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禅实修吧 关注:224贴子:48,136

初八一路发!发!发!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南岳怀让禅师


IP属地:陕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4-02-17 07:28回复
    师初习毗尼藏,一日自叹曰,夫出家者为无为法,天上人间无有胜处,乃谒嵩山安和尚。安启发之,乃直诣曹溪参六祖。祖问,什么处来?曰,嵩山来。祖曰,什么物恁么来?曰,说似一物即不中。祖曰,还可修证否?曰,修证即不无,污染即不得。祖曰,只此不污染,诸佛之所护念,汝既如是,吾亦如是。西天般若多罗谶汝足下出一马驹踏杀天下人,并在汝心,不须速说。师豁然契会,执侍左右一十五载。唐先天二年始往衡岳,居般若寺。开元中,有沙门道一住传法院,常曰坐禅,师知是法器。往问曰:大德坐禅图什么?一曰图作佛。师乃取一砖于庵前石上磨,一曰磨砖作么?师曰磨作镜。一曰,磨砖岂得成镜耶?师曰,磨砖既不成镜,坐禅岂得成佛耶?一曰,如何即是?师曰,如牛驾车,车不行,打车即是打牛即是?一无对。师又曰,汝为学坐禅,为学坐佛?若学坐禅,禅非坐卧,若学坐佛,佛非定相,于无住法不应取舍。汝若坐佛,即是杀佛,若执坐相,非达其理。一闻示诲,如饮醍醐,礼拜问曰,如何用心即合无相三昧?师曰,汝学心地法门如下种子,我说法要,譬彼天泽,汝缘合故,当见其道。又问曰,道非色相,云何能见?师曰,心地法眼能见乎道,无相三昧亦复然矣。一曰有成坏否?师曰若以成坏聚散而见道者非见道也,听吾谒曰,“心地含诸种,遇泽悉皆萌,三昧华无相,何坯复何成?”一蒙开悟,心意超然,侍奉十秋,日益玄奥。师入室弟子六人,各得眉、眼、耳、鼻、舌,惟于师曰得吾心,善古今。又曰:一切法皆从心生,心无所生,法无能住,若达心地,所作无碍,非遇上根,宜慎辞哉。师寂后,谥大慧禅师。


    IP属地:陕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4-02-17 07:29
    回复
      六祖门下,得法者甚众。其最著者为南岳之怀让与青原之行思。南岳门下分为临济、沩仰二宗;青原门下分为曹洞、云门、法眼三宗,是为五家。临济门下又分杨岐、黄龙二派。自宋以后,临济盛行,今南北大丛林之禅宗,多皆临济子孙也。


      IP属地:陕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4-02-17 07:33
      回复
        据张正甫碑铭和《宋高僧传》本传,怀让姓杜,原籍京兆,其先人迁至安康(陕西汉阴以西),弱冠诣荆南从智京(恒景或弘景律师)学律,受具后,入嵩岳从老安(道安)长老咨询禅法,“既授记而身心自在,超出尘垢,厌离文字,思会宗元”,遂去曹溪觐慧能,“以后学弱龄,分为末席”;“同授秘印,目为宗师”。此后乃陟武当,“穷栖十霜,朅来衡阳终焉”。由于宴居于衡阳观音道场(观音台),即以观音为号。“或微言析理,辩士顺风而杜其口;或林履将撰,山灵借留而规于梦”,大约是很有辩才,并有许多感动山灵的神话传说。由此影响所及,“远自梁、益,近从荆、吴,云趋景附,风动川至”。终于天宝三年(744),年六十八。


        IP属地:陕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4-02-17 07:40
        回复
          《祖堂集》等还记慧能向怀让说,“西天二十七祖般若多罗”曾为其谶记,谓从怀让向后,“马驹踏杀天下人”,预示道一的禅法将称雄于天下,而道一禅系真的一时担当起了这样的角色,中国禅宗史进入了另一个重大发展时期。


