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defined
转机来自于一次看似徒劳的询问。在距离雨都边界数里外的一个小型聚居点,林墨遇到了一个相对年轻的男子,看起来不到三十岁,皮肤粗糙,带着常年户外劳作的痕迹,但眼神里没有附近居民那种彻底的麻木,反而掺杂着困惑与一丝不易察觉的焦虑。几块还算新鲜的食物和一副愿意倾听的姿态,让这个名叫阿健的年轻人打开了话匣子。他,曾是雨都——或者按他的说法——晶辉城的居民,而且是在那场“巨变”发生时,凭借矿场工作挣了不少钱,然后雄心勃勃打算去外界闯荡的离开者之一。
阿健的叙述带着年轻人的直白,但也充满了信息断层,他对深层的问题似乎并不敏感,更关注自身的经历。
“那地方,以前可是个好去处!”阿健的语气里甚至带着点怀念,“就差不多一个月里头,一下子全变了!说是发现了不得了的矿,一种会发光的石头,值大钱!”
据阿健描述,晶辉城几乎是在一夜之间被推上了发展的快车道。庞大的外部资本和力量介入,矿场迅速建立并扩大,带来了海量的工作机会和惊人的收入。
“那时候在矿上干活,或者做点相关生意,来钱太快了!”阿健比划着,眼中闪过一丝过去的光彩,“新楼哗哗地盖起来,路上跑的都是新車,晚上哪儿都亮堂堂的,热闹得很!我们那会儿都觉得,好日子这才刚开头呢!”
他和其他许多年轻人一样,沉浸在快速致富的喜悦和城市日新月异的繁华中。对于开发带来的变化,他们并非完全没有察觉,但普遍不以为意,或者认为那是发展必须付出的微小代价。
“挖矿嘛,动静肯定大点…听说河水有点变浑,山里挖得有点秃…”阿健挠了挠头,语气有些含糊,“但当时谁在乎那个?能挣钱就行!再说了,上面的人不也说没事嘛,说是有新技术处理…我们也就没多想。”
他承认,当时城里也有过一些不同的声音,有老人嘀咕说以前的山清水秀没了,也有零星的人说这样挖下去会出问题。
“觉得他们有点瞎操心…”阿健坦言,“挡着大家发财的路不是?而且也没见真出什么大事…矿上、城里管事的人也都说没问题,一切都在掌控之中。”
在这种普遍乐观的氛围下,阿健和他的一些朋友在矿上挣到了一笔可观的积蓄后,便萌生了去更大的世界闯荡的念头。
“觉得这地方到底还是偏,钱挣到了,就该出去见见世面,搞点更大的。”他说。于是他们离开了,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并未太多留恋身后的故乡。
然而,当他们在外面经历了一番起伏,最终决定或因思念、或因不如意而返回晶辉城时,看到的却是完全超乎想象的景象。
“我们都傻了…”阿健的脸上露出难以置信的神情,“就…就变成这样了!那雨…那鬼一样的雨,在天上挂着,太阳却那么大!根本进不去!靠近一点那雨滴就能把人身上打穿个洞!”
他们试图联系城里的人,但所有通讯都断绝了。绕着边界走了很久,除了同样被挡在外面、一脸茫然的零星归来者,再也找不到任何一个熟悉的人能告诉他们里面发生了什么。繁华的城市寂静无声,被笼罩在那片诡异致命的晴空雨幕之下,成了绝对的禁区。
“完全不知道怎么回事!”阿健的声音里充满了挫败和迷茫,“走的时候还好好的,虽然挖得是狠了点,但也不至于…不至于变成这样啊?!这才多久?”
他提供的线索断裂在污染发生的早期。他只知道城市因矿而兴,充满了机遇和繁荣的表象,大多数人都沉浸在发展的浪潮中,对环境破坏的迹象虽有隐约察觉,但并未真正重视,甚至主动或被动地忽略了那些微弱的警告声。他们离开时,城市依然在高速运转,并未显现出立刻崩溃的征兆。对于雨都如何变成现在这副诡异模样,他毫无头绪。
林墨沉默地听着。阿健的故事描绘的是一幅更微妙、也更普遍的图景:一个社会在短期经济利益的巨大诱惑下,集体选择了忽视可持续发展的隐患。问题在早期就已埋下,但被繁荣的表象所掩盖,直到某个临界点后,发生了无法预料的、可能是规则层面的剧变。
线索似乎又断了。知道了过去繁荣和忽视的因,却无法解释现在这诡异结果的果,更找不到进入其中的方法。雨都,依旧像一个无解的谜题,被封锁在它自身酿成的、阳光与怪雨交织的苦果之中。
他站在边界外,望着那片诡异寂静的区域。矿场的轮廓在內围若隐若现,曾经是财富的象征,如今却像是灾难的纪念碑。突破口在哪里?难道真的无解?
