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堆吧 关注:12,254贴子:101,517

人皇伏羲女娲建立的古蜀文明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蜀都
《华阳国志》:“蜀之为国,肇于人皇”。“《洛书》曰:人皇始出,继地皇之后,兄弟九人分理九州,为九囿,人皇居中州,制八辅。华阳之壤,梁岷之域,是其一囿,囿中之国则巴、蜀矣。”
这里人皇居中州,管制八个辅州,所以“人皇中州”就是“蜀都”,在其它八个辅州中拥有领导权。
人皇九州=四海+西域
《禹贡》:“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
《河图括地象》:“夏禹所治,四海内地,东西二万八千里,南北二万六千里,有君长之。”
“四海”的地理范围就是《混一图》系列地图绘制的范围。

《五帝本纪》记载以“崆峒”为界,《大越史记全书》:“黄帝时以交趾界于西南”。就是说“崆峒以西”,“交趾以北”就是四海之一的“西海”,即周人所说的“西土”,也就是人皇九州的“中州”,即“蜀都”的地理范围。
“蜀都”不是指某个城市建成区,而是指一个地域广大的行政区。《太平御览》“从开明已上至蚕丛凡四千岁”,这4000年都称为“蜀”,所以“蜀都”是泛指这4000年期间的“首都”。当然帝王有具体办公的城市,所以又有“都城”。按一个都城使用200~500年,没有十几个也应该有七八个。成都附近只有3个(这里指昆仑三角,不含成都),其它的在邻省,个别在境外。

不同时期,蜀都行政区的地理范围不一样大。
扬雄《蜀都赋》:“蜀都之地,古曰梁州。禹治其江”。《禹贡》“华阳黑水惟梁州”。
左思《蜀都赋》:“于前则跨蹑犍牂,枕倚交趾。经途所亘,五千余里。。。于后则却背华容,北指昆仑。”
《史记》:“邛都最大”。
《河图括地象》:“昆仑之虚,下洞含石,赤县之州,是为中则。”这里“下”是成都平原古地名,即《蜀王本纪》提到的“汶山下邑”,《山海经》提到的“下地、下国、帝之下都”。“洞”指四川盆地。“含石”指湖北石家河,笔者认为这里应该是“含右”,指湖南湖北地区。
《河图括地象》:“地中央曰昆仑。昆仑东南,地方五千里,名曰神州,其中有五山,帝王居之。”这里应该是“赤县+神州”,“神州”是简称,因为人皇九州之一东南那个州也叫神州。昆仑、神州都是蜀都的别称。
《淮南子·主术训》记载:“昔者神农之治天下也……其地南至交趾,北至幽都,东至旸谷,西至三危,莫不听从。”交趾是今越南,幽都在陕甘一带(应该是今甘肃庆阳南佐遗址),旸谷是今珠江口,三危即黑水。这个地理范围就是“赤县+神州”。
“武都”即周武王的首都,也是西周的首都“丰镐”。“丰”即流黄酆氏之国,即成都平原,也叫“下”,即周人迁岐下的“下”。所以成都平原指关中平原之间叫“武都”,西安附近叫“武功”,即纪念周武王功绩的地方。成都南叫“武阳”,即武都的南部。今甘肃陇南武都区、四川绵阳武都镇还保留有“武都”二字。
所以从以上记载来看,先秦以前的“首都”不是指某个方几里的城市建成区,而是指一个地方几百里或地方几千里的“行政区”。“西周王畿方千里”,就包含宗周、岐周、成周三个主要城市。

古地名中带“都”字的都在“蜀都”这个地理范围,也就是黄河至骆越之间地方五千里的地区。包含三皇的都邑或家乡。
所以“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三代”指“三皇”,“河洛之间”指黄河至骆越之间。因三皇都称为“天帝”,“天府”即“天帝的首都”。地皇燧人氏的天竺称为“西天”。


