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吧 关注:174,522贴子:4,221,122

《王宗岳太极拳论》就是武禹襄跟大家开的一个玩笑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
暨:推导“太极拳”这个名字就是武禹襄取的。
.
首先声名本拳师无门派立场。陈杨武三家对太极拳都做出重大贡献。只作为笑谈推理过程。
.
推理:
1.拳术发展都有先后传承顺序。太极拳是技术最完备的拳术,客观上产生的最晚。
2.杨露禅宗师回乡教拳,绵拳软拳柔拳名字一大堆,唯独没有“十三势”这个名字。
3.杨宗师对陈氏拳棚、捋等技法进行了提炼,把陈氏拳套路首势“揽扎衣”改为揽雀尾。武氏《老三本》,广为流传的是郝和本,首势和陈氏同为揽扎衣。而自藏本首势为蓝鹊尾(见1935《李氏太极拳谱》)这个信息非常重要。武谱里有滔滔不绝《十三势》,为何对十三势主要招式“揽雀尾”要遮遮掩掩?
4.古著名武术著作:比如《通臂拳谱》周全,成书于1666,《内家拳法》黄百家1675年。《苌氏武技书》苌乃周,成书约1767年。无不对师承有详细记载,作为书香门第的武禹襄的师承,只在外甥李亦畲的太极拳小序中写一句“太极拳不知始自何人”。其实就是敷衍。为什么敷衍?5.对于所谓在盐店捡到的《太极拳谱》,李亦畲只是在跋中说 ,其中含有诸家论述。具体有那几家一概不说,所以同上,也是在敷衍。为何?6.李亦畲老三本,郝和本和启轩本封面是《王宗岳太极拳论》,而自藏本只是《太极拳论》。7.武二哥1825年中举,1840年中进士直接京城部委为官。大哥1852年中进士,1854年舞阳县县令,1860年回永年。武家是本地第一望族。(假设武1835年开始与杨宗师学拳,杨1845由武的二哥引荐入京)武禹襄和他大哥跟杨露禅学拳十年以上。武早已大成。武家不可能拜师于同乡杨露禅门下。将心比心,在是时代之必然。
集中以上论据推导 ,武宗师学拳大成后,深知已具备开宗立派之资。不得不在1860年回应河南巡抚应召时,顺路到陈家沟拜师陈清平(据永年县志)。使自家拳法师出有名。后又借鉴杨家拳法和他拳理论,托古人宗岳王氏创作《太极拳论》。到太极拳大流行时,李亦畲《老三本》有伴随流出。各派在拳理上多引用附会此谱。也因此以讹传讹搞出许多故事。
三家对太极拳术发展都居功至伟。不好区分位次。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但《十三势行功歌诀》应是武禹襄得来的(捡来的),十三势行功歌诀和陈氏拳的渊源不太好说。)




IP属地:云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4-04-24 18:49回复
    河南巡抚相当于如今河南省长。
    招武禹襄去郑州为幕僚,被武拒绝。
    此时武的二哥应该是刑部四川员外郎。大约是副省级。后来可能因为资历被授予二品。通常总督为一品或二品,巡抚为二品。这俩正省级。


    IP属地:云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4-04-24 18:57
    回复
      你在否定拳论吗,凭会个一招半式吗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4-04-24 19:26
      收起回复
        去陈清平那里学一个月后开创武氏太极拳门派,镀金一下,好像很有道理,但是沟里的人都认为杨氏衍生出武氏,所以应该是武禹襄到访陈清平一个月,一次武学游历而已


        IP属地:浙江来自iPhone客户端4楼2024-04-24 21:16
        收起回复
          太极·拳论和太极拳·论,是不同的,就好像蒙古·摔跤比赛和蒙古摔跤·比赛是不同的一样。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4-04-24 22:51
          回复
            个人看法:
            1.陈家沟的文修堂、两仪堂拳谱与永年武氏的老三本都有十三势之名,个人相信身处其中的杨露禅应该也知晓十三势之名,所谓绵拳、软拳、化拳,应该只是永年当地对杨露禅拳法演练时的形容词而已。
            2.永年武氏太极拳传人杨志英先生曾经在姚继祖处亲眼见过李亦畬自藏本(WG前姚继祖向李池荫所借,后已归还李旭藩),杨志英先生曾比较过自藏本与郝和本的拳谱异同,当中只有部分招式的名称与删改,并无提到自藏本的“懒扎衣”记作“蓝鹊尾”或其他写法,此说法应该是误传。
            3.永年武氏太极拳也有部分人士认为武禹襄是《山右王宗岳太极拳论》的作者,个人猜测这是武禹襄为了帮助杨露禅传拳所用的权宜之计。按道理来说,杨露禅也算是武禹襄的师傅,但是李亦畬曾说杨露禅对武禹襄不肯轻授,我认为这可能是李亦畬的误解,因为杨露禅若真对武禹襄有所保留,那武禹襄为何又善待其子班侯,还将自己的拳论相授?其实武禹襄之所以会仅得大概,纯粹是杨露禅的文化水平有限,无法解释其中关窍(姑且称为“武禹襄难题”),后来武禹襄求访陈清平研究月余之后,才得到解答也始得精妙。因此武禹襄为了让杨露禅日后传拳时不再因为文化差距又出现下一个“武禹襄难题”,武禹襄便着手创作以阴阳为喻的《太极拳论》,而且为了不使师徒辈分关系乱套,便假托于史无名的“山右王宗岳”为作者,再称其术后传于陈家沟,杨露禅既学于陈家沟,陈家沟又得之于王宗岳,那杨家奉《山右王宗岳太极拳论》为圭臬就顺理成章,没有做徒弟而反过来教师傅的尴尬了。(以上纯属推测,但“武禹襄难题”确实存在,《山右王宗岳太极拳论》与武禹襄对十三势的诠释,皆与之有关。)


