


                        18楼2011-04-23 11:57
                        回复
                          转载的话标注一下吧……不然会有人误会的,破阵君也会很尴尬的吧………………


                          19楼2011-04-23 13:14
                          回复
                            回复太多,不好帮你重发啊、
                            要不亲你自己重发一遍?我们会帮你和谐掉这贴的


                            20楼2011-04-23 20:18
                            回复
                              听老家老人口述,龙且是被他手下人杀死的,在潍河之战中,此地是我老家。


                              23楼2016-04-27 12:57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