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男不玩ml吧 关注:83,550贴子:5,151,224

传播学视角下ML系贴吧去KOL尝试与实际KOL化矛盾探究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本文为联合发布在手综避难所吧、ML玩家吧与ML游戏吧的理论探讨贴《ML系贴吧传播学视角下亟待解决的理论问题探究》的部分选段,原帖因互动量与浏览量太少而已经放弃更新
考虑到手综避难所吧吧务组已经宣布手综避难所吧中立,我选择尊重他们的选择,将原贴搬到本吧
本贴所有立场均与原帖保持一致
本帖是为了弥补ML有男不玩这场声势浩大的互联网思潮在公关角度、消费者角度之外的传播学角度的理论探究方面的缺失
我将根据本帖互动量与浏览量的情况判断是否恢复理论探究更新
考虑到原帖中原本应当补充的实证部分涉及到前ML系贴吧原神内鬼吧,我将不会再补充实证部分


IP属地:河南来自iPhone客户端1楼2025-03-03 23:28回复
    二楼自占


    IP属地:河南来自iPhone客户端2楼2025-03-03 23:28
    回复
      2025-10-02 13:37:28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原贴立场补充
      本帖仅限于传播学视角下的“亟待解决”的理论议题,仅用于互联网传播学分析研究,不涉及作者个人对ML运动的确切立场,不涉及作者对以前及未来可能的个人矛盾的立场,不涉及各个ML系贴吧之间的矛盾,不涉及本人对具体贴吧的社区运营方式、具体贴吧的实际社区管理组织及组织架构、组织内部成员的观点与立场。
      本文将会在手综避难所吧,ML游戏吧,ML玩家吧陆续发出,发出速度取决于作者打字速度,而非作者对某个具体贴吧的立场与观点。对以上贴吧的排列顺序为英文字母排列顺序与实际发帖顺序加权排列组合,不涉及本人对具体贴吧的特定观点与看法。
      作者本人仅出于对特定议题下的互联网传播学分析研究的个人兴趣的动机发出本帖,不涉及本人对目前互联网中出现的特定舆论的具体看法,本人坚定爱党爱国,拥护共产主义理想,拥护祖国统一。
      本文是针对互联网环境中特定议题下的特定传播学视角分析与评估、展望,分析文本均来源于网络环境,请后来的传播学界同仁注意这一特殊的具体情景。
      本文仅仅为学术性质的文章,本人学术水平亦有限,因而此文仅仅旨在抛砖引玉,望各位传播学界有同此志者能热情参与本文讨论,亦恳请斧正
      以上文本中涉及到的名词定义:1.ML系贴吧:泛指所有认同ML与“有男不玩”理论的(无论其是具体的游戏贴吧或者综合贴吧)贴吧。
      本文仅仅是列出作者认为的目前ML系贴吧传播学视角下理论建设亟待解决的几项理论,与列出这些理论的部分佐证材料,深入分析以下列举的理论的文章将会在日后单独发出,不包含在本帖内。
      本文适用范围:2016年以后的二次元手游相关社区及其衍生的相关舆论
      本文不适用范围:所有非上文中“本文适用范围”提及到的相关议题
      建议您打开“只看楼主”功能,获得更好的阅读体验
      本文更新速度较慢
      最后,请大家吸香香鸡


      IP属地:河南来自iPhone客户端3楼2025-03-03 23:29
      收起回复
        前言:
        前NGA手综版在ML有男不玩运动中分析的是危机公关视角下各方在这场舆论中所使用的套数,但对于在传播学视角下的分析甚少,因而也就局限在对“术”的分析。
        本文则试图弥补这一缺憾。
        在本文中,作者将列出ML运动中亟待解决的理论分析,乃至衍生的现象分析。
        而后贴出为何要列举这些理论,乃至将其视为重要地位的部分实证供大家参考。
        发帖顺序:先列理论,后贴证据
        建议在楼中楼回复与讨论
        部分与本贴无关的言论将会被删除


        IP属地:河南来自iPhone客户端4楼2025-03-03 23:30
        回复
          1. ML运动中去“KOL”化尝试与实际KOL化矛盾分析


