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世南吧 关注:801贴子:1,723
  • 0回复贴,共1

《笔髓论》解释二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笔髓论》:
字形者,如目之视也,为目有止限,由执字体也。既有质滞,为目所视,远近不同,如水在方圆岂由乎水!且笔妙喻水,方圆喻字。所视则同,远近则异,故明执字体也。字有态度,心之辅也。心悟非心,合于妙也。
解释:
“字形者,如目之视也,为目有止限,由执字体也”
字形,单纯用眼睛看,眼睛会欺骗你,只能认识外表,认识不到核心,个中原因,在更为深邃的“结法”。
“既有质滞,为目所视,远近不同,如水在方圆,岂由乎水”
纸上的墨痕是固定的、静止的、不变的,用眼睛观察,会发现墨痕存在高矮不同、长短不同,画与画距离不同、字与字距离不同等,宛如水在或方或圆容器里,水的姿态可是不由水呀!
“且笔妙喻水,方圆喻字。所视则同,远近则异,故明执字体也”
且将变化无***法比喻水,将固定不变的容器比喻字。视觉传递是相同的,可实际情况却是大不同,所以要搞明白结法。
比方说,两个笔画,眼睛看是远的,但两者呼应,存在亲和力。远吗?
两个笔画,眼睛看是近的,但两者没有呼应,不存在亲和力。近吗?
再比方说,哥住大连,弟住千里之外的广州,不过哥俩常有联系。远吗?
哥俩住同村,却老死不相往来。近吗?
“字有态度,心之辅也”
字有“态度”,概念范畴为亲和、孤逆、飘逸、肃静、圆润、尖刻、清丽、粗陋、刚强、柔软、小气、大度等。字体“形状”眼睛可以如实地传达给你,然而字体“姿态”则眼睛无法分辨,需大脑辅助眼睛来辨识。
“心悟非心,合于妙也”
心情,是主观的;心悟出来的,并非是你与生俱来的,所以是客观的。
悟性取决于社会自然:人脉、事业、地理、气象、动植物等在大脑里产生印象了,于是有了悟性。显然印象属于客观范畴。
“结法”的关键:主观服从客观,两者合二为一了,妙才能诞生。


IP属地:辽宁来自手机贴吧1楼2024-02-15 11:29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