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吧 关注:174,622贴子:4,234,055
  • 25回复贴,共1

内外家之别(二)——终极篇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
……
看到一些拳友还在内家门外徘徊,浮在表象,并且偶有不该有的傲娇之色。本拳师就再总结归纳一下,以示交流和告诫……至于效果,就看缘分了。
内家拳是一种打法技法,这当然是不错的。内家有以静制动、后发制人,以柔克刚以四两拔斤等特点。那么我们继续追问,以静制动、后发制人的底气在哪里?以柔克刚的根本在哪里?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其实到八卦掌太极拳时,内家开始以“巧技”制快,大致可以理解成形意拳已达到拳的力量速度极限。民国国术比赛成绩也说明这一点。前文所说的内家拳之诸多特点,均为“巧技”罢了。这很容易理解,八卦的转圈(环)和太极的球,均是在接招时以化”为先”。但技击技击、是技和击组合,击为主、为本,技为辅为次。光有巧技只靠单纯接化是赢不了的,还要有关键一“击”。内家的击的关键则在于劲力的刚猛冷脆——所谓的根劲骨力。
——为此我特有搜了一下,庞超认为内家的根本在劲。这认识挺深刻了。但他说能速成就很扯淡了。………
外家的初始,是只猛而不刚的,而到猛且刚时,则是根劲逐渐上身的过程,此时躯体必有逐渐柔软的一面。而内家拳则以柔化出刚劲为始。所以邓拳师说,根劲钢力是外家内家的分界线。外家的劲力终极是内家劲力的起点。所以有黄百家的内家得一二足以制少林。本质就是也根劲降拙力。当然今天的内外家都根劲化,起点标准高了。着实现在也是没有内家高手。除了劲力,还涉及气和轻灵等,此文不展开。
其实认识了“内劲”这个词,就好理解内家了。注意此劲是在根劲基础之上的修为,这是内家拳的特点和功力高低先后顺序决定的。没理解根劲,少谈内劲为宜。相信“内劲”的方法,最好莫过于自己有内劲。……
列举几位大家谈内家外家。
(一)
孙禄堂先生在《拳意述真》中说:“予练拳术亦数十年矣。每日积气于丹田,小腹坚硬如石,鼓动腹内之气,能仆人于寻丈外,行止坐卧,无时不然。自谓积气下沉,庶几(希望你的意思)得拳中之内劲矣。彼不能沉气于丹田小腹者,皆外家也。”这是他几十年的体悟。把内家理解到内劲层面。但这不是他的最终体悟。
宋世荣先生对孙禄堂说:“呼吸有内外之分,拳术无内外之别。善养气者即内家,不善养气者即外家”。在宋世荣先生指点孙禄堂以后,孙先生对内家拳的认识更深了一层。最终使自己达到化劲的功夫层级,这时候孙先生和众多民国大师谈及内家化劲之劲力或功力,已经没有人能搭话了。
我对宋先生的理解是以气催劲,还停留在击的物理层面。但孙先生的修炼已然是浩然之气了。无法望其项背,远在天际。所以化劲以及那无形无相的功法,和我们的距离是遥远的,遥远到如同它不存在一样。
(二)
1921年第一部太极拳著作出版——许禹生《太极拳势图解》,杨露禅徒孙杨敞先生做序说:
“少林武当这两派拳术内在东西,不外乎“着”与“劲”的区别。在技击时把自己的用意表现在外面的,一般称为“着”(现代多称为“招式”),把自己的用意蕴藏在里面的,一般称为“劲”。着,是拳术的外表;劲,是拳术的内气,是真正实用的东西。
……而外家拳术与内家拳术的区别,就是用着与劲来看的。外家拳术精于着,内家拳术对于劲的研究则特别深邃与精到。虽然各自都有独到之处,但其中的关键之处,其实是并行并不背离的。一般人不能够察觉其中的精妙,总是认为外家拳术主攻“刚”,用刚劲技击;而内家拳术主攻“柔”,所以总是用“柔”劲用于技击。其实,他们哪里知道,拳术中的刚、柔是根本不可以偏重任何一方,而且在技击中,也从来就不曾分离过呢!
经常看到有人认为练习太极拳的时候,认为只需要“懂劲”就可以,因此就好高骛远,专门在推手上下工夫,而却对于身、手、步法等根本就不注意,结果是练习太极拳几年以后,身体仍然象原来一样的瘦弱,没有什么提高,更不用说与练习其他拳术才几个月的人进行比较了。所有这些,都是被内家主柔的说法所误导,而根本不去追求姿势正确、着法纯熟与否所导致的问题。
………在内容方面,(本书)详细介绍每招每势的动作,描述它们实战时的应用方法,而且对于太极拳练习者们喜爱的推手方法尤其重视…各位读者如果能够悉心体会,当然能够豁然贯通:如果招势熟练以后,再通过推手来达到懂劲的话,当然就不难到达神明的境界。即使没有时间练习推手,也可以让十三式太极拳里面的每招每势,都能够任意应用,在技击的时候游刃有余。这应该也是许禹生先生著作此书的理想所在吧。”
从理论上说,杨敞先生是对内家拳和太极拳认识最为深刻的人物,甚至没有之一。
1921年,杨先生就指出了太极拳迷恋推手的弊端。看1929年国术比赛太极拳的成绩,果然应验。
……在黄百家在《内家拳法》中,通臂,长拳也。武禹襄:十三势,长拳也。有网友说此长拳非彼长拳,更是大错特错。拳是一个拳,名也是一个名,表象是打法发生变化,根本在劲力的不同。外家长拳,打击位移大。而内家,善短打。短打要形成打击力,必然要有其过人之处。短打的致命一击,关键就是无坚不摧的根劲。




