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强迫症呢?简单说,它不是单一的某种行为,而是一类让人痛苦又难以摆脱的心理状态。
比如长期失眠,越想睡着越睡不着;口吃的人,越想控制反而越严重;社交时,越提醒自己别紧张就越紧张。还有些是想法上的困扰,比如突然冒出想伤人的念头,就整天担心自己真的会做;或者反复洗手、反复检查门有没有关好。
那怎么判断是不是强迫症呢?如果这些情况让人特别痛苦,自己转移注意力也没用,还影响到工作、学习,而且持续了半年以上,可能就是强迫症了。但如果只是偶尔检查房门,自己不觉得痛苦,也不影响生活,那就不算。
强迫症的病因
强迫症很难治疗,主要是因为病因不明确。生理上,我们还不清楚哪些生理因素会导致它,这也影响了相关药物的研发。心理上,虽然有各种解释,但要么难懂,要么让人难以认同,导致治疗没有明确方向。
现在有暴露不反应、佛教正念等方法对治疗强迫症有帮助,但患者往往不明白这些方法为什么有效,治疗中容易出错。就像赤脚医生只知道某种药能治某种病,却不懂原理,治疗效果会打折扣。所以,了解强迫症的心理运作机制很重要。
这里用的是认知疗法中艾利斯的“合理情绪疗法”(也叫理性情绪疗法),这个理论能把强迫症的心理过程解释得很透彻。
合理情绪疗法认为,强迫症患者的焦虑、恐惧不是由事件本身引起的,而是由不合理信念导致的。传统理论认为不合理信念有三种:绝对化的要求、过分概括的评价、糟糕至极的结果。但其实,“糟糕至极的结果”才是关键,因为前两种如果没有“糟糕至极”的信念配合,不会让人痛苦。比如“所有人都必须对我好”这个绝对化要求,单独存在时不会让人痛苦,只有加上“如果不是这样就太糟糕了”,才会产生烦恼。
用例子理解
以洁癖为例,洁癖患者担心手没洗干净会得肝炎等疾病。在合理情绪疗法里,得病是“事件”,但这个事件本身不会带来心理痛苦。你去接触真正得肝炎的人会发现,他们的情绪状态往往比洁癖患者好。
让人焦虑的是“一旦得病就糟糕透顶”这个不合理信念。患者为了摆脱痛苦,就反复洗手,想避免得病。但洗手时,他们会不断想“得病太糟糕,一定要避免”,这反而强化了“得病很糟糕”的想法,让焦虑更强烈。而强烈的负面情绪又促使他们更想通过洗手来安心,从表面看,就成了强迫动作。
告诉洁癖患者“正常生活中感染肝炎的几率很小”没什么用。就算他们不担心肝炎,只要觉得身心或利益受损是很糟糕的事,还会担心高血压、糖尿病等其他问题。
佛陀曾经对生老病死有强烈恐惧,影响到正常生活,这和强迫症患者很像。但佛陀没去找长生不老的方法,而是通过解决“灾难性联想”来消除痛苦。他在《阿含经》里说,人会被两枝箭射中,身体上的箭(比如疾病、酸痛)无法避免,但心里的箭(痛苦)可以免除。这和认知疗法的理论一致,就是不把生老病死想得太糟糕,从而减轻心理痛苦。
再比如,有些强迫症患者会突然冒出伤害别人的念头,就担心“自己真的会这么做,一旦做了利益就会受损,那就太糟糕了”,于是产生恐惧、焦虑。但普通人也会有这样的念头,却不会有强迫症状,就是因为没有这种灾难性联想。当患者的灾难性联想变弱后,就算有伤害别人的念头,也只会觉得那只是个念头而已。
呼吸强迫也常被误解,人们以为是注意力总在呼吸上导致的。但深入了解会发现,有的患者是因为生病后呼吸不畅,担心呼吸出问题会很糟糕,才开始关注呼吸。有时他们会不自觉控制呼吸,导致憋气,又觉得憋气很糟糕。其实,只要灾难性联想弱化了,呼吸强迫自然会好转。佛教里有打坐关注呼吸的训练,也没见因此增加呼吸强迫的发病率,可见关注呼吸本身只是个诱因。
社交恐惧的患者,有的担心别人伤害自己,有的担心自己表现不好影响形象,核心都是觉得“一旦身心受伤害就太糟糕了”。有患者说,自己接纳能力强了之后,知道没法绝对避免别人伤害自己,就算发生了也不觉得多糟糕,情绪就好多了,现在敢看外面打架了。
还有些人恐惧死亡,其实是把死亡想得太糟糕。有患者经过练习后说,想到死就告诉自己“死就是这样”,反而很平静,之前觉得死很糟糕时,恐惧得不行。
强迫症是因为患者有超出常人的灾难性联想——觉得身心或利益受损就糟糕透顶,这种联想带来强烈痛苦。患者以为痛苦是某个糟糕事件导致的,就想避免这个事件来安心。但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断强化“受损很糟糕”的想法,让不良情绪更严重,陷入死循环,表现出强迫行为。
只要明白强迫症是灾难性联想导致的,就能正确认识它。当前认知疗法中影响大的贝克流派,把不合理信念称为“自动思维”,它们往往会自动出现。
