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吧 关注:14,044贴子:110,878

几人相忆在江楼——杜甫的川中岁月 2020-04-27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几人相忆在江楼——杜甫的川中岁月
南方周末
2020-04-27 09:44:08 发布于福建南方周末官方账号
曾于2019年8月22日刊登《逃向成都:杜甫的入川之路》一文,当杜甫带着家人劫后余生抵达成都后,在川不足五年,那是怎样的一段岁月呢?
2019年的五一假期,成都杜甫草堂内游人如织,和杜甫生前穷困潦倒、不为人赏识比,反差不可谓不大。(IC Photo/图)
(本文首发于2020年4月23日《南方周末》)古人说,世间难堪之事,莫过于英雄末路,美人迟暮。其实,还得加一条:诗人落魄。疾病缠身的杜甫向后看,以往的辛酸凝成往事和泪水;向前看,世事茫茫,未来的路渺不可知……十多年前,为写一部小书,我多次出没于那方草木葳蕤的园子。那时还没有无人机,我却多次想象过从高空俯拍的情景:四面高楼的包围中,青黛的林表漫不经心,古色古香的楼阁像浮在绿海中的岛屿。当然还有点缀其间的一口口池塘,它们总是倒映着无限生机:睡莲、菖蒲、斑竹、朴树,以及看风景的人和被当成风景看的人。经历了1200多年时光,荒郊野岭的几间茅屋,终于被后人用敬仰和缅怀,蝶化为这方游人如织的园子。它,就是成都杜甫草堂。自759年冬抵达成都,到765年五月离开,这是杜甫的川中岁月。其间,除因战乱移居梓州(今三台)、阆州(今阆中)近两年外,大多时候,他都居于成都草堂。这是诗人苦难一生中难得的优游岁月。尽管贫穷的警报从未彻底解除,由治而乱的现实也从未如想象中安稳。但是,无论如何,这是相对平静的几年,杜甫枯瘦的双手终于触摸到了久违的幸福。诗酒外,他常作一些短途旅行,从而在四川——如果不把他仓促离开成都前往川东计算在内的话——主要是川西和川北,留下了星星点点的屐痕和永垂不朽的辞章。


IP属地:上海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楼2024-02-16 12:06回复
    以草堂为圆心
    张爱玲说,生命是一件华丽的袍子,上面爬满虱子。对老杜而言,他的生命之袍远离华丽,虱子却密如过江之鲫。这些虱子名叫:失意。疾病。贫穷。潦倒。他的一生就像午夜划过天空的流星,虽然以耗尽生命作代价获得了诗歌史上耀眼的闪光,但在他的时代却少有人去赏识和热爱。这个星空下寂寞的老人,他给后世留下的,除了抑郁沉雄的诗歌,就只有三座纪念他的草堂。杜甫漂泊的足迹印满半个中国,但纪念他的草堂中,四川有着重要的三座,分别位于成都、三台和奉节(现属重庆)三座草堂,记录的都是杜甫的晚岁生活。而成都杜甫草堂,无疑是所有草堂(包括当代新建)的龙头。诗人冯至感叹:“人们提到杜甫时,尽可以忽略他的生地和死地,却总也忘不了成都草堂。”

    今日的杜甫草堂充溢着农耕文明时代成都平原民居的诗情画意。(IC Photo/图)


