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车吧 关注:808,316贴子:28,482,234

万字迭代,2024的公路车完整入门必读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在看这个文章的时候,相信各位已经从各处了解到了公路车运动这个东西,就不废话了,今天不谈来处,只聊去路(本文近15000字,涵盖从车架几何学习到实际踩踏几乎全部流程,考虑到串联众多文章,信息量庞大,可供新手持续进阶提升)。
在买车之前,大部分人以为的公路车是酷炫车架,帅气弯把,高框碳刀,超越电驴……
实际上的公路车是呼吸急促,口腔干燥,肺部灼烧,心跳爆表,肌肉酸痛,汗透衣裤…在新手身上甚至会出现努力抬头看不到路,肩颈不适,手掌过度压力,手指麻木,够不到脚踏,摸不到车把,腰被抻长,膝盖疼痛……不管是新手老手,最后都是一身臭汗灰头土脸的回家。
这才是运动的本质,而以竞技为目标的运动则更艰难更复杂。
一辆竞技型公路自行车,它设计的初衷是为了体育竞技,即使是下属分类的耐力型公路车也是一样,竞技需要足够的能力去支撑(这句话很重要,非常重要)。
以体育竞技为目标设计的器材是不考虑日常生活场景的使用的,为了达到铺装路面的竞技目标还要舍弃一切累赘,所以在竞技用公路车上,没有减震前叉与宽大齿胎,不考虑颠簸路况,看不见车筐货架脚撑等等东西。
自行车这种东西西方玩了上百年,而我们这边才刚刚脱贫,在文化基础,群众认知,使用环境,甚至牵扯到路权等等方面,公路车运动都是小众里的小众,弱势里的弱势。
使用公路自行车时,会出现诸多障碍,如城市非机动车道路况复杂,路面坑洼颠簸屁股疼,条状下水道口卡轮子等等因素大幅影响使用体验;还要承受外行诸如趴着骑累腰,细胎容易爆,紧身衣像变态,几千块不如买电动车等误解和风凉话…
这些问题并不会因为使用者的需求变化而消失,只会放大在非对应场景里的缺点,如果需要些非铺装路面非竞技用途的设计,请放弃公路车,寻找对应功能的车型;如果承受不了风凉话,也建议放弃。如果坚持要买竞技型公路车在各种非对应场景下使用,那就准备好应对使用时的各种不便。
如果非要在一个以专业运动竞技为目的的器材身上,寻找它在非对应场景里面的不合理设计,那我认为法拉利的车身太薄弱了,得贴爆反。
(按照惯例免责声明,同时额外强调本贴不提供任何关于器材选择,设定调整或运动损伤之类的咨询与意见,仅提供公路车运动的入门认知框架。
我不想做复读机,所以一些经常提到的,或者没有标准答案的东西不会提供具体方式方法,对一些每天要吵800遍的,诸如要不要戴头盔之类的车轱辘废话没有兴趣。也别跟我说太长,看不懂看不下去,让我出省流版,越省流信息量越低,质量越差。嫌长请去看一分钟教你学xx那种没营养的复读机视频)


