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高炽吧
关注: 303 贴子: 970

一代仁主,朱高炽

  • 目录:
  • 中国古代史
  • 3
    张家后来还有女儿嫁给了朱高炽,女中尧舜的张氏没让她给朱高炽殉葬,此后同样消失于史籍。 聪明过人的张信当年不愿意把女儿嫁给朱棣,原因可能就在于此。张信正统七年五月死在南京,算是高寿了。 容我感慨一下,看来看去,那苏州王氏委实才是朱老四最诚心相待的女人。王氏出生微寒,和徐皇后、张妃、棒子等大相径庭,却能赢得老四他老人家中年以后千锤百炼无情心的有情,其人的风采,怕不止史书上的寥寥几笔。讣闻里那句似乎刻意强
  • 25
    炽儿,有人说你是假仁假义,你赦免建文旧臣是为了收买人心,你不孝,你心机重,城府深,你好色,但我仍旧支持你,就算你的动机不纯,可你的所为带来的结果却是好的。我相信你的所作所为自有道理,你肥胖的身躯里又一颗宽厚的心。 炽儿,对不起,我没用,不能让那些对你有成见的人信服于你。
  • 3
    "韩氏临死,顾谓金黑曰:'娘,吾去!娘,吾去!'语未竟,旁有宦者去床,乃与崔氏俱死。"殉葬仪式由朱高炽亲自到场主持的,与她们一个个话别,"褚死者之初升堂也,仁宗亲入辞决。"韩氏在临殉前,就是不住地哭泣,她向朱高炽提了一个要求,希望年老的母亲能得到照顾,"谓仁宗曰:'吾母年老,愿规本国。'仁宗许之。"
  • 3
    申请人:一本正经💤💤 申请感言:洪熙皇帝朱高炽是一个被低估的皇帝
  • 0
  • 0
  • 0
  • 0
  • 0
  • 0
    试问谁能在想朱棣这样魔鬼的父皇面前压抑20年? 如果可以的话,我真想穿越回去见见他。
    古董店主 11-30
  • 0
    也可以看看赵中男的《明朝的拐点》
    古董店主 11-29
  • 1
  • 1
    摸摸有些圆圆的肚子,朱高炽细细的眉毛皱在一起,开始在屋里慢吞吞的一步一步的踱着,心头叹气,哎,虽然肚子还是有些饿,可是,他真的不敢吃了。想起
    廿二肆 5-29
  • 1
    昭皇赞 仁主治世安民生,君臣和睦治国昌。 儒德宽厚堪尧舜,熙朝人瑞成盛世。 明仁宗朱高炽(1378年-1425年),明朝第四位皇帝,明成祖朱棣长子。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八月登基,次年改元“洪熙”。他生性端重沉静,言行识度,喜好读书。由于他的儒雅与仁爱深得皇祖父朱元璋的喜爱。但身形较胖,导致身体较弱。在位期间发展生产、与民休息,为“仁宣之治”打下基础。 成祖起兵靖难,命朱高炽留守北京。朱高炽团结部下,以万人之军成
    廿二肆 5-29
  • 4
    永乐十五年,成祖降旨给心爱的皇孙朱瞻基选妃,结果选中了济宁百户胡善祖的第三个女儿胡氏,册封她为皇太孙妃。宜宗即位后,册立胡氏为皇后。胡氏贞静端淑,但身体病弱,未能生育,为宣宗所冷落。当时,宠妃孙氏虽然也没有生下皇子,但是饶有美色,深受宜宗的喜爱。宜德年,孙贵妃生下了朱祁镇,宣宗更立皇后的想法变得更加强烈。最后,胡皇后还是被废掉了。 胡皇后被废后,仿照宋仁宗废郭皇后为仙师的事例,号静慈仙师,退居长安
  • 4
    楚王朱桢出生于至正二十四年,也就是甲辰年1364年四月初五,他的母亲是胡充妃。楚王朱桢洪武三年七岁的时候受封为楚王,之所以封他为楚王,是因为他出生时朱元璋鄱阳湖大捷,彻底打败了陈友谅。 洪武十二年二月册大都督佥事王弼女为楚王桢妃,也就在这一天朱桢与大他一岁,出生于至正二十三,癸卯年1363年的王弼的女儿为正妃。王弼很早就跟着朱元璋打天下,洪武三年时,授大都督府佥事,世袭指挥使。洪武十一年封为定远侯。洪武二十六