    IP属地:上海本楼含有高级字体2楼2024-02-16 12:09
    回复
      由于和严武交厚,杜甫由秦州到成都,给人的错觉是冲着严武去的。其实,杜甫入川时,严武还没调到成都。他投奔的主要对象是裴冕时任成都尹兼剑南西川节度使(严武后来也任此职)。初到成都,杜甫一家暂寓草堂寺。草堂寺是草堂东侧的一座古庙。二十多年前初游草堂时,我曾以为草堂寺是借了草堂的名。其实,草堂寺的历史远比草堂更悠久。早在杜甫结庐水滨前几百年的西晋,草堂寺就梵音缭绕了。杜甫时代的草堂寺地处郊外,香火不盛,他在写给时任彭州刺史的早年知交高适的诗中说,
      “古寺僧牢落,空房客寓居。”
      斯时,高适听说杜甫来川,猜测杜甫借住草堂寺,依靠和尚生活,所谓“僧饭屡过门”。为此,杜甫回诗纠正:
      “故人供禄米,邻舍与园蔬”
      这个供禄米的故人,就是裴冕。自李冰修建都江堰后,成都平原渐渐成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沃野千里的平原上,河流密如血管。诸多河流中,就长度、水量而言,浣花溪微不足道。然而,这却是一条注定要被中国文学史铭记的小河。次年春,裴冕支持下,杜甫于浣花溪畔营建草堂。他写诗说,
      “浣花溪水水西头,主人为卜林塘幽。”
      草堂距城十多里,林木幽深,溪水深流,是一个宜于隐居的好地方。漂泊多年的杜甫像衔枝筑巢的燕子,苦心经营草堂。帮助修建草堂的,裴冕之外,还有杜甫的表弟王十五。他还写信给多位友人,向他们讨要竹子、树苗和瓷碗。

      杜甫草堂内还原的书房。(IC Photo/图)


      IP属地:上海本楼含有高级字体3楼2024-02-16 12:14
      回复
        草堂既成,当老婆孩子暂时没有冻饿之虞时,杜甫的政治理想又在心灵深处潜滋暗长。只是,经历了太多挫折,看惯了太多官场险恶的杜甫年过半百,已是不折不扣的老人,他不再对现实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他只把他的心事借助对古人的缅怀作了隐忍的倾诉。这古人,就是中国人视为智慧化身的诸葛亮杜甫草堂与武侯祠是成都最重要的文化地标,直线距离只有2公里。
        今天,无论草堂还是武侯祠,都处在车马喧嚣的中心城区。但在杜甫时代,锦江南岸的武侯祠,已是人烟稀少的郊外。760年春天,49岁的杜甫第一次踩着满阶青草,走进了柏木森森的武侯祠。大半生,他怀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奔走于长安豪门之间,“朝叩富儿门,暮随肥马尘”,这一切屈辱和辛酸,原本都是为了求得一展政治抱负的机会。但最终,可怜的老杜只当了几天无权无势的左拾遗


        IP属地:上海本楼含有高级字体4楼2024-02-16 12:18
        回复
          因此,当他面对武侯祠中肃穆庄严的诸葛亮塑像,遥想同是文人的诸葛亮留下的赫赫功名时,他感慨万千,写下了名篇《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武侯祠内的红墙竹影。(IC Photo/图)


          IP属地:上海本楼含有高级字体5楼2024-02-16 12:20
          回复
            平静的生活只过了几个月又生风波。
            秋天,裴冕调长安,杜甫失去了“供禄米”的故人。他想到了另一个朋友,那就是高适。他以诗作笺,渴望老友施以援手:
            “百年已过半,秋至转饥寒。
            为问彭州牧,何时救急难?”
            也许是两年前在同谷孤苦无依、啼饥号寒留下的后遗症,杜甫不仅给高适写诗,还亲自前往彭州高适还没来得及帮助他,就调任蜀州(今崇州)了。于是,杜甫又追到蜀州并在高适的刺史府小住。
            崇州市区有一座风光旖旎的园子,亭台楼阁,天光云影,收在一池深碧的寒水中。这就是罨画池。史料载,罨画池在唐代就是官署园林,当时设有驿站,称为东亭。唐以来,杜甫、陆游、杨慎等名家都在这里留下了诗文。高适既是崇州最高长官,杜甫又在崇州盘桓多日,他们流连于东亭亦是意料中事。
            杜甫写诗称赞老朋友:
            “当代论才子,如公复几人。”
            并感叹,
            “行色秋将晚,交情老更深。”
            杜甫告别高适回草堂后,冬天腊梅开时,同样任职于崇州的另一位友人裴迪在东亭宴客,想起秋天时与杜甫的聚会,便写了一首诗寄给杜甫杜甫回诗感叹
            “江边一树垂垂发,朝夕催人自白头”。
            明人王世贞将此诗推为“古今咏梅第一”。