IP属地:河北1楼2023-12-29 15:28回复
    平把是通勤车,弯把是竞技车。
    弯把下把位可以握的更低从而降低风阻,如果不能稳定顺畅的使用下把位,那是存在问题的,相当于买了半台公路车。为了使风阻足够低,公路车的车头本身也是专门做低的,再配合下把位,就对使用者的能力有着非常高的要求,于是会出现某些人群在经过一系列调试后,仍然无法顺利使用公路车的结果。
    不管是气动车架,爬坡车架或综合车架,在几何上他们都归属于竞技车分类,现在大厂的趋势就是这类车型共用同一套几何。换句话说除了车架外观管型,气动车还是爬坡车的各个位置的长度高度等尺寸都是一样的,对比一下几何表可以了解。
    例如知名爬坡架的giant tcr系列,很多人会以为它舒适,实际上这玩意是最标准的竞技型车架。
    竞技车为了骑得快把一切不必要的都舍弃了,就像跑车没有后备箱一样。与竞技车对应是耐力车,耐力车是为了骑得更久,所以要另做一套几何出来,一般是较竞技车高一点的车头和简单的缓震设计,但一切又不会像山地车那样极端。
    竞技车和耐力车又同属公路车这个大分类。
    至于新兴的那些瓜车,设计上像耐力又不耐力,在巴黎鲁贝那种石头路上又干不过纯粹的竞技车,从我个人角度视为类似山马生态位一样的跨界产物,不属于竞技分类,所以不做讨论。
    越是昂贵的竞技车,它的一切设计会越偏向于竞技目的,相对于入门级公路车车头也会略低,于是姿势会相对激进,想加装车筐货架脚撑等等非竞技用途的东西也会更难。从这个角度上,并不建议新手直接选择昂贵的竞技车型,入门车与耐力车才是更友好的选择,即便这些车型可能有不够好看,逼格不高,落差不够大等等“槽点”。


    IP属地:河北2楼2023-12-29 15:30
    收起回复
      了解完这些,有了相应的心理准备,可以进入到车辆选择层面,需要学会看几何表,最低要求是了解“堆高(stack)”与“前伸(reach)”两个概念,并理解这两个概念对骑行的影响。
      公路车是有尺码的,对应不同身高不同能力的人群。一说到“大码的车”很多人觉得一定是车更长,车把也就更远,所以会趴的低而抻的慌,这是错误的主观想法。
      大码车架真正的变化是变高了,更长的立管,更高的上管,以及更高的车头高度。车架轴距确实变长了一点,但车头的远近并不会随着码数增加而有太大变化,这就到了具体的堆高与前伸。
      定义上(看图),堆高(stack)是以五通为起点到头管上缘中心的垂直高度,前伸(reach)是以五通为起点到头管上缘中心的水平长度。

      车架尺寸的命名有很多种方式,什么S码或52码,每家都不一样,但堆高与前伸的实际距离是骗不了人的,这才是车架的真实数据。
      这两个定义可以套用到一切自行车上面,就像衣服的长宽一样,不受标号影响。


      IP属地:河北3楼2023-12-29 15:31
      回复
        先提一下等效上管这个被淘汰的概念吧,到现在还有人教我怎么用这玩意去判断车架大小。
        如果我们把等效上管画出来,并在五通中心处做一条垂线与头管中心的水平线相连,会发现出现了三个数据。

        以五通垂线为界,向前方头管部分的水平长度是前面定义的前伸;向后方立管部分的水平长度没有名字,我们可以叫它后伸或者负的前伸;而这条在五通处的垂线就是堆高。
        如果去用等效上管计算堆高与前伸,需要使用数学工具,利用立管角度与长度,先计算出后伸量,用三角函数里面解三角形的方式去计算这个由立管,后伸量与垂线构成的直角三角形的临边长(堆高),再去算前伸量,经过这些繁琐的计算我们才能得知车架高度的具体信息,所以理所应该的淘汰掉了,堆高和前伸更简单更直截了当。
        (本来我打算自己单开一个贴做详细计算的,结果查了一下发现已经有人做过了,附原文:https://tieba.baidu.com/p/5994694284?pid=123470130384&see_lz=1#123470130384
        换句话说,堆高与前伸本身就是从等效上管里面拆出来的,更加直白准确的定义,而后伸量与坐垫设定没有关系,这个后面会讲到。
        等效上管也是受堆高影响的,因为立管有角度,所以车架越大车头越高,等效上管也会随着增加,但本质上还是堆高的变化。
        而真实的上管(横梁)高度,主要是要考虑站立时的卡裆问题,还有各种意外事故导致屁股离开车座时,上管过高会对下体产生伤害,对于正常的踩踏流程则没有影响。


