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声明:这是一篇为了拿皮套的评测!但是——
本人也不是初烧了,却很少发帖分享;这次既然因为活动要评,不妨好好评一下,绝非水文!
DX260全网光是为了水皮套的评测也已经不少了,我又何德何能,比别人吹的更玄呢?
仅以个人一点真实感受,但愿能为口味相同的烧油提供一点帮助,毕竟听歌本来就是图个乐【此处应有沙雕表情】
首先交代一点背景:在烧耳机前(当然现在也是)我多年的主要爱好是摄影,摄影中又是数毛的画质党,为此不惜买了一亿像素中画幅每天狂喜,是不是受此影响不知道,个人相比所谓暖糊氛围感或是剑走偏锋的调音,更偏好极高的解析力和丝滑的还原;举例来说,在齿音中找细节是我的一大快乐。当然了,过于解析而显干冷或是显得解析高而实际只是“锐化”过却没有细节的——简单判断方法,高解析的齿音并不是纯噪音——也是非常难以忍受的。
一句话总结一下DX260:音乐播放器的视觉盛宴。

但在这之前,要提一提DX260的另一大特点:冲击力。
其实初听DX260也不过是半个月前的事,面对上海知音堂一墙的播放器,我只想找个适合做转盘的,而在这些播放器里,反而个人最不熟悉的就是iBasso。第一次听说这一台随身播放器里塞下8块DAC芯片我还觉得离谱,毕竟这东西翻一倍也就+3dB信噪比,看来这8xCS43198还真不只是指标上吹吹牛,“分时并联”模式虽然不太懂但也许还真的有奇效?看到DX260小巧的体积,抱着好奇试听了一下,第一耳朵就被它充满冲击力的声音吸引了。正巧当时朋友正苦于他的某竞品播放器虽然素质不错但声音软绵绵的,这鲜明的反差倒成了DX260给我的第一印象。半个月后,我冲着这点脑子一热就把DX260给买回来了。不得不说第一耳朵的风格还是很重要的营销工具啊!
抱回家以后,刚刚冲动消费的劲头过去了,我陷入了狂欢过后的失落:本来2000预算想买个能放流媒体的转盘级播放器的,结果拿回个大几千的次旗舰,还是在刚买了甚至更高级的解码放的情况下,这钱花的值吗?算了,拆都拆了,事已至此,抱着破罐破摔的心态先听听再说吧,最不济咱还有闲鱼呢。
然而几首歌过去,我摘下耳机,却陷入了沉思。怎么会呢?难道我刚买的好听到流泪的解码放才是个错误?难道我听了十年歌自认为偏好解析其实听的才是糊fi?不可能,我颤抖着双手把同一副圈铁静电耳机插到了解码放上,打开同样的曲目,不错的——难听自然是不可能,但我自认为的高解析,竟然变得一团模糊;我又插上老当益壮的台式播放器,也不过如此。

我想起了我一直不齿的玄学评测中的“金句”:“结像精准稳定”云云,一般广泛运用在更换了一些实际影响不大的线材以后,但听过了DX260,我才明白到底什么叫精准、稳定的结像,和这种稳定性的真正来源——是强大的解析!极其精确的解析,才能精准地定位每一个发声来源,人声稳坐中央,各个配器分布四周。相比之下,以前我听过的更像是来自一个大致区域,形象一点来说,可能是一个逐渐变黑的圆圈,不能具体所指;而DX260出的声,真正来自于一个精准的点,伸出手毫不犹豫地就能指出。
我又想起了老烧们常说的“背景漆黑“,一般也是说的底噪低;而现在的前端,几乎都不存在可闻的底噪了。但我现在给这背景做个新定义:实际上是闭上眼用眼睛看的背景啊!拜这精准的定位所赐,人声、各个乐器不光在音色上分离度高,在空间上也分的很开了,如上段所述,原本模糊的圆圈弥散开,充斥着整个画面,在乐器与乐器之间,似乎又有似乎没有,这才是“背景不够黑”的原因啊。随着空间定位更加凝聚、精准,弥散的圆圈缩小成了一个个点,这些点与点之间的空间,构成了漆黑的背景。这一个个点,眼睛看向哪里,哪个乐器就一下凸显出来,纵使人声抢眼,也不过是画面中心的一个点而已,而我仍然可以想跟哪个乐器跟哪个乐器。用眼睛听音乐,何其妙哉!

当然了,以上体验,也要遵循短板原理,高解析的前端,还要配上高解析的耳机,至于高解析的音源到底有没有区别我不妄言,但保险起见有DSD、高清PCM我都会找回来。哦,前提是录音、混音质量也要达标,这一点上来说,不得不佩服东方邻国。以上万事俱备了,打开DX260,戴上耳机,尽情享受一场视觉盛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