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杀吧 关注:3,387,144贴子:87,599,813

三国时期那些还没有出的武将(个人向)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长期更新,只要看文献发现三国杀还没有出这个武将就会发到帖子里,优先选取事迹有趣的。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4-03-28 02:17回复
    三国时期是泛指广义,主要指黄巾起义至三国归晋这一段时期历史上的人物。当然三国杀已经不局限于出这一时期了,但我主要盘点的还是这一时期人物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4-03-28 02:18
    收起回复
      杨琦,弘农杨氏,少有志节,不以家势为名,交结英豪,在河南缑氏界中立精舍,门徒常有二百人。汉献帝西迁时多有功劳。官至侍中、卫尉。
      杨琦玄孙杨铉是隋文帝杨坚的六世祖。
      兴平二年(195年),李傕、郭汜争斗于长安城中。李傕将献帝劫持到北坞,与内外隔绝。当时侍臣饥饿,献帝请求李傕赐给五斛米、五具牛骨,李傕却只送来几具臭牛骨。献帝大怒,打算责备李傕,杨琦上奏:“李傕是边地之人,沾染蛮夷的风气,如今他自知犯下悖逆之罪,经常闷闷不乐,想要把车驾带到黄白城以泄其愤。臣希望陛下能容忍,暂时不可彰显其罪。”献帝听从。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4-03-28 02:22
      回复
        董奉(200—280),又名董平,字君异。
        少年学医。年轻时,曾任侯官县小吏,不久归隐,在其家村后山中,一面练功,一面行医。晚年到豫章(今江西)庐山下隐居,继续行医。吴天纪四年(280年),董奉逝世。
        董奉医术高明,治病不取钱物,只要重病愈者在山中栽杏5株,轻病愈者栽杏1株。数年之后,有杏万株,郁然成林。夏天杏子熟时,董奉便在树下建一草仓储杏。需要杏子的人,可用谷子自行交换。再将所得之谷赈济贫民,供给行旅。后世称颂医家“杏林春暖”之语,盖源于此。
        有一次到交州,恰遇交州太守士燮病危,垂死已3日。董奉把3粒药丸放入病人口中,用水灌下。稍后,病人手足能动,肤色逐渐转活,半日后即能坐起,4日后能说话,不久病愈。董奉住燮府中,后燮阴谋反叛朝廷,担心董奉泄漏其密谋,欲害之。董奉利用气功装死,骗过燮后逃走。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4-03-28 02:34
        回复
          臧洪(?-约196年),字子源,广陵射阳(今江苏宝应县东)人,东汉文学家。
          臧洪十五岁时,以父功拜童子郎,知名太学。后举孝廉为郎,任即丘长。中平末,弃官还家,太守张超任为功曹。后董卓专权,臧洪劝说张超联合兖州刺史刘岱等起兵讨卓,于酸枣设坛。臧洪升坛盟誓,辞气慷慨,涕泣横下,闻者莫不激扬。后归袁绍,任青州刺史、东郡太守。后张超被曹操围困,求救于臧洪,袁绍不允发兵,臧洪遂与袁绍决裂。袁绍兴兵围东郡,历年攻城不下,便令陈琳写信给臧洪,劝其归降。但臧洪回信拒绝,后城破被杀。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4-03-28 02:42
          回复
            袁隗,出身汝南袁氏,娶经学大师马融之女马伦为妻。年轻时担任显要职位,与哥哥袁逢皆为三公。
            中平六年(189年),汉灵帝去世,刘辩继位,是为少帝,后将军袁隗升任太傅,与大将军何进共录尚书事,共同执掌朝政。汉献帝即位后,其仍为太傅。袁绍当时任勃海(治南皮,今河北南皮)太守,举兵抗击权臣董卓。董卓于是指使司隶校尉宣璠收捕袁隗为首的袁氏家族男女二十余人(一作五十余人),将袁隗等人下狱处死。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4-03-28 02:55
            回复
              张举(生卒年不详),渔阳人,与张纯同郡,是东汉末年起义军将领,曾在汉朝担任泰山太守。
