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d吧 关注:78,263贴子:660,519

一些有关理论知识的入门向理解和探讨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和drawmad同步上线的纯理论文,经过近一个月整理撰写,欢迎跟帖交流。
(陆续更新)


1楼2017-03-12 01:08回复

    导读
    前言:巨人的肩膀
    初章: 三元素所带来的思考
    第一章:蕴藏在Montage里的力量
    第二章:台上的舞者和台下的掌声
    第三章:不仅仅是一抹笑
    番外:我们表白的方式
    小记:别忘了一杯茶的香


    2楼2017-03-12 01:09
    回复

      每次看到追求技术的新人,总是想离高处更近,做出更炫酷的效果,然后,收获更多的赞誉。
      诚然这种追求无可厚非,但当特效凌驾于思想之上,我们的创作便成了逻辑的火葬场,成为了空洞的血腥暴力和无趣的“美”。而技术不管再怎么炫酷,说到底只是一类形式化的标杆,在视觉冲击后,我们留下的还有什么?
      技术的运用离不开走心的融合,在画面背后,应是创作者在观众面前,在创作本身面前最诚挚、最谦卑的心。
      这里感谢一年以来大家对我的支持,也感谢fun和五条闲对本文的支持,虽然仍是滚滚浪潮的一朵小小的浪花,但希望这一朵小小的浪花,能在短暂的人生旅途中,唱出属于自己的歌。


      3楼2017-03-12 01:15
      回复
        导读——理论的食用方法(五条闲)
        理论是一条泥泞的路,效果也不立竿见影,我却在理论的学习中时常拍手称快,有时感觉相见恨晚。看完七海的这个文章,我小有庆幸,其中的理论大部分我读到过思考过,以至于不会一脸懵逼。然而我更是从七海的总结中学到了不少东西,相同的原料在不同人的思考中酝酿出不同的理解,从此表达出来的理论的细微差别,便产生思想的交流,更何况不同方向的理论的五味杂陈呢?
        某些新人有一些下意识的拒绝专业知识,认为自己的作品不该被条条框框禁锢住。理论知识大部分是枯燥无味的,像是营养素压缩成粗糙的压缩饼干,却饱含各个时代的大师的思考,当我们在深刻思考之后一筹莫展,便会从大师总结的理论中获得突破。好在这个时代我们很容易能找到优质的理论。啃完理论知识之后,我们也会一知半解,有些不知所云,但是当你再次观看你最喜欢的mad的时候,说不定你突然发现了一个未曾发现的小细节,通过学习的理论知识,理解了作者在这里希望表达的思想,便是一个令人心怡的时刻。
        学习了一个理论之后,比如水平线给人以平静冷漠的感觉,垂直线给人以运动与温暖的感觉。需要从大量的优秀作品去感受,找到对这种感觉的感受,无所谓些许差别,感受因人而异,也会随着你的修炼而改变。如何将理论运用到制作中,除了对理论的深刻感受,还需要根据理论不断专项练习,思考为什么我根据理论制作的,就没有优秀的作品这么好,然后继续不断练习,直到对此游刃有余。
        欲创造神奇的东西,需要不舒服的修炼。巨人的肩膀,也先要自己去爬。
        ——五条闲2017.3.9


        4楼2017-03-12 01:15
        回复
          前言:巨人的肩膀
          有人问我,为什么要研究理论?
          回顾接触理论的这三年来,虽因为才疏智浅,没有过多的深入,但是,在黑暗中窥得光明的幸福,是大多数人没有体会的。
          什么是理论,也许,对于某些方面规律性和理解和论述更能概括一些,它是对于事物长期的观察和总结,是前人经验的产物。当然,它也有很强的指向性,它指向着理想状态,指向着人类最高的追求,艺术家将其称为美,科学家将其称为真理。
          “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巅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知识。”
          ----恩格斯
          理论出于实践,是实践得来的,对或者错,哪些情况下该怎么做,前人遇见了,记述了下来,以防再次犯错,日积月累,便在特定领域形成了体系,比如影视美学,视听语言。而我们为什么要学习理论,则是因为这些体系所体现的理想状况,集合在一起指向了这个领域最高的追求,它,就是未来。
          如今,电影市场在2016年遇到滑铁卢,mad也在2016年陷入了最低点,如何去寻找未来,我们必须扪心自问:哪里错了,哪里有问题,未来到底该如何去做。
          而,理论,就在那里,等待着你,来敲敲门。


