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花吧 关注:166,302贴子:5,224,420
  • 0回复贴,共1

楚人未识孤妍 《离骚》遗恨千年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此联出自北宋末南宋初杰出诗人陈与义的《清平乐(木犀)》。是说桂花的孤绝妍丽,没有得到屈原的赏识,而写到《离骚》中,实在是千古遗憾。屈原的《离骚》多载花草树木,独不见桂花。这一点,与陈与义同时期但比其名气更大的女词人李清照,也有同感,直接说:“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为了弥补这个遗憾,古往今来,文人画士、士大夫,甚至一国之君,对桂花这一中国本土名植物,反复吟颂,赞美不绝。从春秋战国到明清,历代吟咏赞美桂花诗词多达20000多首。其中苏轼、陆游各有40多首,李白、杜甫各有30多首,乾隆皇帝一人400多首,不少精品写成了书法。这是一笔不可多得的文化财富,也是桂花经久不衰的魄力所在。
诗仙李白《咏桂》诗说:“安知南山桂,绿叶垂芳根。清阴亦可托,何惜树君园”。
南宋状元姚勉有《桂庄》诗:“不求田二顷,只种桂为庄。秋满黄金粟,饱餐风露香。”
乾隆皇帝,贵为一国之君,在北京香山种桂很有心得。其《玉华岫小憩杂咏》:“是处名玉华,依岫旧有寺。其井宜育桂,桂树盆里植。洞中叶弗落,盆际花则未。物各因其时,火攻非了义。然惟桂与莲,花师技难试。兹乃性之贞,标嘉吟以识。”
时至今日,国人爱桂、吟桂、种桂的兴趣有增无减,方兴未艾。把桂花作为美的化身,桂香作为一个人的好家底,成为人的精种寄托、诗意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女作家陆苏说:“我想要的生活是和美好的一切在一起,我想要的美好的一切,是在小村和亲爱的父母家人一起,和亲爱的花草树木一起。”
陆苏居杭州,周末常驱车回她的小山村。因为她家有很多大树,其中家门前就有六棵桂花树。
她有一段话能引起我的共鸣。
“原谅我以后可能会忍不住骄傲地这样说话,虽然你有好车,但是我有大树;虽然你有好房,但是我有几十棵大树;虽然你有好家底,但是我有几十棵爸妈亲手种的几十岁的大树。”
当我们把“物之美者”——桂花,作为好家底的时候,离诗意的美好生活也就不远了。屈原、李清照、陈与义当无憾。因为国人有“见美必称,见善必录”的好传统。
附:乾隆当年种桂花的地方——玉华岫。


IP属地:河南来自手机贴吧1楼2024-01-27 13:39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