IP属地:四川1楼2023-11-30 17:08回复
    三、语言、文字、历法
    1、语言
    从《混一图》的地理范围来看,已经包含了“汉藏语系”和“藏缅语系”。
    四川茂县营盘山遗址是距今6000年前人皇伏羲女娲的都邑。由于都城的汇聚效应,茂县附近的“嘉绒语”就是多种语言词汇集成的语言。


    按汉藏语系起源西南起源假说的观点,汉藏语距今9000年前起源于西南官话区,也就是湘语区。然后在印度东北部受到一些藏缅语的影响。距今6000年左右,汉语中心迁移到四川盆地的西部。也就是四川茂县跟成都平原一带。
    2、文字
    《三皇本纪》:“注【1】有圣德。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旁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始画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于是始制嫁娶,以俪皮为礼。”
    人皇就是伏羲,伏羲造字即以鸟兽之纹及世间诸物组合而成的图腾。可以简单理解为“人工制作的动物”。这些人造动物有些是自然界有的,有的没有。比如“龙”这个图腾。还有《山海经》中记载的“异兽”也是伏羲文字。最初是立体的。



    上面这枚印章年代较晚,是战国时期,因出土地点就在成都郫都区的“杜鹃城”附近,不难想到是“鹃闗”二字。各位有兴趣的可以比较一下金文甲骨文的写法。
    所以从巴蜀图语印章文字,也能逆向推出三星堆青铜器上的纹饰就是伏羲文字。


    上图中的“虎食人”图腾,应该是“虞”字。
    三星堆里很多复杂的青铜器,应该跟《连山易》有关。三星堆附近也有叫“连山镇”“八角”的地名,可能是当时《连山易》的活动场所。《连山易》只在夏时期流行。
    3、历法
    《太平御览》:“从开明已上至蚕丛凡四千岁”。即开明王朝至人皇伏羲女娲时期有4000年。
    李白《蜀道难》提到“四万八千岁”。应该是四万八千个“月”。简单除以12也是4000年。
    所以古蜀使用月亮历法。
    《山海经》多次提到“后稷葬西”做为地理中心坐标。后稷所葬在“都广之野”的西边,也就是成都平原的西边,同时也是在氐国(营盘山遗址)的西边。《山海经》提到“人活八百岁”,按月亮历法简单除以12,即66.7岁。按考古发掘黄帝时期墓葬中人类骨龄多在40~50岁左右,那么66.7岁确实是长寿。而800岁是不可能的。
    《山海经》应该是蜀人或周人写的,不可能出自中原,因为提到的很多地名在中原没有。同样《穆天子传》的语法用词习惯也不同于中原,与《山海经》相似,也是出自中原以外的汉语汉字区。中原还没有使用过月亮历法的证据。


    IP属地:四川3楼2023-11-30 21:01
    回复
      学术派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3-12-01 07:32
      回复
        二楼被吞了。。。
        二楼主要讲疆域演变。就是说指代中国的“九州”应该是三皇时期的“九囿”,即人皇九州、地皇九土。
        禹贡九州是临时性的,不包含共工治水成功的地区。南方泼水节纪念的就是水神共工。治水成功后,大禹继承帝舜的天下,而帝舜的天下是来自黄帝的“四海”。


        《河图括地象》:“夏禹所治,四海内地,东西二万八千里,南北二万六千里,有君长之。”
        《禹贡》最后一句也提到了“四海”范围是“流沙至大海之间”。“流沙”在一些地图上有标注。《混一图》即“四海”的地理范围,包含新疆地区。在考古网发表的一篇《陶寺考古初显尧舜时代的“天下观”》提到“东西二万八千里,南北二万六千里”即“东西7563公里,南北6113公里”。
        由于《混一图》是采用“立杆测影”法绘制的,所以热带地区压缩得很厉害。
        按《周本纪》,西周疆域应该是“三川”,即四海里的“三海”。周穆王南征西征之后,印度半岛和中南半岛的“戎狄”没有被征服,即四海之一的“南海”没有收复。所以《华阳国志》《大越史记全书》都记载属于周朝,但都不在东周。
        按《华阳国志》记载,应该是杜宇杀了烽火戏诸侯的周幽王,然后建立的大越国。之后其相鳖灵夺权,又建立了开明王朝。