            IP属地:中国台湾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4-04-25 00:14
            收起回复
              下图截自杨志英先生的【揭开李亦畬《太极拳谱》的神秘面纱】一文:


              IP属地:中国台湾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4-04-25 00:25
              收起回复
                想多了,如果对这些有怀疑,是练不好太极拳的。


                IP属地:甘肃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4-04-25 03:15
                回复
                  《李氏太极拳谱》1935年发行(主要依据启轩本)中的 《身法》八要为 “涵胸、拔背、裹裆、护肫、提顶、吊裆、松肩、沉肘”。查“郝和本”《身法》八要中无 “松肩、沉肘”,却有 “腾挪、闪战”。故,武禹襄制定的太极拳“身法”应为“十要”。所谓 “身法”,是对太极拳行工走架的规范,所有太极拳流派都应遵循此身法要求。因为这是检验太极拳正确与否的最根本准则,是太极拳行工走架的灵魂。



                  IP属地:云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24-04-25 06:54
                  回复
                    《十三杆》太极拳器械套路,是见于文字的最早记录,尤其杆法属于太极拳中的特有器械,下面将《十三杆》势名附录于下,供读者参考:
                    掤一杆 青龙出水 童子拜观音 饿虎扑食 拦路虎 拗步 斜劈 风扫梅花 中军出队 宿鸟入巢 拖杆败势 灵猫捕鼠 手挥琵琶
                    杆法,脱胎于枪术,但又不等同于枪技。它属于太极拳功力训练的一部分,是太极拳器械练习的独门技法。势法简洁朴实,不尚花法,不炫杆花。作为太极拳徒手套路的补充、延伸,体验在手臂加长的情况下,如何施展太极拳粘、连、黏、随等技法。主要练习掤、挑、合、按、缠、刺等杆法,侧重于训练整劲的爆发力或穿透力。总之, 以“杆”为名的武术器械,自“老三本”中的《太极杆》始。


                    IP属地:云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24-04-25 06:55
                    回复
                      武禹襄《四字密诀》在“郝和本”中不载。
                      李亦畲《论虚实开合》在“郝和本”中不载。


                      IP属地:云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24-04-25 06:57
                      回复
                        1935年李亦畲胞弟李启轩曾孙李福荫,出版《李氏太极拳谱》。
                        在《太极拳谱后序》等八篇文章,介绍了武禹襄、李亦畬、郝为真等前辈研拳、学拳、练拳、教拳的经历或方法,留下许多珍贵的历史资料。李福荫认为:太极拳“ ‘腹松、气敛、心静、神舒’,无不合乎‘养生’之道,‘卫生’之理。”他介绍道:武、李论述中利用了 “杠杆之理”、“惯性”、“平衡”、“动能”、“势能”等“科学之理,而又合乎谦逊之道也。”