        IP属地:河北4楼2023-12-29 15:33
        收起回复
          一个大致的数据是公路车车架每大一码,前伸平均增加5mm,堆高平均增加15mm,于是车架尺码的变化都集中在车头高度上的变化,长度上反而不需要很担心,一款车的最大码和最小码的前伸量差距也就在50mm左右,但高度差在100mm附近。附原文:https://tieba.baidu.com/p/7471557150?pid=140552383649&cid=0#140552383649
          (当然某些设计师很特立独行,搞一些堆高变化小,前伸变化大的玩意出来。这种案例不是没有,但往往槽点很多很反人类,需要靠几何表才能发现,所以买车先看几何表,看他的堆高和前伸有没有偏离上段提到的平均数。)
          越大的车架车头越高,躯干越直立,但要当心上管卡裆与立管过长,前者会增加下车时的胯下损伤风险,后者会出现坐垫过高无法降低的问题。公路车对高度的变化很敏感,10mm的长度基本没有感觉,但10mm的高度会决定是不是腰酸手麻脖子痛。
          公路车轮径都是固定的,车架高度只能在轮子以上加,所以堆高大的车,头管也一定长。在没有完整几何表的情况下,靠头管长度也能估算一下堆高,如果连头管长度都未知的车型,建议直接放弃。
          网上已经有很多种计算自己所需堆高的建议方法了,这里就不当复读机了。只是要提醒那些方法仅供参考,一个人所能使用的堆高是由身材、能力与需求共同作用的结果,目前只有线下bike fitting能走完三个流程。
          目前简易设定流程里,信息密度高的只有职业fitter摸发虱痒翻译的一张图,
          附原文:https://tieba.baidu.com/p/7234365076?pid=138011487999&cid=0#138011487999


          IP属地:河北5楼2023-12-29 15:35
          回复
            前排


            IP属地:辽宁6楼2023-12-29 15:36
            回复
              堆高与前伸是单车架的定义,实际上我们需要在头管上装碗组垫圈把立弯把,这些一样会影响五通到车头的高度与长度,最终在手变上把位的实际握持处,新增一个“堆高plus”与“前伸plus”定义。

              车架的堆高与前伸可以看做是一个大的框架,提供基础的设定范围,后续的垫圈,把立,弯把来在车架基础上进行扩展和微调,使之能够满足个性化的需要。
              由于个体能力和主观需求的不同,别人的数据其实没有很大的参考意义。
              至于每个人的堆高plus与前伸plus具体是多少,则需要经过线下动态fitting获得。
              高度对躯干角度的影响是巨大的,因为躯干长度不变,高度的变化也会影响长度的变化。如果想知道总的车把有多远,那一定得先预设车把有多高,不然就是在耍流氓。
              车架堆高÷前伸的结果(即很多人喜欢用的STR概念)没有实际意义,由前面得知车架的堆高变化大而前伸变化小,所以即便是同一个车型,这个比例也不是固定不变的,一个变化的比例数字并不能真实反应车架的大小。附原文:https://tieba.baidu.com/p/8170016888?pid=146265806649&cid=0#146265806649
              另外我不支持“小车架+垫圈=大车架”的论调,除非有fitting数据证明能够满足大车架+0垫圈设定,不然这种比较是在耍流氓。况且车架大小还涉及到操控稳定性与灵活性的部分,这部分是不可调的。
              因为垫圈和把立弯把的可调性有限,大部分整车都截掉了前叉长度,导致垫圈只能往下拆,不能往上补,所以正确的车架堆高与前伸是重中之重,同时这两个数据代表了真实的车架大小,决定了车架是舒适还是激进。
              是的,决定是竞技车还是耐力车的是几何,而非管型是扁是圆,现在不存在所谓气动架激进或者爬坡架舒适这种事,尤其是许多大厂的气动车与爬坡车已经共用几何的前提下。
              补充:堆高与前伸的定义可以应用到任何种类的自行车上,同时经一些粗略的观察来说,小码数公路车的堆高比山地车要低约80mm左右,例如都是s码车架,公路车的车头高度比山地车低约80mm。
              公路车堆高最小在480mm左右,而山地车最小可能是580mm,这意味着公路车趴的要比山地车低的多得多,也更考验车手能力,公路车买小的后果会更明显更严重。
              当然他们还有另一个买小车架的理由是所谓的“小车架更好操控”。
              所有的车辆都有灵活与稳定两个属性,这两个属性是天平的两端,比如轴距,拖曳距这些几何表里面不可调整的部分。
              越灵活越好操控的车辆也意味着越不稳定,需要人付出更多的精力去控制车辆;更稳定的车辆则在拐弯时更不灵活,需要多付出些精力去改变方向。大部分车辆都是在一个平衡点上做一些有偏向的设计,不追求极端。
              而公路车是竞速取向的器材,所有人都是希望车越快越好,这时候显然更需要的是车辆在高速时更具稳定性。考虑到公路车的骑姿,现在的许多新手连稳定舒适的坐在车上抓车把都做不到,何谈灵活呢?“更灵活的公路车”对新手来说是致命的。
              看完后面设定部分可以知道,发力是人的运动姿态决定的,跟器材没关系,那所谓的“小车架好发力”也不存在了。
              而且竞技型公路车的后下叉长度(五通到后花鼓的长度)是全码数一致的,不管是最小码还是最大码的车架,这部分都一样,也不存在传动效率上的区别了。