林墨的目光变得深邃。穿越回故事发生前?这个念头再次浮现。但即使能回去,面对一个正在享受发展红利、对潜在危机浑然不觉或故意忽视的城市,他又能做什么?直接对抗矿场?那无异于蚍蜉撼树。矿场的目的,其背后势力的真正意图,是好是坏,也不能仅听这片面之词。
他需要更多的信息,需要真正理解那矿物的意义,需要看清这繁荣表象下脆弱的根基。以及,最重要的,如何让这条走向诡异封锁的时间线,能有机会收缩向一个不同的未来。
雨都无解?或许只是尚未找到正确的钥匙。而这把钥匙,可能藏在过去,藏在那个“选择之月”的某个被所有人忽视的关键节点上。他转身离开边界,背影决绝。下一次再来,他需要的不仅仅是观察,而是一个进入历史、扭转局面的契机。
转机来自于一次看似徒劳的询问。在距离雨都边界数里外的一个小型聚居点,林墨遇到了一个相对年轻的男子,看起来不到三十岁,皮肤粗糙,带着常年户外劳作的痕迹,但眼神里没有附近居民那种彻底的麻木,反而掺杂着困惑与一丝不易察觉的焦虑。几块还算新鲜的食物和一副愿意倾听的姿态,让这个名叫阿健的年轻人打开了话匣子。他,曾是雨都——或者按他的说法——晶辉城的居民,而且是在那场“巨变”发生时,凭借矿场工作挣了不少钱,然后雄心勃勃打算去外界闯荡的离开者之一。
阿健的叙述带着年轻人的直白,但也充满了信息断层,他对深层的问题似乎并不敏感,更关注自身的经历。
“那地方,以前可是个好去处!”阿健的语气里甚至带着点怀念,“就差不多一个月里头,一下子全变了!说是发现了不得了的矿,一种会发光的石头,值大钱!”
据阿健描述,晶辉城几乎是在一夜之间被推上了发展的快车道。庞大的外部资本和力量介入,矿场迅速建立并扩大,带来了海量的工作机会和惊人的收入。
“那时候在矿上干活,或者做点相关生意,来钱太快了!”阿健比划着,眼中闪过一丝过去的光彩,“新楼哗哗地盖起来,路上跑的都是新車,晚上哪儿都亮堂堂的,热闹得很!我们那会儿都觉得,好日子这才刚开头呢!”
他和其他许多年轻人一样,沉浸在快速致富的喜悦和城市日新月异的繁华中。对于开发带来的变化,他们并非完全没有察觉,但普遍不以为意,或者认为那是发展必须付出的微小代价。
“挖矿嘛,动静肯定大点…听说河水有点变浑,山里挖得有点秃…”阿健挠了挠头,语气有些含糊,“但当时谁在乎那个?能挣钱就行!再说了,上面的人不也说没事嘛,说是有新技术处理…我们也就没多想。”
他承认,当时城里也有过一些不同的声音,有老人嘀咕说以前的山清水秀没了,也有零星的人说这样挖下去会出问题。
“觉得他们有点瞎操心…”阿健坦言,“挡着大家发财的路不是?而且也没见真出什么大事…矿上、城里管事的人也都说没问题,一切都在掌控之中。”
在这种普遍乐观的氛围下,阿健和他的一些朋友在矿上挣到了一笔可观的积蓄后,便萌生了去更大的世界闯荡的念头。
“觉得这地方到底还是偏,钱挣到了,就该出去见见世面,搞点更大的。”他说。于是他们离开了,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并未太多留恋身后的故乡。
然而,当他们在外面经历了一番起伏,最终决定或因思念、或因不如意而返回晶辉城时,看到的却是完全超乎想象的景象。
“我们都傻了…”阿健的脸上露出难以置信的神情,“就…就变成这样了!那雨…那鬼一样的雨,在天上挂着,太阳却那么大!根本进不去!靠近一点那雨滴就能把人身上打穿个洞!”
他们试图联系城里的人,但所有通讯都断绝了。绕着边界走了很久,除了同样被挡在外面、一脸茫然的零星归来者,再也找不到任何一个熟悉的人能告诉他们里面发生了什么。繁华的城市寂静无声,被笼罩在那片诡异致命的晴空雨幕之下,成了绝对的禁区。
“完全不知道怎么回事!”阿健的声音里充满了挫败和迷茫,“走的时候还好好的,虽然挖得是狠了点,但也不至于…不至于变成这样啊?!这才多久?”
他提供的线索断裂在污染发生的早期。他只知道城市因矿而兴,充满了机遇和繁荣的表象,大多数人都沉浸在发展的浪潮中,对环境破坏的迹象虽有隐约察觉,但并未真正重视,甚至主动或被动地忽略了那些微弱的警告声。他们离开时,城市依然在高速运转,并未显现出立刻崩溃的征兆。对于雨都如何变成现在这副诡异模样,他毫无头绪。
林墨沉默地听着。阿健的故事描绘的是一幅更微妙、也更普遍的图景:一个社会在短期经济利益的巨大诱惑下,集体选择了忽视可持续发展的隐患。问题在早期就已埋下,但被繁荣的表象所掩盖,直到某个临界点后,发生了无法预料的、可能是规则层面的剧变。
线索似乎又断了。知道了过去繁荣和忽视的因,却无法解释现在这诡异结果的果,更找不到进入其中的方法。雨都,依旧像一个无解的谜题,被封锁在它自身酿成的、阳光与怪雨交织的苦果之中。
他站在边界外,望着那片诡异寂静的区域。矿场的轮廓在內围若隐若现,曾经是财富的象征,如今却像是灾难的纪念碑。突破口在哪里?难道真的无解?
林墨的目光变得深邃。穿越回故事发生前?这个念头再次浮现。但即使能回去,面对一个正在享受发展红利、对潜在危机浑然不觉或故意忽视的城市,他又能做什么?直接对抗矿场?那无异于蚍蜉撼树。矿场的目的,其背后势力的真正意图,是好是坏,也不能仅听这片面之词。
他需要更多的信息,需要真正理解那矿物的意义,需要看清这繁荣表象下脆弱的根基。以及,最重要的,如何让这条走向诡异封锁的时间线,能有机会收缩向一个不同的未来。
雨都无解?或许只是尚未找到正确的钥匙。而这把钥匙,可能藏在过去,藏在那个“选择之月”的某个被所有人忽视的关键节点上。他转身离开边界,背影决绝。下一次再来,他需要的不仅仅是观察,而是一个进入历史、扭转局面的契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