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川是一枚背负深厚历史底蕴的钱币,其铸造过程以康熙设置川炉始,直至雍正十年鼓铸,至十二年暂停,再到乾隆年间复兴,最终成为西部最重要的钱局,其背后故事丰富多彩,不可不察。
吧友-迷人道长-在我之前雍正川概述中给出了精彩回复,见图。其中涉及雍正川减重问题,铜材和流通问题以及版式前后疑问,有此想法非藏而优则思者不能为之,因涉及背景知识宏大纷杂,本帖先就减重问题回复。
四川自明末大乱后,清初又经历三藩之乱,康熙中期后湖广之民方纷纷入川,而彼时川西,则靠近东蒙古之范围,接青藏之前冲。因此四川从三藩之乱之后,无论面临哪一场任何发自西北的战事,都是重要的战略支撑点和经济基地。铸钱优先考虑的,就是军费。
所以康熙末年,宝川局议立,但并未鼓铸,实因主战场还未蔓延至青海陕甘。康熙56年准葛尔策妄阿拉不坦的弟弟大策零敦不多,突袭xizang,杀掉蒙古和硕特部的拉萨汗,基本等于灭了该部,清军在康熙59年出兵,与和硕特残部首领罗卜藏丹津共击准葛尔获胜,战场以xizang为主,为此战事共花费白银2000多万两,这就是电视剧雍正王朝里“康熙五十六年“传尔丹(虚构)兵败西北”的由来。
康熙这次战胜准葛尔后,策妄阿拉不坦暂退,被救的和硕特部残汗罗卜藏丹津却因为没给他册封某种大汗而不久叛变清朝,于是战场由xizang扩大到青海,四川的松潘,理塘,巴塘这些哨所立地狼烟四起,战事扩大,军费必增,宝川局在雍正时期开始真正进入角色。这就是电视剧雍正王朝里“雍正二年,西北用兵”的历史由来。
由于此时清军在西北部署军队为绿营和蒙古八旗和盟军,军饷以白银为主,日常辅助之铜钱,各省调配亦足用,康熙去世时,国库存银2700多万两(非雍正王朝所渲染的700多万),满足地方性一般战事需要。雍正二年,罗卜藏丹津趁西宁空虚,舍清亲王爵,自称“dalai黄太吉”意即牛x之王,集合当地寺庙众和土兵凡二十余万,正式造反,雍正用年大将军不到一年平息叛乱,牛x之王化妆成老妪逃入准葛尔,战事暂停x2。这就是雍正王朝电视剧里年大将军那几集做的事情。
但是,这都是序战。清最大的敌人是准葛尔汗国,自康熙中期开始的清准战争,后来罗卜藏丹津又和准葛尔一起合作进攻清军,这个仗直到雍正一朝都没有打完,其间甚至出现清军史上最大败绩,军费高企,至雍正八年,主动出击的清军在和通泊惨败,雍正八年国库存银为6218万两,雍正十三年存银锐减为3453万两,整个西北战事,雍正一朝的花费就达到5000多万两。
如此巨额军费开支除了各种改革支撑之外,铜钱减重也成了一种措施,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收藏的资料里,雍正十一年十一月十五日上谕:
“鼓铸钱文,专为便民利用,铜重则滋销毁,本轻则多私铸,原宜随时更定,筹划变通,斯可以平钱价而杜诸弊。顺治元年每文铸重一钱,二年改铸一钱二分,十四年加至一钱四分。康熙二十三年因销毁弊多,仍改重一钱。嗣因私铸竞起,于四十一年又仍复一钱四分之制。迨后铜价逐渐加增,以致工本愈重。今宝泉、宝源二局额铸钱文,每串需工本银一两四钱零,岁计亏折银约三十万两。朕思钱重铜多,徒滋销毁,且奸民不须重本,便可随时镕化,跴缉殊难,非若私铸必须有力之人,兼设有炉座器具,易于查拿也。若照顺治二年之例,每文铸重一钱二分,在销毁者无利,而私铸者亦难,似属权衡得中,可以行之久远”
看似说铜价和小账本,实际说的是军费增长导致的白银缺少,雍正十三年老哥去世时,国库存银只有3453万了(北京大学史志宏教授在《清代户部银库收支和库存统计》),高峰时期雍正八年6200多万,已经快打了对折。这种损耗程度,没有做折十钱甚至更大虚值货币,没有做铁钱,铜钱质量保持稳定,仅仅减重了二分,老四的理财水平是优秀的。
因此,京局由十一年末十二年初减重至一钱二分,地方局必不会事先减重。雍正钱法以坚密著称,宝川局减重必在雍正十一年后。
这也回答了吧友迷人道长的减重问题。对于具体哪个版减重,可以简略计算:
清一库平两:37.3g则:清制一钱四分重:约5.22-5.25g清制一钱二分重:约4.48-4.52g(考虑到实际量具氧化)