              IP属地:河北7楼2023-12-29 15:37
              收起回复
                前排支持


                IP属地:广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3-12-29 15:39
                回复
                  当选择了合适尺码的车架,对于公路车运动而言只开始了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接下来要对车辆进行设定。
                  自行车上需要调整的位置就两个,坐垫与车把(准确的说是车把的手变位)。目前所有的公路车设定第一步都是先确定坐垫位置,然后根据坐垫位置再去调整车头位置。
                  坐垫的逻辑好理解,因为每个人的腿长是固定的,最佳的踩踏位置也是固定的,车架的大小,立管和上管的长度都不能影响和改变屁股相对五通的位置。只要能在一台车上调整到正确的坐垫位置,这台车首先就是能够为你的顺利踩踏提供基础,然后下半身屁股的位置也被固定下来,接着根据屁股的位置去设定上半身躯干和上肢的位置,以调整车把的前后高低的方式实现。
                  反之,如果坐垫位置存在问题,那去讨论上半身的感受就没有意义。
                  踩踏是这项运动中核心的核心,所以公路车的尺寸都是以五通中心为起点,坐垫是,前伸是,堆高亦是,所有设定到最后都能反应到相对五通的距离上。
                  所以,绝对不要说因为车把怎么怎么样而去挪动坐垫。看见有人说够不到车把,贴吧fitter们上去就是一嘴坐垫前推,每次都能看的血压升高。
                  设定坐垫时请使用前足踩踏为标准,主要效果是加长杠杆力臂,在一些高烈度骑行时能够发挥更显著的作用。而小腿部分的功能始终是尽可能保持踝和足底稳定。
                  坐垫有甜区的概念,即实际支撑臀部的位置,是坐垫宽度80mm处,也有其他不同的标准,本文仅以80mm宽为例。不同坐垫的形状长度宽度不同,因此实际提供臀部支撑的位置也有区别,在更换坐垫时应以甜区为基准。
                  坐垫高度是坐垫甜区表面到五通中心的直线距离,这个距离决定了下肢在踩踏过程中的最大屈伸角度。
                  坐垫除了高度还有前后,以距离五通垂线的前后水平距离为定义,在部分fitting系统里这一项叫“坐垫后移量”,如图例。

