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G42,为德文Maschinengewehr 42的缩写,意即为“机关枪”“(19)42年型”(“Maschinen”就是“Machine”;“gewehr”就是“gun”)。MG42为纳粹德国于1942年研发并且就役,基本上是依照使用7.92 毫米子弹的武器作为开发依据,并且准备取代MG34通用机亽枪,不过最后是两款机亽枪一起沿用到战争结束。
目录 [隐藏]
1 概述
2 沿革
3 操作原理与方式
4 衍生型与后来发展
5 参见
6 对外连结
[编辑] 概述
MG42及MG3的滚轴式闭锁枪机系统说起MG42这个德国陆军经典强权代表之一的特征就是在所有机亽枪中(不包含多管式机亽枪)就属它的射速最疯狂,可高达每分钟1,500发。MG42同时也是德国武器中难得证明其可靠性、耐用性、简单化、容易操作,以及成本低廉。MG42另外一个特点就是它射击时发出的枪声噪音,在普遍听起来“咑……”或者“啪……”的枪声中,MG42有着独树一格“撕裂布匹”的枪声。二战时德军使用此机亽枪造成盟军极大的心理压力,盟军称之为“希特勒的电锯”
拜MG42优良设计所赐,以至于MG42能成为“血脉绵延不绝”的机亽枪家族,除了本身一直到上个世纪的东南欧还能看见其“重出江湖”的身影之外,其后的各款衍生型并未因纳粹的战败而消逝;例如从MG42/59衍生出的MG1,到MG2,以及MG3,除了时代的变迁与型号的改变之外,MG42的身影与精随依旧跨越时代的冲击。
另外像是瑞士生产的SIG 710-3,MG42/59,以及5.56 mm西班牙CETME(Centro de Estudios Técnicos de Materiales Especiales)机亽枪,都是活脱脱MG42机亽枪的翻版;美国人不承认但是枪迷们一看就知道M60通用机亽枪也甩不掉MG42的影子。尽管Ameli机亽枪与MG3机亽枪都可以算的上是冷战时期的产物,然而其优越的遗传天性将会伴随许多国家继续在这个世纪服役下去。
除了各国陆军地面部队以及政情混乱地区的民兵仍旧在使用MG42与其衍生型机亽枪之外,其设计的重点与也被东欧国家所采用;匈牙利采用MG42的设计研发成坦克用机亽枪,苏联则研发成7.62 mm GShak战机空用机亽枪,但是MG42本身可变换枪管仍旧比东欧生产的机亽枪在性能上占上风。严格来说MG42的射速理论上是要透过更换不同重量的枪机座才能比其他机亽枪打出四倍的射击速率。
[编辑] 沿革
早在二战前的西班牙内战已经给了德国军方很多满意的测试结果,MG34通用机亽枪也是其中之一。然而瑜不掩瑕,MG34表现出对于飞沙走石的敏亽感程度,以及昂贵的成本价亽格(不管在工时与材料上),因此德军又获得一款MG34S型,算是一种MG34的“增值版”(incremental improvement)。位于萨克森窦柏恩由保罗·库特·约翰尼斯(Paul Kurt Johannes)创办的“大脚约翰尼斯金属烤漆厂有限公司”(Metall und Lackierwarenfabrik Johannes Großfuß AG)的工程师也开始着手进行MG34的量产方式改良计划,希望能压低量产的压力。
这个改善工程由维纳·古诺博士(Dr. Werner Gruner)负责主导。其实古诺博士擅长的是冲轧制造技术,对于武器的了解并非科班出身,不过凭借丰富的钢材知识,古诺博士在其他技术人员的协助下,整个计划在进行中就蹦出两个新的结果;新款机亽枪以及新的低廉成本。新款的机亽枪命名为MG39,但是只有命名是新的,并且不久之后就会被重新异动。外表看不出来,因为工程师认为没有必要再重新作不同的设计,以成本来说。以操作上而言,没有变动就能够让官兵更快适应与使用;最大的差别就是原来MG34的弹鼓给弹方式被放弃了,改为弹性大的弹链给弹方式。其他例如照门从直立式改为滑轨式,还有就是射速提高了。
大脚约翰尼斯金属与服装配备有限公司将MG39的射速提升到每分钟1,500发,并且送往实战测试。1941年完成实战的测试之后,其成果受到德国军方认可,因此MG39于1942年开始进行修改与正式量产,同时就定名为MG42。生产的合约商主要包括“大脚”(Großfuß)、毛瑟、古斯洛夫工厂以及其他的小厂。三年多的时间当中超过400,000挺MG42出厂(17,915挺,1942年;116,725挺,1943年;211,806挺,1944年;61,877挺,1945年),一挺MG42的生产工时其实比MG34还少一半,75个工时左右(如果以三班制生产只要三天又3个小时就有一把全新的MG42出厂);MG34需要150个工时,并且透过冲轧的方式还可以节省材料成本,因此原来生产MG34需要花费327帝国马克,生产MG42的时候下降到只要250帝国马克(当时美金与帝国马克汇率约为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