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居正吧 关注:7,908贴子:86,583

张居正的悲剧——“威权震主,祸萌骖乘”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才发现我的吧主被度娘撤了


IP属地:天津来自iPhone客户端1楼2024-01-10 08:34回复
    张居正死后居然遭到皇帝如此无情的惩处,是他本人生前始料不及的,这是张居正的悲剧,也是大明王朝的悲剧。万历皇帝在平反刘台等人冤狱的同时,亲手制造了一桩更大的冤案,留给他的子孙去平反,这种讽刺是令人无限感慨的。
    天启二年(1622),熹宗皇帝朱由校宣布给张居正恢复名誉,保留他生前的官职头衔,给予祭葬礼仪(因为神宗皇帝曾经扬言“本当斫棺戮尸”),没有变卖的张府房产全部发还。
    崇祯三年(1630),思宗皇帝又给张居正的儿子恢复名誉,给还他们曾经拥有的功名、官职与诰命。


    IP属地:天津来自iPhone客户端2楼2024-01-10 08:34
    回复
      为什么会有这样大的转变?这两位皇帝都看到了张居正的功绩与价值。人才难得,天启、崇祯两朝迫切需要像张居正那样的内阁首辅出来力挽狂澜,表彰张居正,就是为官僚们树立一个榜样。当时人林潞对此颇为感慨,写了一篇《张江陵论》,当大明王朝国将不国之时,皇帝刻骨铭心地思念张居正,与张居正之后的内阁首辅加以比较,而后知道,得到庸碌人才一百个,还不如救国救时人才一个。这“一百个”都不如的“一个”,就是张居正。后人有感于此,在张居正江陵故宅题诗抒怀,其中两句这样写道:
      恩怨尽时方论定,封疆危日见才难。


      IP属地:天津来自iPhone客户端3楼2024-01-10 08:34
      回复
        一个政治家的功过是非,一个人的历史价值,要经过如此巨大的波折才能够论定,不免令人仰天长叹!
        德国历史学家兰克曾经说过,历史学家的眼光,应该是客观的、冷静的、无色彩的。
        用客观冷静的眼光看待张居正,尽管他有各种各样的弱点,但是,他忠心耿耿辅佐小皇帝,为革除积弊,创建新政,呕心沥血,鞠躬尽瘁,功绩是不可抹杀的。《明神宗实录》的纂修官,能够摈弃门户之见,给张居正的“盖棺论定”,写得还算平直公允,较少意气用事的成分。刻画张居正的个性,“沉深机警,多智数”,受命于“主少国疑”之际,独揽大权,辅政十年,政绩卓著:“海内肃清,四夷詟服”,财政经济方面,扭亏为盈,“太仓粟可支数年,冏寺(太仆寺)积金钱至四百余万”。然后用十五个字来概括万历新政的成就:“成君德,抑近幸,严考成,清邮传,核地亩。”总括成一句话:“洵经济之才也”——实在是经世济国的人才啊!


        IP属地:天津来自iPhone客户端4楼2024-01-10 08:35
        回复
          功不可没,是《明神宗实录》对张居正的总体评价;另一方面,也指出他的过失,尽管过不掩功,也足以使他陷入无法摆脱的困境。这段话写得非常深刻,原文照抄如下:
          褊衷多忌,小器易盈,钳制言官,倚信佞幸。方其怙宠夺情时,本根已斫矣。威权震主,祸萌骖乘。何怪乎身死未几,而戮辱随之也。识者谓:居正功在社稷,过在身家。


          IP属地:天津来自iPhone客户端5楼2024-01-10 08:35
          回复
            心胸狭窄、猜忌多疑的秉性,形成钳制言官、倚信佞幸的弱点,这种秉性与弱点最终导致皇帝对他由宠信到反感的转变,引向悲剧的结局,根源是“威权震主,祸萌骖乘”。这个悲剧,在他“夺情起复”时已经有所显露,所以《实录》的编者会说:“方其怙宠夺情时,本根已斫。”悲剧的表现形式十分独特——“功在社稷,过在身家”。就像海瑞所说:“居正工于谋国,拙于谋身。”


            IP属地:天津来自iPhone客户端6楼2024-01-10 08:35
            回复
              所谓“拙于谋身”“过在身家”云云,根源就是“威权震主,祸萌骖乘”。万历时期担任礼部尚书、内阁大学士的于慎行对此有入木三分的评论,可以和《明神宗实录》互相印证。他这样说:万历初年,张居正掌权,与冯保互相倚靠,共操大权,对于辅佐皇帝并非没有益处。只是凭借太后支撑,挟持小皇帝,束缚钳制过分,使之不得伸缩。皇帝年龄虽小,心中已经默默忌恨。因此祸机一旦触发,就不可挽回。世人只看表象,以为张居正打击、钳制言官,执政过于操切,是导致祸患的原因,以为“夺情起复”,以及儿子进士及第,是得罪的根本。这些现象当然存在,但不足以导致张居正身败名裂。最根本的原因是“操弄之权,钳制太过”八个字。