              中平四年(187年),张举受张纯挑唆,联合乌桓起兵攻打郡县,部众到达了十多万;张举自称天子,张纯自称弥天将军安定王,声称自己将取代汉朝。刘虞担任幽州牧后,用怀柔之策说服乌桓罢兵,并悬赏求购张举、张纯;两人逃出塞外,后来张纯被门客王政所杀,张举则下落不明。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4-03-28 02:57
              回复
                张纯为渔阳郡人,与张举同乡
                中平年间,边章等人起兵于凉州,车骑将军张温为平定凉州叛军,请朝廷从幽州征发三千乌桓精锐骑兵。张纯请求统率这支兵马,朝廷不从,将三千骑兵交由公孙瓒指挥,张纯深感不满。而朝廷克扣军粮、拖欠军饷,导致三千骑兵全部叛归本国。中平四年(187年),张纯、张举联合丘力居等人起兵攻打蓟县,焚烧城郭,虏略百姓,杀护乌桓校尉公綦稠、右北平太守刘政、辽东太守阳终等,部众到达十多万,屯于肥如。
                中平五年(188年),朝廷任命刘虞为幽州牧。刘虞到蓟县后,罢省屯兵,广施恩信,派遣使者对乌桓峭王等述说朝廷圣德仁厚,允许叛军投降,给予出路,并悬赏求购张举、张纯;张纯、张举逃出塞外,余众或降或散。中平六年(189年)三月,张纯被门客王政杀死。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4-03-28 03:01
                回复
                  刘安是《三国演义》中的人物,是个少年猎户,刘安的故事出自《三国演义》第十九回,说的是刘备的军队在小沛被吕布的部将高顺击溃,刘备弃家小逃难,路遇孙乾,二人寻小路到许都投曹操。一日,到一家投宿,其家一少年出拜,问姓名,乃是猎户刘安。刘安听说是豫州牧到来,想寻找野味进食,一时不能得,便杀了妻子给刘备吃。刘备问:这是什么肉,刘安说:是狼肉。刘备不疑心,便饱食一顿。刘备知道真相后,“不胜伤感,洒泪上马”,后来他把这件事说与曹操听,曹操命孙乾以金百两去赐给刘安。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24-03-28 03:07
                  回复
                    王肃(195年-256年),字子雍,东海郡郯县 (今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 人。三国时期魏国大臣、经学家,司徒王朗的儿子、晋文帝司马昭岳父。
                    王肃出身东海王氏,师从大儒宋忠。早年任散骑黄门侍郎,袭封兰陵侯。历任散骑常侍、秘书监、崇文馆祭酒,屡次建议时政,外放广平太守、河南尹。齐王曹芳被废,迎接高贵乡公曹髦继位。帮助大将军司马师平定毌丘俭之乱,把女儿嫁给司马昭。累迁中领军、散骑常侍。甘露元年(256年),王肃去世,享年六十二岁,获赠卫将军,谥号为景。
                    王肃遍注群经,对今古文经学加以综合。凭借深厚的文化底蕴,借鉴《礼记》、《左传》、《国语》等,编撰《孔子家语》宣扬道德价值,将儒家精神理念纳入官学,其所注经学被称作“王学”。唐代时,作为“二十二先贤”配享孔庙。宋真宗时,追赠司空。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24-03-28 03:11
                    回复
                      魏讽(?~219年),字子京,济阴(一说沛国)人。东汉末年历史人物。颇有智谋,口才出众,善于蛊惑人心。倾动邺城,相国钟繇辟为西曹掾。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魏讽趁曹操出征未反时,暗结义士,与长乐卫尉陈祎等人谋袭邺县。尚未行动,陈祎就因为害怕而把事情告诉给太子曹丕。曹丕于是诛杀魏讽,连坐而死者数十人(《资治通鉴》作数千人)。
                      魏讽死后,钟繇被罢免,中尉杨俊左迁。曹操叹道:“魏讽之所以敢有反心,是看我的爪牙大臣们无法遏制内奸防备阴谋。我怎样能得到像诸葛丰那样的人,使之替代杨俊呢?”桓阶向曹操推荐徐奕,曹操便让徐奕担任中尉。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24-03-28 03:16