IP属地:云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4-05-22 10:05回复
    (三)
    搜到的大家论内家拳的不多,引用交流,无有不敬。如有错误,立马改正。薛颠先生在《象形拳法真诠》中的描述: “盖武术一途,分内外两家,有武艺道艺之称,练武艺者,注意于姿势重劲力,习道艺者,注意于养气而存神,以意动,以神发也”。薛颠先生说---外家拳是“双重发力”,这种方式,更接近普通人的发力习惯。内家拳是“单重发力”:也就是单足支撑的发力体系。本拳师认为这对内家外家结构力的理解大体对,但外家就没有单腿发力?。薛先生是没有谈及劲的本质。这个认识没有孙禄堂先生的深刻。
    ……对于内家拳一定比外家拳厉害吗?薛颠说不一定:外家拳“若练到登峰造极至善处,亦可以战胜攻取,无敌于天下也”。而黄百家在《内家拳法》中:“张三丰既精于少林,复从而翻之,是名内家。得其一二者,已足胜少林。”以上两位大家的说法显然是存在矛盾。薛先生对内家劲法的认识还不够深刻。
    孙禄堂先生还说:“今之谈拳术者,每每有内家外家之分。或称少林为外家,武当为内家,名则有少林武当之分,实则无内家外家之别。
    ……或谓拳术既无内外之分,何以“形势”有刚柔之判?不知一则自柔练而致刚,一则自刚练而致柔。刚柔虽分,成功则一。夫武术以和为用,“和”之中智勇备焉。”
    孙先生说“一个柔练而致刚”,刚则内家根劲上身的过程。“一个自刚练而致柔”。更恰当的表述是“一个是由猛及刚致柔”。外家初始是只猛不刚的。刚极则必“需”柔,需要的需。这和我说的根劲是内家拳外家拳的分界线,大体是一个意思的。
    ………
    看到很多拳友功力不够不为过,但有不谦虚特别是粗鲁之言语则不应该。武既要修外,更要修内。既要修身,更要修心!
    顺便说三个体会:
    1————根劲上身的拳友也不不鲜见,但却未见有轻灵者,我体悟分析原因:一是筋骨力练习强度不够,特别是大母脚趾附带小腿处。二是孙禄堂先生说的,丹田内气不强。我认为这两个是应该强化练习的。
    2————顺道说两个太极拳的错误认识或者说表象认识:
    一个是太极拳不尚力。确切是太极拳要摒弃拙力,尚筋骨力,和需要尚气力。二个是舍己从人。所谓从人,是接手瞬间沿着敌人进犯的方向运动。实是为击人做准备,从接手那一刻,就开始敌我较暗劲,是棚化捋拽,捋拽同时听劲之头尾,从而立即决定是打来劲还是打回劲。
    3————太极拳讲“敌不动我不动”(见于武禹襄《打手要言》,更早见于《苌氏武技书》),此为后发制人。可不知道什么时候搞出个“后发先至”?八卦掌的圈是为躲闪,太极拳的圈是为引化,从躲闪和引化敌人开始的技击,怎么可能是先至?是”敌先动却不能至,我后发而制人”。后发先至之说,实不懂其内理也。


    IP属地:云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4-05-22 10:05
    回复
      其实大部分拳友都不清楚我上那个脚丫子的图片要干嘛?
      功夫上身以后感觉特别明显,力主要是从线的右侧骨骼提供的。拳友要注意这个力,包括站桩。
      就是体悟根劲


      IP属地:云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4-05-22 10:15
      回复
        王征南所说的内家能犯者应手即仆。
        和黄百家说内家得一二足以胜少林。
        这些主要是针对传武外家的刚猛中猛的。猛则“长驱直入”之意,劲路长。内家则以变(化接)应不变。不变指敌劲路少变。
        今天的技击,细化“刚猛”为刚、快,以及劲路短,很难对付。