          IP属地:河南来自iPhone客户端5楼2025-03-03 23:30
          回复
            分析背景:
            1.所有分析的传播学现象均来自于互联网开放式平台,与传统的传播学分析环境不同
            2.社区内部生产信息,发表观点的用户目的是复杂的,是同时存在有目的的和无目的的,用户的心理年龄分布是分散的,是同时存在心理成熟与心理未成熟的,用户是同时存在社群身份单一和身份复杂的
            3.用户观点是理性与非理性并存的,用户发表的观点与实际自身利益具有关联性与非关联性,换言之,用户发表的观点可能存在不符合自身长远利益诉求,也可能符合这一诉求,因此难以将用户画像设定为“理性人”。
            4.分析文本可能存在被多方面筛查的现象,包括百度自身舆论审查和特定社区内的实际舆论控制者筛查等。
            5.分析文本可能存在被刻意设计的现象,用户或者具有利益相关的用户处于某种目的刻意设置议题,生产文本。


            IP属地:河南来自iPhone客户端6楼2025-03-03 23:30
            回复
              1. ML运动中去“KOL”化尝试与实际KOL化矛盾分析
              KOL,即key opinion leader,中文译“关键意见领袖”的缩写,指的是在传播中能被相关群体接受,能在传播中对群体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人或者组织。
              基于ML系贴吧的原有组成成员均为某些二次元手游下强力社群管控的“受害者”的背景,ML运动以消费者叙事在舆论场异军突起后,这个互联网思潮下的支持者便从自身情感,或者自身利益出发自觉或者不自觉的拥护去“KOL”化的观点,从而希望实现真正意义上“言论自由”与去“社区拥护”、去“熟人社会”的目的,维护自身作为消费者的权益。
              而在实际去“KOL”化中,除去直接提出去KOL的某些社区能够以此在舆论中直接要求的方式外,也包括社区实际舆论控制者通过权限或者非权限策略降低某一已经对社区产生影响力的用户曝光的方式。当然,也存在完全放任社区内部KOL自然或者非自然形成的放养方式。
              但目前而言,经过作者对泛ML系贴吧社区环境评估后认为,以上方式均未能真正达到去“KOL”化目的,只是抑制乃至无法抑制KOL的形成。
              作者认为,尽管去“KOL”化后实现“言论自由”的愿景很美好,但在实际中,社区无法真正实现完全去“KOL”化。
              在没有特定学术背景下的公众认知中的意见领袖是拉扎斯菲尔德的“二级传播”理论下的概念,而关键意见领袖的概念则衍生于此,进而产生了相应针对方式如“只认可观点,不认可人”,在实际舆论环境中自觉要求社区内部用户只对某一个观点产生认同而非对某一个人产生认同。
              然而,信息传播的过程并非是同步的,信息的来源并非是每个用户能同时接触到的,一切信息在社区内部的传播过程必然经历由一个用户到另一个用户的过程,即便是在互联网环境下每个用户都有能够接触到原始信息的可能,但在信息传播前期,即多数用户未能得知信息时,早期的传播者必然在信息传播中占据优势地位,从而形成拉扎斯菲尔德的“二级传播”下的“意见领袖”。
              在此插入一个概念,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的单位可以是“屏”,即用户使用的智能终端一个显示屏幕内所显示的信息,由此在新媒体传播语境下可以以“屏”作为信息传播的时间单位。(对应的,印刷媒体环境中的信息传播单位可以是“页”)
              在同一时间下,用户接收到的信息只能为一个屏幕,而在具有数万活跃用户的贴吧内,可能一上午的时间便有几十个手机屏幕的新信息产生。在有限时间内,普通用户很难浏览全部的信息,更很难筛选出具有关键价值的信息(如可以产生大型影响力的信息)。因而在信息传播早期同时也是舆论发酵早期,意见领袖的出现能够带动信息传播和舆论发酵,从而使信息得到进一步传播。而在这种传播过程中,信息将被加工形成观点,此时,意见领袖完成从“信息产生影响”到“观点产生影响”的转变,意见领袖从输出信息到输出观点的这一过程中,意见领袖的社区影响力不断扩大,社区地位进而提高。
              此时,信息进一步传播,舆论进一步发展,当社区内原有的具有社区影响力的用户开始接收信息,加工信息并形成观点,如果其所生产的观点和上一级意见领袖的观点保持一致并且符合社区内“浅舆论”走向,则这二级意见领袖均可获得社区影响力,而如果这一观点与上一级意见领袖观点相悖,则社区舆论反应则会引起冲突,这一舆论冲突的形成流程在此不展开。
              由此,这一信息传播链条中意见领袖的影响力将逐步递增,最终形成关键意见领袖。
              如果抛却N级传播理论,从鲍尔洛基奇与梅尔文·德弗勒的媒介系统依赖理论来看,在早期信息传播过程中,绝大多数用户均未了解信息时,用户越是缺乏这一信息,就越是对生产这一信息的意见领袖产生依赖与认同,直到用户得到更多信息。而在这一过程中的意见领袖从而获取用户信任,增强了其在社区内部的影响力。
              关键意见领袖的发展过程有两个阶段,在初期,意见领袖的形成是信息主导的,进而可以从把关人理论的视角去分析,而在以多数用户均未得知的信息作为早期影响力扩张的资本后,其发展动力会完成从信息主导到观点主导,即通过传播缺失信息获得社区影响力到通过传播社区共识(也是社区主流群体认可的观点)来获取影响力。
              获得影响力的过程,同时也是以信息交换权力的过程,这一点,如果通过透视美国新闻业19世纪到20世纪的经营方式和发展过程即可轻易理解,即意见领袖在获取影响力的同时,也是以文化资本换取社区实际权力的过程,这一过程这是意见领袖发展为关键意见领袖的最核心也是较为隐蔽的过程。只有其影响力能够兑换为社区内实际权力,其才能成为持久的KOL,而这一过程并非KOL自身的主观意愿,而是客观进程。由此,KOL实际在社区内形成。
              此后KOL大部分多以观点主导,形成上述循环,直到其因为其生产的观点与社区主流观点相悖而被社区抛弃为止。


