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侯渊吧 关注:8,072贴子:616,178
  • 4回复贴,共1

魏党、论曹丕主动放弃襄阳的真实性与错误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楼2011-03-18 02:21回复
    在中国历史上,襄阳一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军事重镇。尤其是在南北对峙的时期,襄阳的
    归属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双方军事格局的强弱。
    在三国时期,魏国以合肥、襄阳、祁山为其东、南、西三条战线的战略性据点,在整个对
    吴、蜀的战争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在这三个战略据点中,合肥、祁山根据记载一直由魏军精锐部队坚守,从没有丢失过。唯
    一曾经被敌人占领的一个战略据点就是襄阳。
    那么,襄阳究竟是如何被敌人占领的呢?它是被吴军攻占的吗?本文就此问题展开讨论。
    一、 襄阳的战略地位
    襄阳位于湖北省西北,襄江(汉水)南岸。其北面紧邻襄江,隔江与樊城相望,西南方有
    山地屏障。自春秋时楚国即在此筑城,经历代增修,成为城墙高大坚固、护城河宽阔(国
    内最宽的护城河)、易守难攻的堡垒。自古就有“铁打的襄阳、纸糊的樊城”之说。
    做为一个军事重镇,襄阳的地理位置具有全局性的战略意义。从整个中国的战略格局看,
    襄阳不仅是东西之间的重要联系枢纽,也是南北之间的一个重要枢纽。
    襄阳地处南阳盆地的南部,北上可以威胁宛城以直逼中原;南下则可攻取江陵以截断长江
    ,并顺流而下威胁东南;向西可通过汉中联络西北的雍凉,向东通过汉水可直接出吴会。
    因此,从全局意义上来讲,襄阳的战略意义是远远超过其他两个战略据点的。
    无怪著名军事地理学家顾祖禹在论湖北形势时说道:“湖北之形胜,在武昌呼?在襄阳呼
    ?抑荆州呼?曰:以天下言之,则重在襄阳;以东南言之,则重在武昌;以湖广言之,则
    重在荆州。”
    南宋吕祉在《东南防守便利之江流上下论》中写道:“嶓冢导漾,东流为汉,汉沔之上,
    则襄阳为之都会。故庾翼以谓襄阳西接益、梁,与关陇咫尺,北去河洛,不盈千里,方城
    险峻,土沃田良,水路流通,转输无滞,进可以扫荡秦、赵,退可以保据上游者也。”
    因此,当关羽发动襄阳战役后,曹操不仅摄于襄阳战场的危机局面意欲迁都,前后投入该
    战场的著名大将就有曹仁、满宠、于禁、徐晃、张辽(张辽没有赶上参战,曹操自己也随
    后亲自赶来),这些都是可以独当一面的方面大员,先后投入此次战役,可见襄阳对曹魏
    的重要意义。
    二、 有关襄阳丢失的历史记载
    有关的记载,最详细的是《晋书宣帝纪》:“魏文帝即位,封河津亭侯,转丞相长史。会
    孙权帅兵西过,朝议以樊、襄阳无谷,不可以御寇。 时曹仁镇襄阳,请召仁还宛。帝曰:
    「 孙权新破关羽,此其欲自结之时也,必不敢为患。襄阳水陆 之冲,御寇要害,不可弃
    也。」 言竟不从。仁遂焚弃二城,权果不为寇,魏文悔之。及魏受汉禅,以帝为尚书。”
    其它记载还有:
    《三国志曹仁传》记载:“复以仁行征南将军,假节,屯樊,镇荆州。……(文帝)及即
    王位,拜仁车骑将军,都督荆、扬、益州诸军事。后召还屯宛。孙权遣将陈邵据襄阳,诏
    仁讨之。仁与徐晃攻破邵,遂入襄阳。使将军高迁等徙汉南附化民于汉北,文帝遣使即拜
    仁大将军。”
    《三国志吴主传》注引《魏略》载魏三公奏曰:“先帝委裘下席,权不尽心,诚在恻怛,
    欲因大丧,寡弱王室,希托董桃传先帝令,乘未得报许,擅取襄阳,及见驱逐,乃更折节
    。”
    《三国志吴主传》记载:“秋,魏将梅敖使张俭求见抚纳。南阳阴、酂、筑阳、山都、中
    庐五县民五千家来附。”
    《三国志文帝纪》记载:“(延康)元年六月辛亥,治兵于东郊,庚午,遂南征。秋七月
    ,孙权遣使奉献。冬十月乃为坛于繁阳。庚午,王升坛即阼,百官陪位。(黄初)二年夏
    四月,以车骑将军为大将军。秋八月,孙权遣使奉章,并遣于禁等还。”
    《文帝纪》中实际上没有放弃襄阳或被攻占的记载,《吴主传》中也没有任何的记载。
    三、 襄阳丢失是曹丕主动放弃错误决定的结果
    根据以上的历史记载,我们大致可以勾画出当时的实际过程如下:
    1、公元22仒0年元月,曹操去世,曹丕即王位,当时襄阳、樊城均在魏军手中。刚刚击败了
    关羽的进攻,但是由于遭到大水的灾害,加上突然增加了许多部队,使得当地的粮草缺乏
    。(晋书)
    2、这时,孙权带领主力也刚消灭了关羽兵团,正在这一带活动。朝廷中有人担心部队因缺
    粮无法作战,又担心孙权趁大丧和新胜发动进攻,建议曹丕放弃襄阳和樊城,司马懿反对
    。(晋书)
    3、曹丕没有听从司马懿的意见,决定放弃二城。于是曹仁焚弃二城,撤回到宛城。(曹仁
    传)
    4、随后。孙权果然如司马懿所料,没有进攻襄、樊,曹丕很是后悔。(晋书)
    5、22仒0年6月,曹丕开始南征,孙权于是在7月遣使奉献,曹丕随后停止了南征,向回走准
    备其受禅让的活动。(文帝纪)
    6、大约在22仒0年8-9月,孙权又接纳了魏国叛逃的将军梅敖和五千家人众,等于是又与曹丕
    翻脸了。但是由于曹丕正准备其当皇帝的活动,一时也无暇顾及。(吴主传)
    7、22仒0年10月,曹丕代汉做了皇帝。(文帝纪)
    8、从22仒0年1-2月间曹仁焚弃襄樊,到22仒0年10月,这期间襄樊实际上一直都无人占领,等
    于是两座空城。大约在22仒0年11月到221年2月间,孙权派遣将军陈邵占据了襄阳。(曹仁传

