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机吧 关注:2,784,166贴子:58,157,354

HiFi常见误区与答疑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楼百度。


IP属地:吉林1楼2024-03-06 14:16回复
    一、常见误区
    1、古典 流行二元论
    2、杂食
    3、“中正”
    4、咨询时扭扭捏捏
    5、过于褒扬或贬斥
    6、唯权威论
    7、对头版耳机的褒贬
    8、不要看价格开脑放
    9、鄙视链
    10、无知者无畏/人云亦云
    11、ACG是什么?
    12、固执的审美
    13、细分市场
    14、对人声的定义过于狭窄
    15、嫌贫爱富的价值观
    16、一步到位
    17、什么是监听耳机


    IP属地:吉林2楼2024-03-06 14:17
    收起回复
      二、耳机发烧友的自我修养
      1.正视自己“心态”
      2.求同存异
      3.多听器材
      4.避免盲从和自大
      5.主动学会搜索
      6.不要短时间折腾大量器材
      7.成体系研究品牌风格
      8.总结自己听音喜好


      IP属地:吉林3楼2024-03-06 14:17
      收起回复
        一、常见误区
        1、古典 流行二元论
        音乐不止西方古典乐和流行。在中国 较为主流类型有流行,摇滚,爵士,民谣(这里特指城市民谣),
        西方古典乐,说唱/嘻哈,中国民乐,戏曲/曲艺等等。
        此外还有中国民歌(被体制改良的,不等同于民谣),军旅歌曲等具有中国特色的类型。
        2、杂食
        大多人发烧友的喜好可能是非常狭窄,大部分人也就是听流行,摇滚;
        年纪稍长在听中国(被体制改良过的)民歌,戏曲,军旅歌曲;
        年轻人再听一些电子和说唱,深入听爵士,金属,朋克等相对冷门类型的人并不多。
        大部分人听的是通过正规渠道出品的商业出道歌手为主,也就是商品音乐。
        随着网络的发展,一些通过网站公开改编并翻唱或原创曲的人也越来越多,其中大多数仍脱离不了主流音乐类型的范畴。
        3、“中正”
        中正,中庸 ,俩个词有着多种含义,不偏不倚。为此我特意去读《中庸》,其中讲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
        在现实生活应用中,不偏不倚是一种理想的状态——比如说德奥系耳机往往被认为是中正,中庸的。
        以棉被系举例子,从HD580到HD660S跨越30年的生产周期,世界音乐发展趋于多样化,面对新兴的音乐类型,棉被系很难说是做到不偏不倚。


        IP属地:吉林4楼2024-03-06 14:18
        收起回复
          4、咨询时扭扭捏捏
          我看一些人提问,让我“血压升高”,通篇不提自己喜欢的歌曲和歌手,一句杂食完事。
          这种情况下,提供你的网易云 QQ音乐等平台红心歌单或者昵称时比较快的。
          像我这种热心肠的人会听几首,一般人会扫一眼歌单,看有没有自己熟悉的歌曲。
          有人似乎对提供歌单有些别扭,我只能说在大数据时代,隐私无所遁形,IT公司比你自己还了解自己。
          另一方面,对耳机系统的总预算语焉不详也是我经常遇到的情况,似乎生怕自己那点预算被别人“笑话”,
          大部分烧友是从便宜货玩起的,并不会笑话你。笑话你的那就是烧友人品问题。
          哪怕是50块的预算买头戴,我还能说闲鱼买一些传统品牌停产入门级型号。
          5、过于褒扬或贬斥
          不限于解码,耳放,耳机,音乐类型,品牌等情况。
          什么“XX秒朝平”,什么“XX都统统是垃圾”等话语,烧耳机的人或多或少看过一些。
          起码我希望各位评价一个器材,我喜欢什么地方,不喜欢什么什么地方。


          IP属地:吉林5楼2024-03-06 14:19
          收起回复
            6、唯权威论
            现在一些互联网有诸多现象:“唯古典论”“唯品牌论”“唯曲线论”不绝于耳。
            他们水视频,图文多,深刻反应了“谁嗓门大谁有理”的歪论。通过洗粉,固粉等手段圈钱。
            这些人让圈外人和一些新烧产生一种幻觉:大部分高价耳机是智商税,只有便宜耳机/我的品牌好。
            其中有些粉丝没有听过实机就敢大放厥词,有些粉丝平时干脆不聊耳机——有个很好笑的现象,我认识一位烧友在某粉丝群去询问某耳机好坏,所有人都岔开话题。
            不得不说小城市的发烧友想听器材是比较困难的,但是一些大中城市的发烧友,有机会去实体店和展会的不去听真是无话可说。
            现在一些国产品牌/Diy可以押金试听,还有专门租赁的店铺,论坛还有只花运费的巡回试听。比以前的烧友听器材门槛低不少。