        IP属地:四川5楼2023-12-01 10:22
        回复
          贵州镇宁蜂糖山发现了国内最早的石刻日晷,上有两个表示“阴阳”的符号:

          表示“阳”的符号与三星堆方向盘相似。表示“阴”的符号是“星月”。

          “星月”符号在西域广泛使用。至今伊斯兰国家还在用。
          “阴阳”是一对,就是说古代确实有“阴阳两界”。“阳界”指的就是东方的“四海”,“阴界”指的就是“西域”。
          那么“胡”字就不是现在理解的“古月”,而是“星月+口”。汉字中的“口”多表示城市、区域的意思。所以“胡”字由“星月”演变而来,表示西域。即“流沙”以外的地区。


          IP属地:四川6楼2023-12-01 10:36
          回复
            三星堆方向盘就是伏羲文字的“阳”,所以三星堆古城就是“禹都阳城”。
            《山海经》中唯一称为“城”的地方,一定是指成都平原。如“城都”,“其城方三百里”等。
            《淮南子·地形训》:“掘昆仑虚以下地,中有层城九重”。这段记载就是说的“鲧作城”。岷山以西的青藏高原称做“昆仑丘”,岷山以东东方五千里称为“昆仑虚”。“下”即成都平原的古地名。这里层城九重是城市群的意思。《天问》“昆仑悬圃......增城九重”。增城九重也是城市群。与成都平原的宝墩文化城市群相符。
            别忘了“禹都阳城”也带“城”字。所以“城”最初应该也是一个地名,专指成都平原。其它城市在那时期都称为“邑”或“国”。
            因“其城方三百里”,所以成都大邑县因此得名“大邑”。民间也流传“成都省”这个历史名词。就是形容面积广大,长宽各一百多公里。


            IP属地:四川7楼2023-12-01 11:01
            回复
              三星堆古城早在距今3600年前就消亡了。三星堆城市不是一次性建成的,古城的形状是不断扩城形成的。

              三星堆始建城墙是距今4100年,即“月亮湾小城”,面积47万平方米,规则的矩形城池。图中标注红色城墙区域。
              之后向南扩城至“三星堆城墙”,然后再次扩城至“东城墙”。图中标注蓝色城墙区域。这种扩城方式需要取土,又要拆除影响交通的旧城墙。所以城内虚线部分的城墙应该早就在扩城的同时被拆除了。
              距今3600年左右,扩城至“南城墙”。按考古队冉队长的说法,这次“南城墙”没有完工。也就是发生了突然变故,导致停工。但是城内的旧城墙已被拆除,是一座没有四面合围的“城”。
              稍晚一些,借东北角的外城墙修筑了“仓包包小城”,图中标注紫色的城墙,面积约9万平方米。注意这次修筑城墙是向内侧修筑的,不是扩城。
              所以商代三星堆古城只有9万平方米。同时成都平原上其它的古城也被废弃,直到秦以前,成都平原上都没有发现新筑的城墙。说明距今3600年以后,整个成都平原都被废弃,除了还有种地的,城市人口只有仓包包小城9万平方米范围内的。这种扩城方式是需要避开钉子户的,所以后期扩城城墙走向不是规则的矩形,呈现出接近梯形的城池形状。
              三星堆古城发现了大量红烧土,应该是因为战火焚城导致的灭亡。交战双方都未能拿走大火中的文物,被掩盖在古城废墟中。
              简单说,三星堆古城在修筑南城墙后就消亡了,数年后少数回迁的人修筑了仓包包城墙。

