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识吧 关注:6贴子:50
  • 6回复贴,共1

中国邮票简史(一)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邮票是历史的产物,它历史地产生,也将历史地消亡,它也受历史发展规律的支配。中国邮票诞生于清代晚期,历经清代、中华民国、新中国三个大的历史阶段,这三个大的发展段落层次清晰,传承有序,每枚邮票都带有时代的气息,体现了社会发展的趋势。
从1878年大龙邮票诞生至2023年底,中国邮票历经了 146年的发展,这期间,中国社会经历了沧桑巨变,我国邮票发行事业也经历了探索、波折、繁荣与衰落。1999年工信部曾组织全国各地专家学者及邮政工作人员编纂了《中国邮票史》,该书分9卷,共计约500万字,是迄今为止国内第一部有关邮票的大型专业通史著作。要阅读如此鸿篇巨制也不是易事,况且该书印数较少,价格过高,所以,本文以《中国邮票史》为参考,对邮票发展三大历史阶段的历史情况及特点进行了归纳,尽可能浅显易懂地讲清中国邮票发展的大致脉络,若有错误疏漏,敬请指正。
因篇幅较长,将按三个历史阶段分三贴介绍,本贴介绍清代邮票史。本帖文字来源:《中国邮票史》1999年8月第一版,商务印书馆;图片来源:百度、赵涌在线APP。


IP属地:湖南1楼2023-12-30 19:51回复
    一、1878年以前的通信情况
    在中国早期邮票发行前,大致存在着三类并行的通信设施:一是邮驿系统,二是民间信局,三是列强各国擅设的所谓“客邮”以及商埠邮政。
    (一)古代的邮驿系统
    中国古代的邮驿既是传递朝廷公文、保持政令畅通的机构,同时也为官方人员交通食宿和官物运送提供服务。中国古代邮驿奠基于秦汉时期,成熟于隋唐,在明清时期达到繁荣。清代驿路以北京为中心,往东北、西北、东、南、西辐射,共有干线7条,邮驿组织分为驿、站、塘、台、所、铺六种,以驿站为主体的水陆驿路网和以急递铺为主体的步递网络分布在内地各省;站、塘、台主要设在西北和东北边疆地区,以传送军事文报为主;递运所只在甘肃部分地区保留,专职运输。经统计,清代有驿站1970个,驿夫71631人,急递铺13935个,铺兵44643人。清代对邮驿管理严格,对邮驿时限有着明确规定,一般公文日行300里,紧急公文日行400-600里,特殊情况可达日行800里(即红旗捷报)。清代邮驿与清朝统治同步衰败,随着清政府对邮驿控制的日渐式微,公然腐败、律例废弛、滥用邮驿、私拆公文等情况层出不穷,对此,一种以传递官方公文为主的特殊通信机构应运而生,即文报局,由官营商办,利用火车和轮船传递官方文件,因相对高的效率和相对低的费用令当时的官员耳目一新,各地官府开始在省会和通商口岸设立文报局,部分取缔了驿站的邮传功能。1913年1月,北京政府宣布全部裁撤驿站(含文报局),延续两千多年的古老邮驿系统寿终正寝。
    (二)民间信局
    商业性的民间信局在18世纪中叶以后逐渐崛起,19世纪中叶以后步入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繁荣时期。相传信局中心在宁波,虽无法考据,但不可否认的是宁波商人对民信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信局主要为当地的民众,特别是商号店铺提供通信服务,不仅传递信件,也从事包裹运送和押运银钱、票据等业务,19世纪中叶以后,中文新闻报纸逐渐成为民信局的大宗业务,上门收信是民信局的一大经营特色。民信局收取的信资称为“信力”或“号金”等,信资是否支付会在信封上注明,现有实寄封常常可见“信力招例”“信力付讫”等字样,付费方式有很大灵活性,一般信资标准大约在20-200文之间,特派信差限时到达的要贵10倍左右,信局员工年工资一般为30-80吊,每家信局平均年获利在900-2000两之间。华北地区以北京和天津为中心,华中地区以汉口和九江为中心,西南地区以重庆为中心,华东地区以上海为中心,华南地区以广州、福州、厦门为中心,民信局向外辐射的办法一是在合适的地点建立分支机构,二是寻找适当的合作伙伴,据统计,到1901年共有民信局422家。
    (三)“客邮”和商埠邮政
    “客邮”和商埠邮政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在华的外国人,他们实施近代新式邮政的运行机制,使用并发行了各式邮票,严重侵犯了中国的邮政主权。“客邮”原是当时中国人对外国在华邮局的俗称,它是随着西方殖民势力在中国落脚的,英国政府自行派遣的驻华商务监督律劳卑在广州为外商建立邮政服务,这是客邮在中国兴办之始。这些客邮实行各自国家的邮政章程和管理机制,在信件上贴用各自国家的邮票,使用外文或附中文所写的中国地名邮戳。