比如长期失眠,越想睡着越睡不着;口吃的人,越想控制反而越严重;社交时,越提醒自己别紧张就越紧张。还有些是想法上的困扰,比如突然冒出想伤人的念头,就整天担心自己真的会做;或者反复洗手、反复检查门有没有关好。
那怎么判断是不是强迫症呢?如果这些情况让人特别痛苦,自己转移注意力也没用,还影响到工作、学习,而且持续了半年以上,可能就是强迫症了。但如果只是偶尔检查房门,自己不觉得痛苦,也不影响生活,那就不算。
强迫症的病因
强迫症很难治疗,主要是因为病因不明确。生理上,我们还不清楚哪些生理因素会导致它,这也影响了相关药物的研发。心理上,虽然有各种解释,但要么难懂,要么让人难以认同,导致治疗没有明确方向。
现在有暴露不反应、佛教正念等方法对治疗强迫症有帮助,但患者往往不明白这些方法为什么有效,治疗中容易出错。就像赤脚医生只知道某种药能治某种病,却不懂原理,治疗效果会打折扣。所以,了解强迫症的心理运作机制很重要。
这里用的是认知疗法中艾利斯的“合理情绪疗法”(也叫理性情绪疗法),这个理论能把强迫症的心理过程解释得很透彻。
合理情绪疗法认为,强迫症患者的焦虑、恐惧不是由事件本身引起的,而是由不合理信念导致的。传统理论认为不合理信念有三种:绝对化的要求、过分概括的评价、糟糕至极的结果。但其实,“糟糕至极的结果”才是关键,因为前两种如果没有“糟糕至极”的信念配合,不会让人痛苦。比如“所有人都必须对我好”这个绝对化要求,单独存在时不会让人痛苦,只有加上“如果不是这样就太糟糕了”,才会产生烦恼。
用例子理解
以洁癖为例,洁癖患者担心手没洗干净会得肝炎等疾病。在合理情绪疗法里,得病是“事件”,但这个事件本身不会带来心理痛苦。你去接触真正得肝炎的人会发现,他们的情绪状态往往比洁癖患者好。
让人焦虑的是“一旦得病就糟糕透顶”这个不合理信念。患者为了摆脱痛苦,就反复洗手,想避免得病。但洗手时,他们会不断想“得病太糟糕,一定要避免”,这反而强化了“得病很糟糕”的想法,让焦虑更强烈。而强烈的负面情绪又促使他们更想通过洗手来安心,从表面看,就成了强迫动作。
告诉洁癖患者“正常生活中感染肝炎的几率很小”没什么用。就算他们不担心肝炎,只要觉得身心或利益受损是很糟糕的事,还会担心高血压、糖尿病等其他问题。
佛陀曾经对生老病死有强烈恐惧,影响到正常生活,这和强迫症患者很像。但佛陀没去找长生不老的方法,而是通过解决“灾难性联想”来消除痛苦。他在《阿含经》里说,人会被两枝箭射中,身体上的箭(比如疾病、酸痛)无法避免,但心里的箭(痛苦)可以免除。这和认知疗法的理论一致,就是不把生老病死想得太糟糕,从而减轻心理痛苦。
再比如,有些强迫症患者会突然冒出伤害别人的念头,就担心“自己真的会这么做,一旦做了利益就会受损,那就太糟糕了”,于是产生恐惧、焦虑。但普通人也会有这样的念头,却不会有强迫症状,就是因为没有这种灾难性联想。当患者的灾难性联想变弱后,就算有伤害别人的念头,也只会觉得那只是个念头而已。
呼吸强迫也常被误解,人们以为是注意力总在呼吸上导致的。但深入了解会发现,有的患者是因为生病后呼吸不畅,担心呼吸出问题会很糟糕,才开始关注呼吸。有时他们会不自觉控制呼吸,导致憋气,又觉得憋气很糟糕。其实,只要灾难性联想弱化了,呼吸强迫自然会好转。佛教里有打坐关注呼吸的训练,也没见因此增加呼吸强迫的发病率,可见关注呼吸本身只是个诱因。
社交恐惧的患者,有的担心别人伤害自己,有的担心自己表现不好影响形象,核心都是觉得“一旦身心受伤害就太糟糕了”。有患者说,自己接纳能力强了之后,知道没法绝对避免别人伤害自己,就算发生了也不觉得多糟糕,情绪就好多了,现在敢看外面打架了。
还有些人恐惧死亡,其实是把死亡想得太糟糕。有患者经过练习后说,想到死就告诉自己“死就是这样”,反而很平静,之前觉得死很糟糕时,恐惧得不行。
强迫症是因为患者有超出常人的灾难性联想——觉得身心或利益受损就糟糕透顶,这种联想带来强烈痛苦。患者以为痛苦是某个糟糕事件导致的,就想避免这个事件来安心。但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断强化“受损很糟糕”的想法,让不良情绪更严重,陷入死循环,表现出强迫行为。
只要明白强迫症是灾难性联想导致的,就能正确认识它。当前认知疗法中影响大的贝克流派,把不合理信念称为“自动思维”,它们往往会自动出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