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残明吧 关注:6,254贴子:151,420
  • 6回复贴,共1

《骑兵对冲,如何刹车?想象之外的战场实况》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原创古斯塔夫real火与马的时代
在多兵种协同的近代战场上,骑兵在会战中的主要职能就是冲击。原因何在?颠簸的马背显然不是什么火力输出的好平台,步兵和炮兵的火力自然也远强于骑兵。于是,随着“三兵(步、骑、炮)战术”的不断演化,骑兵逐渐沦为后两者的辅助,其会战职能慢慢只剩下冲击,运用火力的战例不能说没有,但也是相对稀少。当然,凡事不能说绝,在需要骑兵自力更生的前哨战或者对付非正规骑兵的场合,马枪还是多少能派上点用场。
问题来了,当双方骑兵同时选择履行职责,发起冲击,继而相向而行时,骑兵又会如何抉择呢?
△根据巴尔扎克小说改编的法国电影《夏倍上校》剧照
俄军第1西方军团1821年发行的《青年军官备战注意事项》简明概要地陈述了一个看起来有点废话文学的事实:
在骑兵的正面冲击中,哪一方骑兵以更好的队形和更快的速度冲向对方,那一方就会取得胜利。
队形更齐整且速度更快的一方取得胜利自然不在话下,但胜利如何取得,是否依靠对撞?显然不是。后来投身俄国文坛的波兰人布乌哈伦(Bułharyn)写过一段源于实战经验的概述,骑兵间的冲击就像是海浪波动,两军骑兵横队高速对撞之类的场景纯属想象:
我总是一再对那些作家的胆量感到惊讶,他们甚至没有远远围观过战斗,就敢于描述会战、谈论作战行动!比如说,没有参与过骑兵战的人就不可能对它有清晰的理解。许多人想象对阵双方的骑兵或是互相猛冲过去,然后面对面地劈砍或刺击,直到其中一方退却为止,或是其中一方骑兵会待在原地等待另一方前来交战。这种状况只会发生在训练或演习当中。在实战中,一方的骑兵集群会发起冲击,另一方就会向后退却,与预备队会合后再调转马头发起冲击,将敌军击退。这样的波动将持续到其中一方的骑兵集群彻底将另一方逐出战场为止。在永不间断的波动当中,骑兵总会劈砍、刺击那些落在后面的家伙,也就是正被他们追杀的家伙。
△不要以为这两堵人马长墙会撞到一起
接下来的问题是,骑兵如何转身,如何像退潮般退却?横队里的骑兵虽然不至于人挤人马挤马,但间距也不大,以法军为例,按照1804年出版的《骑兵机动与训练临时条令》,展开成两列横队、宽度达48个伍的胸甲骑兵或卡宾枪骑兵中队横向宽度应为37-38米,同等规模的龙骑兵中队宽36-37米,猎骑兵或骠骑兵中队宽35-36米,换句话说,就是每个骑兵横向占地0.75米左右。
到了1832年的新骑兵条令里,48个伍的中队宽度则放宽到了39-48米,也就是每个骑兵横向占地0.8-1米,其目的是在中队下辖的两个连之间留出一定的转圜空间。
俄军思路与之类似,1831年印发的《为青年军官编写的战时各兵种勤务手册》里规定60个伍的中队宽度为80步(57米),平均下来每个骑兵横向占地0.91米。
无论如何,不到1米的人均宽度意味着骑兵不可能在队列里直接掉头,可骑兵里自然不可能全是机器人,法兰西第一帝国的蒂埃博将军在1813年官方出版发行的《参谋勤务手册》中就明确指出:
如果[从骑兵中]随机挑选出100个人,那么其中一般只有25-30个人能够掌控坐骑、擅长运用兵器……[这种人]果敢地发起冲击,不会以格挡为乐,而只是专注于打击,这些人才是真正决定战况的人。在他们之后还有第二类人,其人数大体相当,不冒风险时也会挥动几下刀剑,但首先想到的还是设法抵挡能够威胁到自己的人。至于最后剩下的人,骑手和马匹都局促不安,总是倾向于退却,只想着保命,他们很难格挡几下攻击,只是在等待时机,以逃避被自身弱点放大的各类危险而已!
于是,按照《青年军官备战注意事项》的说法,当骑兵快速奔驰投入冲击时,想搞鬼且幸运位于第二列的骑兵就会采用如下动作:
随着骑兵越发接近敌军,他们[第二列人员]就会以不起眼的手段勒紧缰绳、控住战马,最终甚至会落在后头。
法军骑兵军官罗卡看事情的角度稍微乐观一点:
当一个骑兵团或骑兵中队以纵队或横队发起冲击时,一旦开始跑步,它就不可能长久地维持队形:马匹会相互刺激,变得越发活跃,那些骑着最好战马的骑兵通常都会远远地走在其他人前头,这就破坏了战斗队形。
总而言之,不管是第二列太过胆怯还是第一列太过大胆,结果都一样:骑兵前后间隔越拉越大,左右空间也逐渐增长。当其中队形不够齐整、速度不够飞快的一方意识到连第一列也有机会偷奸耍滑时,人们便大多会掉头了。少数几个头铁的就成了布乌哈伦口中“那些落在后面的家伙,也就是正被他们追杀的家伙”。
当然,骑兵军官也可以让部队以慢速行进,牺牲速度但保持队形,若是双方都如此行事,结果大概会如米哈伊洛维奇-丹尼列夫斯基所述,变成双方相隔不远面面相觑,而后少数勇士打破僵局:
一轮冲击接着一轮冲击……当某个(团)全体出动冲击其他团时,交战双方一次又一次地在相距几步时停下,然后冲上去砍杀。
不论如何,交战之后必然会有一方退却,不过,退却并不意味着是怯懦,只需要及时投入预备队掩护并加以重整,骑兵间的拉锯战可以持续很久,米哈伊洛夫斯基-丹尼列夫斯基说得很明白:
被击退的一方会退往预备队方向,预备队则上前进至第一线,继续投入这场悬而未决的战斗。
如此一来,骑兵交战往往便会成为布乌哈伦笔下的“波动”,一直持续到其中一方集群彻底将另一方逐出战场为止。