    德国在华“客邮”


    IP属地:湖南2楼2023-12-30 19:52
    回复
      商埠邮政是列强借口解决外国人从事贸易的居住问题,在各通商口岸圈地设立拥有独立行政区、治安权、司法权和财政税收权的租界,这些租界以及后来在其他商埠成立的邮政机构,有的叫书信馆,有的称邮政局,1863年租界组建的上海工部局书信馆,是最早的商埠邮政,并于1865年8月发行上海大龙邮票(即工部大龙)。1893-1896年之间,各地纷纷成立商埠邮政机构并争先恐后发行邮票,大清邮政成立后,于1897年10月接管了上海工部书信馆,其他各地商埠邮政开始陆续停业。

      上海工部大龙邮票

      芜湖商埠邮票
      19世纪中叶中国的通信状况呈现出一种斑驳陆离的景象,古老的邮驿系统已经越来越不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但历史的惯性仍维持着它的运转。应势而起的民间信局发展迅猛,但终因规模有限、经营分散而无力完成全国性的通讯网络。盘踞在各通商口岸的客邮和商埠邮政在展现现代魅力的同时,毫不留情地损害着中国的邮政主权和利益。在这种复杂的形势下,中国近代国家邮政开始了艰难的起步。


      IP属地:湖南3楼2023-12-30 19:54
      回复
        二、清代邮票发行
        我国邮驿历史十分悠久,发展至清末,逐渐让位给泊来于西方的现代邮政,并伴随着清政权的瓦解,而最终退出了历史舞台。当西方在大炮开道、利益优先原则的趋动下,蜂拥而至的时候,首先受到冲击的主权就是海关权。随着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中国海关便完全成为西方获取在华利益的工具,成为洋人的舞台。为了其自身的用邮需要,更为了能够开拓中国邮政市场,获取邮政带来的利益,在以海关总税务司赫德为首的一批“客卿”的主导下,在李鸿章为首的一批清朝权贵的默许和支持下,1878 年,由洋人把持的海关试办邮政,开启了中国近代邮政之路。清代时期,我国邮票印制发行大致有如下两个阶段。一是海关试办邮政时期(1878-1896年);二是清代国家邮政时期(1896-1911年)。
        (一)海关试办邮政
        1854年,清朝上海地方官迫于英美法三国领事压力,拱手让出海关行政权,赫德接任海关总税务司后完善了管理机制和各项制度,中国的海关邮政,正是在赫德的策划和推动下发展的。
        由于在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失败,各国与清政府签订了多个不平等条约,1866年,海关介入了原由清朝总理衙门办理的邮递业务,1875年英驻华使馆翻译官马嘉理在云南边境被当地居民打死,中英之间开始了一年半的交涉,在《烟台条约》签订前后有关“官信局”的讨论,成为海关邮政发展的一个转折点。