                      回复
                        邓飏(?~249年2月9日[16]),字玄茂,南阳新野(今河南省新野县)人,曹魏时期大臣,台中三狗之一。东汉名将邓禹之后。权臣曹爽的亲信之一。
                        邓飏为人贪财好色。曾许诺授臧艾官职,其以父亲的侍妾送与邓飏,所以京师为之语:“以官易妇邓玄茂。”曾历任尚书郎、洛阳县令等职,魏少帝曹芳在位时掌权的大将军曹爽任邓飏为侍中、尚书。
                        正始十年(249年),曹爽兄弟陪同皇帝曹芳到明帝高平陵扫墓,此时司马懿发动政变,封锁洛阳城和接管曹爽和中护军曹羲的军队。曹爽兄弟最终都决定向司马懿投降。事后曹爽被控告谋反,邓飏等党羽与曹爽一同被捕,被指控与曹爽同谋,其后被诛杀、夷三族。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24-03-28 03:19
                        回复
                          陈纪(129年~199年),字元方,颍川郡许县(今河南省许昌市)人,出身颍川陈氏。东汉末期大臣。太丘长陈寔之子,与父亲陈寔和弟弟陈谌并称“三君”,曹魏名臣陈群之父。
                          陈纪幼时就知书达礼,聪慧过人。其平时足不出户,潜心钻研学问,发奋著书三十余万言,号曰“陈子”。其著述“言不务华,事不虚饰”,非常符合圣哲的道德标准,受到世人称赞。
                          董卓把持朝政后,拜陈纪为五官中郎将,迁侍中,又出为平原相。陈纪在平原任上“勤恤民隐。驯之以礼教,示之以知耻”,收到一定成效。汉献帝迁都许昌后,又拜陈纪为大鸿胪,掌九仪。不久陈纪患病。建安四年(199年),陈纪去世。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24-03-28 03:23
                          回复
                            司马芝,字子华,河内温县(今属河南)人。三国时期魏国大臣。
                            司马芝年少时为书生。后赴荆州避乱时遇到贼寇,仅司马芝守护在老母身旁。贼寇看其是孝子,认为杀之不义,遂免于被害。此后,家居十余年,躬耕垄亩,照顾老母。建安十三年(208年),司马芝投靠曹操,任菅县长。在任期间,执法严正,不畏强暴。地方豪强郡主簿刘节拥宾客千余家,都不服徭役。司马芝强迫刘节代替宾客远行。时人称许他“以郡主簿为兵”。历任广平令、大理正,甘陵、沛、阳平太守,皆均有功绩。
                            黄初年间(220年-226年),入为河南尹。明帝即位,赐爵关内侯。不久,曹洪乳母与临汾公主侍者共犯刑律,被押在狱中。卞太后派人说情,司马芝不应,还上书明帝,要求依法诛罚,明帝应允。后为大司农,主张“崇本抑末,务农重谷”,得到魏明帝曹叡的赞同。后卒于任上。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24-03-28 03:27
                            回复
                              胡烈(220年―270年7月9日),字玄武,安定临泾 (今甘肃镇原)人。三国曹魏至西晋时期将领,车骑将军胡遵之子,镇军大将军胡奋之弟。
                              曹魏时,累迁泰山太守、襄阳太守、南安太守、右将军、荆州刺史,参与魏伐蜀之战。司徒钟会谋反时,胡烈挑动军士对钟会的对抗情绪,诱使其子胡渊率军攻杀钟会。担任秦州刺史期间,与当地民族部落失和,引发秦凉之变。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24-03-28 13:0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