          5楼2017-03-12 01:15
          回复
            初章: 三元素所带来的
            色彩来源于三原色的组合,mad也是如此。
            动画,音乐,文案。
            文案,最小的单位是文字。文字的由来,来自于象形文字。象形文字的由来,便是物象的简易表达,也就是,简单的画。
            文字,我们统一于一个概念,那就是符号,有着代表含义的符号。我们看到文字,转化为概念,最终想象出画面,理解含义。
            所以,文字,符号,其实代表着画,那么我们文案,其实也是属于画(其本身代表画又作为画面的一部分),所以文案要设计,要符合审美,是因为我们要和画面同时审美,理解信息(涵义)文案的作用,除了修饰画面,我把其分为三类
            辅助说明,补充说明,解释说明。
            1.解释说明,在于对原本晦涩却蕴含大量信息的画面进行解释,或者对原本很清晰的画面进行感情加强。一般的歌词,就是起这个作用(比如治愈向)
            2辅助说明:但是如果歌词起不到这作用,那么就要考虑辅助,歌词提供原本画面没有的情感,相当于歌词代表的画面加上画面本身形成画面,这种常见于音画平行和音画对立。
            3补充说明,文字提供画面所没有的对情节头推动作用的信息,常见于静止系混合系,因为原本画面信息量少,前后剪辑逻辑性薄弱,需要文案补充信息和逻辑。
            当然也有提示暗示主要信息作用。
            《Kizumonogatari I - Tekketsu Hen》
            文案,就是符号,代表着画面,文,即是画。
            我们写文章,看文章,身临其境,便是因为我们通过其优美的文笔,感知到了它所表达的画面,优秀的文案,应当如此。
            那么文字表达了画面,那么画面代表的,是信息:when what who how why
            画面解释回答了这些问题,这是画面存在的意义,否则,画面存在没有意义,也就是常说的,累赘的剪辑。
            那么音乐是什么,
            画面存在让我们感知到了信息,我们看到了事件的发生,但是我们感受不到情绪,没办法被感染,因为对于画面的理解,需要想象,需要代入。
            在面对马列维奇的黑色正方形的时候,也许大部分人并不会意识到黑色正方形代表着什么,白底代表着什么,因为观赏着没有理解创作者的本意。
            人与人之间的理解,需要桥梁。
            而音乐是无国界的,音乐的存在,帮助我们辅助代入,也就是有了气氛的渲染。有了气氛的引导,我们的画面有了活力,有了指引,也就出现了顺应音乐的剪辑节奏。
            我们为什么听到音乐会想到画面,会潸然泪下,回想起自己深爱的人,因为音乐是氛围,引导我们想象,引导我们在脑中创造出画面。
            所以,一切的中心,回到了画面。
            文案,音乐,都引导着画面。
            所以,为什么电影是影像的艺术,为什么我们要用影像说故事,为什么画面那么重要,因为那才是中心。
            这里的画面,我们统一称为影像。
            现实生活中,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接触影像。
            影像作品之所以了不起之处,就在于能在一瞬间展现出戏剧性的变化,这就是视觉的力学作用(静与动的变化产生的刺激)。这样的话,我们便能创造出不令人厌烦的画面。
            但是我们不能忘记的是,想要作品能被大众所接受,第一要件便是拥有故事,当影像过于特立独行,将会使故事性失去焦点,甚至还会让观众忘掉剧情,只想通过作品来刺激观众视觉感官的mader们,请将这一点谨记在心。
            说白一点,只有气派或是帅气的影像,观众光看几分钟便不耐烦了。
            由于观众观看的是故事,所以我们在描写剧情的过程中,便是要建构出能够触动观众心情的内容。这一部分虽然也可以借由眼花缭乱的影像来描写,但我们必须注意不能让这些五花八门的影像,成为影像上的杂音。在当今世界的影视作品中,有着无数优秀的镜头,但影像却缺乏陈述故事本质的实质。仅凭使用影像并不配称为影视作品,若我们不在其中加入文艺性要素、戏剧性要素,那么将无法真正追求一部作品。所以我们首先要将重点放在创造故事应有的叙事脉络上,并且架构出顺应观众观影体验的节奏。(这些将在后文探讨)
            影像作品,必须在现实的时间经过之中为观众所欣赏。为了使得观众能够在播放时间内耐着性子看完作品,我们除了需要利用“故事内涵的牵引力”来表现故事,还同时需要利用蕴含在戏剧手法中的叙事手法,除此之外,还有更多的知识值得我们去探索。
            我们要走的路,永无止境。