              IP属地:天津来自iPhone客户端7楼2024-01-10 08:35
              回复
                操弄之权,钳制太过”,是对皇帝而言的,也就是“威权震主,祸萌骖乘”。在这一点上,张居正与霍光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无怪乎他在权力巅峰时刻,忧心忡忡地感叹,已成骑虎难下之势,可能会有霍光那样“祸萌骖乘”的下场。
                这当然是有个过程的。起初,实在是出于形势所迫,他自己别无选择;后来,则逐渐忘乎所以,有意为之了。


                IP属地:天津来自iPhone客户端8楼2024-01-10 08:35
                回复
                  这样的内阁首辅,在明朝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晚明学者沈德符就认为张居正权力之大,本朝没有人可以与之比肩,请看他的原话:“(张居正辅政)宫府一体,百辟从风,相权之重,本朝罕俪,部臣拱手受成,比于威君严父,又有加焉。”所谓“宫府一体”云云,就是把皇帝与政府的事权集于一身,因此说他是本朝权力最大的内阁首辅。对于这一点,张居正本人并不否认,他经常对下属说:“我非相,乃摄也。”所谓“摄”,就是摄政,代替皇帝执政。
                  这就是张居正悲剧的根源。


                  IP属地:天津来自iPhone客户端9楼2024-01-10 08:36
                  回复
                    这种悲剧的根源,张居正生前其实已经意识到了。他在给湖广巡抚朱琏的信中,透露了自己内心的忧虑:“盖骑虎之势自难中下,所以霍光、宇文护终于不免。”伴君如伴虎,骑虎难下之势,他是知道得一清二楚的,这就是《汉书·霍光传》的警句:“威震主者不畜,霍氏之祸萌于骖乘。”
                    “威权震主,祸萌骖乘”,在帝制时代似乎是一种规律,原因是多种多样的。霍光是一个类型,张居正则是另一种类型,皇帝都是在他们死后进行报复,惩罚他们的家族。对于霍光而言,皇帝的报复已经显得过分,难以得到史家的认可。对于张居正而言,更加显得有失公平合理,而且给后世留下了负面影响。林潞《张江陵论》说得好:“(张江陵)奠安中夏者垂十年,至江陵殁,而享其余威,以固吾圉者又二十年。”这是在肯定张居正的万历新政,不仅使得万历最初的十年得以安定,而且使得此后的二十年仍然享受到他的余威,使得天下安定了二十年。读者诸君或许以为林潞的这一观点,不过尔尔,那么请看他下面的论述:“自江陵殁后,而诋江陵者非惟自轻,而卒以误国,庙堂诸老委蛇无建白,而使神考轻宰相、恶谏官,燕安无忌,矿使四出,宫闱挟宠,九列无官,朝堂不御,封疆大患,帷幄无谋,以门户筹边,以朋党任将。一误再误,宦寺乘之,而国不可为矣。”


                    IP属地:天津来自iPhone客户端10楼2024-01-10 08:36
                    回复
                      这一段沉痛而深刻的反思,把“清算张居正”的负面影响讲得十分透彻,为了说明其严重程度,竟然用了“误国”二字,看似夸张,实则恰如其分。最大的后遗症就是,此后的内阁首辅都庸庸碌碌,无所作为,使得皇帝轻视内阁首辅,厌恶言官,无所顾忌,于是乎万历后期的一系列弊政纷纷出现。所谓“矿使四出”,指的是皇帝为了聚敛财富,派遣矿税太监,地方受到莫大骚扰,太监中饱了私囊,宫廷并没有增加多少收入。所谓“宫闱挟宠”,指的是皇帝宠信郑贵妃,迟迟不册立朱常洛为皇太子,图谋册立郑贵妃之子朱常洵,于是引出许多政治事件,例如“三王并封”“妖书案”“梃击案”。神宗皇帝索性借口身体有病,停止上朝,懒于批阅奏疏,致使朝廷各部门官员退休以后不再增补,政府机构运转不灵。而官僚队伍分化瓦解,拉帮结派,热衷于朋党之争,最终导致天启年间魏忠贤的“阉党”专政,政治腐败到了极点。这就是林潞所说的“宦寺乘之,而国不可为矣”。
                      待到国将不国之时,天启皇帝和崇祯皇帝才想起了昔日的功臣,以激励臣民,力挽狂澜,然而为时已晚了。


                      IP属地:天津来自iPhone客户端11楼2024-01-10 08:36
                      回复
                        都是文抄公的老调


                        IP属地:湖北12楼2024-01-10 09:44
                        回复
                          钳制言官,倚信佞幸
                          佞幸,谁啊,戚继光,张学颜,潘季驯


                          IP属地:湖北14楼2024-01-10 10:02
                          回复
                            方其怙宠夺情时,本根已斫矣
                            夺情,多大事!?怎么海瑞不上书,李贽不攻忤?历代皆夺情,明朝以往也有多例,人家怎么P事没有,怎么本根好好的啊


                            IP属地:湖北15楼2024-01-10 10:11
                            回复
                              威权震主,祸萌骖乘。何怪乎身死未几,而戮辱随之也。识者谓:居正功在社稷,过在身家。
                              这不扯吗?太师是摄政,专权是尽责尽职,武侯,伊尹,周公,难道不专权,难道不震主,祸萌骖乘了吗


                              IP属地:湖北16楼2024-01-10 10:1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