            IP属地:吉林6楼2024-03-06 14:20
            收起回复
              7、对头版耳机的褒贬
              第七条可以说对第五条延伸。很多人没有听过头版耳机,觉得是100%的炒作。
              以我浅薄的折腾经验看,客观上头版耳机存在部分炒作成分,也有独到之处,存在历史局限性。
              适合资深耳机发烧友考究,和耳机收藏家把玩。大部分人没必要尝试就是了,对使用者及其耳机系统要求高。
              8、不要看价格开脑放
              这个没什么可说的。耳机圈呆久了都看到几万的头戴、耳塞层出不穷。音质呢?
              我觉得即使在低价位,做得好的耳机。不要看价格开脑放。
              9、鄙视链
              买低端货被鄙视,买山寨货被鄙视,买Diy被鄙视,听德奥耳机鄙视日系,听日系鄙视德奥耳机;
              仅仅是器材方面,有着各种各样的鄙视链。
              音乐就更是了:(西方古典乐)听巴洛克的鄙视听浪漫时期的;听西方古典乐鄙视听流行,听流行鄙视听说唱的……等等不一而足。
              低端货看什么东西。如果正经做耳机的传统品牌出品,其实入门东西做得还行。我折腾久了反倒是觉得一些高级耳机对亚文化的鄙视,以及高高在上的态度令人不快。
              买山寨货被鄙视我认为是正常的事情,Diy是品控售后等问题,买不买看你自己。
              听德奥系鄙视日系,或者反过来鄙视 不可取。人的口味不尽相同,有理有据地批判为好。


              IP属地:吉林7楼2024-03-06 14:21
              回复
                10、无知者无畏/人云亦云
                部分发烧友缺乏对不了解领域的敬畏心,武断地得出结论。
                比如说为什么烧耳机烧着烧着奔古董去的,没听过老机的发烧友以为是“怀旧”心理作祟,实则不然。
                我这么说吧,HD540Gold,80年代的玩意,我认为听所谓ACG,听一些21世纪快节奏的歌曲好于在产HD600/HD650/HD660S/HD660S2,HD800S。
                但是HD540G大声压失真不如后来者,我也不是盲目推崇老耳机。
                同定位,同价位新的替代型号不一定做得更好,可能是更跌份的。
                现在头戴式耳机圈用户群体年纪偏高,喜欢“厚软慢糊”的声音,某位老烧认为“小清新”式的声音是过去式。
                如果把群体放宽到耳塞用户,类似于水月雨式的高亮声音是有很大的用户群体。
                更何况,现在快节奏歌曲普遍比上个世纪多,那么“厚软慢糊”就不适合了。
                而且,我举个更小众的例子,古董耳塞圈子,解析是不是差于现在的塞子?一些中年人一样追捧E888那种冷亮声。
                “无知者无畏”不仅仅存在于部分新烧“贬古”的风气,还有对新玩意一样缺乏了解,
                人云亦云地跟风黑——比如说对HD700的评价,多是没有听过实机,除了“刺”,说不明白优点或其他缺点。
                以上说这些不是卖弄自己涉猎广泛——我也是“说得很多听得很少”过来的。
                我喜欢干净,通透的声音,也留下原道这种hufi塞子。我希望各位求同存异,先做到听实机,再评价。


                IP属地:吉林8楼2024-03-06 14:22
                收起回复
                  12、固执的审美
                  近十年,传统耳机品牌面临两次降维打击:Beats/魔声算一个,真无线算一个。
                  各家的反应不尽相同,索尼家大业大选择从源头(唱片业)到终端(耳机)同流合污,天龙选择壮士断腕(在产核心产品只留下四款),
                  拜亚,森海,AKG选择正面竞争,推出一系列产品。声音有的好的有的坏,当然最终失败的原因和声音不大。
                  这里不是重点。竞争失败以后,拿换壳产品改改声音,我就想说外观出众的耳机和好的声音有冲突吗?不能外观+声音吗?
                  13、细分市场
                  互联网1.0对于传统耳机品牌称得上岁月静好,针对不同用户的耳机以功能性为划分:
                  用电视的、用电脑的、用MP3的、用音响系统的耳机口,发烧友等等。
                  可到了互联网2.0时代以后,不同圈子的划分越来越精确,整个一代人的共同语言越来越少。
                  同时真无线的冲击,圈子人数递减,势必要靠特定用户吃饭,我认为划分细分市场刻不容缓的任务——
                  业界做耳机应该以音乐类型的不同[1]做划分:
                  听爵士的,听摇滚的,听交响音乐的,听室内乐的。
                  品牌没有主动大张旗鼓把全系列划分明白,只敢划分一小部分,其他靠用户总结。
                  14、对人声的定义过于狭窄
                  我和一些年轻人讨论人声(Vocal)的定义时,很大一部分人认为美声不算是人声,这就……按照中国目前主流的分类,有流行(通俗)唱法,民族唱法,美声唱法三大类别。