            6楼2017-03-12 01:16
            收起回复
              第一章:蕴藏在montage中的力量
              最初源自一次偶然。
              我们接触到mad这种神奇的东西,产生了兴趣,开始制作,我们将一个个镜头进行剪切,为达到一定的目的进行组合,我们把这种类似的工作称作剪辑,影视上,我们称作蒙太奇(montage)。
              蒙太奇源于建筑学,也是20世纪苏联电影工作者为电影胶片剪辑所定的名称,1919年由弗拉基米尔 戈尔丁提出,在爱森斯坦、库里肖夫、普多夫金等蒙太奇学派领导人物的作品上发扬光大,建筑学定义为装配、安装,影视上则是创作过程中的剪辑组合(在前苏联的理论体系中被理解为能动性剪辑并具有控制电影结构、内涵与效应的实质),可见,蒙太奇不是与镜头画面同一的元素,蒙太奇是将这些元素进行组装的规则,是一种影视语言符号系统中的修辞手法。
              在我们看得到的地方,通过镜头、场面、段落的分切与组接,对素材进行选择和取舍,以使表现内容主次分明,达到高度的概括和集中。(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短短的几分钟内就能靠mad说好故事)
              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引导观众的注意力,激发观众的联想。每个镜头虽然只表现一定的内容,但组接一定顺序的镜头,能够规范和引导观众的情绪和心理,启迪观众思考。
              所以我们在选镜的时候,组合的时候,撷取我们认为最能阐明生活实质的,最能说明人物性格、人物关系的,乃至最能抒发自己感受的部分,组合在一起,经过分解与组合,保留下最重要的、最有启迪力的部分,摒弃省略大量无关轻重的琐屑,去芜存菁地提炼生活,获得最生动的叙述、最丰富的感染力。
              蒙太奇是规则,这就意味着,在某种层面上,并不是所有的剪切拼接我们都承认是蒙太奇,想要符合视觉和思维规律,就必须知道,我们的语法规则是什么,即蒙太奇有哪些分类。
              首先最常用的是叙事蒙太奇,它由美国电影大师格里菲斯等人首创。它的特征是以交代情节、展示事件为主旨,按照情节发展的时间流程、因果关系来分切组合镜头、场面和段落,从而引导观众理解剧情。这种蒙太奇组接脉络清楚,逻辑连贯,明白易懂。
              具体来说,它分为平行,交叉,颠倒,连续(当然不同译本的翻译不同,这里以百度百科为准),颠倒和连续对应叙事的倒叙和顺叙,这里就不再多说。说到平行和交叉的区别,二者的差别时间和空间的差别,交叉蒙太奇使用相同时空的镜头(比如追车)将同一时间内的两条和多条线索的齐头并进,他们之间有密切的因果联系,彼此依存,相互促进,而且交替频繁,最终汇合在一起,多用来表达紧张的气氛和情节。而平行蒙太奇用于虽然不同时空但有强联系的镜头,通常蕴含象征意义。
              表现蒙太奇是以镜头队列为基础,通过相连镜头在形式或内容上相互对照、冲击,从而产生单个镜头本身所不具有的丰富涵义,以表达某种情绪或思想。其目的在于激发观众的联想,启迪观众的思考。
              具体来说,它分为抒情蒙太奇、心理蒙太奇、隐喻蒙太奇和对比蒙太奇。抒情蒙太奇常见于空镜头的使用,在叙事中恰当地切入象征情绪情感的空镜头,起到表达作者和人物内心情感的作用;心理蒙太奇是人物心理描写的重要手段,表现为梦境,内心场景,幻觉,回忆等场景的表现,类似于叙事的插叙;隐喻蒙太奇有有着强烈的象征意义,这种手法往往将不同事物之间某种相似的特征突现出来,以引起观众的联想,领会导演的寓意和领略事件的情绪色彩;对比蒙太奇类似文学中的对比描写,即通过镜头或场面之间在内容(如贫与富、苦与乐、生与死,高尚与卑下,胜利与失败等)或形式(如景别大小、色彩冷暖,声音强弱、动静等)的强烈对比,产生相互冲突的作用,以表达创作者的某种寓意或强化所表现的内容和思想。
              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表现蒙太奇的使用,很多带有意象的使用,有关相关意象的使用,这里举个很美的例子:
              廿岁的乳房像两只动物在长久的睡眠
              之后醒来 露出粉红的鼻头
              试探着 打这哈欠 找东西吃仍旧
              长大 长

