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吧 关注:152,068贴子:7,238,040
  • 15回复贴,共1

吧友们,这是一个请求帖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对联##对对子#
吧友们,我最近感觉对联这个形式从来没有系统的学习过,自己写了两句,懂对联的朋友和我讲我的平仄和对仗问题非常多,因此想系统的学习一下平仄和对仗究竟应该怎么学习,从哪方面入手,谢谢大家,下面附上自己写的一个对联
田园蕴风光朝耕暮作勤在上,
诗书诵家弦兴师重教人为峰。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4-05-22 21:06回复
    没有一点联律规则
    田园蕴风光,善播精耕勤乃上,
    笔墨传祖训,博学重教德当先


    IP属地:山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4-05-22 21:43
    收起回复
      风刃难削自把柄
      望穿奈河姻缘磨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4-05-22 21:55
      收起回复
        先学一学(联律通则)


        IP属地:浙江来自iPhone客户端7楼2024-05-24 09:38
        回复
          看你需求了,好多人连上下联都分不清,能掌握个仄起平收就已经击败世界上99.9%的人了,
          如果随便写着玩,只讲究结尾仄起平收,整体有抑扬顿挫即可。
          只要你读起来觉得朗朗上口,普通人读起来也会觉得朗朗上口,相信自己,大家都是人类,体感不会有太大差池,这样的句子发到公共平台,绝不会有人笑话。
          至于那些细节规则,是给圈内人用的,如果你身边朋友都懂对联平仄,且你不希望辛苦写的句子被他们嘲笑,那就只能学习了。没有看不起规则的意思,可以当成一种高标准或者方便实现朗朗上口的法门