          IP属地:陕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4-02-17 07:42
          回复
            道一俗姓马,被尊称为马祖,汉州什邡(四川什坊)人。据《道一塔铭》、《圆觉经大疏钞》和《宋高僧传》等记载,初削发于资州唐和尚处寂,再受具于渝州圆律师,师事过金和尚无相,后入衡岳怀让的“顿门”。在这里,怀让的讲说似乎不多。道一认为,“法惟无住,化亦随方”,遂“禅诵于抚之西里山,又南至于处之龚公山。攫搏者驯,悍戾者仁,瞻其仪相,自用丕变”,加上当时刺史“裴公”的信奉,由此知名。大历(766-779)中,路嗣恭为连帅,请至“里所”,贞元二年(786),“成纪李公”临长此邦,“勒护法之诚”,同年坐化,春秋八十。


            IP属地:陕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4-02-17 07:43
            回复
              怀让共有弟子九人,只有马祖得其心印,传为法嗣。根据《传灯录》所载,怀让众弟子中只有六人得到了印证。汝等六人同证吾身,各契其一。一人得吾眉,善威仪——常浩;一人得吾眼,善顾盼——智达;一人得吾耳,善听理——坦然;一人得吾鼻,善知气——神照;一人得吾舌,善谭说——严峻;一人得吾心,善古今——道一。


              IP属地:陕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4-02-17 07:48
              收起回复
                道一创建了佛教史上的“洪州宗”。洪州宗属南宗禅一系,对慧能、神会开创的南宗禅做出重大发展,其宗义成为中晚唐禅宗的主流,影响广远。洪州宗能够造成重大影响,一个重要原因也在道一教导有方,培养出一大批杰出弟子。从现存资料看,他对弟子谆谆善诱,教学风格生动活泼、自由开放。当初慧能、神会也能言善辩,但仍基本采取佛教传统的设坛说法方式,而道一门庭的教学则开始以师资平等的问答勘辩为主。他的弟子中有许多才华出众者,如南泉普愿、百丈怀海、大珠慧海、归宗智常、兴善惟宽、丹霞天然等,修习都各有特点、各有成就,共同造成了这个僧团丰富多彩的性格。据传道一圆寂后,门徒达千人,入室弟子百余,数字应当是夸大了的。道一的一批杰出弟子流散四方,成为一方宗主。其中鹅湖大义(元和二年)、章敬怀晖(元和三年)、兴善惟宽(元和四年)、香山如海(开成年间〔836—840〕)、甘泉智闲(年代不详)等相继北上京师,把洪州禅传入朝廷。《宋传》上说:“元和中,宽、晖至京师,扬其本宗,法门大启,传百千灯。京夏法宝鸿绪,于斯为盛。”其中“(惟)宽被诏入长安,止大兴善寺。重诏入内道场。兼请受菩萨戒”。白居易作《传法堂碑》,记载向惟宽问道事,胡适认为是“九世纪的一种禅宗史料”。其时朝廷重臣裴度也“信浮屠教”,和白居易一样也是传法堂弟子。不过在京城御用佛教居主导地位,洪州禅的影响还是相对薄弱,其发展主要在江南。石头、牛头二系学人也往来洪州门下。这种交流对于洪州禅的丰富与发展起到积极作用。而就思想观念说,洪州禅的新的宗义体系基本主导了当时和后来禅宗各派系,成为整个禅宗思想的主流。


                IP属地:陕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4-02-17 07:56
                回复
                  马祖大师年纪渐长时身体徽恙,一日,院主来探病,问:“近日尊候如何?”大师云:“日面佛月面佛。”


                  IP属地:陕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24-02-17 08:09
                  回复
                    马祖道一这派的宗旨有八个字:“触类是道,任心为修”。


                    IP属地:陕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24-02-17 08:15
                    回复
                      啦啦啦啦啦!我会珍惜你的思念!我会牢牢记住你的脸!


                      IP属地:陕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24-02-17 08:18
                      回复
                        尼采说:“许多人所谓的成熟,不过是被世俗磨去了棱角,变得世故而实际了。那不是成熟,而是精神的早衰和个性的夭亡。”真正的成熟,是回归婴儿。不必向别人证明什么,也不需要跟着别人亦步亦趋,而是获得思想的解放,灵魂的独立,尊重自己的个性和愿望,成为真正的自我。比生存更重要的是生活,比生活更重要的是生命;我是一切问题的根源,爱是一切问题的答案!