        IP属地:云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4-05-22 10:33
        收起回复
          提炼:
          外家是围绕招式,由力打击、到刚劲打击。
          内家是以根劲为起点、以气催劲,重运化、从有招到无招。


          IP属地:云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4-05-22 11:07
          回复
            也该終结了,是不是该讲根劲的由来了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4-05-22 12:39
            收起回复
              筋骨力需要退化肌肉力。
              对于青壮年特别是从事体力劳动者,尤其难。老弱病残不从事体力劳动,倒容易加持。我个人体会,它是壮身体的,筋骨力嘛,仙风道骨那种,肥胖的肯定不是内家高手。但同时兴趣变得寡淡。应该是筋骨力肌肉量减少的原因。分析可能是:肌肉分泌的霉或者荷尔蒙等对男人的XING冲动有特别的作用。体松到筋骨力之后。肌肉量变少。冲动的想法变少,有想法很容易就淡化,情绪更可控。
              筋骨力嘛,肌肉神经反应就变弱了,所以抗击打。力量持久走路都不知疲倦


              IP属地:云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4-05-22 13:18
              回复
                发错地方了
                我刚想到孙先生的拳想说这个事。
                孙先生应该是先外家 ,再到形意拳。所以孙先生是由外家的僵猛到坚刚到柔的。
                而今天的练太极拳拳玩家。则是由化僵为柔,柔中取刚。
                路子不同体悟是不同的。
                —————
                根劲上身就是去拙力僵力。这个过程于拳术讲是最艰难的,能有什么好办法?
                松站桩猫步这些,强化拉伸,“体悟根劲”利于这个根劲尽快上全身。体悟根劲的方法,我转载的孙存周先生的帖子里有,大致是人在“冷不丁”的做出防范反应时,易出根劲。是核心肌群和筋骨之力。体悟出这个力,重点练习这个力。
                上肢是练习双手三个手指吊单杠,逐渐减少手指,肯定是保留核心肌群筋骨力。


                IP属地:云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24-05-22 13:26
                回复
                  擂台马保瓜哈哈哈哈,下台就无敌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24-05-23 21:05
                  回复
                    1915年出版的《少林拳术秘诀》一书中有:“何以谓之内家,即尘世间普通之称,如佛门之所谓在家、出家是也;外家者,即沙门方外之谓,以示与内家有区别也。”


                    IP属地:云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24-05-23 22:39
                    回复
                      民国武术史学者徐哲东(徐震):内家主静,外家主动,所以说内家、外家,犹言内功、外功也


                      IP属地:云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24-05-23 22:40
                      收起回复
                        《搏者张松溪传》,作者沈一贯,约著于1610年。张松溪有五字诀,曰勤、曰紧、曰径、曰敬、曰切,其徒秘之。余尝以所闻妄为之解:…
                        记载了内家拳有五字诀:勤、紧、径、敬、切,其中前三诀为张松溪之师所传,后二诀为张松溪所增加,表明内家拳在张松溪这一代又得到了创新。
                        到黄百家1675年为去世七年的师父王征南做传时,著《内家拳法》,五字决已经把张松溪的五字决中的勤字,盖为劲字。
                        是内家尚劲的最早记录。


                        IP属地:云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24-05-23 22:49
                        收起回复
                          开门立派为宗师
                          “内家拳”也是从拳术体系中剥离出去的嘛。
                          黄百家提到劲,到民国时,也只有孙禄堂先生,杨敞先生是沿着劲的思路在解拳。
                          其它大家都是在围着柔,以静制动等表象做文章。也就是说大部分人不明白内家拳的内涵。今天吧里仍然如此。
                          非物质文化这玩意,除了拳的架构,还有理论。
                          如果能让后事的真正的武学理论与实践者追捧,当然是大家


                          IP属地:云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24-05-24 14:35
                          回复
                            黄百家1675年在著作《内家拳法》中提到劲(其实内家和劲都是他师父王征南说的)。
                            但没有细说“劲”。比如没说到“气”,没有提及劲和气的关系。是个遗憾事。
                            现在只能理解那时对内家拳的理解还不深入。
                            又过了大约百年,关于“气”,在约1760苌乃周《苌氏武技书》中有涉及。在约1860年武禹襄打手要言中“气以直养而无害”“养气者纯刚”。此时对内家拳有了全面深刻的理解认识。
                            内家拳。气、力、刚、劲的关系基本明了。
                            内家拳根劲是根本,打法是外在表象。气是


                            IP属地:云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24-06-12 11:0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