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炀帝杨广吧 关注:134贴子:995
  • 11回复贴,共1

#隋炀帝#的《饮马长城窟行》应作于大业三年七月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肃肃秋风起,悠悠行万里。
万里何所行,横漠筑长城。
岂合小子智,先圣之所营。
树兹万世策,安此亿兆生。
讵敢惮焦思,高枕于上京。
北河见武节,千里卷戎旌。
山川互出没,原野穷超忽。
撞金止行阵,鸣鼓兴士卒。
千乘万骑动,饮马长城窟。
秋昏塞外云,雾暗关山月。
缘岩驿马上,乘空烽火发。
借问长城候,单于入朝谒。
浊气静天山,晨光照高阙。
释兵仍振旅,要荒事万举。
饮至告言旋,功归清庙前。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3-12-11 21:47回复
    “肃肃秋风起”说明当时是秋天。“万里何所行,横漠筑长城。岂合小子智,先圣之所营。树兹万世策,安此亿兆生。”远行万里的目的是为了瞻仰古代伟大君主们修筑在大漠里的长城,正是这些伟大工程保护了中原百姓的平安生活。这一段说明隋炀帝当时所在的地方有前代帝王所修筑的长城遗迹。
    “北河见武节,千里卷戎旌。山川互出没,原野穷超忽。撞金止行阵,鸣鼓兴士卒。千乘万骑动,饮马长城窟。”这段话描绘的应该是在巡幸途中进行的一次军事行动演习。北河是黄河北支,清朝以前黄河自今内蒙古磴口县以下分为南北二支,北支约当今乌加河,时为黄河正流,对南支而言称北河。北河在大业三年属于五原郡范围内,说明当时隋炀帝一行在五原郡。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3-12-11 21:50
    回复
      “秋昏塞外云,雾暗关山月。缘岩驿马上,乘空烽火发。借问长城候,单于入朝谒。浊气静天山,晨光照高阙。”
      长城候应该是指在长城关塞迎候汉匈往来使者,传递信息之人。他是最先知道单于入朝的人。
      在那个时候的文学作品中天山是一个广泛的概念,不仅可指现在的祁连山也可指燕然山,就是蒙古国境内的杭爱山。
      “高阙”是指位于狼山(阴山山脉的最西端)的高阙塞。在隋炀帝所处时代之前能将“天山”和“高阙”联系起来的重大历史事件只有东汉窦宪率军大败北匈奴。史载汉军大胜后“登燕然山,刻石勒功,纪汉威德”,即《封燕然山铭》,铭文中描述的行军路线就包括“陵高阙,下鸡鹿”,鸡鹿塞距高阙塞不远,东汉大军就是从此处出塞痛击匈奴的。
      隋炀帝的这一段话可能是在当年的长城古关塞下对当初东汉边境形式变化的有感而发。东汉从立国初期对匈奴侵扰采取消极防守,到逐渐利用匈奴南北分裂接纳南匈奴以制约北匈奴,至最后出兵一举击败北匈奴彻底结束几百年的汉匈战争。
      “秋昏塞外云,雾暗关山月。缘岩驿马上,乘空烽火发”。云昏月暗,警报敌情的烽火被点燃,边塞驿站不停传递战争消息,这应该是指东汉初期匈奴时时侵扰。
      “借问长城候,单于入朝谒”是指匈奴内部再次分裂为南北二部后,南部呼韩邪单于比率众归附东汉,成为汉朝抵御北匈奴的屏障和助手。
      “浊气净天山,晨光照高阙”便是指东汉军队在南匈奴的配合下大败北匈奴。这两句里的“净”和“晨光”正好和前文的“昏”和“暗月”相对应,翦除外敌一扫阴霾。光明和正义化身的汉朝军队消灭了黑暗邪恶的北匈奴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3-12-11 23:06
      回复
        这段话表面是在描述前朝旧事,应该也是隋炀帝对隋朝与突厥关系的回顾与期望。
        隋朝建立初期,突厥频频范塞。待政权逐渐稳固后,隋朝对突厥发动了多路大规模的军事反攻,促使突厥正式分裂为东西二部,东突厥也于开皇四年正式向隋朝称臣。开皇末期在东突厥内部势力斗争落败的染干投奔隋朝,被隋朝封为启民可汗,后在隋朝的扶植下重新统一了东突厥。杨广继位后对启民可汗的赏赐很隆重。可以说对比于东汉时期的边境形式发展,此时的隋朝还差对边患的最后一击,这也是为什么隋炀帝在最后写道“释兵仍振旅,要荒事方举。饮至告言旋,功归清庙前。”军队训练不能放松,因为远方仍然有没有臣服的蛮夷,只有扫清敌人才能算大功告成。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3-12-11 23:31
        回复
          隋炀帝这次巡幸的路线大概是沿着当时的黄河北河和阴山山脉间向西一直到了古高阙塞鸡鹿塞一带,沿路有秦汉时留下的长城遗迹。这次巡幸发生在秋天,结合大业年间的行程,这次巡幸只有可能发生在大业三年杨广逗留榆林郡期间。
          本纪上关于杨广到榆林郡后的记载如下:(六月)戊子(11日),次榆林郡。丁酉(20日),启民可汗来朝。己亥(22日),吐谷浑、高昌并遣使贡方物。甲辰(27日),上御北楼,观渔于河,以宴百僚。秋七月辛亥(4日),启民可汗上表请变服,袭冠带。诏启民赞拜不名,位在诸侯王上。甲寅(7日),上于郡城东御大帐,其下备仪卫,建旌旗,宴启民及其部落三千五百人,奏百戏之乐。赐启民及其部落各有差。丙子(29日),杀光禄大夫贺若弼、礼部尚书宇文弼、太常卿高颎。尚书左仆射苏威坐事免。发丁男百余万筑长城,西距榆林,东至紫河,一旬而罢,死者十五六。八月壬午(6日),车驾发榆林。
          可能的时间段只有是7月7日至8月6日之间。榆林郡到高阙塞一带大概在400公里左右,往返便是800公里,按30天算的话,一天大概要走27公里,如果隋炀帝此行从驾的都是骑兵的话应该也是可以的。


          IP属地:江苏5楼2023-12-12 21:18
          回复
            《隋书礼仪志》记载“及大业三年,炀帝在榆林,突厥启民及西域、东胡君长,并来朝贡。帝欲夸以甲兵之盛,乃命有司陈冬狩之礼。诏虞部量拔延山南北周二百里,并立表记。……”记载里所说的围猎所在的拔延山其实在现今青海省,但是既然明确提到了大业三年,榆林郡,还有启民可汗那么说明这次围猎是存在的。前文曾说隋炀帝诗中的“北河见武节,千里卷戎旌。山川互出没,原野穷超忽。撞金止行阵,鸣鼓兴士卒。千乘万旗动,饮马长城窟。”这段话描绘的是一场军事行动,应该就是礼仪志记录的这次冬狩之礼,在古代狩猎也是很重要的军事训练活动。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3-12-13 19:41
            回复


              IP属地:浙江来自iPhone客户端7楼2023-12-17 10:04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