              ----《野兽派》
              (备注:诗人夏宇,1956年生,毕业于国立艺专影剧科。十九岁开始写诗,是一位发迹甚早的女诗人,早期曾参加草根诗社,诗集未出之时,即入选1981年由张默所编的《现代女诗人选集》可见其受瞩目的程度,阴性书写魅力更努力挑逗诗的界线与多样性)
              对于这段诗的理解,还是得从关键词“乳房”开始,属于女性特有的性征,逐渐成长,代表这女性意识从古至今的觉醒与发展,被遗忘的女性尊严如今被呼吁,男女平等得到社会广泛共识,这便是“醒来”和“长大”。
              这首诗属于当时很流行的身体写作,对于某些部位的身体写作,往往有着很强的性色彩和性暗示,这里带有的象征意味,表示我们需要去理解的。
              意象,或者在语言学里归类为符号,重要在于其所指和能指[1]之间的关系,能指指其表达面,所指指其内容面,二者的关系既是任意的,也是约定的。这里,就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我的寂寞是一条长蛇,
              静静地没有言语。
              你万一梦到它时,
              千万呵,不要悚惧。
              它是我忠诚的侣伴,
              心里害着热烈的相思;
              它想那茂密的草原——
              你头上的、浓郁的乌丝。
              它月影一般的轻轻地
              从你那儿轻轻走过;
              它把你的梦境衔了来,
              像一只绯红的花朵。
              ----《蛇》冯至
              (备注:冯至(1905年-1993年),原名冯承植,直隶涿州人。鲁迅曾称赞他是中国最优秀的抒情诗人。他与卞之琳一起被认为是中国新诗史上的现代派大家。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
              一切意指系统都包含一个内容平面(E)和一个表达平面(C),意指作用则相当于二者之间的关系(R),这样我们就有表达式ERC[2]。但是某些情况下,这样一个意指系统又可以成为另一个意指系统的单一成分,如,第一系统成为第二系统的能指部分,即(ERC)RC,则扩展出了涵指平面,形成了二级符号系统。
              这里,蛇的意象有着男根的象征,而花的意象有着女阴的象征(皆源自古印度),这里的诗便有了性幻想(梦中性行为)的意味,当然既然蛇有着男根的意象,也就有了男性的象征,花同理,所以一般泛化的理解为诗人对女子的思念之情。
              “这首诗的一大特色就是它奇特而幽深的比喻:诗人将暗恋之思说成是“寂寞”,并将其比喻成“蛇”,其想象是奇特的。更奇妙的是,这条相思之“蛇”不仅不使人恐怖,而且还是我“忠诚”的伴侣,还有热烈的乡思(此处“乡思”实谐音“相思”),甚至还化为你头上浓郁的头发,还能如轻柔的月影盈盈轻行。这“蛇”也真是至情至性的通灵之蛇啊!奇绝的比喻还有将“你”头上的“浓郁的乌丝”当成“茂密的草原”。作为“忠诚的伴侣”的相思之“蛇”行走之径自然是茂密的草原,但这草原又艺术地化为了你的浓郁的秀发,这又是多么奇特的想象,又是多么具有审美趣味的比喻啊!蛇与秀发的关系不禁使我们想起古希腊美妙的神话,有着姣人可爱面容的美杜莎,其秀发上却是无数吐着红信的毒蛇,见到她真实面容的人瞬间化为石头,美与恶的合体之神又是多么令人神奇啊!或许冯至的蛇与秀发的想象也受到此神话的启示吧。”(摘自百度百科)
              符号学的引入,对蒙太奇乃至电影的发展影响深远。我们要知道,蒙太奇作为电影的基本语言形态,是拥有无尽的可能性的,所以,学习蒙太奇并掌握蒙太奇的相关使用方法,是一个影视工作者的必经之路。
              [1]例如“玫瑰”,能指表示语言上的声音“meigui”,所指可以表示一种植物,也有时表示爱情。
              [2]比如E是“白色”,如果R是中国文化的约定,则C会表示“丧事”;如果R是欧洲文化的约定,C会表示“纯洁”