因此,不论是平头,角头,还是大宝川,样本在磨损不大的情况下,看重量区间接近谁即可,一钱四分的就是雍正十年到十一年铸。一钱二分的就是十一年末到十二年铸。

吧友-迷人道长-在我之前雍正川概述中给出了精彩回复,见图。其中涉及雍正川减重问题,铜材和流通问题以及版式前后疑问,有此想法非藏而优则思者不能为之,因涉及背景知识宏大纷杂,本帖先就减重问题回复。
四川自明末大乱后,清初又经历三藩之乱,康熙中期后湖广之民方纷纷入川,而彼时川西,则靠近东蒙古之范围,接青藏之前冲。因此四川从三藩之乱之后,无论面临哪一场任何发自西北的战事,都是重要的战略支撑点和经济基地。铸钱优先考虑的,就是军费。
所以康熙末年,宝川局议立,但并未鼓铸,实因主战场还未蔓延至青海陕甘。康熙56年准葛尔策妄阿拉不坦的弟弟大策零敦不多,突袭xizang,杀掉蒙古和硕特部的拉萨汗,基本等于灭了该部,清军在康熙59年出兵,与和硕特残部首领罗卜藏丹津共击准葛尔获胜,战场以xizang为主,为此战事共花费白银2000多万两,这就是电视剧雍正王朝里“康熙五十六年“传尔丹(虚构)兵败西北”的由来。
康熙这次战胜准葛尔后,策妄阿拉不坦暂退,被救的和硕特部残汗罗卜藏丹津却因为没给他册封某种大汗而不久叛变清朝,于是战场由xizang扩大到青海,四川的松潘,理塘,巴塘这些哨所立地狼烟四起,战事扩大,军费必增,宝川局在雍正时期开始真正进入角色。这就是电视剧雍正王朝里“雍正二年,西北用兵”的历史由来。
由于此时清军在西北部署军队为绿营和蒙古八旗和盟军,军饷以白银为主,日常辅助之铜钱,各省调配亦足用,康熙去世时,国库存银2700多万两(非雍正王朝所渲染的700多万),满足地方性一般战事需要。雍正二年,罗卜藏丹津趁西宁空虚,舍清亲王爵,自称“dalai黄太吉”意即牛x之王,集合当地寺庙众和土兵凡二十余万,正式造反,雍正用年大将军不到一年平息叛乱,牛x之王化妆成老妪逃入准葛尔,战事暂停x2。这就是雍正王朝电视剧里年大将军那几集做的事情。
但是,这都是序战。清最大的敌人是准葛尔汗国,自康熙中期开始的清准战争,后来罗卜藏丹津又和准葛尔一起合作进攻清军,这个仗直到雍正一朝都没有打完,其间甚至出现清军史上最大败绩,军费高企,至雍正八年,主动出击的清军在和通泊惨败,雍正八年国库存银为6218万两,雍正十三年存银锐减为3453万两,整个西北战事,雍正一朝的花费就达到5000多万两。
如此巨额军费开支除了各种改革支撑之外,铜钱减重也成了一种措施,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收藏的资料里,雍正十一年十一月十五日上谕:
“鼓铸钱文,专为便民利用,铜重则滋销毁,本轻则多私铸,原宜随时更定,筹划变通,斯可以平钱价而杜诸弊。顺治元年每文铸重一钱,二年改铸一钱二分,十四年加至一钱四分。康熙二十三年因销毁弊多,仍改重一钱。嗣因私铸竞起,于四十一年又仍复一钱四分之制。迨后铜价逐渐加增,以致工本愈重。今宝泉、宝源二局额铸钱文,每串需工本银一两四钱零,岁计亏折银约三十万两。朕思钱重铜多,徒滋销毁,且奸民不须重本,便可随时镕化,跴缉殊难,非若私铸必须有力之人,兼设有炉座器具,易于查拿也。若照顺治二年之例,每文铸重一钱二分,在销毁者无利,而私铸者亦难,似属权衡得中,可以行之久远”
看似说铜价和小账本,实际说的是军费增长导致的白银缺少,雍正十三年老哥去世时,国库存银只有3453万了(北京大学史志宏教授在《清代户部银库收支和库存统计》),高峰时期雍正八年6200多万,已经快打了对折。这种损耗程度,没有做折十钱甚至更大虚值货币,没有做铁钱,铜钱质量保持稳定,仅仅减重了二分,老四的理财水平是优秀的。
因此,京局由十一年末十二年初减重至一钱二分,地方局必不会事先减重。雍正钱法以坚密著称,宝川局减重必在雍正十一年后。
这也回答了吧友迷人道长的减重问题。对于具体哪个版减重,可以简略计算:
清一库平两:37.3g则:清制一钱四分重:约5.22-5.25g清制一钱二分重:约4.48-4.52g(考虑到实际量具氧化)
因此,不论是平头,角头,还是大宝川,样本在磨损不大的情况下,看重量区间接近谁即可,一钱四分的就是雍正十年到十一年铸。一钱二分的就是十一年末到十二年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