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魂锁事吧 关注:2贴子:45
  • 0回复贴,共1
风和日丽,暖风拂面,闲来无事,抄了一遍《芜城赋》,感慨着那“出入三代,五百余载,竟瓜剖而豆分”,还有那“岂忆同舆之娱乐,离宫之苦辛哉,天道如何,吞恨者多”。赋这种文体都是献给公候将相的,通常都是命题做文,而鲍照的这篇虽然也“抽琴命操,为芜城之歌”但全文基本上是在直抒胸意,感叹苍海桑田的世事变迁,美好事物的薰歇烬灭。正所谓,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我们中国人是农耕文明,所以勤于对月的观察,而月总是时缺时满,这便给了人们一种悲伤的暗示,再配合上中华民族特有的阴阳观念,什么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现象就成为了某种即定规律,以至于总是难免于一唱三叹那天道如何,吞恨者多;总是难免于见月思人、思乡、思情。及至21世纪的我也依然见月感怀,这或许就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小时候到了新年,总要和哥哥一起赶路将近一个半小时到姥姥家,因为有着对压岁钱的期待,那冰天雪地中的一个半小时也没感觉过有多幸苦,现在还记得走得久了,难免要看看天上那弯弯的月亮,然后再找找北斗七星的所在,那时的我经常看十万个为什么,也曾有过成为天文学家的梦想呢,如今才知道,某某家中“家”,意味着对某类知识如对自家一般了如指掌,才可称某某家,那便意味着反复学习,深入学习。如今想想,不论是游戏也好、音乐也罢、读书尚可、专业知识也可以,只要有一样我能持之以恒,总会有个兴趣之家吧,现在却都是似懂非懂,真可谓“共尽兮何言”。


IP属地:黑龙江1楼2024-03-26 22:48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