              7楼2017-03-12 01:17
              回复
                第二章:台上的舞者和台下的掌声
                我们追溯新时代的艺术进程,从18世纪的新古典主义到印象派,再到马蒂斯和马列维奇的转折点,艺术从真实的表达最终一步步走向了对于某种感受某种意识的表达,统一的标准和价值观走向了多样化,问题随之产生,究竟怎样的才是艺术,怎样的才算是美。谈美在美感体验上给了我们明确答复,即美是瞬时体验,是无我思考的,即我感受它是美的,它就是美的,那么艺术呢?艺术是否存在标准呢?我们发现,优秀的美术作品各有各的出彩的地方,影视作品亦是如此,一元走向多元似乎是人类的必然,统一的思想无法适用于人类,但是,为何幸福的家庭总是相似的,悲惨的家庭又各有各的不幸呢?
                于是,我们又回到了人这种生命体上。
                之前,我们是向创作者发问,创作者有着自己不同的想法,但是作为接受者的观众们,他们的评判更加客观,因为“幸福的家庭总是相似的,悲惨的家庭又各有各的不幸”这句话,是旁观者而不是幸福的人们所说的。
                也就是说,观众们觉得优秀,那便是优秀的。细田守先生所言:“导演是带给观众幸福的角色”,正是如此。
                但是,创作者创作,必须是有属于自我的创作欲望,即创作者创作的故事,首先得打动自我,这便是第一条。若自我无法打动自我,那么奢求打动别人,是否又是苛求呢。
                作品由创作者呈现到了观众手上,观众感知作品,与作品相互感应,这便是第二条的所在,即创作者与感受者的互动,为何要使用蒙太奇来引导观众,为何要有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艺术不仅仅只是艺术家的自我意淫,更是对于观众们一次幸福的体验。这里,并不意味着艺术有着统一的,观众一定能看懂的标准。伟大的艺术,必然有着自我的追求,但是它必然能被大多数人所“欣赏”,伟大艺术的覆盖面,远远大于真正能欣赏他们的群落,这便是“泛化误读”的魅力。而能被大部分人接受的泛化误读部分,便是表层,在叙事向mad方面,便是剧情,即故事。(内层即思想内核)
                那么重心回到了故事,怎样的故事能被大多数人欣赏,并打动大部分人呢。
                还是先从小说三要素说起,提到人物,形象感极强的人物必须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他的服化道,他的行为举止,要能树立起人物形象,让观众对人物是怎样的人有大致概念;同时他的所作所为,必须符合他的教育背景、成长环境和性格特征,即人设立体,并行为动机合理。
                这里再补充一下,行为的描写往往十分重要,行为有性格的因素,决定与人物的社会角色、年龄层次、地域风貌、现实境遇,因而他对性格有着极强的反铸力。
                人物与人物,人物与环境之间的矛盾,构造了剧情(故事情节),故事情节从开头到结尾都支撑起了整个作品,所以我们的剧情,从开头到收尾,必须能紧紧地吸引观众。波浪式一波三折的老套结构,恰到好处的伏笔和留白(有意注意的基本要素),最后悬念揭示的爆发(高潮),这些,都是基本要素,老调常谈,又不得不提。
                最后提到矛盾,即两难,两难在魅力在于无结论,即二者都无法达到happy end,观众与创作者一起苦恼,而对于艺术而言,人们因苦恼而高贵。二难的树立在于二者的势均力敌,无论选择哪一方都理由充分,因此都在把对方引入深渊,构成危势平衡,最后形成无解。黑格尔将其归结于“两个片名都具有充分理由,相持不下又相辅相成的悖论”,又称“二律背反”。这里必须说明,两难必定无解,不存在调解方案,否则便俗套,便是用聪明取消了宏伟,伟大的作品,必定存在没有答案无法解决的不封闭状态,并把我们都裹卷在其中。这就是伟大,如果你们需要例子,比如白色相簿,又比如红楼梦。当然有些艺术作品,并非存在天律的两难,此时可以尝试局部的小结构,埋下一些两难或者未知的影子,也是不错的举措。
                那么我们的作品又应该是怎样的呢?
                艺术作品必须有对人类充分的关怀,他来源于我们的生活,是一种主观经验和情感生活的表现,同时,他表达了我们人类的共性,能把所谓的外行引入创造的世界。优秀的作品关心人类的生命状况,人在不同成长过程(变化了的现实)中的生命状况,这些的总和,便是人生,便是人生况味。因为最美好的馈赠,来自于人生。这便又回到了我们的人物,我们的人物不是静止的,而是变化的,他们在变化的现实中做出反馈并被反铸,“我们认为,性格是在与人与事件的接触中慢慢形成的。在我们看来,在主人公一生的任何时刻都和他相符的性格是一种抽象的结构,而不是现实”(安莫洛亚),而这,便是人生意识。
                当然对于我们的mad,这也同样适用。比如3酱的四月是公生的成长,是对于自我的认知变化和对音乐的态度变化,是对身边的人的态度变化。当然mad时间有限,很多时候,我们是表达创作者一时的情感和思想,比如视觉系,比如已经有理论指向的概念系。
                只有表现人生,关心人类的生命状态,欣赏者才能被拉入共同体验中去。这样我们创作者才能与感受者充分互动,彼此交流。
                mad是展示自我的舞台,这舞台上不仅仅有灯光,有led,有音乐,有道具,还有我们。


