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容冲吧 关注:8,097贴子:185,430

李世民的昭仪的墓志铭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无名无姓,但曾经有存在感。


IP属地:澳大利亚1楼2024-02-27 21:54回复
    大唐故亡宮二品墓誌
    大唐故亡宮二品昭儀志銘並序
    昭儀者,不知何許人也。稟淑濟姜,資和宋子。挺瓠犀之麗質,蔚蝤領之容。處子□霜,遠聞姑射;仙巫行雨,近映陽台。體惠問於幽閒,班書比麗;蘊柔詞於內訓,蔡筆齊芳。故得擢自良家,言參椒掖。秩階十四,爵列四等。綠衣自潔,匡還女史之箴;彤管有暉,遽警嬪嬙之操。恩侔倚瑟,德亞當熊。芳菊騰榮,晴虹湛色。苕華委郁,俄聞蒲柳之衰;蘭叢霍靡,坐見風之敗。春秋八十一,以永淳元年八月廿四日遘疾,卒於官所,以其年十月十一日葬於昭陵,禮也。 彩於玄,其銘曰:
    猗與昭儀,承徽麗則,淑質有裕,貞姿不忒。珠暉映彩,瓊葩麗色,柳雪飄詞,椒花練試。


    IP属地:澳大利亚2楼2024-02-27 21:57
    回复
      二品地位也不低了,结果死后连姓名都没人知道,唐朝没有子女的先帝遗孀们地位太边缘化了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4-02-27 22:36
      收起回复
        杨妃实锤不是妃位了,因为李世民时期的昭仪是爵列四等。说明前面只有三个妃。而贵妃德妃贤妃都有人了


        IP属地:江苏来自iPhone客户端4楼2024-02-28 08:54
        回复
          昭容韦尼子的墓志倒是记载了她的姓名和家世,应该是守寡的时间不长没有被完全忘记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4-02-28 11:07
          回复
            这墓志铭早就公布但似乎极少被仔细看,可能首先入眼的就是那句““不知何许人”,然後就感叹深宫怨妇们的凄凉,以及墓志铭的套路公式乱扯一气,仅此。
            其实“不知何许人”这句记载,在秦汉魏晋甚至隋唐的书本,都不是一个罕见的形容。就经历过乱世的人而言,不知何许人,并不是什么稀奇的事,并不能说明没存在感。红楼梦中的晴雯,籍贯姓氏都没可考,不影响她的存在感,贾宝玉哀悼她时写下的德、色各种赞美,虽有夸张,根基多少还是靠谱的。如果说基层宫人们“不知何许人”的墓志铭是套路,或还有些道理,说一个二品昭仪的墓志铭毫无史料价值完全是套路公式,未免过于武断。实际上,如果真的是“深宫怨妇”生如蝼蚁毫无一人在意,一个既没有任何来头、也没生育过子女的女人,是绝不可能成为九嫔之首的。


            IP属地:澳大利亚6楼2024-02-28 22:48
            收起回复
              野王二老者,不知何许人也。初,光武贰于更始,会关中扰乱,遣前将军邓禹西征,送之于道。既反,因于野王猎,路见二老者即禽。光武问曰:“禽何向?”并举手西指,言“此中多虎,臣每即禽,虎亦即臣,大王勿往也。”光武曰:“苟有其备,虎亦何患。”父曰:“何大王之谬邪!昔汤即桀于鸣条,而大城于亳;武王亦即纣于牧野,而大城于郏。彼二王者,其备非不深也。 是以即人者,人亦即之,虽有其备,庸可忽乎!”光武悟其旨,顾左右曰:“此隐者也。”将用之,辞而去,莫知所在。——后汉书
              孙登者,字公和,不知何许人。无家属,于汲县北山土窟中得之。夏则编草为裳,冬则被发自覆。好读《易》,鼓一弦琴,见者皆亲乐之。每所止家,辄给其衣服饮食,得无辞让。——嵇康集目录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陶渊明
              对于志怀恬畅的高人逸士,“不知何许人”符合此类书写特色。是相当增加气氛的写法,但毫不影响描述史料的可靠性。
              墓志铭大量强调这位昭仪的美貌,同时提到了她受过高度文化教养、品德好、得宠、在李世民後宫“爵列四等”。就一个卖名声、夸门第蔚然成风的时代,妃嫔有收税的亲戚、做官的祖宗,墓志铭自会历数其家世出身,不管真的假的。不知何许人,恰是高人逸士的盖章。点明昭仪灵芝无根醴泉无源,也不攀附权贵认亲,符合魏晋立传山中高士的一贯风格。她虽然毫无後台,仍然得到李世民的高度评价,评价的盖章就是她的爵列四等,九嫔之首。