        清朝海关控制着以清政府名义进行的新式邮政的各项业务,因为这不是政府明令推行全国的国家邮政,是国家邮政的前身,带有试验的性质,所以称为海关试办邮政,海关试办邮政以天津为中心,通邮范围最初是天津、牛庄(营口)、烟台、北京、上海,以后逐步延伸至其他通商口岸。1840 年英国人罗兰.希尔发明了邮票,极大地促进了英国邮政的发展。在英国人主持中国海关邮政期间,引进邮票是自然而然之事。海关试办邮政期间共发行了三套邮票,即“大龙邮票(1878年)”、“小龙邮票(1885年)”、“万寿票(1894年)”。这些邮票由海关组织设计,并在海关造册处印制。
        1.大龙邮票。于1878年7月开始发行,这是中国邮票史的开端,标志着中国近代邮政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大龙邮票全套三枚,图案相同,主图为龙,龙头呈正面,龙身弧形弯曲,四条腿,每腿五爪伸向图案四角。龙上有云下为水,水中有石,图案正中是一颗火焰珠。邮票铭文为大清邮政局。面值以中国海关的记账单位关平银表示,刷色各个版次略有不同,基本上一分银绿色,三分银红色,五分银黄色。大龙邮票的形成过程没有留下系统的档案资料,有关邮票的设计、印刷和发行等问题均缺乏详细明确的记录。目前一部分研究者认为大龙邮票的设计者是不知名的中国艺术家,海关造册处采用活板凸印的工艺印制大龙邮票,三种面值分别镌刻一个母模,再由母模各翻铸成25个子模,排成全版以后印制。从1878年至1885年,大龙邮票分批印制过多次,根据所用纸张及每枚邮票图案的间距不同,分为三个时期:一是“薄纸大龙”,1878年6月下旬印刷,纸色白,为半透明的硬性薄纸,齿孔为12.5度,齿孔光洁。二是“阔边大龙”,1882年开始印刷,与第一期的差别是两票间距明显增加,用纸也有变化,五分银使用了一种柔软易脆的法国薄纸,刷上背胶后更难保存,故品相完好的阔边五分银新票成为大龙邮票中的珍品。三是“厚纸大龙”,约1883年起印刷,这期大龙邮票在纸张和齿孔方面与前两期有明显差异,初期齿孔光滑,后期打孔机机针磨钝,邮票出现毛齿,故这期邮票又有光齿和毛齿之分。大龙邮票的齿孔度数非常标准,均为12.5度,无一例外,可作为鉴伪标准。绵嘉义统计大龙邮票一共发行一分银约20万枚,三分银约56万枚,五分银约24万枚,现代学者经过分析,绵嘉义的统计较为保守,判断大龙邮票总印数约160万枚。

        大龙邮票
        2.小龙邮票。于1885年发行,这套邮票总的格局如主图、铭记、面值、枚数等,与大龙邮票相同,但图幅较小,所以称之为小龙邮票。小龙邮票是在大龙邮票印模磨损严重的情况下匆匆登场的,小龙邮票的印制采用了一种特质的专用纸张,每枚邮票中央都有一个太极图水印,迎光透照,图案清晰可辨,小龙邮票也是海关造册处采用活板拼模凸印工艺印制的,分为两期,第一期印制为1885下半年,齿孔度数为12.5度,由于使用旧打孔机,打孔针已不锐利,打出的齿孔毛糙,被称之为“毛齿小龙”,第二期印制为1888年,齿孔度数为11.5度,齿孔光洁,被成为“光齿小龙”,小龙邮票全张为40枚,刷色一分银为绿色,三分银为紫红色,五分银为银黄色。小龙邮票的发行量为一分银约51万枚,三分银约100万枚,五分银约42万枚。