                8楼2017-03-12 01:17
                收起回复
                  第三章:不仅仅是一抹笑
                  一颦一笑,在不同的剧情架构和不同的剧情环境,往往有着不同的寓意,有的时候,它代表着坚韧(《四月是你的谎言》),有的时候,它代表着欣慰(《angel beats》),有的时候,它代表着愠怒(《爱乐之城》),有的时候,它代表着自信(《钢之炼金术师》)。
                  对于细节性的把握,一直是很多新手的局限,如何设置细节,让他有的丰富的寓意,能承上启下,能作为潜台词,能作为伏笔亦或是成为回廊的节点(爱乐之城),这需要在整体编排上有着足够的匠心和思考。
                  这,就是让平淡的剧情充满活力的魔法。
                  前面说到,我们的作品是需要观众和创作者进行足够的互动,那么如何在作品中时刻保持和观众的良性互动,是所有创作者应当注意的。
                  对于观众,最容易引起共鸣的是潜台词。对于影视作品中潜台词的使用,我们一般分为三类:
                  台词、动作和影像。
                  台词中的潜台词,最接近我们的生活,它可以是明喻(“她是个洋葱,你得层层剥开”《弱点》(2009)),也可以是暗喻(“月亮真美啊”《うまい恋文といい恋文》(1987)),也可以是欲言又止(“算了---我这种人也---”《恋爱情结》(2012)),也可以是误解(“话说...她是不是也喜欢翔太啊”《好想告诉你》(往往这种最容易产生误解和错觉)),也能是声东击西,亦或是一语双关。
                  动作中的潜台词使用往往有着极强的目的性,一个小动作可以作为肢体语言往往有着很强的暗示(常见的将喜欢的人的胳膊抱在胸里,解开最上面的几粒扣子),习惯性动作则是人物性格和生活的真实写照(比如听音乐时喜欢摇摆),而人物的节奏和速率则传达了人物所处的状态(急躁的时候喜欢抖腿)。
                  影像中的潜台词其实便是蒙太奇的运用,当然除此之外还有声音意象(《大白鲨》中铃铛声所映射的丧钟声)和道具意象(《狼的孩子雨与雪》中对于书本的使用)的使用,也能传达出丰富的信息。
                  其实潜台词的使用不仅仅是给出细节,提供伏笔,设置悬念,其实我们的潜台词还能提供主人公的身份信息,暗示教育背景和生活环境,亦或是对性格进行一定的反铸,使得剧情的发展更加可信。
                  有关什么样的悬念才算真正的悬念,这里有着一定的争议:究竟是让观众在期待中还是在疑问中进行观影。当然二者皆可,在于把握能否适度。期待源自提示,主人公的经历、潜台词,主人公和其他人物之间的联系,我们根据我们的生活经验猜测剧情未来的发展方向,并对未来发展有一定的自我见解。而疑问源自意料之外的溢出信息,比如突然出现的人物、事件,亦或是导演有意图的设置的非线性叙事结构,这些未经解释或预兆就出现的非期待事件在意料之外出现,而导演在后文中逐渐揭开谜题。
                  何为适度,其实在于出现悬念后处理后文的方式,后文的处理其实就是实现期待和揭开谜题的过程,这个过程一定是跌宕起伏,不断的实现,又不断的出现新的可能性,最终揭开最终的谜底,回答观众真相。
                  总之,悬念之设,需要防止两种倾向,一是一览无余,二是彻底保密。因为它们都不能吸引和保持观众的注意,更不论其他了。
                   中国传统戏曲花映月掩,曲径通幽,历来反对直露简陋,但也明显地抵拒那种颇费猜想的躲藏方式。总的说来,中国观众更流连那种居高临下、比较超逸的欣赏态度,不喜欢在剧场中花费太多的心力。对此,盖叫天又是数语道破:
                  不好的戏,演员上场一抖袖,一念引子,下面的戏观众已经料到了八九分。这样的戏,观众就自管自抽烟喝茶去了。好的戏,观众不知后事如何,随着演员,随着戏的变化,一步步、一层层地深进去,看得津津有味。最好的戏,是故事情节,观众全都知道,甚至自己也会唱,但每次看,每次都感到新鲜,总像第一次看的一样,戏能演到这样才算到了家。(盖叫天:“《武松》的表演经验”,《粉墨春秋》。)
                  悬念的设置,在原则上为观众注意力的持续创造了条件,但是,一个很长的演出依凭着一个总悬念,是否能保证观众的注意力自始至终不松懈呢?这就牵涉到注意力加固的问题。
                  注意力的加固,大致有两种主要办法,一是小悬念的连缀;二是节奏的调节。
                  先说小悬念的连缀。
                  从一开头提出问题到最终解决问题,构成一个大悬念,没有这个大悬念,观众注意力的方向就会随意晃动,甚至还会因失去了最终目标而使注意力流散,就像没有既定流向的流水渗失在黄沙干土中一般;然而,如果光有这个大目标而没有一系列中间环节,水流仍然难于抵达。观众心头埋伏着大悬念,但他们的注意力所面对的却是一个个接连不断的小悬念。一波未平,又起一波,波涌浪迭,峰回路转,最后抬头一看,原来已到了解决大悬念的时分。在特别复杂的某些戏中,小悬念又可由更小、更精细的微型悬念构成。
                  西方戏剧家曾描画过这种珠联式悬念系列的示意图:那是一个弧形曲线,表示着全剧的总体悬念;细一看,这个弧形曲线是由许多小弧形构成的,恰似一个弯弯曲曲的花边;再细看,小弧形更由密密层层更小的弧形组成。
                  为了紧紧地牵住观众的注意力,悬念的组合会达到粗中有细、间不容发的地步。如果任取一出结构严密的大戏进行分析,人们即可看到,在大开大阖之间,每件事,每个场面,每个纠葛,都有新的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一环紧扣一环,直通高潮的结尾。焦菊隐曾把这种加固观众注意力的办法,称之为“连环套”,他说:
                  “剧情的发展,最好能一环套一环、一扣套一扣。像个九连环。作家用合乎生活情理的偶然事件与必然事件,把故事编织起来,在这中间,又把主要的事件突出强调起来,就能吸引观众。……《四进士》的情节安排,就是这样。从杨春买妻,引出杨素贞与他的矛盾,遇上毛朋私访,发现了冤情,替素贞写状。杨春撕毁了婚书,与素贞结为兄妹,愿意帮助她去申冤告状。路上兄妹分散,素贞遇上流氓,流氓又遇上爱打抱不平的宋士杰。……这样发展下去,事件越来越复杂,人物越牵涉越多,矛盾越来越大……”(焦菊隐:《豹头·熊腰·凤尾》)
                  焦菊隐认为,这种技巧的采用,出自于艺术家对于生活逻辑的自然提炼,因而观众都易于接受。
                  再说节奏的调节。
                  环环紧扣、层层叠加的注意,也容易使观众产生疲倦。作为一种拖延时间很长的过程性艺术,只知加重刺激的分量而不知调节,会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
                  江海夜航,航标灯一闪一闪,明灭有间,这不是为了节省电力,而是经验证明,它们比无间歇的长明灯更能刺激航海家们的注意。在戏剧中,要使观众的注意和期待心理一直保持到剧终为止,必须经常变换速度和节奏,克服任何一种单调,包括分量很重的单调,因为任何单调都会使观众的注意力消失。
                  无论是一次放学后离别的轻抚,一次夕阳下的回眸一笑,任何一次细节的出现,都能让观众保持更宏广、更深入、更细致的情感,才是我们的终极追求。


