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道吧 关注:145,643贴子:769,838
  • 1回复贴,共1

名扬天下宣德炉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明清时期的章回小说中,对清幽雅致的环境营造,常这样描写:“宣铜炉内焚着香,案上摆着几部古书,壁上挂着一床锦囊古琴,兼之玉箫、象管,甚是幽雅洁净。”香炉,寄托了古人一份优雅的情怀。明代铜炉,一次向宋代炉文化的致敬。
明宣德三年宣德皇帝命令吕震利用暹逻国王刺家霭进贡的数万斤红铜开炉,与金银等数十种贵金属一同铸造,制作彝器。

样式参照皇宫内藏的数百件宋代名窑(定、汝、官、哥、均)款式及《宣和博古图录》进行设计。由于这些彝器中以炉具最多,故称“宣德炉”,此后未再生产。
宣炉制造,繁复异常,先需炼铜,《宣德彝器图谱》中提到,“多数宣炉系经十二次提炼,另也有十炼与八炼者。”

项子京在《宣炉博论》中提到:“凡铜经炼五、六次则俱珠光宝色,有若良金矣。宣庙遂敕工匠必十二炼,每斤得其精者才四两耳,故其所铸鼎彝特为美妙。”
由于精炼,使铜质更精纯。明炉多薄壁,底部稍厚,器型看似轻渺,入手之后却很沉重。

炼制宣德炉时要加入一些贵重金属,使其色泽极为美观,可呈现出复杂色彩,如朱砂斑、茄皮紫、甘蔗红、栗壳色、秋梨白、蟹壳青、熟梨、藏经、秋葵、茶叶末等六十多种颜色。

明《帝京景物略》载:“宣炉色五等,谓栗色、茄皮色、棠梨色、褐色,而以藏经纸色为最。”
明末文学家冒辟疆认为:“宣炉最妙在色,其色内融,从黯淡中发奇光,正如好女子,肌肤柔腻可掐,爇火久,灿烂善变”。

宣德炉中有一部分以阿拉伯文做装饰,这与信仰伊斯兰教的明武宗朱厚照有很大关系。正德年间与伊斯兰地区的交流普遍,因此在宣德炉的纹饰中,有一部分吸取了伊斯兰艺术中的花草纹、几何文、及书写经文的设计。

早期古兰经的制作常以珍贵的羔羊皮染黑做为封皮,铜炉在制作时也模仿皮革的质感。炉色有如光滑的浅栗色皮革,花框内则仿古兰经封皮。

最初,宣德炉是深藏宫禁的御用品,一些主管铸造的官员们为了获利,曾将解散了的铸造工匠们重新召集起来,按当年铸造工艺进行仿制并抛售到民间。后来,民间仿制宣德炉之风大盛,工艺技术也不断提高,使得真伪难辨。在明清各代也衍生出不少私家堂名款的佳铸。

明清铜炉象征当时宫廷美学的文化品味,从而使“宣炉”成为明清社会生活中一个常驻的文化符号,名扬天下。


IP属地:湖北1楼2024-05-09 09:20回复
    支持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4-05-09 18:5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