            IP属地:上海本楼含有高级字体6楼2024-02-16 12:26
            回复
              值得一提的是,杜甫唱和的裴迪,也是王维的至交。早年,他隐居终南,王维称他裴秀才,并说他“复值接舆值,狂歌五柳前”,是一个佯狂遁世之人。然而,年华流逝,马齿徒长,栖身林泉的隐者竟不得不为了五斗米宦游蜀中。西河和金马河从崇州境内斜斜划过,流向成都南边的一个重要枢纽:新津。在新津县城五津镇,岷江的几条支流次第交汇。
              一个阴雨的冬日,我小心翼翼地踩着糊满青苔的石阶,爬上江畔一匹草木阴郁的小山。山顶是一块杂草过腰的平地。极目远眺,远处的新津城区,近处的金马河以及建于唐朝开元年间的通济堰尽收眼底。1200多年前,杜甫也曾登临过这个名叫修觉山的小地方。杜甫两次到新津,其中一次是761年春天。成都平原的春天常常寒风习习,以阴以雨,但风定日斜后,迎春、海棠、桃李以及油菜花竞相开放,热烈的花事足以把春寒烘干。
              这个春天,大约是得到了高适的救济,杜甫心情不错。他写下了脍炙人口的《春夜喜雨》,又在游览修觉山时,因“野寺江天豁,山扉花竹幽”的景象而生出诗人的骄傲:
              “诗应有神助,吾得及春游。”
              杜诗载,修觉山上有一座寺庙,就叫修觉寺。但我寻了大半匹山,寺庙始终无影踪。途中看见,接近山顶的坳上,有一户人家,门前挂着警示牌:内有大狗,闲人免进。若被咬伤,概不负责。


              IP属地:上海本楼含有高级字体7楼2024-02-16 12:48
              回复
                从修觉山下来,我前往一个叫江源的小镇。人烟稠密的成都平原,大凡不过十公里,必然有场镇,江源就是无数小镇中极寻常的一个。与其它小镇不同的是,在唐朝,江源是唐兴县治所在
                成都平原的春天,油菜花盛开,空中俯瞰宛若绣毯。(IC Photo/图)
                茅屋为秋风所破那年秋天,杜甫游历了青城山后由蜀州来到唐兴,为县令王潜写《唐兴会馆记》
                杜甫《唐兴会馆记》https://tieba.baidu.com/p/3289777552?pn=63唐兴县客馆记(【63网页 末】2978-2979楼)【【129网页末:https://tieba.baidu.com/p/3289777552?pid=149779221686&cid=0&red_tag=0313526874#0 】5095-5096楼】】。
                这是杜甫不多的散文之一。这种相当于应用文的碑记,主要用于歌颂。歌颂王潜的原因,在于杜甫生计艰难,希望得到王潜资助。如今的江源和唐朝有关的痕迹只余下了唐兴这个地名:一是唐兴西街,一是唐兴社区。


                IP属地:上海本楼含有高级字体8楼2024-02-16 13:09
                回复
                  唐兴回到草堂后,深冬的一天,领兵在外平叛的高适突然来访(高适在外平叛,也是杜甫一时贫困无依的原因),杜甫既感故交情深,又惭草堂地僻路远,食无兼味。也是在这年冬天,一个令杜甫万分兴奋的消息传来:与他交厚的严武由东川节度使调任成都尹兼西川节度使。严武是武人,性情粗暴凶悍,比如他的手下章彝(也是杜甫的朋友)因小事没让他满意,他竟将其召到成都乱棍打死。不过,严武对杜甫倒是给予了无微不至的照顾。唐朝的节度使是坐镇一方的封疆大吏,但严武纡尊降贵,前往草堂;有时还令手下给杜甫送来酒食。至于杜甫生活所需,大抵由严武供给。秀才人情纸半张,杜甫回报严武的,惟有一首首因感激而不无夸张的诗作。比如他借老农之口盛赞严武治蜀有方,“酒酣夸新尹,畜眼未见有”——自从我睁了眼睛以来,就没见过这么好的领导啊。几个月后,唐肃宗去世,严武被召回京。杜甫依依不舍,从成都一直送到绵州。就在这时,剑南兵马使徐知道叛乱,杜甫无法归家,由是开启了他浪迹川北的旅程。
                  2020年暮春三月,四川省广汉市的梨花园迎来了久违的阳光,尽管游人少于往年,但梨花依然盛放,依旧春江水暖鸭先知。(IC Photo/图)