                  IP属地:吉林10楼2024-03-06 14:24
                  收起回复
                    15、嫌贫爱富的价值观
                    “XX耳机没几万不能听”、“万元以下听个响”,诸如此类的观点,各位应该是听过不少次。
                    结果就是这些极端、简单的观点增加外界对HiFi圈的误解,和吓唬懵懵懂懂的小白。普通发烧友不敢发便宜的器材照片,等到器材到“平均水平”才敢分享一点听感。
                    我希望的是,各位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一些对音源要求高的耳机,比如说HD800对音源要求高,音源不给力声音假大空,也不好听。列出你认为(和次旗舰拉开差距)的耳机系统。
                    有些你认为潜力不大的耳机,也可直白表明潜力不大。


                    IP属地:吉林11楼2024-03-06 14:26
                    收起回复
                      16、一步到位
                      头铁上旗舰一步到位是大坑。头戴式耳机用户,各家旗舰要么对音源(硬件)要求高,要么对耳放要求高,要么对唱片录音质量要求高。想“花小钱”办大事,不知道器材好在哪里,妥协在哪里。
                      攒出一套旗舰耳机系统,带来“刺”,那个“闷”,和下级型号拉不开距离等等一系列问题。


                      IP属地:吉林12楼2024-03-06 14:27
                      回复
                        17、什么是监听耳机?
                        我听过几十支监听耳机后,我也很难给出一个标准的定义。有给歌手的人声监听,给DJ/鼓手准备强化低频的监听,有给主持人/记者 采编使用的压耳式监听,
                        有给混音师准备的“参考级”监听。根据使用用途不同,可能两头翘,突出中频或突出低频,三频均衡。


                        IP属地:吉林13楼2024-03-06 14:27
                        回复
                          18、音箱,头戴,耳塞的直接对比不可取
                          同价位/不同价位音箱,头戴,耳塞直接对比,音箱、头戴、耳塞因发声原理有着各自优势,直接对比,一看评论区就是没有讨论价值的各说各话。
                          19、不同价位横向评价陷阱
                          正常人理解的大横评器材:
                          1000块的有线耳塞对比500块耳塞,100耳塞有哪些提升?溢价带来更好做工,更好的人体工程学设计,更好的单元意味着更好素质,是否需要播放器而不是小尾巴。
                          KOL所设置的陷阱:
                          高价监听有线音箱,对比两千/一千乃至更低的蓝牙音箱;给动辄过万的独立解码打高分,混入几个入门到中端的一体机也给高分。
                          也就是说不拿高价有线监听音箱对比低价有线民用/监听音箱,不拿高价独立解码对比低价独立解码。把不同赛道的产品混为一谈。


                          IP属地:吉林14楼2024-03-06 14:41
                          回复
                            二、耳机发烧友的自我修养
                            1.正视自己“心态”
                            不管是自我认知的心态和还是长期聆听的器材数量,自诩为耳机发烧友,必然是要比圈外人要具有“发烧友”的一面:为了30% ,甚至15%的提升“斤斤计较”。能折腾就接着折腾。
                            折腾是给自己听的,不是显摆的玩意。
                            2.求同存异
                            主观听感肯定是百人百样。即使是同一个人,不同时期的对同一件器材的评价也是会截然不同的。
                            而且存在版本差异(比如说HD700/K601/HD580,要比所谓HD600差异都大)


                            IP属地:吉林15楼2024-03-06 14:41
                            收起回复
                              3.多听器材
                              (1)不要以点带面。很多人听到传统HiFi耳机品牌中的一款型号不符合自己听感,上升到认为整个品牌不行。不是品牌不行,是你不行。
                              活到2024年的传统HiFi品牌是底蕴的,要多听器材再对一个品牌下结论,你还得注名仅限于自己听过的型号而论。
                              (2)一耳朵的听感不靠谱。展会上,线下实体店惊鸿一瞥不能作数。当你非要评价一耳朵过的耳机,请说明是“一耳朵”而非“长期聆听”的。
                              (3)多听器材。无论是押金试听,巡回试听,线下展会和实体店活动,尽量参加。这里主要是扩大自己烧耳机的圈子,做到互通有无,倾听别人的观点,避免闭门造车。
                              (4)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百年间HiFi产品太多了,没听过的不丢人。
                              (5)如果想转述别人的长篇评价,尽量给出烧友的名字或者帖子的链接。


                              IP属地:吉林16楼2024-03-06 14:4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