                  坐垫的高度距离是为了给下肢提供充分的屈伸空间,不至于蹲着踩踏,也不至于踮脚踩踏,本质上是为主动肌提供最佳的收缩行程。
                  坐垫的前后距离是为了平衡下肢前后肌群的发力,使大腿前侧伸膝的肌肉,与大腿后侧伸髋的肌肉出于均衡的发力状态,避免单侧的过度压力。
                  因为立管存在角度(大组车普遍在73度到75度之间),所以坐垫前后移动时也会略微影响高度,它们存在一个大致的比例关系,约3:1左右。
                  即坐垫向前推3mm,坐垫高度会下降约1mm,保证座高不变需抬高1mm;
                  坐垫向后推3mm,坐垫高度会上升约1mm,保证座高不变需下降1mm。
                  在调整坐垫前后的过程中,也要注意这一点,防止离正确设定越来越远。
                  立管角度,后飘或直头座管,坐垫的坐轨长度会影响坐垫后移量的调整范围,但大部分可以通过更换座管解决。
                  在这里等效上管里面拆出来的“后伸量”直接被坐垫后移量取代了,只剩前伸与堆高有价值。


                  IP属地:河北9楼2023-12-29 15:39
                  收起回复
                    不同的人对同一个坐垫的感受可能是不同的,然后在坐垫角度上动心思。常见问题是坐垫前段太硌得慌,然后选择将坐垫前倾鼻头朝下,呈现一个屁股往前滑落的支撑面。
                    这种倾斜设定虽然降低了坐垫前段的压迫,但也导致了坐垫对臀部的支撑力度下降。
                    合理的坐垫角度设定是令人舒适的,有可靠的支撑,没有下体的压迫或不适。虽然UCI规定了坐垫角度,但普通爱好者不去参加他们的比赛,没必要管他们。
                    我并不反对采取较为极端的角度设定,但起码坐垫得起到它该有的作用。即便选择坐垫前段朝天翘起的设定,那也是个人自由,不过这么干真的会舒服吗……
                    坐垫的形状长度也都是不同的,坐垫表面也不全是平直。在公路车运动里面,并非所有的人都是在用“坐骨”承重,设定越激进姿势越低趴,骨盆前倾的越多,承重的位置要越靠前,耻骨的压力就越大。

                    如果在激进设定中企图将骨盆直立使用坐骨承重的话,代价就是腰部过度弯曲,腰肌劳损和腰突是最终归宿。大组车坐垫的前段支撑能力往往不足,于是铁三计时领域开发出了前段更宽的坐垫,以应付这种承重位置的变化,防止不合理坐垫使会阴承受更多压力。
                    在铁三坐垫上,常规的坐垫宽度和坐骨支撑位置是没有意义的,当一个坐垫坐着不舒服的时候,其实要考虑的并不只是角度问题,也不是坐垫后段有多宽。
                    需要什么样形状的坐垫,和骨盆前倾的程度是相互影响的,坐垫对臀部的实际支撑才是根本,选择坐垫时要充分考虑这一点。但坐垫也属于一种极具个性化的东西,大家屁股长的都不一样,别人的感受没有多大的套用价值,所以没有什么好的建议,只能说多试几个。
                    附原文:https://tieba.baidu.com/p/5486900928?pid=116358035455&cid=#116358035455