              从上面这张图也可以看出:1、宝墩村文化时期遗址较多,人口多留下的遗迹也多。2、三星堆文化时期(这里指距今3600~3200年期间),成都平原人口突然减少,近似无人区。只有三星堆古城附近有零星的人类活动遗迹。3、十二桥文化早期(距今3200~2600年),成都平原人口突然暴增,说明“周人迁岐下”了。“下”就是成都平原的古地名,即《蜀王本纪》提到的“汶山下邑”,《山海经》提到的“下地、下国、帝之下都”,也是“禹敷下土方”的下,周人迁岐下的“下”。
              所以,三星堆器物坑是“亡国坑”,不是“祭祀坑”。是三星堆古城消亡几百年后,周人迁到成都平原,由周人清理三星堆古城废墟时,挖埋的。《周本纪》虽然没有记载周人挖坑埋藏,但是记载了“周成王复营洛邑”。“复营洛邑”就是把周成王之后清理出来的三星堆文物运往成都金沙遗址,重建“蜀人宗庙”。所以成都金沙遗址和三星堆器物坑的文物,都来自夏时期的三星堆古城。
              三星堆器物坑的年代上限距今3200年,是周人迁岐下的年代。器物坑的年代下限距今3000年,是周成王的年代。这个距今3200~3000年只能证明是挖埋坑的时间,而不是坑内文物的生产制造使用的年代。就是说三星堆的文物年代应该是三星堆古城(距今4100~3600年)时期的。
              三星堆附近有叫“连山镇”的地名,应该是《连山易》的活动场所。三星堆应该是信奉《连山易》的,而《连山易》只在夏代流行,三星堆奇特的青铜器造型,可能跟《连山易》有直接关系。

              “连”字下边的“辶”,可能就是三星堆神兽的象形,而“连”字中“車”应该不是车,甲骨文的“车”大多是横着写的。竖着写的“車”应该是三星堆神兽上的这个青铜容器的象形。
              《华阳国志》记载蜀地有“青黑白赤黄”五帝宗庙,其中“青黑白”三帝就是“三皇”。就是说“三皇五帝”不是八个人,而是“3+2”的五个人。
              三星堆是蜀人宗庙的话,那么“3+2”的五个超大青铜面具就表示“三皇五帝”。

              其它的青铜人像就表示“梁父”,也就是普通的帝王。大禹虽然功高,但不是开国之君,大禹是继承帝舜的天下。所以三星堆里如果有大禹像,尺寸应该比上边五个青铜面具小。


              IP属地:四川8楼2023-12-01 11:27
              回复
                胡说八道的人越来越多!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23-12-01 11:55
                回复
                  《通志》上说:“伏羲但称氏,神农始称帝,尧舜始称国”。
                  1、“氏”就是夫妻,就是说伏羲女娲发明了婚姻嫁娶。是世界上第一对正式的夫妻。
                  《说文解字》对“氏”字的解释,可以简单的理解为“只有巴蜀之地才有氏”。就是说华胥氏、神农氏、蜀山氏、轩辕氏、夏后氏、涂山氏等等带“氏”字的都出自巴蜀地区。所以《华阳国志》《大越史记全书》里提到了很多“氏”,中原没有“氏”。
                  “伏羲女娲”是人皇的全称。所以在人皇之后,文献里多会提到帝王的配偶。比如黄帝正妃嫘祖、大禹之妻涂山氏、杜宇之妻利等。中原的王很少提到配偶。
                  2、赤帝神农首先使用“帝”这个称谓。三皇时期是称“皇”。“皇”字是“白王”的合字。地皇九土之一的中土就叫“白”。所以“皇”字的意思就是“白土之王”。
                  因为伏羲女娲发明了婚姻嫁娶,男的一方称为“梁父”,也叫“梁甫”。“太山封禅梁甫”,即帝王的登基仪式。这个“太山”指的是成都平原附近的太子城。
                  《三皇本纪》:“【17】但载籍不纪,莫知姓、王年代、所都之处。而韩诗以为自古封太山禅梁甫者,万有余家。仲尼观之,不能尽识。管子亦曰。古封太山七十二家。”
                  3、“国”字中是“或”,表示有武装防卫的城市。后来外边加了一个“口”,表示辖域,即“城邦”,可能包含多个子城。
                  所以古代的“国”是城市、城邦的意思。文献里也提到“黄帝建万国”“万国来朝”。跟现代独立主权国家是不同的概念。
                  《禹贡》记载“中邦赐土姓”,与《史记-大禹治水》记载“中国赐土姓”是相同的意思。古代“中国”就是首都的意思。这里提到的“中国”指帝舜的首都,应该在土家族分布区内。这就不奇怪“帝舜葬于长沙零陵界”了。


