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吧 关注:16,340贴子:50,089
  • 0回复贴,共1

说“野老”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野老”这个词汇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多次出现,它通常用来形容那些生活在乡村、与世无争的老年人。这些老人通常有着丰富的人生经历和智慧,他们的故事往往充满了哲理和教育意义。下面是一些关于“野老”的用词例证:
(1)《诗经·小雅·采薇》:“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启居,玁狁之故。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这里的“野老”指的是那些因为战乱而流离失所的老人。
(2)《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公子重耳之及楚也,野老献雉。”这里的“野老”指的是楚国的一位普通老人。
(3)《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孟子去齐,过薛,见野老负薪。”这里的“野老”指的是一个在田野里劳作的老人。
(4)《后汉书·孟尝传》:“孟尝为郡守,时民饥馑,野老聚而诉之。”这里的“野老”指的是一群生活在乡村的老人。
(5)《宋史·范仲淹传》:“范仲淹为江宁知府,时民饥,野老聚而诉之。”这里的“野老”同样指的是一群生活在乡村的老人。
从这些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野老”这个词汇在古代文献中的广泛应用。这些老人通常生活在乡村,他们的生活简朴,与世无争。然而,正是因为他们的平凡和朴实,他们的故事往往充满了哲理和教育意义。在古代文学作品中,野老的形象常常被用来反映社会的黑暗面和人民的疾苦。例如,在《诗经》中,那些因为战乱而流离失所的野老,他们的生活充满了艰辛和无奈。而在《左传》和《史记》等史书中,野老的形象则更多地被用来表现普通人的生活和劳动场景。“野老”这个词汇在古代文献中的用词例证丰富多样,它既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现实生活,也传达了古人对生活的感悟和思考。


IP属地:广东1楼2024-04-05 23:46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