IP属地:云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4-04-26 09:34回复
    ”后来投身俄国文坛的波兰人布乌哈伦(Bułharyn)写过一段源于实战经验的概述,骑兵间的冲击就像是海浪波动,两军骑兵横队高速对撞之类的场景纯属想象:
    我总是一再对那些作家的胆量感到惊讶,他们甚至没有远远围观过战斗,就敢于描述会战、谈论作战行动!比如说,没有参与过骑兵战的人就不可能对它有清晰的理解。许多人想象对阵双方的骑兵或是互相猛冲过去,然后面对面地劈砍或刺击,直到其中一方退却为止,或是其中一方骑兵会待在原地等待另一方前来交战。这种状况只会发生在训练或演习当中。在实战中,一方的骑兵集群会发起冲击,另一方就会向后退却,与预备队会合后再调转马头发起冲击,将敌军击退。”


    IP属地:云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4-04-26 09:37
    回复
      现实是建奴是骑马的重装步兵,一般会在一百多步外开始下马结阵,轻箭对其无效,后排弓箭手掩护推进,最后三十步内将掷出飞斧并发起冲锋。而蒙古骑兵会在战阵三十步开外急转弯后射箭脱离,进行削苹果放血战术,若是对方追赶就用曼古逮战术放风筝消耗对方,若双方都是轻骑兵将很可能会演变成交错互射、或者绕圈互咬尾巴战局,根本不可能跟对方重骑兵对冲。


      IP属地:上海4楼2024-04-26 13:39
      回复
        挺详细的,给了真实战场的案例,而不是纸上谈兵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4-04-26 14:23
        回复
          前文,流寇凭借几百马兵,就有效干扰压制胖鱼步兵。以及满达儿偷营。
          才是骑兵的正确用法。
          柯大写得极好。
          但在游骑兵上,就值得商榷了。


          IP属地:云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4-04-26 16:19
          回复
            骑兵战术也是阶段性的。18世纪的欧洲早已放弃了铁罐头骑兵,火器的发展让骑兵成为了他较早期的形态——人无甲或少甲,马无甲。这种形态的骑兵有点像中国匈奴时代的骑兵,很难做冲击力量。
            如这位您转来文章里的我不熟悉的波兰人所说,他一辈子没有见过骑兵对冲。我相信他一辈子也肯定没见过早他百年甚至几百年的骑兵形态。
            如他所说骑兵的战术只限于此的话,那就没必要给骑兵和马加上铠甲,甚至重甲。大家互相追逐,多负重几十上百斤铠甲的那一方一定先吐白沫。


            IP属地:北京来自iPhone客户端7楼2024-04-26 20:21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