                  IP属地:四川10楼2023-12-02 09:52
                  回复
                    三星堆在文献中也称“五城十二楼”、“昆仑宫”。是“昆仑三角”之一。
                    《史记·孝武本纪》:“方士有言:黄帝时为五城十二楼,以候神人于执期,命曰迎年。”” 裴骃 集解引 应劭 曰:“昆仑玄圃五城十二楼,此仙人之所常居也。”

                    《太平御览》·卷六百七十四 道部十六:“又曰:昆仑三角,其一角正北干辰星,名曰阆风巅。其一角正西,名曰玄圃台。其一角正东,名曰昆仑宫。上有玉楼十二,景□映日,朱霞九光,西王母之治所,真官仙灵之所宗。”
                    《十洲记》:“积石圃南头,是王母告周穆王云:咸阳去此四十六万里,山高,平地三万六千里。上有三角,方广万里,形似偃盆,下狭上广,故名曰昆仑山三角。其一角正北,干辰之辉,名曰阆风巅;其一角正西,名曰玄圃堂;其一角正东,名曰昆仑宫;其一角有积金,为天墉城,面方千里。城上安金台五所,玉楼十二所。其北户山、承渊山,又有墉城。金台、玉楼,相鲜如流,精之阙光,碧玉之堂,琼华之室,紫翠丹房,锦云烛日,朱霞九光,西王母之所治也,真官仙灵之所宗。”

                    “昆仑三角”指四川茂县营盘山遗址、成都老君山宝墩古城遗址、广汉三星堆古城遗址。分别是人皇伏羲女娲的都邑氐国、轩辕黄帝的穷桑、大禹的都邑阳城,也叫帝之下都。
                    《山海经-西次三经》:“又西北三百五十里,曰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

                    这里“玉山”就是都江堰玉垒山,上图就是三星堆出土的西王母像。


                    IP属地:四川11楼2023-12-02 16:27
                    回复
                      五龙氏
                      《竹年史记》记载:“有五龙,居与蜀,是为五色帝。”
                      自人皇以后有五龙氏,五龙氏,兄弟五人,并乘龙上下,故曰五龙氏也。五龙氏兄弟五人,老大叫皇伯,老二叫皇仲,老三叫皇叔,老四叫皇季,老五叫皇少。5人共同治理天下,各治一方。
                      赤帝神农的五个兄弟就是“五龙氏”。
                      《通志》上说:“伏羲但称氏,神农始称帝,尧舜始称国。”
                      从秦始皇的“始”字可以看出,秦始皇想做历史上第一个皇帝,所以关于史上的帝皇的记载,还有蜀(因为巴蜀之地是“蜀都”)都是要被“焚书坑儒”的重点,全都要焚烧删除掉的。赤帝神农是第一个使用“帝”的称谓,所以关于赤帝王朝的记载是被焚烧删除得最惨的。按《秦始皇本纪》记载的“焚书坑儒”的标准过滤一遍,关于赤帝神农王朝只剩有“神农尝百草”“神农本草经”等关于医药的内容。李时珍修《本草》,发现很多中药材只有四川产的药性才符合药典的药理,因此把这些药材冠以“川”字头。这里能看出中药学起源于四川。中药学就起源于赤帝神农王朝时期。
                      《淮南子·主术训》说:“昔神农之治天下也……其地南至交趾,北至幽都,东至旸谷,西至三危,莫不听从”。交趾是今越南,幽都是今陕甘一带,旸谷是珠江口,三危是稻城三神山,在黑水。这段记载是说赤帝神农,合并“神州”到“赤县”,“蜀都”=“赤县+神州”。面积达到历史最大时期,即黄河至骆越之间,简称“河洛之间”。
                      交趾、幽都、旸谷、三危之间的中央区域就是重庆贵州一带。这里有浓厚的赤帝神农文化。如:赤水、神农架、夔州(赤帝神农的图腾是夔龙)、忠县的“忠”字,贵州的“贵”字里都带“中”。《山海经》中记载的“柜山”应该就是重庆的“渠县”。