                  9楼2017-03-12 01:19
                  收起回复
                    番外:我们表白的方式
                    成长至今,已近廿岁,喜欢过人,也爱过人,告白过几次,但也基本无功而返,能成为朋友,也已是万幸。
                    如何告白,如何才能传达自己的心意,有时,我们总说真心,总说诚意,但这只是大前提,我们不能脱光光的站在喜欢的人面前,说:这就是我我喜欢你。
                    讲故事也是这样。
                    对待我们的故事,该如何向观众传达,其实也是有一定的技巧的。之前说了有关手法,主题和细节,最后的番外,就补充一下一般的常用套路。
                    首先是常见的直线结构,将故事一点点娓娓道来,之前缓慢的节奏,逐渐将人物、人物与人物之间的联系、故事发生环境呈现出来,这是在影视剧中我们最常见的方式,因为是按照时间顺叙,易于理解,当然在mad当中使用要极其注意节奏的变化,否则就成了极其无聊的复刻,毕竟原来的故事我们都知道,只是想重温一遍罢了,毕竟回忆这东西,还是在告白的桥段挺催泪的。
                    交汇在于多条线索的补充,就像树根一样逐渐将故事内容丰富壮大,其实可以看做插叙的灵活运用,比如eva中随着剧情发展对父子关系的补充,对整个人类补全计划的补充,逐渐丰富剧情框架,形成粗壮的树干,长成参天大树。
                    分支往往出现于多主角的情况下,这时根据每个主角的发展出现分叉,主角所处时空不同,剧情各自发展,但保持一定的弱联系,比如re0中486和EMT的双线处理,让蕾姆这一角色有更好发挥空间,同时更好展示486的成长,最终成长后的486和EMT重逢,支线重新汇合,剧情走向高潮。
                    回廊是最出人意料的方法,也是最讲究技巧的方法。这里的回廊一般作为倒叙的存在,先呈现后文留下悬念,再回到开头进入线性叙事,这样做可以提前进入小高潮,不失为抓住观众注意力的好方法,比如re0的开头,先给出男女主死亡的场景给足悬念,再从头叙述,可以说从一开始就牢牢牵住了观众的心。当然比较另类的《爱乐之城》的回廊也可以说是非常值得学习的,先顺叙再回廊的使用让人耳目一新,回廊的切入点也十分巧妙,第一个回廊能在单独叙事的情况下很好的让男女主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PS:在切入点音效先出画面再切是非常好用的方法)。而第二个回廊则是让观众深刻感受到了男女主之前深沉的感情和彼此的惺惺相惜,让本片达到了浪漫的顶峰。
                    当然,其实在告白的时候,也真的不会想那么多。
                    记得那天,她打来了电话,已经醉了的她,哭了。在中传学编导很累,很累,繁重的课业,复杂的人际关系,以及和别人相比总是很差劲的自己。我已经不记得那晚具体说了什么,我只记得那晚,我和她说很久很久以前的故事,我眼中的她,以及我眼中的未来,我和她说:我喜欢你,即便你老了,即便你现在有男朋友了,等你是电影导演,我是动画导演了,也是如此。
                    她已是泣不成声。
                    套路再深,也敌不过真情实感的流露,如春风,如江流。
                    曾经有人问我为什么喜欢做情感向的mad,也许,我只是想有那么一天,我唱的歌,能被星星听到,它能闪一闪,闪一闪,亮晶晶。