  • 4
    一直很喜欢仁宗…… 为了鞭策自己一直读下去,同时也是担心会忘记曾经看过的内容,决定开这一随笔贴。 望支持,谢谢~~~ 少年仁宗全家镇楼
  • 6
    张庶妃为何没能归葬十三陵   朱高炽是永乐帝朱棣的儿子,永乐时期,他长期监理国事,坐镇南京。后永乐帝迁都北京,朱高炽在北京即位,可惜做了不到一年的皇帝便去世了,史称明仁宗。   从资料看,明仁宗朱高炽死后安葬在献陵,也就是今天的北京西北郊十三陵内。那么,张庶妃为何不随葬献陵呢?原来,早在朱高炽镇守南京时,张氏就去世了,因此她就安葬在了南京。张氏死后5年,朱高炽才即位。   有史料记载,仁宗曾计划将都城
    凯隐皇帝 12-30
  • 21
    仁宗朱高炽御制长陵后碑也说,建文帝殁后,成祖备以天子礼仪殓葬。成为明成祖的朱棣后来在给朝鲜国王的诏书中说:没想到建文帝在奸臣的威逼下纵火自杀。但是
    扫街拜票 10-31
  • 0
    朱高炽从一个世子变身皇太子,迎来的却是父亲朱棣狐疑而审慎的目光,以及二弟朱高煦不屑而仇视的眼神,甚至包括三弟朱高燧蠢蠢欲动的挑战,因为这一天朱高燧也被封为赵王,要命的是他竟然也产生了怀才不遇的感觉。 朱高炽四面受敌,这一切其实都是父亲朱棣设的局。在反复权衡之后,朱棣虽然勉强立朱高炽为太子,但对他的考验却刚刚开始。 解缙是朱高炽的忠实支持者。永乐五年之前的解缙是朱棣的宠臣。 朱棣在立太子之事难以取舍的时
  • 15
    朱高炽(1378年8月16日-1425年5月29日),洪武二十八年(1395)立为燕王世子。他生性端重沉静,言行识度,喜好读书。由于他的儒雅与仁爱深得皇祖朱元璋的喜爱。不过由于朱高炽喜静厌动,体态肥胖,行动不便。总要两个内侍搀扶才能行动,而且也总是跌跌撞撞,因此对于一生嗜武的明成祖朱棣来讲,他并不喜欢这个儿子。
  • 2
    至从朱高炽被册封为太子之后,朱棣长期因征战外地,朝中日常事务都交由朱高炽来处理。所以说朱高炽在为储君太子的时候就已经着手管理朝中之事了。对于朱高炽来说他一向身体不好,但特别善于处理朝中行政事务。当时国家由这两父子相互协作,也达到了一个鼎盛时期。   虽然说朱棣和朱高炽两个合作分工明确,但是矛盾或多或少还是存在一些的。开始是由于朱高炽册封太子之事,当时其皇兄朱高煦也是一个英勇善战的军事将领朱棣在立太
  • 13
    仁宗还在京城思善门外建弘文馆,常与儒臣终日谈论经史。而且他非常善于纳谏,曾经给杨士奇等人一枚小印,鼓励他们进谏,因此终洪熙朝政治非常清明,朝臣可以各抒己见,皇帝可以择善而行.朱高炽对科举制度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当时由于南方人聪明而且刻苦,进士之中多为南方人,但北方人天性纯朴,忠贞,也是皇家不可或缺的支柱,但北方人文采出众的较少,为了保证北方人可以考中进士,朱高炽规定了取中比例“南六十、北四十”这一
    廿二肆 6-4
  • 0
    张皇后出生并不是什么大富大贵之家,在朱高炽还未登基之前张皇后父亲并不是什么达官贵人。她上面还有两个哥哥,也都是恪守本分之人。后来朱高炽登基之后张皇后也随之被册封。那么父亲和哥哥才进朝中为朱高炽效力,但是张皇后从不乱用私权,她对家人也一直是严加管束。   朱高炽父亲在位期间,其父朱棣并不是很喜欢朱高炽,因为朱高炽生前身体一直不是很好,一直被留守北平。那时候朱高炽有两个皇兄,其中一个就是汉王,当时为朱