    9、曹仁得到孙权占据襄阳的报告立即上报曹丕,曹丕马上命曹仁与徐晃一起南下收复襄、
    樊两城。(曹仁传)
    10、曹仁的大军一到,陈邵就被赶跑了,于是很顺利地又收复了襄樊二城。(曹仁传、魏
    略)
    


    2楼2011-03-18 02:21
    回复
      4、《魏略》记载魏三公奏章称,是孙权“希托董桃传先帝令,乘未得报许,擅取襄阳,”
      可见这个时期从名义上,孙权还是臣属于曹丕的。如果孙权是攻占的襄阳,魏三公就不会
      说是“乘未得报许”了。因为如果是襄阳城里有魏军驻守,而孙权派兵攻占,那等于是向
      魏国宣战了,还用“报许”吗?而且这种直接与魏国发生正面冲突的做法,在当时是完全
      不符合孙权的战略的。
      5、《曹仁传》和《魏略》对于孙权进占襄阳的行动,一个用了“据”字,一个用了“取”
      字,即未用“拔”也没有用“克”,可见陈邵只是顺利地占据了一座空城。而不是攻拔或
      攻取了襄阳。
      6、由于陈邵的兵力不多,一旦曹仁和徐晃打来,应当是没有经过什么战斗其就撤走了,这
      就是《魏略》记载的“及见驱逐”。而《曹仁传》记载是攻破了陈邵军夺回了襄阳,估计
      这是个人本传夸大战果的记载了。同样参战的徐晃,其个人传记里竟然对如此重大的收复
      战略重镇襄阳一字未提,估计实际上确实是没有发生什么大的战斗,不过是掩护部队之间
      有些小战斗而已。
      7、如果是孙权攻占了战略重镇襄阳,这样的重大胜利,至少在本传中应有一些记载。可是
      一点也没有。连孙权多次攻打合肥不克(还有江夏),都有记载,为什么攻克比合肥战略
      意义还大的襄阳不记载呢?唯一的解释是,根本不是攻克的,而是没有请示曹丕,偷偷去
      占领了,结果又被人家驱逐了。这等丢面子的事情自然在本传中是不会记载的。就象在《
      文帝纪》里也找不到相关记载一样,因为焚弃二城也是文帝的一个完全错误的决定。
      疑问二、吴将陈邵是在何时进占襄阳的?
      曹仁大约是在22仒0年2月撤离襄樊二城的,到221年4月曹仁又因收复襄樊而升任大将军,考
      虑到得到消息集结部队进占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吴将陈邵应是在22仒0年3月到221年3月之
      间进占襄阳的。
      从曹丕下令放弃二城后,吴军没有进兵而后悔的记载看,可知在曹仁撤退后的一段时间内
      ,吴军并没有任何的行动。所以曹丕才会后悔。
      曹丕为什么在22仒0年6月要南征呢?由于曹丕继承了曹操的权利,而孙权一直没有表示自己
      的意思,是否承认,所以曹丕在稳定内部之后准备南征。结果孙权在22仒0年7月遣使奉献,
      等于承认了曹丕继承曹操权利,因此在这段时间孙权也不会采取行动进占襄阳。注意,如
      果孙权这个时期进占了襄阳,曹丕的南征应当是兵分两路,一路是曹丕亲征,另一路收复
      襄阳。
      故可以确定,在22仒0年7月前,孙权还没有进占襄阳。
      到了22仒0年秋(应是8-9月,不会是7月,7月刚遣使奉献),孙权接受了魏将梅敖以及五千
      家的归附,等于是又与曹丕间接地撕破了脸。但是由于曹丕的南征大军已经撤回,又在准
      备禅让大事,所以一时之间没有对此事做出反应。
      22仒0年10月曹丕登基。孙权在前一次试探成功后,看到曹丕正忙于登基后的许多内务,无暇