              IP属地:澳大利亚7楼2024-02-29 08:38
              回复
                作者想要告诉後人,李世民的昭仪大隐隐于朝,是一位山中高士晶莹雪的出色女性,既有美貌又有文才,在皇宫芳龄永继地活到八十一高寿。通过任命这位女性为正二品内命妇,九嫔之首、爵列四等的举措,後人也能看到一位圣明善识人才的皇帝。


                IP属地:澳大利亚8楼2024-02-29 08:50
                回复
                  代烟雨长安发:
                  《五柳先生传》写的就是陶渊明自己啊,故意不点明所以来句“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而李世民爵列四等的贵妾,墓志夸那么多,居然都不提姓氏,确实挺奇怪的,不攀附权贵认亲,自己的本姓还是得要吧。另外,李世民的门第观其实挺矛盾的,一方面,他不拘门第提拔人才;另一方面,他又曾故意当众一再追问一起自寒微的臣子过去的社会地位,导致其很没面子。他不嫌弃长孙嫁他时已是落魄贵族,对他来讲落魄了财势比不上他家不要紧,但贵族气质、贵族风范得有,这方面长孙不缺,所以长孙依然是他的理想配偶。他为李治选良家女作婢妾,李治推辞,他虽依了,也说了句“吾不欲使子孙生于微贱”,可能是不满李治长子的母亲出身低,没受过良好的文化教育。而李世民的这个昭仪,出身应该也低,低到什么程度呢?我怀疑她就是李家的婢女,或是长孙带来的陪嫁丫头,所以一开始就不详姓氏。随主人姓?姓李的话,皇帝的后宫不能与皇帝同姓啊;姓长孙的话,皇帝可能又不想别人误会她是皇后的妹妹。故而册封以后,宫中可能就称昭仪,不带姓氏,反正宫中就一个昭仪。那为啥李世民不嫌她微贱呢?奴婢的社会地位比贫民还低呀。原因可能是大家之婢,有机会受贵族的礼仪、贵族的文化长期耳濡目染,如果主人喜欢她,还可以教教她,自己没功夫教也会找人教,被这样熏陶和培养,举手投足、一言一笑自然胜小家女多多。我看清代小说,就屡见娶小家女不如娶大家婢的说法,哪怕大家婢很有可能非处,哪怕清朝人极重女性贞操,都依然持此观念,何况唐朝人。


                  IP属地:澳大利亚来自iPhone客户端10楼2024-02-29 11:25
                  收起回复
                    682年去世,那出生于602年,比长孙皇后就小一岁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24-02-29 20:41
                    回复
                      话说风光如上官婉儿,先後被三个皇帝重视,权势炙手可热,最高品秩也不过是昭容,比昭仪还要低一等。若说位比九卿的九嫔惨,本身其实挺误会的。古者天子后立六宮,三夫人、九嬪、二十七世婦、八十一御妻,以聽天下之內治,以明章婦順;故天下內和而家理。天子立六官,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以聽天下之外治,以明章天下之男教;故外和而國治。故曰:天子聽男教,后聽女順;天子理陽道,后治陰德;天子聽外治,后聽內職。教順成俗,外內和順,國家理治,此之謂盛德。
                      显然李世民是很试图展现这一套的,并且得到了皇后的配合。九嫔的法律地位高于绝大多数官员,李世民的昭仪年龄和他相仿,完全无背景无出身无家世,也没子女“以贵”,如果换个门第或子女决定地位的皇帝家一辈子很可能也就是御女了。