                    10楼2017-03-12 01:20
                    回复
                      小记:别忘了一杯茶的香
                      mad发展至今已经有数十年了。
                      mad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创作,困境如何,未来如何,这种思考从未停歇。
                      从最初表达对自己喜欢的动画的热爱,到表达对二次元的热爱,再到表达一种情感或是一种想要创作的欲望,爱、感情、发泄、故事、自由创作等等组成了我们的mad,但如今mad的发展却日趋同质化,老人远去,新人涌进,新生代如何呼唤百花齐放的浪潮,如今仍坚持不懈的老一代又如何引领时代走向,这将是打破困境的希望。
                      这时有人想到了艺术,想到了对于更多领域知识的汲取,Umika所引出的Visual Effects和Storyboard的双合作模式间接引入了编剧这一重要角色(这也佐证了导演思维对于剪辑的重要性),更有直接的绘画和设计也早已被运用到mad当中去,如何让mad回归影视大家庭,走上作为一种艺术创作方式的发展道路,如今已有先行者踏上旅途。
                      但无论如何,身为一个创作者的本心,不能忘却,为了所谓的人气亦或是“某些应付”而创作,恰似无病呻吟,无情无感。不若静下心来,多走走,多看看,捧一本书,啜一口茶,从生活中汲取灵感,将我们对生活、人生、社会、世界的态度或情感注入到我们的创作历程中去。
                      如此这般,我们的mad,才相比较于流水线下的茶饮品,能有真正属于一杯茶的香。


                      11楼2017-03-12 01:21
                      回复
                        本文参考资料:
                        《影像的原则》富野由悠季
                        《观众心理学》余秋雨
                        《艺术创造学》余秋雨
                        《西方影视美学》南野
                        《编剧的言外之意》[美]Dr. Linda Seger
                        《谈美》朱光潜


                        12楼2017-03-12 01:21
                        回复
                          注:完整版下载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hsFUOxY 密码: 8j3p


                          15楼2017-03-12 01:31
                          回复
                            我纯剪王表示 感觉特效和视觉冲击 被妖魔化 。特效视觉冲击 很容易留住观众看到最后 没毛病。要走心的话可以在这个基础上走啊 。


                            来自Android客户端17楼2017-03-12 08:26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