                        IP属地:陕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24-02-17 08:20
                        回复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略称曰《楞严经》,又称《首楞严经》、《大佛顶首楞严经》等。 此经是在我国唐代中叶译出并开始流行的。我国唐代著名的佛经目录学家智升,在其所著《开元释教录》和《续古今译经图记》中都记载了此经。在智升的记载中称:此经是唐中宗神龙元年(公元七〇五年)五月,由中印度沙门般剌蜜帝在广州制旨道场诵出,乌苌国沙门弥伽释迦译语,唐代名臣房融笔受,沙门怀迪证译。稍晚,唐德宗贞元年间(贞元十六年,即公元八〇〇年),释元照所撰《贞元新定释教目录》也收录了此经,其说明文字与《开元释教录》基本一致。此后,自北宋初年雕刊我国第一部汉文佛教大藏经《开宝藏》起,一直到清朝雍正、乾隆年间雕印《龙藏》《楞严经》均作为“正藏”的内容,被历代所刊行的一切版本的大藏经所收录,无一例外。《楞严经》自唐代中叶至清朝前期的一千余年间,经过不知多少佛经目录学家和学者的考察、鉴别之后,被作为佛教的重要典籍收录在佛门最具权威的佛典全集《大藏经》中,这对于它的可靠性,或者说真实性来说,应该是不成问题的。


                          IP属地:陕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24-02-17 13:17
                          回复
                            《楞严经》译出之后即对我国佛教的发展产生广泛的影响。对此,我国近代名僧太虚,在其所著《大佛顶首楞严经摄论》一书中曾说:“本经于震旦人根,有深因缘,未至而天台殷勤拜求;已度,则历代广共弘扬。”我国当代著名的佛教学者吕澂也称:“贤家据以解缘起,台家引以说止观,禅者援以证顿超,密宗又取以通显教。宋明以来,释子谈空,儒者辟佛,盖无不涉及《楞严》也。”(《楞严百伪》) 正因为如此,自唐末五代至于明清,注疏《楞严经》的著作不可胜记,仅明末清初的著名学者钱谦益所著《楞严蒙抄》一书所录就有四十多种,如果加上清代迄今则注家著述将在六十种以上,这在诸多大乘经中是极为少见的。值得特别指出的是,在明代后期,作为佛门四大家的憨山德清、紫柏真可、莲池袾宏、藕益智旭,竞相注疏《楞严经》,极力推崇《楞严经》。其影响之大,使《楞严》一经成为而后佛家修行的主要依据。《楞严经》与《金刚经》《心经》等家喻户晓的大乘著名经典一样,是佛门弟子必读的重要功课。同时,《楞严经》又以“圣言辞义双妙,首尾照应,脉络贯通”而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被视为佛教文献中的文学瑰宝。


                            IP属地:陕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24-02-17 13:18
                            回复
                              《楞严经》共十卷,约七万余言。按照注家的观点,全经内容可划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称“经序分”,起自经首“如是我闻”至“提奖阿难及摩登伽归来佛所”一段,即卷第一开始的一段;第二部分称“经宗分”,即宣讲经义的正文,紧接经序,起自“阿难见佛顶礼悲泣,恨无始来……”至卷第十将完的“传示将来末法之中诸修行者……知有涅槃,不恋三界”。第三部分称“经益分”,又称“流通分”,即全经的结束语,指经文的最后一段。这段经文说,能持此经并广说此经者就可“直成菩提”而受益无穷。“经序分”和“经益分”两部分内容,文字很少,一目了然。“经宗分”则是全经的主体,内容比较庞杂,因此本文想分作两部分介绍,一部分是谈全经的内容梗概,即按卷略述经文内容;第二部分想概略地谈谈该经所提出的主要佛教思想。


                              IP属地:陕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24-02-17 13:2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