              IP属地:河南来自iPhone客户端7楼2025-03-03 23:31
              回复
                当然,以上的所有环节,包括信息传播,观点输出,影响力兑换并非是历时性,而是共时性的,一个意见领袖可以同时完成信息传播,观点输出,社区舆论共鸣与影响力交换的所有环节。
                只要社区内部用户无法同时获取同一个关键信息,那么上述过程必然发生,而经过不断的“必然发生”,社区内部则会形成一个又一个的实际KOL,无论其本身如何看待自身。
                而事后弥补的口号,吧务组的显性或隐性的降低曝光显然无法干涉信息传播的固有规律,由此也就形成了“越想去,越去不掉”的现象。
                在此不再展开社区内KOL的再加强,社区内KOL的“第三等级”人,社区内KOL间的观点冲突的传播模式等衍生问题,以上仅为简要分析,而非详细陈述。


                IP属地:河南来自iPhone客户端10楼2025-03-03 23:34
                回复
                  2025-10-02 13:31:28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拓展1: 社区常用识别方式下“身份政治”和意见领袖实际功能视角下的关键意见领袖形成的路径
                  在二游社区中,一个及其突出的特征便是社区长期的“身份识别”,这种违反大多数开放性社交平台的一般交往行为的行为通常出现在1.社群内部具有极强的共识;2.社群内部“意见氛围”极度高压;3.社群内部具有极强的舆论管制等的传播情景内。在一个无外部组织传播干扰情况下,社群通过不断的“身份识别”,识别舆论观点与社群共识相同或相背的“账号”,进而通过于此减少社群识别用户生成文本的识别成本。但在减少识别成本的同时,这种只经由“社群共识”的标准去识别“账号”与“账号生成内容”的行为一定会造成两种结果:“熟人社会”的形成与非可信信源下的与实际情况不符等类似的“劣质文本”在社群内部的“畅行无阻”乃至泛滥成灾。
                  而在第一个结果:“熟人社会”的形成中,社群内部通过“身份识别”的账号将被评定为“可信的账号”,进而在这一账号下的文本将被“高于正常的”信任,而一旦这种文本又在后来的传播活动中具有高传播价值,那么在其天然的会进入之前所述的“意见领袖”生产流程外,还会造成社群内部对其文本信任程度的进一步提升,该账号下传播的信息,生成的观点将被认为是“安全的”(区别于“可信的”),由此该账号将成为事实上的意见领袖。
                  意见领袖在传播活动中的功能有以下几种:1.传播信息;2.提取信息;3.分析信息;4.生成观点等。在通过一定的积累后,这一事实上的意见领袖将会在反复进行“身份识别”、“发挥意见领袖传播功能”的过程中收获相当的社群认同,此时,部分社群内部用户将会对其产生信息依赖,减少乃至放弃对其文本的识别。这进而加强了KOL化。
                  在第二个结果中:“劣质文本在高压的“身份识别”下的泛滥”则全部滥觞于社区“身份政治”。须知社群内部的劣质文本的产生实际是正常的传播现象,即因为用户自身原因,信息在传播中的失真原因等传播情景下劣质文本的产生属于正常传播现象。而在正常的社群中,这种劣质文本会在社群的舆论场中被“代谢”,即被其他用户正常识别,反驳。但在高压的“身份政治”及其所催生的“熟人社会”下,被识别为“安全”的账号所产生的劣质文本在“代谢”中的成本都变得更加高昂,即被识别为“安全”的账号本身是以社群识别系统的信用为担保的,反驳劣质文本成了“可能分裂社区”的危险行为,进而“代谢”成本将会被提升。在“生成多,代谢少”的情况下,劣质文本的数量将会不断增多,由此占据新媒体语境下及其重要的资源—“屏幕”,最终危害社群。