      顾及外部,可能趁机派遣陈邵带兵进占了无人防守的襄阳。
      这样分析以后,陈邵大致是在22仒0年11月到221年2月之间进占的襄阳。由于曹仁得到消息报
      告曹丕,再得到命令率大军反击襄阳,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我们把221年3月留给了曹仁
      的行动。
      当然有可能孙权在接受梅敖归附的同时就进占襄阳。不过,更大的可能是孙权乃步步为营
      的分步行动。由于孙权一直要防备刘备大军随时可能的报复性进攻,所以是不会轻易与魏
      国展开大规模对抗的。如果在接受梅敖的同时又进占襄阳,对魏国的刺激太大,很可能立
      即遭到反击。
      因此,吴将陈邵进占襄阳的时间应当是在22仒0年11月到221年2月之间,具体时间难以确定。
      五、 最后的结论
      通过以上的历史记载和相关分析,可以肯定地说,公元22仒0年是曹丕下令焚弃了战略重镇襄
      阳和樊城。孙权的部将陈邵只是在近一年后才偷偷跑去占据了襄阳很短的时间就被曹仁驱
      逐了。曹仁为此被晋升为大将军。司马懿对孙权的分析是完全正确的,这也是为什么在司
      马懿个人传记中对此事记载最详细的原因。
      由于曹丕错误地判断了形势,下令主动放弃襄阳、樊城,险些造成使吴国不费一枪一弹就
      轻易得到了战略重镇襄阳。因此这个决策可以说是曹丕所犯较大的一个战略性错误。虽然
      由于客观上的因素使得孙权不敢在此时真正与魏国争夺襄阳,但是一旦刘备接受下属的建
      议与孙权和好并结盟,那孙权将会全力对抗魏国,那时想轻易的收复襄阳可就困难啦!
      附录:三国时期襄阳争夺情况
      1、 初平三年,孙坚进攻襄阳,中流矢而亡,进攻失败;“表败,坚遂围襄阳。会表将黄
      祖救至,坚为流箭所中死,余觽退走。”(后汉书刘表列传)
      2、 建安二十四年,关羽进攻襄阳、樊城不利,又遭孙权偷袭后方,兵败身死,全军覆没

      3、 延康元年,魏军放弃襄阳,吴军趁虚进占,遭魏军反击后退出;
      4、 黄初七年,吴将诸葛谨、张霸等进攻襄阳,遭司马懿等增援大军反击,被击败,张霸
      战死;
      5、 吴嘉禾五年,陆逊与诸葛谨进攻襄阳,后赖陆逊以计缓缓撤兵,才没有遭到很大损失

      6、 正始二年,朱然、孙伦进攻樊城、诸葛瑾、步骘进攻柤中,遭魏将司马懿、胡质增援
      反击,大败而回,损失上万人。
      由此可见,在三国时期,真正对襄樊进行攻城的作战竟然无一成功。每次都是进攻方攻击
      坚城不下,而对方援军一到被内外夹击失败。
      那么,当孙权部将陈邵进攻襄阳时,为何魏国不进行增援?陈邵有何本领能在极短时间内
      攻下坚固的襄阳?如果陈邵部队真的战斗力极强,为何当曹仁反击时很快就败退出了重镇
      襄阳?唯一的答仒案就是:陈邵的部队没有能力攻下有敌人据守的襄阳;也没有能力守住襄
      阳;只是趁襄阳无人之机偷偷跑去占领的而已
        
      


      4楼2011-03-18 02:22
      回复
        如果往前推几个月襄阳其实已经在关羽手下的手上呢?关羽败亡后东吴夺取了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0-08-16 20:4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