                  IP属地:上海本楼含有高级字体9楼2024-02-16 13:18
                  回复
                    三星堆而闻名的广汉,唐时称为汉州。这是成都平原腹地一座宁静的小城。小城中,有一座看上去与画池颇为相似的园林。【yǎn:①捕鸟或捕鸟的网,亦指用罨捕取。②覆盖,掩盖:热罨法(热敷法)。③冷罨法(冷敷法)。】一样的古木苍藤,一样的深池碧水。
                    如今,园林是供市民休憩的公园,坝坝舞的歌声,川剧座唱的琴声混杂在一起,散发出人间烟火的喧嚣俗气而温暖。唐时,它的名字叫房公西湖。763年春天,当杜甫来到房公西湖,与友人泛舟湖上时,他的内心深处一定会有无数感慨如同春草一样滋生。因为,西湖的疏浚者房琯不仅是杜甫的老友,也是杜甫政治生涯急转直下的诱因:房琯因失误被唐肃宗所贬,杜甫以左拾遗身份上书相救,肃宗震怒。若非宰相张镐援手,杜甫生死难卜。最终,他贬往华州,从此远离政治中心,也渐渐断绝了政治理想。至于房琯,他在早年的得意后,也经历了多次贬谪。疏浚并重建汉州西湖,是在他任汉州刺史时期。不过,“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当杜甫来到汉州时,房琯前脚刚走。房琯的接任者王某热情接待了杜甫,他们共同享用了房琯喂养在湖中的鹅。方志记载,房湖公园中部那方狭长的水面即唐时房公西湖,一座半岛形的土山将它分为东西两部。湖西,后人建有纪念房琯的琯园,里面陈列着一块心形红砂石,称为房公石,据说是房琯开凿西湖时留下的


                    IP属地:上海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1楼2024-02-16 14:10
                    回复
                      杜甫游历广汉房公西湖几个月后,噩耗传来:广汉西湖“打造者”房琯病逝阆中【làng zhong】。于是,杜甫赶往阆中凭吊老友,并为他写下一篇祭文。这是杜甫第二次来阆中。对这座山环水绕的古城,杜甫感叹“阆中城南天下稀”。曲折而行的嘉陵江,把半岛形的阆中古城揽在怀里。古城对面有一列青翠的山峰,称为锦屏山。山上,一座红墙碧瓦的建筑掩映在树林深处,这就是杜少陵祠堂。吊祭房琯来阆,杜甫住了三个月,直到夫人捎信说女儿生病,他才回到梓州。
                      杜甫在阆中三次短暂居留——第一次纯游历,第二次是小住,但家人并未随行,估计当时他不大可能在阆中修房造屋。因此,阆中没有草堂,只有祠堂。草堂为诗人遮风避雨,像蜗牛的壳一样为他提供一个小小的、异乡的家;而祠堂,则是诗圣业已成为煌煌星斗时,后人用以寄托敬仰思念的缅怀之地
                      763年深冬,他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来阆中只是取道。这一次,他带着家小,打算从这里离开四川远行

                      烟雨阆中(IC Photo/图)