                  上述所有在“身份识别”下产生的后果,均有一个重要前提,即“社区无外部组织传播的介入”这一条件下。
                  而上述所有流程,均可被人为操纵,譬如“身份识别”在社区中是自发的,无组织地进行的,那么当一个组织有目的的进行介入时,其“身份识别”将会完全无法发挥功用,进而可以人为制造符合这一组织利益的意见领袖与关键意见领袖,乃至让劣质文本充斥整个社区都是有可能的。


                  IP属地:河南来自iPhone客户端11楼2025-03-03 23:35
                  回复
                    1. 为什么要将“ML系贴吧去“KOL”化尝试与实际KOL化矛盾的理论探讨列入本贴中?
                    回答一:为社区从传播学角度评估目前ML系贴吧“去KOL尝试”的实际效果提供思路探讨;
                    回答二:为社区从社区内部实际意见领袖的形成和发展流程的角度探讨未来社区应当如何应对实际KOL化提供思路
                    回答三:对某前ML系贴吧,在实际社区管理中,以“去意见领袖”为由所实行的一系列措施反而加剧意见领袖形成提出反对
                    回答四:回答社区内部目前“我们未来该怎么办”的疑问。
                    考虑到原本的更新计划中与如今某前ML系贴吧节奏发生了碰撞,于是不再公布在原有的大纲下的文稿,并删除了对某前ML系贴吧相关的讨论与实证。
                    因涉及到某前ML系贴吧相关,考虑到可能的冲突,我将把重心放在对楼中楼可能的质疑与回应中,我尽量保证在下一次更新理论二探讨前,尽快回复楼中楼中的疑问与探讨。


                    IP属地:河南来自iPhone客户端12楼2025-03-03 23:35
                    回复
                      集中讨论楼1:
                      主题:
                      理论一:ML系社区去“KOL”化尝试与实际KOL化的矛盾分析
                      拓展1: 社区常用识别方式下“身份政治”和意见领袖实际功能视角下的关键意见领袖形成的路径
                      我将在楼中楼里对讨论进行回复


                      IP属地:河南来自iPhone客户端13楼2025-03-03 23:36
                      回复


                        IP属地:河南来自iPhone客户端14楼2025-03-04 00:04
                        回复
                          3


                          IP属地:吉林来自iPhone客户端15楼2025-03-04 01:08
                          回复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25-03-04 01:12
                            回复
                              2025-10-02 13:25:28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7楼2025-03-04 01:1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