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引发思考的一幕
昨天我去河边的公园散步,偶然看到,一个奶爸坐在石凳上,一只手推着婴儿车,车上坐着一个大概两岁左右的宝宝,他的另一只手夹着一根点燃的烟。
说实话,看到这一幕我真的有点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因为就在前不久,网上刚刚报导了一则11岁男孩确诊肺癌的新闻。医生给出的诊断是,可能跟长期大量接触二手烟有关。
在信息如此发达的今天,为什么还有人在犯这种错误?我走在河边,一直在思索这个问题。
2.找到问题根源
我感觉自己好像抓到了什么,但又不确定。回到家,赶紧翻书。终于找到了这个问题产生产生的根源:这是种心理现象,被称为“确认偏误”。
用大白话解释它就是:一旦一个人产生了某种想法或信念,Ta就会主动寻找支持这个想法或信念的证据,同时忽视、弱化或曲解与之矛盾的证据。
为什么那个奶爸会在婴儿车旁抽烟?因为他不觉得这有什么。为什么他不觉得这有什么?因为他相信抽烟不会给自己或他人,包括他的孩子,带来多大的伤害。
正是因为有了这个想法,所以,一方面即使他看到了“抽烟有害健康”的信息,他也会选择性忽略——因为这些信息与他本身的信念相矛盾。
另一方面,大数据的推送加剧了“信息茧房”的形成——当大数据知道你不喜欢看到“抽烟有害健康”相关的信息时,它就会帮你过滤掉它们,于是你再也看不到提醒你“抽烟有害健康”的信息了。
所以,一切都取决于你相信什么。
3.确认偏误的特点
“确认偏误”这种心理现象的存在,也解释了,当我与一些烟民朋友交流,抽烟对身体的种种伤害时,为什么有些人会,振振有词地举出,某个一直抽烟,却活到了八十多的老大爷的例子。
“确认偏误”的一个特点就是,会定向收集支持自己想法或信念的证据。
换句话说,当一个人认为抽烟并不会对健康有多大伤害时,他就会特别留意生活中那些特定的,抽烟的人也享有高寿的例子,而忽略掉所有那些与之相反的证据。
甚至,如果把“抽烟有害健康”的铁一般的证据摆在他面前时,他原先所秉承的信念面临崩溃的风险,他反而会更坚定的维护原有观点。这被称为 “逆火效应”(Backfire Effect)。
4.如何减少被它带偏?
其实“确认偏误”这种心理现象,在每个人身上都有,区别只是程度不一样。要减少它对我们实际生活造成的损害,我们要学会主动寻求证伪。
中国有句老话说得好:“偏听则暗,兼听则明”。当我们碰到一个问题,不是全凭自己的感觉做决定,而是收集多元信息,也就是支持我的想法的证据,与反对我的想法的证据,都拿在手上。这样一来,对问题有了一个全局性的观察,然后再去做决定,就会理性得多。
5.具体应用
具体到抽烟与戒烟的对比上,我们需要一张白纸,白纸的中央画一条线,把白纸分成了两个部分。左边的这个部分,我们列出所有可以找到的,抽烟能够带来的种种好处;右边的这个部分,我们列出,戒烟能够带来的种种好处。
在这张信息图完成之前,我们不会预先得出任何结论。在给左右两边添加内容的过程中,我们始终秉承实事求是的原则,是什么就是什么。
一旦我们觉得没办法再找到更多的信息了,就意味着这张信息图完成了。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针对问题有一个全局性的把握。
有了这个科学的决策过程,我们才可以有把握的说,自己做出的任何决定,都是理性而客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