                    IP属地:河北10楼2023-12-29 15:40
                    回复
                      占楼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23-12-29 15:40
                      回复
                        坐垫高度是由个人的腿长决定的,腿长不会随意改变,所以一般情况下,下肢屈伸范围的最优解就只有一个,座高定下来以后就不应轻易变动。(这里有个小问题是水平上管的车架,立管也会相对变长,腿短的人会出现坐垫无法继续降低的问题。这种案例较极端,属于少见情况)
                        设定的目的是为了以人体解剖学和运动学为基础,构建出个人最佳的生物力学姿势,来为这项运动提供动力。所以坐垫位置的调整就是为了维持个人的最佳运动姿势,这种设定是人的设定,不随车架品牌,型号,尺码,几何等因素变化而变化,换句话说,只要能力,目的和需求没有变化,换一台车也应该将坐垫位置设置一致(这也是bike fitting的目的,飞艇飞的始终是人不是车)。
                        现在找到坐垫的高度有很多种方法,什么跨高乘某比例,脚跟法,膝角法等等,这些都大数据平均出来的,并不是牢不可破的真理。一个从头到脚都完全符合平均数据生长出来的人,才是最稀有最少见的那个,大部分人都是分布在平均线的两侧的位置上。
                        我不想做复读机去重复那些随处可见的廉价产品,所以不要指望我在这一点上满足诸位的期待,我只想强调一下,使用那些简易方法得出来的结果肯定不是最终最优解,只能用来参考(还有些更离谱的比如腋下法,跟下肢已经没有半毛钱关系了),确定一个大致的坐垫范围之后还要不断的以毫米为单位进行微调。
                        要尊重个体差异,以实际的肌肉募集结果为准。目前最精确的设定方式是进行动态的bike fitting,相当于量体裁衣,当然价格也是私人定制的水平。(PS:许多人看见四位数的价格估计会直接劝退,考虑到其流程与耗时,这玩意目前的价格其实跟一些健身私教课每小时200-400元差不多,后面计划单开一个从康复角度上看fitting的文章,已新建文件)
                        新手很常见的问题是为了够到车把或者使躯干抬高,把坐垫直接推到最前,这样会获得明显的大腿前侧发力感或者说是过度压力,作为主要伸髋肌的臀大肌则没有任何感觉,且无法以硬拉的动作模式对抗躯干前倾前屈,结局可能新增腰酸手疼。
                        所以骑车是需要屁股参与的,任何蹲类动作都是需要屁股发力的,但不需要踝关节。坐垫设定也会牵扯到踝关节的角度,合适的坐垫高度不会出现踝关节的频繁活动。
                        直白一点,踩踏过程中踝关节是尽量保持稳定90°的中立位,不会有明显的踮脚或勾脚。


                        IP属地:河北12楼2023-12-29 15:41
                        收起回复
                          当坐垫位置设定完成,有了这项运动的踩踏基础以后,才轮到车把的设定。
                          车把的设定是没有统一标准的,因为能力不同需求不同。在淑女车买菜车上,躯干是直立的;到了山地车平把车等一些轻度运动型自行车上,躯干可能前倾了45°左右;在职业公路车竞技里面,躯干角度能压到20°附近,这时候躯干上背部跟地面是平行的。

                          最后这种情况显然是需要极高的身体素质,带来的另一个影响是外观上充满战斗气息的落差。经常有人谈身体柔韧性,但柔韧不是功能不是体能,只是众多能力的其中一种。
                          附原文:https://tieba.baidu.com/p/8150787362?pid=146155688596&cid=0#146155688596
                          去学习pro的能力,而不是学习pro的姿势。
                          在设定车把的时候先要明确一下能力与需求,躯干想要多前倾?身体素质是否有足够的能力去支撑这种前倾?这里的影响是巨大的:躯干越前倾,上肢压力越大,视野越受限,对身体综合能力要求越高,可以维持的时间越短,好处是换来较低的风阻;
                          越直立,上肢压力越小,视野越宽阔,对身体综合能力要求越低,可维持时间越长,坏处是获得明显的风阻——风阻是公路车运动的一生之敌,如何降低风阻是许多公路车技战术的理论基础。
                          能用多大的躯干前倾,或者说能用多低的车把,受客观能力限制,而能力的评估又需要线下…现在还没有一个较为通用的动作或者标准来自我评估能力问题,从业者们任重而道远。


                          IP属地:河北13楼2023-12-29 15:43
                          回复
                            有了正确的坐垫位置,明确了躯干前倾的程度,才能去讨论车把的高低远近。
                            车架大=车把高。车把升高过程中,上肢的角度是相对固定的,肩关节打开约90°,肘部微屈,腕关节中立,只是躯干前倾角度的变化,但手远离了屁股,所以车把应该变远,如下图。出自@摸发虱痒-朱振洋,他是职业fitter,我不是。