                      IP属地:澳大利亚12楼2024-03-02 07:19
                      回复
                        最後说说那个秩阶十四,爵列四等的问题,秩阶十四显然是以前汉的十四等内命妇为典,形容列入妃嫔行列,我觉得没谁会认为是指的清朝的十四等爵位。 至于这个爵列四等,则有点特别。礼,后以下设三夫人,九嫔。这是基本的法则。直至杨广时代,妃位也是只有三个的。李隆基改革时,曾经强调过,设四个妃不合古礼。至于这个不合古礼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呢,诚然,旧唐书的写法似乎看着像是唐朝在李隆基以前都是四个妃位的样子,但是用史书否决墓志铭本就不合理。因为墓志铭是第一手的资料,史书无论如何也是几代人以後,偶尔错漏难免,无论史官有多么用心。
                        据所知,截止到目前,的确没有李渊或李世民的任何淑妃记载,无论是正史的,其他资料的,还是墓志铭的。意味深长的是,他们其他妃的资料还挺齐备。


                        IP属地:澳大利亚15楼2024-03-03 15:40
                        收起回复
                          《魏郑公谏录 五卷》 唐 王方庆 撰
                          卷二○【谏聘郑仁基女为充华】
                          隋通事舍人郑仁基女,年十五六,有容色。文德皇后请备嫔御,太宗乃聘为充华,诏已施行,册使将行,公闻已许嫁陆氏,遽进谏曰:“陛下为人父母,子爱万姓,当忧其所忧,乐其所乐。自古有道之主,以百姓心为心,故君处台榭,则欲人有栋宇之安;食膏梁,则欲人无饥寒之患;愿嫔御,则欲人有室家之欢。此人主之常道也。今郑氏之女,久已许人,陛下取之而无顾问,播之四海,岂为人父母之义乎臣所传闻,或未指的,恐亏盛德,情不敢隐。君举必书,所愿特留神虑。”太宗闻之,大惊,乃手诏答之,深自克责,遂停册使。【左仆射房玄龄、中书令温彦博、礼部尚书王珪、御史大夫韦挺】等内外群官奏称:“许适陆氏,无显然之状,大礼既行,不可即止。”陆爽又抗表云:“其父存日,与郑家还往,时相赠遗资财,无婚姻交涉。”太宗谓公曰:“群臣或阿顺旨,陆氏何为分疏?”公曰:“以臣度之,其意可识,将以陛下同于太上皇。”太宗曰:“何谓也?”公曰:“太上皇昔平都城,得幸处俭妇。处俭时为太子舍人,太上皇闻之不悦,遂令东宫出为万泉令,每恐惧不全首领。此陆爽谓陛下今虽容之,恐阴加谴责,所以反覆自陈,不足多怪。”太宗笑曰:“外人意见,或当如此。然朕之所言,未能使人必信
                          新唐书:鄭仁基息女美而才,皇后建請為【充華】,典冊具。
                          这是被人热炒的郑女事件,贞观政要魏郑公谏录乃至正史都有记载,真实性不庸置疑,并且都强调郑女本来要被李世民册封的是“充华”。然而旧唐书在列举妃嫔制度的时候,根本没把充华列入:
                          唐因隋制,皇后之下,有贵妃、淑妃、德妃、贤妃各一人,为夫人,正一品;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各一人,为九嫔,正二品;婕妤九人,正三品;美人九人,正四品;才人九人,正五品;宝林二十七人,正六品;御女二十七人,正七品;采女二十七人,正八品。
                          所以李世民时期(至少李世民前期),后妃制度跟旧唐书写的样子,显然是有一些不同的。


                          IP属地:澳大利亚16楼2024-03-03 15:49
                          收起回复
                            《旧唐书 列传十四》:太宗既行,元吉及【四妃】更为建成内请。
                            史料给你了,你准备怎么YY李渊只有三妃。
                            请开始您的表演。


                            IP属地:广东17楼2024-03-03 18:51
                            回复
                              对着一个写的平平淡淡的无名氏的墓志YY有才华。
                              得出李世民只有三妃,杨妃不是妃的结论。
                              真是好无语啊。
                              【细人风禀温柔,幼彰闲敏。佩璜弱岁,独立之誉已高;织绮少年,千金之价斯重。加以属意图史,留心雅什。谢蕴吟咏,动清风於竹林;左芬才艺,艳高文於淄水。】
                              李世民亲王时期的刀细人,不但有姓,这记载不完爆这个无名氏。


                              IP属地:广东18楼2024-03-03 19:10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