                        IP属地:云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24-04-25 07:01
                        收起回复
                          五、各势白话歌
                          提顶吊裆心中悬 松肩沉肘气丹田 裹裆护肫须下势 涵胸拔背落自然
                          初势左右懒扎衣 双手推出拉单鞭 提手上势望空看 白鹅亮翅飞上天
                          搂膝拗步往前打 手挥琵琶躲旁边 搂膝拗步重下势 手挥琵琶又一番
                          上步先打迎面掌 搬揽捶儿打胸前 如封似闭往前按 抽身抱虎去推山
                          回身拉成单鞭势 肘底看捶打腰间 倒撵猴儿重四势 白鹤亮翅到云端
                          搂膝拗步须下势 收身琵琶在胸前 按势翻身三甬背 扭颈回头拉单鞭
                          纭手三下高探马 左右起脚谁敢拦 转身一脚栽捶打 翻身二起踢破天
                          披身退步伏虎势 踢脚转身紧相连 蹬脚上步搬揽打 如封似闭手向前
                          抱虎推山重下势 回头再拉斜单鞭 野马分鬃往前进 懒扎衣服果然鲜
                          回身又把单鞭拉 玉女穿梭四角全 更拉单鞭真巧妙 纭手下势探清泉
                          更鸡独立分左右 倒撵猴儿又一番 白鹅亮翅把身长 搂膝前手在下边
                          按势青龙重出水 转身复又拉单鞭 纭手高探对心掌 十字摆连往后翻
                          指裆捶儿向下打 懒扎衣服紧相连 再拉单鞭重下势 上步就排七星拳
                          收身退步拉跨虎 转脚去打双摆连 海底捞月须下势 弯弓射虎项朝前
                          怀抱双捶谁敢进 走遍天下无人拦 歌兮歌兮六十句 不遇知己莫轻传
                          六、十三势行工歌
                          十三总势莫轻视 命意源头在腰隙 变转虚实须留神 气遍身躯不稍滞
                          静中触动动犹静 因敌变化示神奇 势势存心揆用意 得来不觉费工夫
                          刻刻留心在腰间 腹内松净气腾然 尾闾正中神贯顶 满身轻利顶头悬
                          仔细留心向推求 屈伸开合听自由 入门引路须口授 功用无息法自休
                          若言体用何为准 意气君来骨肉臣 详推用意终何在 益寿延年不老春
                          歌兮歌兮百四十 字字真切义无疑 若不向此推求去 枉费功夫遗叹惜
                          七、打手歌
                          掤捋挤按须认真 上下相随人难进 任他巨力来打我
                          牵动四两拨千斤 引进落空合即出 沾连粘随不丢顶


                          IP属地:云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24-04-25 07:08
                          回复
                            咸丰间,吕文节公贤基,肃书币邀赞戎机,以母老辞。尚书毛公昶熙、巡府郑公元善,又皆礼辟不就。惟日以上事慈闱,下课子孙,究心太极拳术为事。初道光间,河南温县陈家沟陈姓有精斯术者,急先王父廉泉府君行略欲往学。惟时设帐京师,往返不便,使里人杨福先往学焉。嗣先王父因事赴豫,便道过陈家沟,又访赵堡镇陈清萍。
                            节选《李氏太极拳谱》
                            先王父廉泉府君行略
                            孙莱绪谨述,1935


                            IP属地:云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24-04-25 07:20
                            回复
                              太极正功解
                              太极者圆也,无论内外上下左右,不离此圆也。太极者方也,无论内外上下左右,不离此方也。圆之出入,方之进退,随方就圆之往来,方为开展,圆为紧凑。方圆规矩之至,孰能出此以外哉。如此得心应手,仰高钻坚,神乎其神,是隐显微,明而且明,生生不已,欲罢不能。
                              太极轻重浮沉解
                              1.双重为病,病于填实,与沉之不同也。
                              2.双沉不为病,自尔腾虚,与重之不一也。
                              3.双浮为病,病为漂渺,与轻之不例也。
                              4.双轻不为病,天然轻灵,与浮之不等也。
                              半轻半重不为病,半者,半有着落,所以不为病。
                              偏轻偏重为病,偏者,偏无着落,所以为病。因无着落,必失方圆;半有着落,岂出方圆。
                              5.半浮半沉为病,失之不及也。
                              6.偏浮偏沉为病,失之太过也。
                              7.半重偏重为病,滞而不正也。
                              8.半轻偏轻为病,灵而不圆也。
                              9.半沉偏沉为病,虚而不正也。
                              10.半浮偏浮为病,茫而不圆也。
                              11.夫双轻不近于浮,则为轻灵;双沉不近于重,则为离虚。故曰上手轻重,半有着落,则为平手。除此三者之外,皆为病手,盖内之虚灵不昧,自然致于外,则清明在躬,流行于肢体间矣。若不穷研轻重浮沉之手,有掘井徒劳不及泉之叹。然方圆四正之手,能表里精粗无不到者,则已及大成,又何虑有四隅以出方圆乎。亦即所谓”方而圆”,”圆而方”,超乎象外,得其寰中之上手也。
                              太极力气解
                              气走于膜络筋脉,力出于血肉皮骨。故有力者外壮于皮骨,形也;有气者内壮于筋脉,象也。气血功于内壮,血气功于外壮。要之,明于气血二字之功,能自知力气所由来;知力气之所以然,自知用力行气之各异。盖行气于筋脉,用力于皮骨,大不相侔也。


                              IP属地:云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24-04-25 07:2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