                            这张图反过来,就是车架越小,高度越低,实际需要的车把越近,但车把没有回缩,于是水平长度相对变长,这解释了为什么觉得车把太远够不着的时候,原因反而是车架小。(如果基于车架大=车把远的逻辑,就很容易判断错误,所以最开始就证伪了这一点。)

                            等设置完车把,才牵扯出落差。
                            落差与车其实并无关系,而是由人来决定。人能够使用的落差范围被自身需求,条件和能力决定,有了坐垫位置,确定了躯干前倾程度,设置完车把,实现了上半身的姿态问题,这时候才出现了车把与坐垫的高度差,即落差的概念。
                            落差是这一系列行为的结果,而不是开端,别忘了合适的车架尺寸只是提供一个调整框架。
                            用落差来判断车架大小的方式,首先否认了人的主观需求和能力,默认有落差才叫骑车,根本不管骑乘者的需求是什么,也不管骑乘者的身体素质和条件能否去支撑这些,默认每个人需要Pro级别的落差,并且拥有驾驭这种落差的能力。
                            只看落差去判断车架的合适与否,另一个潜台词就是去掉了“人”的部分,把骑行看作是一个只有车自己动,而不需要人参与的单独的部分。
                            “有落差的车”变成了一个独立存在,与其他事物毫不相干的东西,这种判断逻辑更像是把车当做一个观赏属性的静态物品,而不是动态使用的与外界各种因素互动的器械,此乃灭人欲。
                            其次颠倒逻辑关系,fitting的逻辑是让车去适应人,车为人服务。
                            用落差来判断大小是反过来让人适应车,人为车服务,为了追求“落差”的概念片面的忽略所有客观现实问题。


                            IP属地:河北14楼2023-12-29 15:45
                            收起回复
                              换句话说,设置好了坐垫位置和车把高度,长度的获取估计每个人都觉得简单。
                              长度也可仅靠更换把立获得,调整时也遵循车把越高,车把越长的逻辑(应该仅适用于车把高度比坐垫低的时候)。
                              许多够不到车把的案例确实存在一部分是车把过低导致的,但也不能忽视车把自身的reach。现在单独零售的车把普遍会有较小的reach,比如65-75mm左右,但一些整车原装弯把,尤其是低端车的弯把,不会在几何表内标注明确数据,实际到手后测量可能车把reach多达100mm。

                              坐垫位置正确,且落差不大但依旧觉得车把太远的时候,不妨量一下车把的reach,再考虑是不是把立长度的问题。还是那句话,正确的坐垫位置是车把位置的前提。
                              头管存在角度,所以当去垫圈将车把放的更低时,总reach也会略有增加,跟坐垫一样约是3:1的比例,即把立每下降3mm,则会往前增多1mm,上升反之。
                              提示:在设定没有最终定型之前,请不要因为诸如“好看”这种理由而将前叉截到底,建议在头管上方保留至少3cm垫圈的高度(含喇叭口),此举是给自己留后路。
                              想铤而走险的当我没说。
                              那为什么不是通过调整把立长度来改变躯干角度呢?如果默认高度不变,车把越远,肩关节夹角越大;车把越近,肩关节夹角越小。
                              如果要将躯干压低到与地面平行的pro姿势呢?pro的设定都是这样趴着骑的,用调整长度的思路去搞设定,那手臂也得平行于地面,肩关节打开180度,整个人以超人飞行姿势去骑车,先不提怎么去控制车把转向,就问问这得用几十厘米的把立?

                              操控估计是很难啦,肩也未必舒服,整个人光是坐在车上就像在用健腹轮一样。
                              这种通过只改变长度来改变躯干角度的做法,效率低代价大,远不如肩关节不动,直接改变高度。


                              IP属地:河北15楼2023-12-29 15:4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