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神话吧 关注:32,420贴子:293,142
  • 21回复贴,共1

有什么标准判定一个文本是道家还是道教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像我们平常见到的道教经典,和道家经典是非常容易区分的,就像是ai魔改图和普通照片的区别一样。那么有哪些道教经文还是有继承较多的道家思想的呢?是比较早期的(因为比如说更早期的道家思想和后来黄老思想就不同,后来的道教又不同)
以镇楼图来说,这部道教经文中「老君」只出现在标题,正文貌似没有提及,而且也没有很多受中国化佛教影响的「心」、「空」等语,但已有长生的提法和似乎受易、阴阳家影响的地方,不过这经如果改个名放到道家经典里似乎也不那么违和。那么道家和道教从思想上来说究竟应该怎样区分呢?(我个人觉得道教并没有全部继承道家的哲学思想,所以不能说前者把后者给吸取作为部分了)太素等词据说是汉代以来的,像《列子》也有,等等……总之,如何区分?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4-05-11 17:55回复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4-05-11 19:27
    回复
      用时间判定,道教东汉才有


      IP属地:宁夏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4-05-11 19:31
      收起回复
        别的我不知道,我一开始以为只有佛经才有梵这个字,而且佛经我刻板印象一大堆无什么无什么,不什么不什么的直到我在道藏看见了梵这个字


        IP属地:湖北4楼2024-05-11 20:59
        收起回复
          还有无量是不是佛教术语啊,


          IP属地:湖北5楼2024-05-11 21:01
          收起回复
            根据时间判断,西汉之后道家基本上没啥大影响了,而这个时候道教只有雏形,所以这个时间为切入点,前面的是道家,后面的是道教。而且道家的文本提到民非常多,本质上是政治观念。道教就是纯纯的骗钱了。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4-05-12 00:18
            收起回复
              《淮南子》:
              故有而若无,实而若虚;处其一不知其二,治其内不识其外;明白太素,无为复朴;体本抱神,以游于天地之樊,芒然仿佯于尘垢之外而消摇于无事之业。
              若然者,偃其聪明,而抱其太素,以利害为尘垢,以死生为昼夜。
              东汉的《东都赋》:
              乃申旧间,下明诏,命有司,班宪度,昭节俭,示太素。去后宫之丽饰,损乘舆之服御,抑工商之淫业,兴农桑之盛务。
              《白虎通·天地》:'始起先有太初,後有太始,形兆既成,名曰太素。'"
              《列子·天瑞篇》:
              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
              《文子》:
              其旨博而奥,其辞文而真,故有国者,虽淫败之俗,可返朴於太素,有身者,而患累之质,可复至命於自然,大矣哉。君子不可不刳心焉。
              清目不视,静耳不听,闭口不言,委心不虑,弃聪明,反太素,休精神,去知故,无好无憎,是谓大通。
              《太上老君太素经》:
              太素皓皓,命之曰道。太素之时,神往营之,道乃生之。生之形之,道乃命之,道乃成之。故天地成形,道德成经。
              《汉书》:
              昊尔太素,曷渝色兮?
              《晋书》:
              昔者元胎无象,太素流形,对越在天,以为元首,则《记》所谓冬居营窟,夏居橧巢,饮血茹毛,未有麻丝者也。
              大晋绍承汉魏,有革有因,期于足以兴化而已,故未得皆返太素,同规上古也。
              惟自然之初载兮,道虚无而玄清,太素纷以溷淆兮,始有物而混成,何元一之 芒昧兮,廓开辟而著形。
              后数年,遁去,莫知所之,于其所寝处惟有一石竹子及诗二篇。其一曰: “乾道刚简,坤体敦密,茫茫太素,是则是述。末世流奔,以文代质,悠悠世目, 孰知其实!逝将去此至虚,归我自然之室。”又曰:“孔子不遇,时彼感麟。麟乎 麟!胡不遁世以存真?”
              《陈书》:
              肇昔元胎剖判,太素氤氲,崇建人皇,必凭洪宰。
              《北史》:
              初,善心父撰著《梁史》,未就而殁。善心述成父志,修续家书。其《序传》末述制作之意,曰:
              谨按太素将萌,洪荒初判。
              《隋书》:
              上《高祖文皇帝颂》,其词曰:
              太始太素,荒茫造化之初;天皇地皇,杳冥书契之外。
              李虔僻处西土,陆机少长东隅,微臣惭于往贤,逢时盛乎曩代,辄 竭庸琐,敢献颂云:
              太素式肇,大德资生,功玄不器,道要无名。
              《宋书》:
              故未皆得返情太素,同规上古也。
              《宋史》:
              其四、明律吕相生,祭天地宗庙,配律阳之数,曰:"太空,育五太: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太极也。分为七政,阳数七,所以齐律吕、均节度,不可加减也。以育六甲,六甲,天之使,行风雹,筴鬼神。为岁日时有善恶,故为九宫。九者,阳数变化之道也。为四正卦、五行、十干,阴阳错综,律吕相叶,命宫而商者应,修下而高者降,下生隔八,上生隔六,皆图于左。"
              唐代李白《送于十八应四子举落第还嵩山》:
              归根复太素,群动熙元和。
              金元好问《颍亭留别》:
              北风三日雪,太素秉元化。
              明代沈周《记雪月之观》:
              仰而茫然,俯而恍然;呀而莫禁,眄而莫收;神与物融,人观两奇,盖天将致我于太素之乡,殆不可以笔画追状,文字敷说,以传信于不能从者。
              明代《天工开物》:
              然既曰布衣,太素足矣。
              明代《徐霞客游记》:
              匪垩匪艧不刷泥土,不施彩饰,太素形成天然素质著焉。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4-05-20 00:44
              回复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4-05-21 22:2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