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维吧 关注:25,011贴子:357,122
  • 127回复贴,共1

各位觉得大将军和武侯的军事战果对比如何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我说说我的个人看法,我觉得大将军的军事战果比武侯要好一些,论败仗,大将军有段谷失利,武侯有街亭失利。论胜仗,大将军打的洮西大捷是蜀汉歼灭数最多的一次战役,武侯打的卤城之战在不同史书的记载则是各执一词,我觉得是大将军的战果多一些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3-11-24 23:34回复
    应该从斩杀敌人,攻城掠地,获取资源等各方面来对比吧


    IP属地:陕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3-11-25 08:23
    收起回复
      详细点说吧,太笼统简单。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3-11-25 19:13
      收起回复
        我觉得是丞相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3-11-25 19:28
        收起回复
          没必要为了捧姜维去认同晋书的记载


          IP属地:陕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3-11-25 23:15
          收起回复
            这一层回一下楼主,这种比较有时候很难说,比如你提到卤城之战:
            卤城打得好与不好,不但诸葛亮、李严有责任,同时也牵扯到魏延和姜维,因为仗是他们打的,他俩一镇西一征西,是前线军队的直接指挥者。
            蜀汉的最终边境线是姜维率领的蜀汉军队打下来的,但是没有刘备打下汉中、没有魏延的作战思维的影响、没有诸葛亮三番四次用兵,姜维也不可能最终深入到曹魏腹地。
            战果是几代人一点点啃出来的,有时不便进行简单的比较。


            IP属地:天津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3-11-26 03:30
            收起回复
              改了几次发不出来。针对5楼说一下,太长了另起一层。
              第一、本吧不提倡为了“捧”谁就偏信某本史书,但是,所有史书都有可信之处和不可信之处,否定晋书,也就相当于否定三国志。第二、这里不提倡捧踩,但是也不提倡扣帽子。如果说认同晋书=捧姜维,那么因为条亮五事,也同样可以说认同三国志=捧诸葛亮。但是,对优秀的历史人物,要本着学习、发扬其精神而讨论,赞扬对华夏文明有所贡献的人、批评对国家民族造成重大损失的人都没有任何问题,而“捧”、“踩”二字均含有贬义,乱用这两个字不但有扣帽子之嫌,而且模糊了起码的是非观,吧友们要注意遣词。第三、即便以三国志为准,卤城之战后蜀汉朝廷未见什么封赏,反而惩处了李严。李严是仅次于诸葛亮的辅政大臣,这是非常有影响力的政治事件,侧面可证明战事不利。


              IP属地:天津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23-11-26 03:37
              收起回复
                但是影响姜维评价的是亡国而不是段谷之战,如果姜维在世时候没有亡国主流风评会好不少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23-11-26 07:32
                收起回复
                  影响姜维风评的是蜀汉亡国,因为亡国,改变防守策略的评价变成了马谡转世,因为亡国,北伐变成了穷兵黩武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23-11-26 07:41
                  收起回复
                    另外楼主,诸葛亮军事还有南征南中和攻取益州,不止是北伐,要注意一下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7楼2023-11-26 07:46
                    收起回复
                      俘斩万计就不说了,虚报/夸大,众人皆知。
                      甲首三千,出自习凿齿著的《汉晋春秋》
                      一、孤证不举。
                      二、习凿齿治史不严,有造史前科。而且尊蜀汉,贬曹魏,这点从书名也能看出。汉晋春秋和魏略就是两个极端,一个狂黑曹魏,吹捧蜀汉,一个狂黑蜀汉,吹捧曹魏。
                      三,不符合逻辑。
                      甲首三千是战后打扫战场,斩首三千披甲精锐。这意味正面击溃至少10万大军,其中1万披甲精锐全军覆没,3000被俘斩首。有这样的战果四伐后全军上下无人封赏,反观司马懿那边还封赏了,不符合逻辑。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18楼2023-12-06 01:50
                      收起回复
                        四、陈寿写史比较严谨,不清楚的就不写,而裴松之则是广采博引,丰富内容。但这不代表裴松之是不动脑子抄。
                        他在引用汉晋春秋内容的时候就批注过
                        “臣松之以为如此言之类,皆前史所不载,而犹出习氏。且制言法体不似於昔,疑悉凿齿所自造者也。”
                        “习氏所论,虽大旨无乖,然推演之辞,近为流宕也。”
                        等等。
                        五、诸葛亮六月退兵,汉晋春秋记载司马懿五月二十三日才和张郃两路进攻,而蜀军割麦后一直留在上邽,好像四伐蜀汉才是防守方。而《秦州志》里是诸葛亮粮尽退兵前将战线推至上邽,中途郭淮等试图拦截被诸葛亮击破。最后在上邽遇司马懿,司马懿利用地形险要,兵不得交,诸葛亮只能退兵。而后张郃追击被射杀。而不是汉晋春秋里先割麦上邽再爆发卤城之战。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19楼2023-12-06 01:51
                        收起回复
                          关于18、19楼的论述方法:
                          除第三条有史实支撑外,其它皆不成立。
                          第一条、孤证不立适用于互相冲突的两条史料皆无旁证的情况,而且这种情况也是存疑,而不是简单否定。因为古史有传抄问题,可能后代若干史料同出一个源头,凡事都“孤证不立”是在搞历史虚无主义。另外由于牵涉军事情报,古人报军力、战绩等虚数为多是传统,虚个几倍没什么可惊讶的。
                          第二条、用史官风评作为证据来证明汉晋春秋的可信度属于主观论断,主观论断是观点,而不是证据。如果主观论断可以作为证据的话,那么会同时导致第四条不成立,因为“陈寿索米”事件同样可以证明陈寿的话不可信,也就回到了第一条的历史虚无主义。
                          第五条、“好像”二字已表明此条属推测性质。


                          IP属地:天津来自Android客户端20楼2023-12-07 13:19
                          收起回复
                            游戏《三国志姜维传》里段谷之战那一关,袁綝说过“伯约打出了丞相时代都没有打出过的胜仗,但也打了丞相时代没有的败仗,这一胜一败,恐怕世人只会记得今日的战败。”
                            我个人比较认同这句话,伯约的战果比丞相更高,但损失也比丞相大。


                            IP属地:安徽21楼2024-04-13 09:49
                            收起回复