                      上图是重庆罗家坝出土的巴蜀图语印章。贵州的“贵”字可能就是秦汉统一文字时,由上面的符号演变而来的“贵”字。
                      那么“贵阳”的意思就应该是“中区的南部”。重庆忠县的“忠”应该是“中心”的合字。


                      IP属地:四川12楼2023-12-03 12:16
                      回复
                        中原是分不清“羌”和“姜”的区别:
                        “羌”即“羊儿”的合字,《山海经》中称为“丈夫国”,代表伏羲部族。在北方。
                        “姜”即“羊女”的合字,《山海经》中称为“女子国”,代表女娲部族。在南方。四川棲国、郪江的“郪”由夫妻的“妻”字演变而来。
                        “安”字由“女”字演变而来,代表的就是女娲部族。绵阳有个“安州区”,古称“安县”。而“安南”又叫“安澜”,今越南(交趾)。
                        所以“姜”即“女子国”,即四川盆地至越南之间。
                        “羌”和“姜”的地理范围是黄河至交趾之间,也就是“蜀都”的地理范围。
                        所以就不奇怪《五帝本纪》中三次提到“交趾”。


                        IP属地:四川13楼2024-02-06 18:15
                        回复
                          成都羊子山土台,可能是周成王太山封禅特意修建的。
                          因为西周的成周就是成都平原,也叫西王母国、“丰”,即流黄酆氏之国。成都是半个西周首都。
                          三星堆又叫昆仑宫、五城十二楼、洛邑、帝之下都。“下”是成都平原古地名,即是周人迁岐下的“下”,也是禹敷下土方的“下”。《周本纪》记载的“周成王复营洛邑”即三星堆迁金沙遗址。
                          按《封禅书》记载,西周唯一太山封禅的只有周成王,只有周成王在“丰”,丰在西。按《山海经》,山东泰山是小太山,真正的“太山”应该是成都附近的太子城,与华山合称为“太华山”。所以“太山封禅”都在成都附近。羊子山土台的年代大致与周成王年代相符。


                          IP属地:四川14楼2024-02-20 13:26
                          回复
                            哇呜


                            IP属地:福建15楼2024-02-27 15:41
                            回复
                              李白《蜀道难》中提到蚕丛的“四万八千岁”是月亮历,简单除以12后是4000年。秦以前的4000年即距今6000年,与四川茂县营盘山遗址的年代是相符的。

                              按《山海经》营盘山遗址就是“氐国”,氐就是氏。《通志》:“伏羲但称氏”。所以“氐国”就是伏羲女娲的都邑。
                              营盘山遗址也叫“蚕丛城”和“瞿上城”。“瞿”字演变为“灌”。《尔雅》:灌,丛也。崇:丛也。所以蚕丛的“丛”是地名。而“蚕=䘉=天蟲”,是天帝的意思,“蟲”表示“三皇”。《山海经》中称三皇为“三天子”。
                              《山海经》也使用月亮历。如人活“八百岁”,简单除以12后是66.7岁。
                              所以《山海经》出自古蜀,因为中原还没有发现使用月亮历的证据。《山海经》的语法用词习惯跟《穆天子传》《河图括地象》相似,证明中原以外还存在汉字汉语文化区。
                              蜀之为国肇于人皇,伏羲造字,古蜀是有6000年文字记载的信史。伏羲又是三皇中年代最晚的一个皇。所以华夏文明史是上5000年,下5000年,合计一万年。
                              蜀族是伏羲女娲的直系后代,西王母是蜀族的族长。所以“西王母”贯穿整个古蜀的4000年历史,是古蜀的标志。因历时较长,蜀族又演变为多个民族。


                              IP属地:四川16楼2024-05-17 19:2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