  • 4
    明成祖迁都北京: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变”,夺得皇帝位,北京是他的兴王之地,政治地位发生了重大变化。朱元璋生前,臣僚中也有人建议迁都北京,利用元朝旧有宫殿,可省民力。但朱元璋以为它是亡元旧都,根本不愿考虑。朱棣即位,实现了都城北迁计划,决定以北京为新都。1406年,明令迁都,第二年五月,正式开始北京城的修建,从全国调集工匠、入夫,来到北京。
    扫街拜票 11-12
  • 0
    十九年(1421年),朱棣正式将明朝国都从南京迁至北京后,朱高炽又一次回到北京。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七月,65岁的朱棣在北征返京途中,病逝于榆木川。随朱棣北征的几位阁臣,为了避免朱棣的另两个儿子朱高煦、朱高燧趁机作乱,因此秘不发丧,而是一路护送着朱棣的灵柩南行。直到一个多月后,朱棣的长子、太子朱高炽才得知父皇去世。 同年九月初,朱高炽(明仁宗)即位。“大赦天下,以明年(1425年)为洪熙元年。” 朱高炽准备将国
  • 10
    洪熙元年春正月壬申朔,御奉天门受朝,不举乐。乙亥,敕内外群臣修举职业。己卯,享太庙。建弘文阁,命儒臣入直,杨溥掌阁事。癸未,以时雪不降,敕群臣修省。丙戌,大祀天地于南郊。奉太祖、太宗配。壬辰,朝臣予告归省者赐钞有差,著为令。己亥,布政使周干、按察使胡概、参政叶春巡视南畿、浙江。二月辛丑,颁将军印于诸边将。戊申,祭社稷。命太监郑和守备南京。丙辰,耕藉田。丙寅,太宗神主祔太庙。是月,南京地屡震。三月壬
  • 14
    太子朱高炽由南京北上,经过遭受洪灾的山东。见男女老弱,鹑衣百结,累累道旁,朱高炽便找来山东布政使石执中:“为民牧而视民穷如此,亦动念否乎?”“凡被灾之处皆已奏乞停今年秋税。”石执中认为自己已尽其职。“民饿且死,尚及征税耶?”朱高炽对官员无动于衷的态度十分震怒。当朱高炽路过山东地势低洼的东平州时,却发现另一种景象:市井安然,不受水害。原来知州李湘初到任上就修堤治水,从根本上防治了水患。李湘虽官位不尊
  • 9
    高炽却被朱棣一把抱起,坐在腿上,朱高炽身子一僵,虽说记忆丢失了,不记得自己到底多少岁数了,可,朱高炽隐约觉得自己既然有个可爱的儿子的话,应该,大概,是个大叔了吧?     “父王,炽儿长大了。”朱高炽转头,一脸认真的 说道。     却不知他这话让朱棣更加喜欢不已,笑眯眯的摸了摸朱高炽的头,朱棣呵呵一笑道,“炽儿,等你长大父王这里的时候,父王就承认你长大了。”朱棣坏笑的比了比自己的肩膀。     朱高
  • 1
    高炽因纵欲过度而得不治之症,在明人陆釴《病逸漫记》中有记述:“仁宗皇帝驾崩甚速,疑为雷震,又疑宫人欲毒张后,误中上。予尝遇雷太监,质之,云皆不然,盖阴症也。”“阴症”之说出自朱高炽时一太监之口,应当有一定的可信度。当时治疗此等“阴症”恐无特效良药,这使一些奸佞之徒有机可乘。对此,《明史。罗汝敬传》中曾有记载,“……先皇帝(仁宗)嗣统未及期月……献金石之方以致疾也。”由此看来,导致他死亡的直接原因,可
    廿二肆 5-29

  • 发贴红色标题
  • 显示红名
  • 签到六倍经验

赠送补签卡1张,获得[经验书购买权]

扫二维码下载贴吧客户端

下载贴吧APP
看高清直播、视频!

本吧信息 查看详情>>

会员: 洋洋洪熙

目录: 中国古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