                      IP属地:上海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2楼2024-02-16 16:57
                      回复
                        就在杜甫即将从阆中出发离川之际,一封信让他喜出望外严武再度任成都尹兼剑南节度使,并邀他回成都。杜甫写《奉待严大夫》诗感叹:
                        “殊方又喜故人来,重镇还须济世才”
                        并表示,
                        “不成向南国,复作游西川”
                        行前,他来到房琯墓前,向这位长眠他乡的故交告别。——房琯的客死多半让敏感的诗人联想到了自身浮萍般的命运:
                        他乡复行役,驻马别孤坟。
                        近泪无干土,低空有断云。
                        对棋陪谢傅,把剑觅徐君。
                        唯见林花落,莺啼送客闻。《别房太尉墓》


                        IP属地:上海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3楼2024-02-16 17:04
                        回复
                          重回草堂后人把杜甫称为杜拾遗,是他出任过左拾遗;
                          后人又把他称为杜工部,是他还出任过检校工部员外郎
                          后者,正是严武所为。
                          764年,五十三岁的杜甫挈妇将雏,重返成都。当年六月,严武表荐杜甫为检校工部员外郎,这是一个相当于今天副司长级别的虚职。实际上的职务是节度使参谋,也就是严武的幕僚。
                          垂暮之年,为了报答严武的信任与帮衬,杜甫从草堂搬到节度使府,听鼓应差,赞襄参谋。当时,吐蕃势力已达川西,对成都威胁甚大。杜甫一面协助严武训练士卒,一面写了《东西两川说》,向严武提出筹边之策。两人原本是诗友,这时虽为上下级,但严武大抵还是把杜甫看作客人。公余,他们把酒临风或是泛舟湖上,常有诗作唱和。意外的是,仅仅半年,杜甫就辞职回了草堂。这一天,是765年正月初三,杜甫五十四岁。他特意写了一首诗《正月三日归溪上有作,简院内诸公》记录此事,并叹息
                          白头趋幕府,深觉负平生。
                          【野外堂依竹,篱边水向城。
                          蚁浮仍腊味,鸥泛已春声。
                          药许邻人劚,书从稚子擎。
                          白头趋幕府,深觉负平生。


                          IP属地:上海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4楼2024-02-16 17:11
                          回复
                            什么原因使杜甫离开幕府并永别官场呢?
                            有人认为他在幕府遭到年轻同僚的妒忌;有人认为他不甘心做一个地位低下的幕僚(尽管严武为他争取到了工部员外郎的虚衔)。
                            其实,还有一种可能是,诗人杜甫与军阀严武是完全不同的两类人。严武骄横粗暴却热爱诗歌,杜甫表面稳重实则不乏诗人的狂狷与放浪。两人做朋友可以,做上下级难免日渐生隙。——有一种说法是,在严武这个庇护者面前,杜甫酒后放狂,直呼严武父名。严武十分生气,以致想杀他。千年后的猜测或许难以贴近当时当日,但杜甫任幕僚期间的一首描写值夜班的诗《宿府》,隐隐流露出了诗人不快乐:
                            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
                            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
                            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
                            已忍伶俜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


                            IP属地:上海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5楼2024-02-16 17:18
                            回复
                              诗人总是敏感的。
                              秋夜的月光,庭院井边的梧桐,值班室闪烁的蜡炬,隐隐传来的城楼鼓角,这些事物都让诗人心生悲凉。想起音书断绝的亲人,想起关山阻隔的故乡,想起已然不可企及的政治理想。当然更有自安史之乱以来,十年飞逝,却只能暂时安身幕僚的窘迫。这一切,都让杜甫意绪难平。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不愉快的幕僚生涯终结后,杜甫和严武又从上下级变成诗友、酒友。
                              杜甫写诗请他来草堂做客。严武似乎没有再来——当成都平原杂花生树的暮春临近时,三十九岁的严武暴病身亡
                              765年春天是杜甫在成都度过的最后一个春天,他将最后一次看到“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安宁景象。这样的安宁,以后,只有在回忆中重现了。
                              涴花溪上的白鹭。(IC Photo/图)


                              IP属地:上海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6楼2024-02-16 17:2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