        小龙邮票
        3.慈禧太后六十寿辰纪念邮票(简称为万寿邮票)。是1894年海关邮政以纪念清朝实际统治者慈禧太后六十寿辰名义而发行的,是中国邮政史上第一套纪念邮票,全套9枚,每枚图案各不相同,在设计和印制等方面比大龙邮票和小龙邮票更为成熟。设计者为海关造册处的德籍职员费拉尔,费拉尔虽然热衷于中国文化,但实际上他的了解是肤浅的,如三分银和六分银邮票上的八卦图,不仅方位、顺序排列有误,而且不少卦象重复或者丢失,有的八卦变成六卦。万寿邮票采用的是平板石印印刷工艺,9种面值的邮票共制9块印石,印刷用纸使用了英国制造带有太极图水印的纸张,发行量为一分银约20万枚,二分银约26万枚,三分银约41万枚,四分银约25万枚,五分银约25万枚,六分银约35万枚,九分银约10万枚,十二分银约5万枚,二钱四分银约5万枚。

        万寿邮票


        IP属地:湖南4楼2023-12-30 19:55
        回复
          (二)清代国家邮政时期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清廷惨败,签订《马关条约》赔款日本白银2.3亿两,在官员提出的富国之策中,都包含了开办新式邮政的内容。1896年3月26日,光绪帝批准正式开办国家邮政,经筹备后于1897年2月20日正式营业。1899年清代国家邮政颁发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份正式的新式邮政章程---《大清邮政章程》。清代国家邮政开办之初隶属海关,主管部门为总理衙门(后改为外务部),1901年以后清廷开始中央官制改革,1906年新设邮传部,1911年5月清代国家邮政正式脱离海关成为邮传部直属机构。1897年12月,大清邮政官局发布公告,“通行晓谕邮票章程事”,这是中国第一部邮票章程,也是邮票一词在邮政公文中最早的使用。
          1.小龙和万寿加盖改值邮票。清代国家邮政开始启动运作之后,就决定印制适应当时邮政业务需要的银元面值新邮票,但是到正式营业前夕,在日本订印的新邮票仍不能及时供应,所以只能将小龙和万寿邮票加盖银元面值,稍后又将红印花票加盖暂作邮票发售使用。加盖全部用黑色油墨,由于是拼合而成,在排版加盖时出现了很多版式变体。小龙加盖改值邮票的发行时间为1897年2月10日以后,万寿加盖改值邮票的发行时间在3月1日之后。总发行量约275万枚,实际使用数量约178万枚,

          小龙加盖改值邮票

          万寿加盖改值邮票
          小龙邮票的加盖过程中,出现了后来被广泛关注的票品,即“北海票”。“北海票”指小龙邮票加盖大字(数字较普通小龙改值邮票大一些)改值邮票,相传为北海退回上海加盖的小龙邮票因路程较远退回时间晚而被加盖大字,此说法并不可靠,应是费拉尔等人有意为之,三种面值各约有1000枚。在加盖改值过程中,万寿邮票出现了一种称为“莫仑道夫票”的邮票,该票与其他万寿邮票不同点在于使用了较厚的无水印纸,应为再版时添印以备加盖之用,后因新票发行废弃不用,之后慢慢流入市场。

          小龙加盖改值变体邮票(北海票)
          2.红印花加盖暂作邮票。于1897年发行,是中国第一套以其他票券改作的邮票。红印花最初加盖的是小龙和万寿加盖改值邮票中没有的高面值票,后面才加盖低面值。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红印花是印花税票,后经过不同研究者论证,推论其应该是“海关印纸”,是海关在内部使用的一种收费凭证。红印花原票系雕刻版印刷,雕刻精细,网纹清晰,刷色为红,采用无水印白色厚纸,质地坚韧不易破裂,背胶厚而微黄,票幅18.5*22.5mm,齿孔度数从12-15度。红印花于1897年1月开始发售,8种面值加盖总数约65万枚。红印花原票被称之为“华邮四宝”之一;红印花加盖小字当1元存世只有32枚,是邮票中的珍品;红印花小2分现存绿色错色加盖票,被称之为“绿衣红娘”。