          IP属地:湖北8楼2024-05-24 10:38
          收起回复
            【律诗】除了整体意境、格调之外【格】,在用字和词上也遵循【律】(韵、调、用字规则或修辞手法)。
            而对联包含了除去【韵】以外的【格】和【律】。
            1【韵】——就是韵脚,押韵。
            简单的说,就是在【律诗】或【词】固定句的固定末位字上!所需选用的字。要是同一【韵部】里的字。
            押韵即这些末尾的字,都是同一【韵部】的字。
            2【调】——就是我们说的发言音调。
            宏观归为【平】【仄】两种分类。
            微观的
            古人有【平】【上、去、入】四声。(上、去、入)归于【仄】。
            现在汉语拼音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声。(阴平、阳平)为【平】;(上声、去声)为【仄】
            【韵和调】是有很多通性的。两种抽象概念,其具象的实际运用场景,不在于文,而在发出声音。所以要理解起来,需要一并理解,它们是发音的两个要素。
            1【口、唇、齿组成的不同结构】
            2【力所引动的气流量和方向】
            无论是哪一种、那一历史时期的【韵书】(包括当今的【中华通韵】【中华新韵】)及当下不同地域的【方言口音】,其本质都是一样的!
            我国自始皇帝皇帝开始,统一【文字】!统一的【文字】是最大的公共意识。但对于【同一个文字的发音】!很难统一。因为发音,它依靠的是人类的器质!不同人种,不同基因,在先天器质结构上存在物质差异是普遍存在的!所以相比【统一文字】,【统一发音】很难很难,这是客观因素造成的。
            当然对于正常人而言,这些物质差异影响最大的是【韵】(比如有些人舌头卷幅度比正常人小),而不是【调】。如果一个人不能发出四种声调。那大概率可能属于病理性、残疾性(比如肺部异常,呼吸道异常,这些会影响发音力量的大小)。
            所以【字】在对应【调】的时候。才会有规范的意义,而且可以评级。比如普通话标准等级。而文字则没有!
            通常情况【字】在对应【调】可以采用普通话的四声规范【平仄】。毕竟【方言】有太多种!【古调】受众群体更不高!唯有普通话的四声是拥有最多受众!且一直持续的被普及的。
            汉字是有限的!不同的【平】【仄】分类,会影响字数。不同的【韵书】【平声字】和【仄声字】的数量是不一样的。这影响到遣词造句的可取之材!如果是律诗上,【韵部】越是种类多,可选同一韵部的字就会少。我们用统计法看,这样就会减少,符合格律的文字组合的整体数量。
            比如:
            【广韵】分了206个韵部
            【平水韵】106个韵部
            【中华通韵】只有16个韵部
            【中华新韵】只有14个韵部
            在封建王朝!读书识字门槛很高!而我们熟知的唐诗三百首的作者!没有几个是白丁的!所以在古代要作一首工整、又高格的诗词。按照古代【韵书】标准,你必须是高级知识分子!才能有那么多的词汇量可用!
            古人作律诗既要保证格!也要保证律!很难。所以才会出现所谓【借韵】的情况,比如我想表达的意思对应的文字。在某一【韵部】中没有合适的!只能在该【韵部】上下相邻的【韵部】中借用。
            这种情况出现的多了!!大家也发现,韵部太多的不便之处和弊端!
            比如最大的弊端——为了符【合律】【对仗】而出现【因限定字词而害意思】的情况,或者太多的【自造、自解自己看懂但其他人看不懂的情况!】尤其是【骈文】这种高难度的文体,很多人为了符合骈文格律。写出大量词不达意或用很多生僻字的文章。【这直接引发了古文运动】
            目前在写古体诗和对联时,一般采用【中华通韵】【中华新韵】【平水韵】。
            当然【对联】不看【韵】,只是不同【韵书】,【仄声字】和【平声字】的数量有差异。
            【平水韵】6276字,平韵2556字,仄韵3720字。
            【中华通韵】【中华新韵】都是四声!所以一个汉语拼音组合,只要你能发出四声!那么就是2平2仄。
            当然仄声字的轻声发音!归于平!所以【平声字音】理论上更多!
            这是合理的,因为律诗绝大部分是押【平韵】的。平韵可用的字越多,越方便。
            但是有一点!最大的忌讳就是。你在同一篇文章中!采用两种或以上【韵】的归类。
            比如“平【平】仄仄仄平【平】
            第二个平是古韵的平,今韵的仄!最后一个平在古韵中是仄,在今韵中是平。
            这种混用才能实现工整的用法。是绝对的错误!!
            其次如一个人按照【广韵】来写作!但是他不会读古音。还是用汉语拼音四声来读!按照【广韵】文字写的是工整,但读起来是满嘴拗口!那纯粹是顾头不顾尾的卖弄,还是失败的卖弄。
            这就是【文】和【曲】的区别!曲的主要形式是唱!即便在文字上看上去拗口,但在唱的时候能通过发音【曲调】使其通顺,抑扬顿挫,朗朗上口。
            所以无论是新人还是老人。我都推荐,用【新韵】、或者【通韵】。这与日常生活中的发音最是贴合。
            其实我们正常人,一般有两套发音标准。1方言2普通话。但方言只是地域性普及,而普通话是全国性的普及。
            要想在交流中!最大程度的【文】【调】【韵】的实现同一。【普通话四声发音】是最具有可行性的。
            3、用字规则、修辞手法
            宏观上说【对联】【对仗】要词性相对,名对名,动对动,形对形。大多数汉字,都是一个字有多种含义与词性。
            一般两个形式
            (1)单字词性相对。
            (2)词组和词组相对,这部分有些差异,比如单字的词性都是【动词】,组成词后就有了【名词】属性。
            比如【合同】单字看都是动词,但词组就是名词的。这种情况,可以用同类情况的单字对,也可以直接用词组对。
            【合同】可以对【议会】也可以对【条款】。【如果不是含有“双关”或者有其他要求的情况】两字所组之词能实现词性相对就可以。
            其次就是【大词性】和【小词性】。
            比如【日对星对云】。这些都是【小词性】相对(小词性相对大词性必然相对)即都是【名词】中的【天文名词】。
            如果是【大词性】相对,【日】可以对【人】。【日朗对人清】。
            结合上述情况的【日前和马上】
            再其次就是一些特殊的情况,比如【词性转化】、【词性活用】(非单字本身具有某种词性,而是结合语法、语境才有的。但是在【字的含义历史流变中】也会出现,一些特殊用法,最终归于单字固定含义范畴内的情况。
