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吧 关注:10,762贴子:319,931
  • 2回复贴,共1

汉高帝的时代:【名籍】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高祖令诸故项籍臣名籍,郑君独不奉诏。诏尽拜名籍者为大夫,而逐郑君】
现代汉语:高帝宽仁,再加汉初草创,对礼仪制度不甚讲究,导致一些逾制无礼不和谐场面出现,如功臣们在朝宴上就敢醉酒大呼、拔剑击柱,那些已向高帝投降的项籍旧臣们,则表现为心里毫无逼数,可以想见的在汉朝庙堂之上谈论项籍时仍在使用神马‘楚王’‘西楚王’‘项王’之类明显非法的称呼,最终在高帝正义的、傲慢的、冷酷不可妥协之眼光中被强势纠正,纯属自找与应当。郑君明知项籍伪楚在法理上的渺小卑劣仍强作愚忠,不过是选择了无耻到底,而高帝则再次展现出宽仁大度,无打击报复,驱逐而已,完毕。


IP属地:黑龙江1楼2024-04-29 19:24回复
    事件的进一步考察:
    高帝让伪楚旧臣直呼项籍其名,正当且必要,因为这涉及到汉帝国对项籍及其伪楚在法理上的定位问题。高帝汉王国的法统来自怀王之楚,项籍僭越的分封是非法的,所以漢元年以高帝履怀王之约十月入关中为起点,项籍所谓分封是无效的,这也是高帝还定三秦的法理依据:秦地自始至终都是高帝应得的权益所在。项籍所封诸侯王,除了他自己清除的,余下的不是被高帝消灭就是重新被改封,也是基于这样的观念:不仅项籍自封本身非法无效,他所封诸侯一样无理无效。最后项某被击败消灭,高帝以鲁公礼埋葬项籍,需要注意,这个所谓‘鲁公’乃鲁县公之简称,与高帝早期之沛公一样,其含义是:项籍通过篡夺而来的伪楚已被消灭,其无耻自封之王无效,所以被打回怀王时期正常的楚将原形,鲁公、长安侯、次将,正是怀王给予项籍的封号军职。因此所谓的‘项王’之流称呼被禁止,乃正当自然之事,而司马迁这货在史记里不分时间地点的满篇儿搞笑的‘项王’名号乱飞,甚至时常故意假借漢方英杰之口,正是他刻意脑补低级业余之处,须要充分注意与警惕。。。


    IP属地:黑龙江2楼2024-04-29 20:34
    回复
      继续话题拓展,对于名籍,某些人会持另外一类解释,即辞书中通常认定的所谓‘记入名册、录入档案’释义,也就造成有偏执者一头钻入汉语大词典之类牛角尖,只认辞典释义,完全不看实际具体史料现场,至于效果嘛,还是那句老话,极弱的宣称,没啥说服力,本楼科普批判之,如下:
      所谓【名籍】,在史书此处定义就是直呼项籍其名,含义用法早有公论,从宋到明清,册府元龟、珩璜新论、佩韦斋集、顾炎武、章太炎等等都明持‘直呼项籍其名’释义,进而形成学界共识,到现代最权威的几部史记汉书译本,毫无例外全作‘直呼项籍其名’解,而这其中如二十四史全译丛书,正由神马‘汉语大词典出版社’出版,专业史料释读著作打脸自家普通泛泛而谈文字工具书,相当正常。
      汉书:【王日夜求壮士如周丘等,数称引吴、楚反时计画约束】【元朔五年秋,当朝,六年,过淮南。淮南王乃昆弟语,除前隙,约束反具】
      汉语大词典:约束,1.缠缚,束缚。2.限制,管束。3.规章,法令。
      并且拿史料打脸一般工具书,也非啥难事,只要细心,也是随手即得,如汉书中【约束】,有确凿的【约定】含义,在大词典里明显缺失,岛国不意外的保留了上古汉语用法,约束,日语中正有约定义。词典之类一般性质工具书全都避免不了的尴尬特色:始终不完善、更新缓慢、远远跟不上专业研究(含历史领域)的进步迭代,所以仅拿个辞书释义就妄图不费力的推翻既有共识,头脑想的太简单啦。
      又,【郑当时字庄,陈人也。其先郑君尝事项籍,籍死而【属汉】。高祖令诸故项籍臣名籍,郑君独不奉诏。诏尽拜名籍者为大夫,而逐郑君】,重点:郑君在项籍死后与众多伪楚旧臣一样,归降于高帝。即郑君早有归顺高帝的事实,归顺这种事件,又根本不可能光凭一张嘴叭叭说几句就被认定,必然要有文字档案记录,要走行政程序,要登记姓名登记履历乃至各方背景考察,以备录用。所以从郑君【籍死而属汉】一条,就能判定其记入名册一环早就完成,即一般含义下的‘名籍’早就完成。自然推理,后面高帝令伪楚旧臣们的所谓【名籍】,就绝不可能是荒诞的重复,只能为其它含义,即‘直呼项籍其名’。如此整条史料叙事逻辑才能通顺,才能与郑君行为反应符合。否则你一个伪楚旧部,既然已投降归顺高帝,却连最基本的登记在册都做不到,何谈归降?何谈【属汉】?还奇葩的不满跳脚不奉诏?怕不是脑子有病。过往讲项籍董卓者,同类也,两只暴虐乱天下之恶徒,定义十分清晰,但俗话说‘秦桧也有仨相好的’,蔡邕叹董卓,郑君不称籍,正属此类,只是后者运气好很多,遇到宽仁之高帝,驱逐而已,蔡邕则直接送命,真真何苦来由。。。


      IP属地:黑龙江3楼2024-04-30 12:3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