          红印花原票

          红印花加盖暂作邮票

          红印花加盖暂作变体邮票(绿衣红娘)
          3.蟠龙邮票。是清代国家邮政成立后订印的银元面值新邮票,主图有三种,分面值为蟠龙,角面值为跃鲤,元面值为飞雁,由于分面值邮票使用最广,所以这套邮票被统称为蟠龙邮票。蟠龙邮票最初在日本订印,后改由英国伦敦华德路公司印制,有日本版和伦敦版之分,这两版除主图基本相似外,在印刷工艺、纸张、刷色、背胶、齿孔等方面均有差别。日本版蟠龙邮票于1897年10月1日发行,因采用石印工艺而被称为石印蟠龙,而根据新近发现的邮政档案资料显示,日本版蟠龙邮票采用的其实是电镀凸版印刷工艺,由退休在日本的意大利雕版师乔索内个人承接制版和印刷,日本版蟠龙邮票总印数约468万枚。蟠龙邮票订印地点的变化,原因是大清邮政的人事变动,主要是赫德(时任海关总税务司)与葛显礼(时任邮政总办)的矛盾决定的,后面葛显礼离任,赫德授意在伦敦印制蟠龙邮票。伦敦版蟠龙邮票采用雕刻凹版工艺印制,前期使用有水印纸印刷,1899年8月后全部使用无水印纸印刷。伦敦版蟠龙邮票发行总量在约8.1亿枚。伦敦版蟠龙邮票发行时间长,印刷次数多,印版也不断更换,著名的变体票有1分票的壬字头和大头壹。因低面值的半分、1分票耗尽,无水印的伦敦版红色2分面值蟠龙邮票在1903年和1904年分别在福州和重庆被用作对剖票,福州对剖票被称为“飓风票”或“台风票”。

          日本版石印蟠龙邮票

          伦敦版石印蟠龙邮票
          4.宣统纪念邮票。1908年11月18日溥仪登基,年号为宣统,大清邮政为此提出发行一套纪念邮票。宣统邮票全套3枚,面值分别为2分、3分、7分,图案中心为天坛祈年殿,主图祈年殿在2分为绿色,3分蓝色,7分紫色,票幅30.5*22.5mm,齿孔从13.5-15度,14度为多,由伦敦华德路公司印制,采用雕刻凹版双色套印,钢版雕刻线条精细。于1909年9月15日发行,因该邮票的特殊性质及媒体宣传,该票发售首日出现了拥挤争购的场面,宣统纪念邮票于1910年10月1日停售。

          宣统纪念邮票
          5.欠资票。欠资票是邮局向收件人收取少付或未付邮资时贴用的专用邮票。欠资票发行之前,清代国家邮政在欠资邮件商使用各种戳记,如“T”字戳等。1904年4月1日,清代国家邮政发行了首套欠资票,全套6枚,均在无水印伦敦版邮票上加盖黑色英文“POSTAGEDUE”和中文“欠资”字样。1904年11月10日,清代国家邮政发行了专用的伦敦版欠资票,采用雕刻凹版工艺印制,票幅较小,呈长方形,有8种面值,第一次印制的欠资票刷色为蓝色,第二次印刷的的欠资票刷色为棕色,已知印了6种面值,其中1分和2分于1911年2月22日发行。两次发行总数约366万枚。

          清一版欠资票


          IP属地:湖南5楼2023-12-30 20:00
          收起回复

            清二版欠资票
            需要说明的是,清代台湾、西藏等地区都发行过各自的邮票,是中国邮票的组成部分。这些邮票都是中国邮票这棵大树上的分枝,属于地方性质邮票,鉴于篇幅,所以本文就不一一详举。
            (本帖完)


            IP属地:湖南6楼2023-12-30 20:0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