            毕竟字的发展,除了【历史事实】还有【未来的延展性、可能性】。字在未来会有新增含义的出现。
            因为,文化是不断丰富的。如果一个字的新增含义,所有人都知道了,你在用它表达这个意思时,大部分人没有认知阻碍,那么就完全符合【新华字典】收录的条件。这个新增含义也会固化为一种固态用法。)
            比如你太【水】是名词作形容词(这个应该已经被收录了,但曾经它是一个名词作动词的活用。)
            比如形容词作名词、或代词。其中存在一些【隐字】,而剩下的【字】集成了【隐字】的含义,毕竟古人受限于文字载体生产技术工艺,为了更有效表达意思,节约物质成本。会在有限的载体上缩减用字。
            当然!文字如何使用能更准确的表达意思!这是主观的。
            心有灵犀的人,说几个字,对方可能就明白了,大量信息。
            但很多情况,这种词性活用,是需要语境配合的,只有特定语境或句式!才能辅助理解。脱离语境!就说不通了。
            故而【大词性】相对,【小词性】不对,也是可以作【工对】。除了部分特殊情况!
            但是否合适!不合适!需要结合【对联】的【整体意境格调】看!如果大词性相对,小词性不对,能明显让人感到不契合。大多都是【隔】了。但是【隔】是没有客观评价标准的。
            宏观上来说,如果我们把名词的【小词性】按照关系做一个圆环,那么序数相差太远的词性,就容易让如感到【隔】。而临近的如同上文说的【借韵】,则和谐的多。不称为【隔】。
            【天文】和【地理】词就关系近。但【天文】和【食物】就远。比如【日月】对【鱼虾】。即便大词性对,也是很明显的【隔】。除非!含有【日月】二字的上联的整体含义(包括隐喻、典故等待),能通过【鱼虾】实现更大契合的特殊情况。
            另外就是跨词性的情况如【鱼虾】是【食物】也是【动物】也可以隐喻为【小人物】。
            这种情况在活用后或许能成就妙句。这可能基于首周的主观判定!或者与外界的某些事!情!能产生“映射”关系。
            比如【情如管鲍】对【利若唇舌】单看【管鲍】和【唇舌】是【隔】但整体就可以化解了。
            【隔】除了【字词隔】即大词性相对,小词性不对的情况。(如果【单字】和【词组】,大词性都不对,一般叫做【失对】。属于严重的错误。)
            【隔】还有【意境隔】【景隔】但这些也都有主观认知成分。是否合理、常态!是根据认知受众的多寡来判断(或常态认知)。毕竟很多词!句!会参杂作者的自定义,自解含义。这些是不具备普遍性的特殊个人认知。
            总之以一个原则。你的文章是【只给自己受用】!还是希望得到【客体反馈】。如果是后者,那么就必须尊重客体认知。就好比一个产品!自产自用的不需要具备【商品属性】。但如果要销售,就必须有【商品属性】。
            4、平仄组合
            【最正统】的【对联平仄范式】是【马蹄韵】。
            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
            长见的【七言】可以任意截取【马蹄韵】。都不会有【平仄失替】【平仄失律】的情况。
            比如
            2到8字——平仄仄平平仄仄
            1到7字——平平仄仄平平仄
            8到7字——仄平平仄仄平平
            【但不能不按顺序,或跳过顺序】
            【五言】、【六言】也都可以
            如: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仄
            如: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
            其次为了减少【因字害意】的情况。有一定的放宽标准。
            即【一三五】字不论,【二四六】字分明。
            比如:
            出句——平仄仄平平仄仄
            最工整的形式——仄平平仄仄平平
            但也可以对——平平仄仄平平仄
            二四六位,必须【平对仄】、【一三五】可以变化
            但【一三五】字不论,【二四六】字分明。对于对联而言,是最大放宽标准。
            即便遵从这个原则,可能会出现一些其他问题。
            比如:
            出——平仄仄平平仄仄
            对——仄平仄仄仄平平
            就会出现这种【两仄夹一平】的【孤平】(如果头尾单平,是不会出现被夹的情况。)
            此外还有【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这种【三平头】或【三平尾】以及衍生的【三仄头】【三仄尾】
            这些情况,有些人认为是【忌】,但都以算【宽对】。【忌】和【错】是有区别的。
            犯忌讳的多和少则是【宽对的尺度】一个对句犯了很多忌讳!【仄平仄仄平平平】且又出现【隔】,即便符合【一三五】字不论,【二四六】字分明最低标准。也会被认为【没有水准】。
            简而言之,出句,是标准的【马蹄格式】。对句只要【平对仄】【仄对平】也必然是标准的【马蹄格式】。
            出句如果不是标准【马蹄格式】!那么对句按照【平对仄】【仄对平】可能会犯忌讳。
            这时候可以用调节【一三五】的用【调】使其化解。
            比如出句不规则,但对句可以通过这种方法,使得对句呈现【马蹄格式】的句式。
            以上比较基本!
            其他就是认知和知识储备、逻辑关系运用、意境营造、技巧嵌合了、想象力联想力了。有些比较复杂,有些可以意会难以言说。毕竟我不是语言类专业。表述能力有限。


            IP属地:江苏9楼2024-05-24 16:30
            回复
              对联主要是词性和关联的意境~互对,其他的可以忽略,毕竟那么多格式~~至于有些老学究讲究什么孤平古仄的,也是要看下联怎么“对”~个人见解,互相交流……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24-05-25 12:17
              收起回复
                田稼济民生,朝耕暮作勤为上,
                诗书传圣道,恭礼谦仁义在先。


                IP属地:河南12楼2024-05-26 01:4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